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七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七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二、探究新知认识梯形(1)出示
2、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出示下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2)交流测量结果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3)概括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
3、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3教学等腰梯形(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2)学生测量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4四边形的关系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
4、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三、巩固练习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任意梯形倒立梯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2用七巧板拼梯形(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四、质疑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板书设计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7,6加几教学目标:1、探究7、6加几的
5、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3、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预习学案:9+()=108+()=107+()=106+()=105+()=104+()=108+18+28+35+58+58+68+87+8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多媒体演示:通过信息图提出问题:问题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问题2:2好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甲:学生乙:教师: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道题,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来研究7,6加几。(板书课题:
6、7,6加几)。教学意图:通过复习9,8加几,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起点,便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旧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二、探索新知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2)出示问题探究6+56+5的演示图分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6+5中,将5分成4和1,6和4加起来得10,10+1=11。学生乙:6+5,将6分成1和5,5+5=10,10+1=11。学生丙:6+5可以先数6个再数5个,合起来为11。教师:同学们说的想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7+4=7+7=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集体订正
7、。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习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学生:7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教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6+6=6+8=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教学意图:通过找6加几、7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三、检测案教师:我们学习了7,6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所
8、有7,6加几的式子呢?学生先自己写算式,再把写好的算式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视频展示学生排列好的式子:7加几的式子有:7+07+17+27+37+47+57+67+77+87+96加几的式子有:6+06+16+26+36+46+56+66+76+86+9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学生:这样从0排到9,很好记。教师:请同学计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数。学生回答。(略)教师动态演示各式得数。教师:请同学们自制7,6加几的口算卡片,并且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难点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出示复习题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1画图,列式解答2订正答案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二、探究新知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3订正思路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
10、米,就是几分相遇270(5040)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三、反馈调节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2订正答案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4教师提问(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四、巩固练习(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
11、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五、课后小结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
12、一第1-3题。教学目标: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教学难点: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负数(1)情境激疑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1.今年开
13、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直接表示(简洁但不明了)用文字表示(明了又不够简洁)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2)认识正、负数。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像(2)这样的数呢?怎么读呢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练习:读出下面的数-100、+6.8、-1
14、.8、36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习第4页你知道吗?)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三、生活中的应用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1)(多媒体播放
15、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2)温度计。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2.电梯里的负数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5、-2)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如果
16、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4.43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练习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1.5表示()。4.数轴上的负数出示例3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完成练习(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行()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3
17、)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米。(分层拓展)5.运动场上的负数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你知道风速每秒-0.4米的意思吗?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一、铺垫练习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
18、1厘米、2厘米、3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3厘。评析:通过比划、找刻度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二、进行新课1.教学分米。(2)谈话:要准确地说出物体的长度,不能只靠眼睛看,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长。让学生动手量。(3)讲述: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板书:1分米=10厘米)(4)谈话: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分米的长度?你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互相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5)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米10分米)(6)谈话: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
19、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评析:由学生熟悉的文具盒的宽和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比划比划、画一画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2.教学毫米。(1)认识毫米。谈话:猜一猜数学书有多厚?用尺量一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们的长度,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投影演示:刻度尺上每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一指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谈话: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再慢慢抽掉,这时两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你知道哪些物体厚度大约是
20、1毫米?(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等)(2)理解1厘米10毫米。谈话:猜一猜,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你是怎么想的?数数看。1枚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少枚这样的硬币叠起来是1厘米?为什么?(3)认识几十毫米、几十几毫米。提问:从0刻度开始,1毫米在哪里?10毫米、20毫米80毫米在哪里?15毫米和25毫米在哪里?米尺上5毫米、15毫米等刻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多媒体演示)你能画一条26毫米长的线段吗?评析:让学生猜测、想像、讨论、观察,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解决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系统地认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21、(1)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从大到小排一排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长度的?(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说出相邻单位间的进率。(3)讲述:这几个长度单位在国际上还有统一的写法,你们想说说吗?请看第27页横线下边的文字,谁能读出这些英文字母?指名读后,再一起读一读、写一写。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很快看出来的?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2.量下列物体的长,你认为用什么单位合适。语文书的厚度;筷子的长度;教室的长;橡皮的厚度;铅笔的长。指名回答。3.想想做做第5题。写在书上,同桌相互检查。4.游戏找朋友。大树、筷子、课桌、蚂蚁想跟长度单
22、位交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它们的朋友呢?(边唱找朋友边做游戏)一棵大树高5()一根筷子长20()课桌宽3()小蚂蚁身长5()5.选择题。(1)哪个物体长度最接近1分米。()1根火柴1枝粉笔1枝毛笔(2)哪个物体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一本新华字典一本语文书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6.想想做做第6题。同桌先猜再量,看谁猜得对。评析: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形式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
23、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
24、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实验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1.教学例1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
25、多踢20个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
26、: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2.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27、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
28、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统计数据分析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图表二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认同率%实验班(40人)3997.5%对照班(40人)3382.5%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
29、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2基本训练。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二、基本题练习1做练习十第5题。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
30、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练习小结。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三、综合练习1做练习十第11题。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5,或者第一
31、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2做练习十第13题。(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32、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四、讲解思考题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五、课堂小结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