《高中历史课件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件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改革。孝文帝亲政后,又迁都洛阳,仿行汉制,将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左图是北魏文官俑,从这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请思考:1.孝文帝改革施行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2.哪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了解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经过理解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认识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1)主持者:_。(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_。冯太后制度2.措施:(1)制定官吏_制:俸禄由_统一筹集,按_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以此整顿吏治
2、。制定惩治_的办法,使_有所好转。(2)推行_:前提:_地区长期战乱,_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_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_。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_的恢复和发展。俸禄国家 级别高低贪污 吏治均田制中原 政府国家买卖社会经济(3)设立三长制:目的:配合_的推行,强化对_的控制。职责:检查_,征收_,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_。作用:使国家从_到_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原因:配合_的推行。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_,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均田制 地方
3、户口 租赋均田制中央 基层均田制编户齐民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探究以下问题:材料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1)为了改变吏治,北魏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有何意义?提示:实行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有利于政府对官吏的管理。(2)均田制的实行有何作用?提示: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北方经
4、济的发展。(3)均田制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吗?为什么?【思路分析】主要从均田制的前提和封建土地的私有制角度来分析。均田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提示: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的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只是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4)均田制和三长制是什么关系?提示:均田制是三长制的基础,有利于三长制的实行,三长制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为分田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特别提醒】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之间的关系。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和与之相应的租调制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
5、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知识点拨】1.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比较。(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主要内容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的改革奠定了基础。(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和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
6、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_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_困难。(3)军事:与_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2.过程:(1)孝文帝以“_”为名,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_。中原地区粮食供给柔然南伐洛阳【知识点拨】2.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北魏虽然实现了统一(局部),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
7、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理由成立。【知识点拨】1.迁都洛阳的意义。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洛阳是汉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从此成为汉文化的代表者和继承者。从军事的角度而言,洛阳是进攻南朝的前线,迁都洛阳实际上代表了孝文帝统一中国的决心。从改革的角度而言,把洛阳作为新都,可以更容易扫除平城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反抗,有利于巩固改革的成果。基于这三点,孝文帝迁都洛阳实际上意味着北魏的改革基本完成,北魏由狭隘的部族政权转化为胡汉结合的贵族政权。三、移风易俗1.推行: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_和_,促进鲜卑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1)易服装:_一律改穿汉
8、装。(2)讲汉话: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_。(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_,按_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_通婚,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_为原籍。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_的认同,争取到了_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典章制度 生活方式鲜卑贵族正音汉姓 门第高低汉人洛阳汉族文化 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阅读“武士图”“北魏文官俑”及以下材料思考分析问题。材料“(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高祖纪
9、下(1)“武士图”中人物服饰体现的民族特点是什么?这与其生活环境有何关系?提示:夹领子,小袖口,衣身较短,紧窄,具有鲜明的鲜卑族服饰特点。关系:与鲜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相适应。(2)“文官俑”人物服饰反映了什么特点?提示: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族服饰的特点。(3)导致两幅图人物服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提示:原因: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推行改穿汉装的政策。影响: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孝文帝“汉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提示: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官员讲汉话,否则受罚;南迁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埋葬等。(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知识点拨】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1)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根本目的是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但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2)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实行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3)著名史学家何兹全说:“汉化政策,就鲜卑族说,推动鲜卑族文化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就中华民族说,使中华民族的骨干汉族,融合吸收了更多的民族文化、血液,从而更加丰富了汉族文化的内容,使汉族文化向前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