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网络及其QoS技术发展研究课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P网络及其QoS技术发展研究课程.ppt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P网络及其网络及其QoS技术发展研究技术发展研究 什么是什么是QoSQoS 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是网络的一种安全机制,是用来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的一种技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网络只用于特定的无时间限制的应用系统,并不需要QoS,比如Web应用,或E-mail设置等。但是对关键应用和多媒体应用就十分必要。当网络过载或拥塞时,QoS 能确保重要业务量不受延迟或丢弃,同时保证网络的高效运行。目目 录1 1 1 1IP QoS IP QoS 技术研究背景技术研究背景2 2 2 2IP QoS IP QoS 体系结构与影响因素体系结构与影响因素3 3 3 3IP
2、IP技术带宽保障机制技术带宽保障机制结结 论论4 4 4 4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5 5 5 5对对IPIP网络及网络及QoSQoS发展的再认识发展的再认识第一章第一章 IP QoS IP QoS 技技术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随着分组传送技术和软交换概念的引入,电信核心网络将经历完全不同于以往单纯语音交换网的巨大变革,同时数据业务的IP 化,承载需求的多样化也对下一代核心网络承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包括对服务质量(QoS)的研究在内,所有对IP 网络研究的目的基本集中在:希望既采用IP技术,又要能达到现在电信网络的水平,或者说试图完全用IP技术来改造现在的电信网络。从理
3、论上讲,分组交换技术能够综合实时业务与非实时业务、宽带和窄带业务,是实现电信业务综合的最佳技术。IP 技术作为分组传输的一种,采用了不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简化了信令,又克服了为端到端连接提供资源保证而带来节点设备复杂化的问题,自产生以来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IP 技术也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代核心网络的主要承载技术。但必须承认,传统的 IP 技术在QoS 方面还存在较多缺陷,由于业界的愿望与自身不足之间的矛盾,使得 IP QoS问题倍受关注,并提出了电信级 IP 网络等一些新的概念。目前许多专家倾向认为下一代网络是以基于 IP 分组的数字通信技术为核心技术的综合通信网络,但前提是必须对目前的 IP
4、技术进行改进,其中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以满足未来核心网络的 QoS 要求。这是一个重要和关键的命题,要让这个命题成立 QoS 问题必须澄清。本文试图抛开对 IP 技术的主观愿望,从具体实现机制客观分析其对电信级 QoS 的满足程度,进而对网络发展提出一些认识。第二章第二章 IP QoS 体系体系结构与影响因素构与影响因素 IP QoS 具体指标具体指标 QoS 从概念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为一项或一类网络业务而定义的一组网络性能参数。IP QoS 则是指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得到的服务质量,其研究目标是有效地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控制或保证。QoS并没有创造带宽,只是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以及网
5、络状况来管理带宽。IP QoS 有一套性能参数,主要包括:1)可用性:用户与网络连接的可靠性。2)传输延迟:两个参照点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包的时间间隔。3)可变延迟:也称为延迟抖动,指接收的一组数据流中数据包之 间的时间差异。4)吞吐量:网络中发送数据包的速率,可用平均速率或峰值速率表示。5)丢包率: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包时丢弃数据包的最高比率。数据包丢失一般是由网络拥塞引起的。下一代核心网络主要承载业务与下一代核心网络主要承载业务与 QoS 需求需求 根据时延和可靠性的敏感程度,对有代表性的业务所需 QoS 级别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IP QoS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分分析析 针对以上 QoS 具体指
6、标,结合业务需求分析现网中的主要 QoS 表征,当前影响 IP 技术作为下一代网络核心的主要因素如下:1)丢包率:当网络健康状况下降时,分组包频繁丢失造成控制层不断发起重传,一方面所承载业务的用户感受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会使得网络整体负荷有较大增加,对所承载的其他业务造成冲击。2)可变时延:即抖动,它会对语音,视频流等实时业务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业务质量无法被用户接受。3)业务时延:测试结果表明,如果网络中数据包的整体到达速率较为稳定,即使对于语音等较为敏感的实时业务,在传输时延较大时仍能维持相对较好的用户感受。4)业务带宽:对于未来核心网络中的承载业务而言,其对带宽的需求分为两类:一
7、类以背景类业务为代表,对总体时延和抖动等实时指标并不敏感,只关心在单位时间内能否将数据送达接收方,其体现在带宽需求上就是平均带宽;另一类以交互式业务为代表,对抖动等实时指标敏感,强调尽可能保障其最大带宽需求。业务带宽保障机制业务带宽保障机制 保障数据业务实现带宽需求的思路有两个:一种思路寄希望于承载资源的极大丰富,不断扩大节点处理能力,也就是“当道路建设无限加宽时,车队到达速度将得到保障”,这种思路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业务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其思想本质是从全网角度提高数据业务的平均带宽需求,从而提高业务服务质量。但其不足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对各类业务带宽需求进行了统计平均,不保障忙时,忙区域的业务服
8、务质量,实际只是使业务满足 QoS 的概率得到了提高而已。另外该思路忽视了业务之间的服务等级差别,提高所有业务的平均带宽必然使得网络建设成本大为上升。另一种思路则是试图在 IP 网络中提供一种带宽分配机制,不论是针对每个具体业务流的带宽资源预留,还是针对不同业务等级的优先转发机制,都是带宽分配机制的一种体现方式,这也是目前集成服务和区分服务模型 QoS 机制的基本思想。第三章第三章 IPIP技技术带宽保障机制保障机制 在 IP 网络中,端到端的带宽保障机制涉及中继链路、网络节点路由协议的共同参与,目前中继链路和网络节点设备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中继带宽设置和设备处理能力基本可满足当前的业务发展
9、的需求,业界尤其是设备厂商对此有着较为乐观的展望。当前热点问题更多集中在对路由协议的研究上,也就是如何避免对网络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传统传统 IP 技术的带宽保障机制技术的带宽保障机制 IP 技术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进行高效的数据传输,其提供的“尽力而为”的服务很难保证传送时延要求。IP 技术执行的动态路由协议,不论是 OSPF 或 IS-IS,其本质都是最短路由优先,由网络自行根据状态进行收敛,并更新路由表,最终依靠路由表为IP 包引导下一跳传送,其优点是简单、开放、兼容和易扩展。但该机制同时带来的缺点有:同会话流的不同分组包可能经不同路由到达;在网络层不保障传递结果,若在设定时间内未收到接收确认
10、,由应用层启动重发机制;会话流在传输中不了解网络整体情况,可能出现部分网络拥塞而其他部分空闲的不合理现象。传统 IP 技术不能保障 IP QoS 已经是业界定论,目前不断提高的中继带宽和节点处理能力,只是使得业务满足 QoS 的概率得到了提高,但并不意味着能保障 QoS。IP QoS 体系结构体系结构 当前的 IP 服务质量体系结构主要有 IETF 建议的 IntServ体系和 DiffServ 体系。1)IntServ 模型 集成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在传送数据之前,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进行网络资源预留,从而为该数据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IntServ 模型使用资源预留协议,这一模型的思想
11、是“为了给特定的客户包流提供特殊的 QoS,要求路由器必须能够预留资源,反过来要求路由器中有特定流的状态信息”。IntServ 模型的优点是能够提供绝对有保证的 QoS。运行在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每个路由器上,经过改进可以监视每个流,以防止其消耗比其请求、预留和预先购买的要多的资源。集成服务虽然能提供确定的服务质量保证,但是它需要在网络中维护每个流的状态,因而扩展性差,对路由器的要求高,难以在大型 IP 网络中实施。IP QoS 体系结构体系结构 2)DiffServ 模型 区分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将用户的数据流按照服务质量要求来划分等级,任何用户的数据流都可以自由进入网络,但是当网络出现拥塞时,级别
12、高的数据流在排队和占用资源时比级别低的数据流有更高的优先权。区分服务只包含有限数量的业务级别,状态信息数量少、实现简单、扩展性较好。目前,区分服务是业界认同的 IP 骨干网的服务质量解决方案。它的不足之处是不能为每个单独的 IP 流提供端到端的质量保证,此外,由于标准还不够详尽,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之间很难进行服务质量参数的协商和调整。区分业务本质上只是实现了一种相对的优先级策略,因此并不能严格保证业务端到端的QoS。MPLS 技术技术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最初并不是作为一个 QoS 的解决方案提出的,而是以一个新的转发机制的角色出现,其主要思想是将二层交换和三层路由有机结合,将二层的快速转
13、发引入第三层,提高路由器的转发性能。如果说 IntServ 和 DiffServ 是从资源分配角度来保证 QoS,那么 MPLS 更多地则是从优化整体网络性能角度提供了对实现 QoS 的支持,包括面向连接的 QoS 支持和流量工程(TE)两个方面:1)连接的 QoS 支持 MPLS 网络中分组在转发之前就已经有了一条源端到目的端的路径 LSP(标记交换路径)。该 LSP 类似于 ATM 中的虚电路,实际它就是发送主机到接收主机的中间节点序列。因此,MPLS 实质上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技术。MPLS 技术技术 2)流量工程 MPLS 所提供的面向连接环境,非常有利于流量工程的实现。MPLS 的流量工
14、程侧重于测量和控制,它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路由过程的有效控制使得网络资源可以得到最优的利用,在网络的运行中使得 LSP 能够自动地绕开网络故障、网络拥塞与网络瓶颈,从而缓解了由于某些资源过度使用而有些资源未被充分使用造成的时延,利于实现实时业务对时延和抖动的 QoS 要求。MPLS 约束路由(QoS 路由)不一定是最短的,但是最优的。目前实现 MPLS 流量工程的控制协议有基于约束路由的标记分发协议 CR-LDP 和 RSVP 扩展。当前当前 IP QoS 技术的局限性技术的局限性 MPLS 技术通过在 IP 网中定义 LSP,部分引入“虚电路”的概念,通过预先对 LSP 的配置,实现对网
15、络资源的合理调度,解决了“最短路径优先”所引起的不合理忙闲状态。通过 MPLS 与IntServ 或者 DiffServ 模型的结合,使 IP 网络对 QoS 的支持程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是目前最被看好的 IP QoS 技术。但同时必须注意到,目前 MPLS 技术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MPLS网络必须依赖 IP 路由协议来准确地传播可达性信息,同时执行与标记分发相关的职能,因此 MPLS 网络对路由协议的依赖性要高于传统 IP 网络。但到目前为止,路由协议的发展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对QoS的支持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当前当前 IP QoS 技术的局限性技术的局限性 MPLS
16、 流量工程想要达到的目标很有价值,但理想目标和现实的网络运营、管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大型网络中流量工程的实施非常复杂,缺乏大规模运营经验,目前设备互通情况尚不理想。MPLS与 IP 网络的高层应用之间存在冲突,表现在,目前 IP 网上的绝大多数流量是基于 TCP 流的应用,而TCP 会根据网络的拥塞情况,动态调整发送数据包的速率,以适应网络的拥塞情况,如果判断网络发生拥塞,则快速降低发送速率;否则缓慢增加发送速率。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果高层应用基于 TCP 机制,而又运行在启用了 MPLS TE 的网络上的话,这时高层的 TCP 和低层的MPLS 都会对拥塞做出反应。事实上,这时无论是 T
17、CP 还是 MPLS流量工程都已经很难对路径是否“过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流量工程选择了另一条 LSP,则可能会因为路径的改变而导致 TCP 重排序的可能性增加,降低 TCP 的效率。第四章第四章 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的说来,IP QoS 目前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离实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还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1)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落后于服务质量控制 当前的 IP QoS 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平面,对服务质量管理、服务质量测量和服务质量计费还缺乏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严重影响到将服务质量机制投入到网络运营中。2)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体
18、系架构和详尽的标准 众多的设备制造商选择了不同的服务质量技术,不同厂商设备的互操作性需要加强,这已经成为整个网络实现服务质量的一大障碍。3)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质量控制机制脱节 当前的网络管理可以对网络性能进行监测,但不能实时地调整服务质量控制参数。网络资源的配置和服务质量控制参数设置基本上是静态的,管理和控制之间缺乏一个闭环的机制。因此在网络拥塞时,无法真正保证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4)服务质量研究同具体应用相脱节 没有针对网络中典型业务的需求提出一整套服务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包括 SLA 模型、参数映射、资源分配、计费原则等,而这些问题是多业务 IP 网运营的重要基础。第五章第五章 对IPIP
19、网网络及及QoSQoS发展的再展的再认识 IP技术能否成为今后电信网络的核心技术,IP 网络能否像目前电信网络那样提供各种电信业务,QoS 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前所述,IP 网络之所以产生服务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采用了统计复用、面向无连接以及尽力而为的机制所造成的,特别是当要用 IP 来承载不是其特长的实时业务时,服务质量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事实上,对于 IP 技术的研究也是基本上围绕着这些因素而展开的,如 MPLS 就是试图把面向连接的机制引入到无连接的 IP 网络中去,而各种保证业务优先级以及资源预留的协议也是为了克服网络对业务的不敏感性等。但是这些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使 IP
20、 网络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总的来看,IP 技术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路由器发展日新月异,主要体现在吞吐量、处理能力、线速、实现机制等方面,但目前看依然是 IP 网络的主要瓶颈;二是网络规模、容量和骨干带宽成倍增长,接入方式发展迅速,这方面从国内因特网的发展可略见一斑;三是应用范围和领域迅速扩大,目前已经不只是因特网,在企业办公、局域网、语音、VPN 和电子商务等方面都采用 IP 技术,而且网络已是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除了这几个方面和建网模式、MPLS在 VPN 方面的应用以及 IPv6 研究升温并出现若干试验网络之外,从技术层面看还没有太多质的飞跃,特别
21、在QoS方面虽有很多研究但实用的网络还较少。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是从互联网角度提出的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概念。一般认为其主要特征包括更快、更安全可信、更及时、更方便及更可管理等一些宏观的定性指标,在技术上要引入包括 IPv6、MPLS 在内的多种技术和扩展一批协议等,以解决 IP 地址、QoS 及安全性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IPv6 只是不同于 IPv4 的更大容量的地址规范,它提供了 IP 网络进一步演进的地址平台,但只有 IPv6 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目前在IPv4 网络上所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同样在 IPv6 网络上存在,同时相当一部分业务和应用也均
22、可在 IPv4 和 IPv6 网络上开展。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从电信网角度提出的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概念,从要达到的目标来看与 NGI 是类似的。利用 IP 网络作为 NGN 的承载网是业界一致达成的共识,没有人会否认对于 NGN 的发展而言 IP 承载网是最脆弱的层面。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样是网络体系、QoS 保证、扩展性限制、可靠性、安全性、地址空间及可管理等方面。而 NGN 要发展新业务、新应用,这些问题必须要有答案。从运营的角度看,由于 IP 网络路径的不确定性和流量的突发行为,使得网络的业务量具有较大的突发性和不均衡性,这就使 IP 网络解决 Q
23、oS 问题更为复杂,也直接导致了 QoS 实用化进程较慢,因此运营商对 IP 网络建设较为现实的选择是:一是轻载网络,即尽可能增大网络带宽,提前进行网络扩容;二是重新建设 IP 网络或者将网络分为相对独立的不同层面,用不同的网络分别承载不同类型的业务。之所以这样做,既有 QoS 技术不成熟和发展缓慢的因素,也因为传输资源充分、网络带宽以及设备成本低、安全性等因素的考虑。如前所述,这些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QoS 问题,只是使得业务满足 QoS 的概率得到了提高,而且网络建设成本还会有所增加,但在目前情况下,为了及时向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在实际运营中,应尽可能通过网管等
24、手段对网络的流量流向以及服务质量有一个实际的定量掌握和分析。由此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从目前来看,IP 技术作为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核心技术似无疑问,但对 IP 网络所提供的QoS 的要求是否一定以及是否可能要和传统电信网络所提供的QoS 完全一样,是否也可以降低要求,需折衷考虑。该问题的出发点主要是从 IP 技术的机制完全不同于电路交换技术的机制来考虑的。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即使通过研究和改进使得 IP 技术具备包括 QoS 在内的很多功能,原来 IP 技术所具备的优点是否还依然存在。这样也许会使 IP 网络过于复杂而使其实用性和规模性受到限制。因此,目前业界对于网络发展的研究存在不同
25、的思路:一种是关于电信级 IP 网络的研究,该研究已在多种文献中阐述。另一种是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也有人称为后 IP 技术的研究。该研究着眼于网络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从不同于 IP 技术的网络实现机制方面审视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并试图借鉴 ITU-T Y.130 标准在网络架构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对于网络演进和发展的研究都是非常有益的。客观地讲,技术发展层出不穷,而不同的技术只会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特长,不能强求在所有方面都有优势,所谓专才能精,综合无异于折衷。当年宽带 ISDN 的发展教训可以从一个侧面得到印证。另外从现实来看,运营商也难以置现有的基础设施于不顾,再
26、加上用户需求逐渐趋于高层次和多样化,运营商必须提供具备不同服务质量的各项业务,而这就需要不同种类的网络来满足,就像现在的语音业务一样既有 PSTN 提供的,也有 IP 网络提供的。因此在可预见的几年中,各种网络和技术会因为其特有的优势提供擅长的业务而继续存在,总的来看是一种共存互补的局面。融合也需一个过程,可能的情况是越靠近核心层面越可能是多种网络并存,越靠近边缘或接入甚至终端层面越可能是融合和统一。结 论 QoS 技术是 IP 网络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既要加强研究又要注重实用性。总的说来,目前 IP QoS 技术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提出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改进思路和实现机制。但从现网部署的角度来看,其整体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离实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对于下一代核心网络,是否应将语音等实时多媒体业务全部或大量承载到以 IP 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承载平台上,仍应结合 IP QoS 研究的进展情况,经大规模部署验证后再确定最终的技术选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