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考点解析及习题精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科技文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考点解析及习题精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科技文艺.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科技文艺高考命题规律本部分内容在中国科技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标高考命题中也多有涉及。从历年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汉代儒学”和“古代中国科技文艺”方面。本部分选择题的难度较大,试题的选拔性功能较强。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较高,大多是从纵向与横向两个视角考查儒学本身的发展以及儒学与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从命题特色和立意上来看,选择题题干提供的大多是关于古代主流思想的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重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2020年高考必备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2019 年I卷1 1卷I卷II卷I
2、II卷I卷1 1卷III卷I卷II卷III卷1卷1 1卷III卷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42424命题角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42525命题角度3宋明理学26命题角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题角度5古代中国的科技文-44-2426242726、27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8全 国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 C解 析|本 题 考
3、 查 墨子 中的古代科技成就。材料强调了 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2.(2018全国1L24)据 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 析|本题考查夏商时期的
4、仁爱思想。题干设计的是一种历史情景,此情景体现了商汤对生命的关爱,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故 A 项说法体现了题干情景的主旨;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原始农业,并非捕猎,故 B 项说法错误;从题干情景来看,突出了商汤的行为在争取人心方面的作用,故 C 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并非是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3.(2015全国1L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 案 匕解史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
5、需要的正统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 B 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 三代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 C 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9安徼芜湖三模)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
6、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 受宗族观 念 影 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答 案|D|解 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宗法制、宗法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由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结论,故 B 项错误;材料“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 说明不是宗族观念,故 C 项错误;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 D 项正确。2.(2019湖南永州一模)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
7、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答案C解 近 据材料“何英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结合所学可知,三人都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仁义之道,与宗教信仰、治国之道、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无关,故A、B、D三项错误。3.(2019 L东临沂二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8、,韩非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答 案|D|解 析|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孟子、荀子、韩非都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国家还未完成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不等于各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家韩非都强调天下统一的思想,故D项正确。4.(2019山东济南二模)据 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
9、“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D.鱼已成为民众的基本食物答 案C解 析|由赵盾吃的简朴不能反映出民生凋敝,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赵盾为“晋国重卿”,晋灵公不是直接下令杀他,反而是派出勇士暗杀,说明这时晋国还没有实现绝对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勇士看到“只有鱼的晚饭”“惊叹”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 可知,赵盾身为重臣,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这是勇士不忍杀他,反而自杀的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普通民众的食谱,赵盾吃鱼不等同于民众吃鱼,故D项错误。5.(201
10、9河北唐山二模)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答 案|A解 机 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A项正确;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官办高等学府,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力、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可知,稷下学宫成为
11、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是当时百家争鸣的平台,故C、D两项错误。6.(2019四川凉山一模)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答 案|A解 报 由材料“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 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 A 项正确;丧葬习俗产生儒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只是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 B 项错误;由材料“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儒学来源多
12、元化,故 D 项错误。7.(2019四川乐山一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答 案|A|解 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体现了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故 C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故 D 项错误。8
13、.(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韩 非 在 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答 案|c|解 析|韩非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故 A 项错误;“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故 B 项错误;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状况的描述,故 D 项错
14、误。9.韩非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D.突出依法治国答 案|c解 机 材料主要强调君主要善于用法,而不是熟悉法律,故 A 项错误;材料是要求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不是强调王与法律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说明韩非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而不是依靠人,这是对传统贵族政治的否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通过法律加强对官吏的管理,是君主维护统治的手段,不是依法治国,故 D 项错误。10.寓言 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
15、,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A.儒家C.道家B.法家D.墨家答 案|c解 板 材料中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的思想是仁、礼、德治、仁政等,故A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中央集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等,故B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法等,与材料中的“不遵从自然”“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相吻合,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尚俭等,故D项错误。11.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
16、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 阔 而 不 懂 世 事 该 学 者 在 此 强 调 的 是,先秦儒学()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答 案 匕解 它“先王之道”是儒家所津津乐道的,不等于儒家主张复辟西周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儒家的“先王之道 和 三代”说教主要是就社会的政治构想而言的,不属于社会道德水平方面,故B项错误;题干认为“先王之道 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迂阔而不懂世事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教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的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有学者
17、指出”“先王之道 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 迂阔而不懂世事 ,其出发点是学者,而学者对这一时期儒家的主张持否定态度,故D项错误。12.(2019四川教考联盟三诊)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答 案|c解 析|材料反映出秦国通过文字传承了华夏文化,而秦国在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分封制,并未对西周制
18、度和文化坚守,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各国经济发展道路基本一致,所以并非经济发展导致文字的分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而只有秦国继承了商周文字,继续发展,这反映了秦国通过文字的继承传承了华夏文化,故C项正确;西周以来形成华夷之辨,居于东方的六国才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正宗,所以正体俗体之辨并非是华夷之辨的表征,故D项错误。命题角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 国H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
19、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 案|c解近口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而西汉中期,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故 C 项正确;西汉中期,王国问题已得到解决,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 B 项错误;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 D 项错误。2.(2019全国H1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
20、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解 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 D 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故可排除A、B、C 三项。3.(
21、2016全 国 1 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 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 的 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 C解 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时代特征。本 题 应 从 尚书和 论语两部书的特点切入思考。尚书中“尚 即 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记载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论语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汉 代 尊 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代儒学植根于久远的
22、历史传统,故 选 C 项。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 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 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D 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L 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答 案|AI解 析I据材料“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可知,董仲舒此言的主要
23、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2.(2019广东百校联考)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答 案 匕解 析|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故B项错误;孔子地位“由凡圣而神圣”,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将儒家学说确立为
24、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3.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I答 案|BI解 析I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
25、。天人感应思想强调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信奉其思想,将儒学放到天地体系中,故B项正确;董仲舒主张强化君权,汉武帝肯定董仲舒也正是因为这层利益,故C项错误;春秋大一统强调地方要服从中央,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4.(2019广东广州调研)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 汉书和 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B.汉书 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答 案|D解 正 题干不能反映司马迁对董仲舒的态度,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史书中对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
26、事务集议决策的事有没有记载,而不是记载的准确与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士参政的问题,故C项错误;汉武帝时代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上升,汉书和 后汉书成书于东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表明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故D项正确。5.(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长袖乐舞图 讲学传经图 养老图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答 案|BI 解 析 I 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A 项错误;画像砖“长袖乐舞图
27、”为礼乐制度的展示广讲学传经”是指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 B 项正确;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 C 项错误;题干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故 D 项错误。6.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这反映了当时()A.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B.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C.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D.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答 案|c解 析|依所学可知,“上古”一般指尧、舜、禹
28、时期,推崇禅让制,公天下 ,材料反映的则是“立长固顺”,即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家天下 ,故 A 项错误;汉初以及文景之治时期,治国推崇黄老之学,材料中并未表现出治国思想的转变,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代王)仁孝宽厚况以仁孝闻于天下 可知,儒家的仁、德思想对皇位的选择有影响,故 C 项正确;薄氏是汉高祖刘邦的侧室而非正室,因此当时并未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故 D 项错误。7.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据此可知()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
29、治思想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C.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客 票 D解 用 根 据 所 学,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在汉武帝以前,黄老思想依旧是重要的治国思想,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汉初主要推行黄老之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并按照黄生的逻辑推理,汉代秦而起也不具有合法性,故 D 项正确。8.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
30、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 案|A解 板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 B 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 D 项错误。9.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 公羊春秋 诗 礼记 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
31、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 案|B解 析|根据材料“两汉时,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 和“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可知,以礼(儒家)入刑(法家)不断深入发展,而不是儒法并用,故A 项错误;材料所给时间为两汉和魏晋,根据史实可知儒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儒学的经典著作和尊卑原则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故B 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了儒学对法律实施的影响,并未涉及法律制度化的内容,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
32、文,得出因法律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儒学中“礼”的影响,一定程度造成判案时缺乏公正性,故 D 项错误。10.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答 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汉代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学说并直接影响官员的选拔标准说明儒家思想未脱离实际,故 A 项错误;自汉代始,儒家学说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断提高,故 B 项错误;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使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上是对冷静
33、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 C 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在先秦儒家学说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而来,故 D 项错误。11.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答 案|B解 析 汉代“坚持德主刑辅”,符合外儒内法的特点,故 A 项错误;材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反映出汉代法律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秦代与汉代法律形式法规之间的关系,故
34、C 项错误;材料仅强调汉代皇权至上,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故 D 项错误。12.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答 案|A解 松 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融入儒家思想是因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并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自先秦至汉以后一直存在,这一变化无法
35、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项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 一西 塞 罗(公 元 前106 前4 3年),古罗马著名的法学家。其“自然法”思想对西方罗马法系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然定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的凝化和充分发展就体现为法律。正义的源头就是法律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如果正义原则的立足点是公民的决议、国王的敕令和法官的判决,那么在民众投票下,正义将会被认可为抢劫、通奸和伪造遗嘱。后来,基督
36、教神学受其影响巨大。摘编自 爱尔兰 凯 利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材料二 董仲舒(公元前198 前106年),西汉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人)。他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法学家,其“以礼入法 思想对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据此的相关断狱案例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例如: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 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摘编自马勇 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塞罗与董仲舒的法制观念。幽 侬 回
37、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分析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及历史价值。参考 答 案|(1)西塞罗:自然法精神;以法治国;自然法是最高原则;法即正义。董仲舒:以礼入法;以法治国;强调等级。(2)背景:西塞罗,罗马的扩张;人文主义及斯多亚学派的影响。董仲舒,汉朝大一统的形势;儒学本身的发展;对周秦历史的反思。_ 史价值:大大影响了古代国家治理;影响了宗教的变迁;法的精神影响深远。|解 析|第问西塞罗的法制观念,据材料一“自然法 思想”“自然定律是最高的理性”“正义的源头就是法律”可概括出自然法精神、自然法是最高原则、法即正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依法治国。董仲舒的法制观念,据材料二“其 以 礼 入 法
38、 思 想”可概括出以礼入法,结合所学儒学知识可概括出以法治国;强调等级等。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西塞罗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主要从当时的政治和思想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一是罗马的扩张,二是受古典人文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影响;董仲舒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也是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一是国家大一统的现实需要,二是儒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三是对周宗法制的瓦解、秦严刑酷法历史的反思。第二小问“价值”,据材料一“基督教神学受其影响巨大”可得出影响了宗教的变迁,据材料二“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可得出对古代国家治理影响大,据所学知识可知法的精神影响深远。命题角度3 宋明理学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
39、2019全国IL26)程颠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 案 B蚯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思想观点。题干以程频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 ,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即认识论,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 A 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
40、乐”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 C 项错误;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故 D 项错误。2.(2018天津-1)朱 熹 在 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 案|B解 析|本题考查儒家民本思想。“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均关系到“君之尊之存亡”,说明朱熹强调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君主统治的重要性,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影响君主统治存亡的因素,不是君主至尊的观念,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灭人欲”的主张
41、,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朱霆的思想只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不是创新,故 D 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A.崇尚神学迷信B.吸收道家学说C.倡导学以致用D.动摇儒学正统答 案|B府 门 材料强调魏晋时期玄学是因为士大夫对当时日益庸俗、炀琐的经学厌倦而产生的,但是并未崇尚神学迷信,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士大夫“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的行为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故 B 项正确
42、;材料中玄学思想的产生是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是学以致用,故 C项错误;根据所学,自汉始,儒学始终是封建正统思想,故 D 项错误。2.汉唐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宫廷音乐盛行。从宋朝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这反映宋代()A.专制皇权被不断削弱B.市民成为社会主流阶层C.统治者重人伦轻礼乐D.民间音乐市场开始形成答 案|c解 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专制皇权是在不断强化而非削弱,A 项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故排除;仅仅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对比并不能说明市民已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这属于明显的以偏概全,故 B 项错误;到了宋代,随
43、着程朱理学的形成与不断成熟,与汉唐相比,宋代统治者更重视伦理道德,故 C 项正确;民间音乐市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故 D 项错误。3.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答 案|A解 析|根据材料“二程认为,人性有 天 命 之 性 与 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可知,二程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着异
44、曲同工之处,故A 项正确;孔子的“礼 并没有涉及人性的问题,故 B 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疵的”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天命观的相关涉及,故D 项错误。4.“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在力行其所已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A.格物致知C 知行合一B.经世致用D.明道救世解 我 据材料“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在力行其所已,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
45、”可知,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也就是格物致知,故 A 项正确;“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知行合一”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合一,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明道救世”指明白道理并对社会有贡献,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5.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答 案|B|解 析|根据题干材料“剥落心蔽”“发明本心”可知,陆九渊主张向内求,主张心灵的净化,强调内在的“发明本心
46、,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陆九渊反对什么,仅限于提到其主张什么,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践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并非陆九渊的观点,故D项错误。6.(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 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 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人文精神C整体思维答 案|c)B.多元包容D.格物致知解 析|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与题意无关,故A
47、项错误;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中李约瑟所肯定的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整体思维,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脸,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7.(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 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B.民主意识的萌发C.三教融合的趋
48、势显现D.理学思想的影响解析 愉 学从西汉时期即为官方学说,故A项错误;南宋时还没有“民主意识”,故B项错误;南宋理学已经确立,新儒学已经形成,题干没有涉及三教融合的趋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 宋李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理学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将“三纲五常”解释为“天理”,要求士大夫忠君守节,故D项正确。8.(2019辽宁凌源一模)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在内容和形式
49、上发展了儒学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答 案|A遮口宋代理学家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重点在伦理道德,这说明宋明理学从内容上发展了儒学,而宋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表明宋明理学从形式上发展了儒学,故A项正确;宋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更侧重于伦理道德的哲学表达,而非否定了先秦儒学,故B项错误;宋代儒学实现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辨化和哲学化,推动儒学走向成熟,但构建哲学体系也是为了强化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宋代儒学推动儒学走向成熟,但并非是向近代学术体系的转型,故D项错误。9.朱熹反复提道广洒扫应对进退
50、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答 案|B|解析|朱熹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即日常生活应该遵守儒家伦理道德和礼节之道,王阳明强调普通人在良知的指导下从事日常实践活动也可以成为圣人,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材料并没有提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 A 项错误;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体现的是儒学呈现世俗化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