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交往】个人交往沙龙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男女交往】个人交往沙龙礼仪.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男女交往】个人交往沙龙礼仪沙龙。本来是法语之中“客厅”或“会客室”一词的音译。由于在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人对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异常关注,经常喜欢聚集在某些私人的客厅里,对此进行私人之间的室内聚会。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后来还传到了欧洲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相沿成习,人们便将这种主要是在室内进行的专门的社交性聚会称之为沙龙。时至今日,沙龙在中国,尤其是在商界也非常流行。商界人士看中沙龙这种社交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它形式自然、内容灵活、品位高雅,可以使渴望友谊、注重信息的人们,既正规而又轻松愉快地与其他人进行交际。在中国,以社交为目的的专门性的室内聚会,一般都被称为沙龙。按照人们在聚
2、会中所讨论的中心话题或从事的主要活动来区别,沙龙又有许多种类。具体来讲,包罗万象,内容众多的,叫做综合沙龙;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相互之间以保持联络为目的的,叫做交际沙龙;主要是为了接待来访者,意在相互了解,加深认识的,叫做联谊沙龙;以学术讨论为主要内容的,叫做学术沙龙;主要由文学艺术爱好者发起的、参加的,叫做文艺沙龙;以休闲、娱乐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则叫做休闲沙龙。目前,商界人士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对各种形式的沙龙均有不同形式的接触,但时下最流行,同时也是对商界人士的实际工作最有影响、最有帮助的,则当数交际沙龙、联谊沙龙和休闲沙龙。其中,交际沙龙和联谊沙龙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参加者有所不同,前者是笔
3、友聚会,后者则是亲朋聚会,除此之外,在具体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方面,二者之间大体相似。因此,下面将根据目前商界人士的实际需要,来重点地介绍一下交际沙龙和休闲沙龙的基本礼仪。交际型沙龙,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参加者之间保持接触,进行交流。因此,它的具体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平日商务人员经常有机会参加的座谈会、校友会、同乡会、聚餐会、庆祝会、联欢会、生日派对、节日晚会、家庭舞会等等,实际上大都属于交际型沙龙。在通常情况下,交际型沙龙的地点、时间、形式、主人和参加者,均应事先议定。它可以由一人发起、提议,也可以由全体参与者群策群力,共同讨论,决定。举办交际型沙龙的地点,应当选择条件较好的某家客厅、庭院、或
4、是宾馆、饭店、餐馆、写字楼内的某一专用的房间。它至少应当做到面积大、通风好、温风适中、照明正常、环境优雅、没有噪音、不受外界的其他任何干扰。举办交际型沙龙的时间,一般应为2到4小时。在具体执行上,则不必过分地“严守规章”。只要大家意犹未尽,那么将其适当地延长一些是完全必要的。通常,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交际型沙龙以在周末下午或晚间举行为好。举办交际型沙龙的形式,应根据具体目的,而加以选择。如果大家只想“见一见”,或是“聚一聚”,那么就应当选择较为轻松、随便的同乡会、聚餐会、联欢会、节日晚会或家庭舞会。要是打算好好地“谈一谈”,或是“聊一聊”,则不妨选择不宜“跑题”、分神的咖啡会、座谈会、讨论会等
5、形式。当然,在具体操作上,这几种形式也可以彼此交叉,或同时使用。有时,不确定交际型沙龙的具体程序或具体“议题”,而听凭参与者们任意发挥,也是可行的。如果交际型沙龙是在某家私宅内举行,其主人自然就是此次沙龙的主人。如果它是在外租用场地举行的,则一般应由其发起者或组织者担任主人。若他独身未婚或配偶不在本地,则应由其父母、子女、同事或秘书来临时充任男主人或女主人。按惯例,沙龙的主人应当有男有女,以便“对口”去分别照顾男宾、女宾们。交际型沙龙的参加者,大体上应当事先确定好。在某些较为正式的交际型沙龙上,参加者彼此之间相识者居多。唯其如此,才有助于大家多交流,少拘束。当然,它也不绝对地排斥“新人”加入。
6、只不过“新人”的加入,应提前征得主人的首肯,并以不会同有前嫌的人在沙龙上“狭路相逢”为前提。沙龙的既定参与者,按规定可以携带家人或秘书出席。此外,临时邀请其他人同往,则是不适宜的。若无明确的要求,未成年人的家人,尤其是幼童、婴儿,则最好不要带着他们“见世面”。沙龙上的“议题”与他们距离太大还不说,如果他们不听管教,四处跑动,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东摸西碰,可是挺碍事的。前去参加交际型沙龙之前,应认真对自己的仪表、服饰进行必要修饰与斟酌。男士通常应当理发、剃须、换着西装套装或休闲型西装,女士则需要作发型、化淡妆、并选择旗袍、时装、连衣裙等式样的服装。若夫妇或情侣二人一同赴约,则其穿着打扮,应彼此保
7、持和谐一致。例如,穿“情侣装”,戴“对表”,配相似款式的鞋子,服饰的色彩相互呼应,等等。如果两个人的打扮相去甚远,一个人身着礼服、浓妆艳抹,另一个人却穿着随便、不修边幅,好像前者的一名“跟班”,对于配偶以及本人的形象,都有损害。作为东道主,男女主人的穿戴,应当尽可能地向自己的身份靠拢。应当指出的一点是,要求主人讲究着装,并不是要求他们力求“高、大、全”,非要豪华到“脱离群众”的程度不可。主人的穿着打扮,如若刻意要在沙龙上“力克群雄”,其实反而倒是其“失职”之处。在交际型沙龙上,有几条基本的礼仪,是商界人士作参加者,不可不知的。其一,是要恪守规定。所谓恪守规定,就是要求商务人员在参加沙龙时,遵守
8、时间,按时赴约,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是爽约。在社交场合,“时间就是金钱”这一定律依然有效。无故迟到、早退或失约,不仅浪费了他人的时间,也是失敬于人的。商界人士惜时如金,守时守约更是立身之本,在这一点上,商界人士绝不能无原则地宽容自己。参加交际型沙龙,通常不宜早到。准时到场或迟到三、五分钟,是比较规范的。万一临时有事难以准点到达,或不能前往,需提前通知主人,并向大家表示歉意。迟到太久了,一定要向主人和大家说“对不起”。制造任何借口,都不能“以理服人”。其二,是要尊重妇女、长者。妇女是人类的母亲,长者是大家的前辈,鉴于这种原因,商务人员在包括交际型沙龙在内的一切社交场合,都要主动自觉地尊重、照顾、
9、休谅、帮助、保护妇女和长者,并积极地为其排忧解难。许多人平常津津乐道的绅士风度和高尚修养,其实都不是空谈,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与尊重妇女、尊重长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尊重妇女、尊重长者,就不允许在他们面前胡言乱语,行为嚣张。不应当在妇女、长者面前说“脏”字,开无聊过头的玩笑,不准把“小姐”、“漂亮姐”、“老头儿”、“老爷子”、“老太太”之类失敬于人的话语挂在嘴上。不允许与妇女、长者动手动脚,打打闹闹。亲切与放肆、平等与辈份等等之间的界限,是我们永远不可忽视的。要尊重妇女,尊重长者,还需要商务人员在与他们相处时,多长一些“眼色”,要尽可能地体谅、帮助、照顾他们。行走时,应请其优先。就座时,应让其
10、为尊。携带物品时,应为其代劳。安排活动时,应首先考虑他们的状况。其三,是要体谅主人。所谓体谅主人,就是要求商界人士在参加沙龙活动时,应当设身处地地时时处处多替主人着想,并尽可能地对其援之以手。至少,商界人士也应该做到,不为主人忙中添乱,雪上加霜。参加沙龙之初,不要忘了去问候主人。在沙龙举办期间,可以找机会向主人询问一下“我能做一些什么”。在沙龙结束时,在向主人道别之后,方可告辞。在沙龙举办期间,即使有些事情不一定尽如人意,也要保持克制、别说怪话。不要对主人所作的安排,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大算让主人难堪的“历史旧账”,或是指责、非议、侮辱主人。在主人家中参加沙龙时,不要自以为与
11、主人过从甚密,便可以不讲公德。比方说,不管主人有无要求,都不可吸烟,随地吐痰或乱扔东西。不允许擅自闯入非活动区域,例如书房、卧室、阳台、储藏室等处“参观访问”,翻箱倒柜,乱拿或乱动主人的物品。在非专题性的交际型沙龙上,即在无讨论主题的交际型沙龙上,自己的表现相对而言要更自由一些。然而,一味地奉行“孤立主义”,不与任何人交谈,有意显得与众不同,也未必合适。参加这种沙龙时,同样需要自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可以主动地同身边的人进行攀谈,可以旁听他人的交谈,也可以加入他人的交谈。在同他人交谈时,应当表现得诚恳虚心。同时,有可能的话,还应当扩大一下自己的交际范围。除了与老朋友交谈之外,还应尽量借此良机,
12、却认识更多的新朋友。要注意与他人接触时,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即不要使自己的交往对象“一成不变”。特别是不要奉行“排他主义”,不要一味盯住熟人、上司、佳宾等不放,而又不准其他人介入。介入导性的交际圈时,一般不应不邀而至。参加专题性交际型沙龙,即在既定的中心或主题的交际型沙龙,既要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又要宽容大度,善于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在商界,专题性交际沙龙最受欢迎。人们参加它,不仅是为了就某一问题进行座谈、讨论,以期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为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商务人员在参加这种沙龙时,应当记住两条规则。第一,应当以学习“取经”为主要目的。商务人员应当多听、多记、
13、多向别人请教。有不明之处,能够提出来由大家争议一番,也称得上是自己的一种贡献。第二,应当避免争强好胜。商务人员与他人交谈、交流、发言时,应当三思而行,出口谨慎。不要发言时条理不清,言不及义,故弄玄虚,更不要唯我独尊,在发言讨论时,为了取胜而“泄私愤、图报复”,胡搅蛮缠,强辞夺理,大刹风景。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们中间,有一句行话,叫做“功夫在诗外”。它的意思是说,各行各业的工作,在本质上往往相通。如果多才多艺,注意积累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有时便可以厚积薄发,触类旁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对商界人士而言,“功夫在诗外”同样具有指导性意义,对商务人员本职工作也是有所帮助的。除了八小时之内的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努力工作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等人接物,往往也会在无形之中,助上商务人员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