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一62303.docx

上传人:muj****520 文档编号:9186196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一623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一623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一623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一6230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

2、词语。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

3、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查自学情况。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

4、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rarr;接近公社rarr;蒙古包外rarr;蒙古包里rarr;辞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rarr;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rarr;途中见闻rarr;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5、。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送。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烈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烈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

6、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三、教学过程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

7、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拟,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

8、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

9、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10、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送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

11、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

12、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辞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辞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内容总结1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3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rarr4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5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6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