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9177713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0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探究实验1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目的要求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

2、天。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 2mm 0.1mm 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 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 ,摇匀后用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下培养7天。 三、现象观察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3、。 四、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型增长变化。 五、实验评价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误区警示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_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2、本

4、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二、探究创新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_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 2、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 )A. 高压使细菌DNA 变性 B. 高压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 C. 高温汤死细菌 D. 高温使细菌DNA 变性 3、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从开始便向发酵罐内通氧气,其结果是( ) A. 酵母菌大量死亡,酒精减产 B. 酵母菌数量不变,酒精产量不变 C. 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D. 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4、一种

5、新的物种进入菜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先呈“S ”型增长,后呈“J ”型增长 B. 先呈“J ”型增长,后呈“S ”型增长 C. 种群数量达到K 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 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5、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 ”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 ”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 “S ”型增长曲线表示个种群数量的食物的关系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6、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二、填空题 7、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 培养

6、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 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大草履虫所处的实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增长不可能按照_曲线增长。(2)在有限环境中,随着_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_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_,死亡率_,从而使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率_。(3)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_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探究实验1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方案设计二、猜想假设S实验过程二、方法步骤和记录2、高压蒸汽 3、血球计数板 4、25 三、现象观察(根据实际实险数据作答) 四、

7、实验结论1、(根据实际实验数据作出曲线) 2、S 五、实验评价相似但不重合。各实验小组在用血球计数板抽样检测时,由于酵母菌不均匀分布在各小方格中,计数小方格的酵母菌密度与培养液中的密度不一致,而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与培养液密度较接近,所以小组曲线不能与各组平均值曲线重合。误区警示2、竞争,振荡 3、同侧相邻问题探究1、摇匀试管取1ml 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n 2.5104”,即为1ml 酵母菌原液中酵母菌个数。2、不需要。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求得准确即可。 二、探究创新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

8、增长有影响 实验设计:1、取两支相同试管分别加入5ml 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 ,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做好记录。4、将两试管分别送进 4的冰箱冷藏箱和 25的恒温箱,培养 7 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试管,用血球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 察 7 天。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B 二、填空题 7(1) “J”型 (3)375; “S”型 (2)种群;种内;降低;增高;下降 2、B 3、D 4、A 5、B 6、B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定势思维能力的培养苏州市吴中区横泾

9、中学 顾燕 学校性质:江苏省示范初中 邮政编码:215103在人们大谈素质教育的同时,本人决定老调重谈,“万丈高楼平地起”对定势思维这一基础教育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对思维能力的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进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一、 何谓定势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种固定模式是已知的、事先准备好的. 思维中的定势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定向、定法、定序.(一)定向,即定方向. 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总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或者说是解题思路),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束手无策. 中学数学面广量大,老师在教学中应按

10、照知识的分类去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在解方程这类问题中,基本思路:高次方程二次方程或一次方程;多元方程二次方程或一次方程;分式方程整式方程;无理方程有理方程.这种向学生强调解题的基本思路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以后解方程先确定好方向,同时也说明了解题思路的定向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二)定法,即定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 定法是进行解题时的思维活动的核心.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消元的基本方向确定以后,就需具体落实如何消元,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是十分必要的.(三)定序,即定顺序. 解题的思想明确了,方法也找到了,但不能说问题已经解决. 问题

11、的最终解决是看能否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将已经掌握的思路和方法用数学语言一步一步的合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解题步骤. 例如,在进行因式分解时,一般应遵循下列步骤:一提、二套、三交叉、四分组.二、 定势思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必要弄清定势思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表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如能将已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运用合理的类比、想象和推理,正确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则定势思维在这时所发挥的影响是积极的;反之,它的影响就是消极的. 在思维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定势思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而应该正确地看到它的二重性的协调作用,否则就容易造成思

12、维的缺陷或畸型发展. 就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定势思维二重性中,其积极作用应是主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定势思维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都是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利用原有的经验,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正是完成“三基”教学任务的需要. 无论学习哪一方面的知识、解决哪一类型的问题,都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的方法.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介绍了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 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说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这个“框框”之中,但用这些方法确实能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问题,这种定势具有积极意义的,是削

13、弱和缺少不得的. 在中学教材中像这样按照题型定法的思维模式到处可见. 因此,只有首先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具有一般性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第二,定势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定势思维的发展,没有牢固的定势,就不会有灵活的发散. 例如,老师常说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最高境界,就是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解题,何谓恰当,即是在熟练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基本方法后,能快速准确的选择出最佳解法来,这可以说是发散思维. 显然,这种发散思维是定势思维为基础的. 再如,对于解 - 2- 15 = 0这样的高次方程,学生能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因式分解法,这无

14、疑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发散思维,但此种发散思维仍是以定势思维为基础的. 三,定势思维与发散思维是辨证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每次转化,都能使二者进入一个更高的思维层次,反复几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以提高、发展. 例如,把求三个未知数需要三个方程看作一种思维定势,那么要求方程:2a+1+ = 0中三个未知数的方法,就是发散思维.进而可以得出:利用a+1 0, 0, 0,只有a+1= 0,= 0,= 0才满足条件,则得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完全平方的和等于零的方程的结论,这又转化为新的定势. 对于方程x + y = 2x + y ,用上述得出的结论无法求解,转而考虑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就能得出

15、答案,这就是再发散. 当学生掌握了这种用利定义域,求出一个方程中的两个或三个未知数的方法时,新的定势思维便随之而生,如此反复,可以将发散思维推到一个更高层次. 定势思维与发散思维这种不断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变异性、深刻性、灵活性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发散性思维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尽管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只有当发散性思维达到了“独创性”这一要求时,才能称为创造性思维.以上说明的是定势思维在人们分析、解决问题时的地位和作用,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定势思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很多学生喜欢机械模仿

16、,被动记忆,表现出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和懒惰性,这时学生的思维培养,必然起着消极的影响,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再提高,因此,必须重视纠正和克服这种消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知识点负迁移.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容易用简单的想象代替理性的思考,容易把事物的表面现象当作其内在实质. 从而导致负迁移现象频频发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干扰. 容易形成负迁移的知识很多,现择要列出几处,并提出对他的矫治策略,以供参考.(一)关于数的性质符号. 由于学生在小学里所接触的数都是非负数,根本无须考虑它们的性质符号. 在他们的头脑中,所谓“+”和“-”

17、,就是用来作加减运算的. 引入负数以后,由于受非负数定势思维的影响,对有理数的性质符号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特别对于一个用不带符号的字母表示的数,更想当然地把它当成一个正数,以致诸如= a, 2a a, a= a等类型的错误,便频频出现,屡教不改. 防止这种定势思维负面影响的措施是:一、要学生认真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二、要彻底弄清楚数的绝对值和它的性质符号这两层含义;三、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特别要注意用反例来加深对数的性质符号的认识.(二)关于对方程解的检验.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由于每一步都是作同解变换,故只要保证每一步运算无误,一般不需要检验. 学生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在解分式方程和

18、无理方程时,便容易忽视检验这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因此,在教学这两类方程时,不仅要讲清它们的解法步骤及每个步骤的依据,而且特别要讲清在去分母、去根号时,为什么可能出现增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检验的重要性,养成解后检验的习惯.(三)关于数学符号. 进入初中后,学生接触的数学符号越来越多,如开方号、三角函数符号等,由于这些符号比较抽象,他们一下子很难掌握,由此导致的错误屡见不鲜. 如受公式c (a+b) = ac + bc定势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把三角函数符号混同于公式中c,就出现sin30+sin60=sin90的错误. 当然,对于这类错误只要举个反例便可说明,但更重要的是要讲清三角函数符号的数学意

19、义.2、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一些难以从正面入手的问题,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若下列二次函数:y = x2 - 2mx + m2 - m, y = x2 - (4m+1)x + 4m2 + m, y = 4x2 - (12m+4)x + 9m2 + 18m + 12中至少有一个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分析:本题若从正面入手,则交点可能有一个、两个、三个函数图象与x轴有交点的情况分类讨论,运算量很大. 现从反面思考,若三个函数图象与x轴均无交点,则有,由此得-m-. 故得题中所求m的取值

20、范围是除此以外的实数:m-或m-. 多次训练,使学生认识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设计系列题组,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由于受种种定势思维的影响,对拓展的、变化的问题不适应,进而造成思路受阻,方法不灵活,甚至失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系列题组,对重要题型作出多种变化,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学完二次函数以后,可把二次三项式、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联系在一起,设计下列题组:例1:已知二次函数y = 2x+ 4x - 6 ,(1)求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方程.(2)求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3)判定方程 2x+ 4x - 6

21、= 0有无实数根?(4)因式分解:2x+ 4x 6(5)解不等式:2x+ 4x 6 0(或0)注:若在复习阶段可围绕“三个二次”适当构造题型复杂的综合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2:如图1,在ABC中,AB=AC,BD=CF,求证:DE=EF.本题结论可由多种方法证得,最基本的辅助线的作法有三种:作法一:过D作DGBC交AC于G.(如图1)作法二:过D作DGAF.(如图2)作法三:过E作EGAB交AF于G.(如图3) A A A D G D D G B C B C B C E G E E F F F 图(1) 图(2) 图(3)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注意引导学生从特

22、殊性看问题,鼓励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以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性.最后,还有几个问题需引起重视. 第一,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必须注意适时、适量、适度、循序渐进,不应过分强化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所学到的仅是“空中楼阁”. 第二,对学生而言,数学差的主要原因普遍是由于“三基”不牢固、不扎实,这实质上是定势思维能力差,从而抑制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因此,对差生的培养,要注意加强定势思维的训练,使他们对知识熟能生巧,才有可能过度到发散思维的新阶段. 第三,思维的培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意加大发散思维的训练量,提高发散思维的难度,否则就达不到大面积提高

23、教学质量的目的,更谈不上提高教育素质.参考文献(1) 曾泽荣,素质教育仍需加强定势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12).(2) 周洪林,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初中数学教与学,1999(8).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常熟市莫城双巷小学 周建芬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世界的发展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发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现

24、代教育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之中。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冲动,使思维入路。例如:我在教学“圆周率”时,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量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上课时,让学生说出圆的周长,我很快说出圆的直径,再让学生说出圆的直径,我又很快说出圆的周长。由于我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结果非常接近,引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老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每

25、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就可以,因为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也可以,因为3元=30角=300分。此时我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通过讨论得出3米=3.0米=3.00米,3

26、元=3.0元=3.00元,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同样能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并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二、 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把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27、(圆)转化为会计算面积的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每组学生把事先准备的学具(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后得到的近似小三角形)放在桌上,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摆好后,我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你摆的图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你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拼摆好后围绕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我再指名小组代表上台拼摆并发言。第一组:我们把16个近似小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如图)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圆的面积是:r=2rr=r2。第二组:我们把其中的1份再平均分成2份,拼成了长方形(如

28、图)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圆的面积是:r=2rr=r2。第三组:我们把圆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了梯形(如图) ,梯形的上底是,梯形的下底是,梯形的高是圆的2条半径,圆的面积是:(+)2r2=2r2=r2。第四组:我们把圆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了一个三角形(如图) ,三角形的底是,三角形的高是4条半径,圆的面积是:4r2=r2。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剪、拼、摆图形的技能,还学会了把圆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一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让学生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可见

29、,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会进发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三、 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在出示题目“饲养场养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是白兔的,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首先让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接

30、着启发学生自己开辟各种解题的思路,不断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从多角度加以思考,然后重新去构建问题,并提出许多新的设想或新的解法。这时,学生学习气氛浓厚,情绪高涨。通过讨论,说出了许多解法:方法一:把白兔的只数看作单位“1”,黑兔的只数就是,依题意列式为: 白兔:18(1+)=15(只) 黑兔:1815=3(只)方法二:如果把“黑兔是白兔的”理解为“黑兔和白兔的比为1:5”,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列式为: 白兔:18=3(只) 黑兔:18=15(只)通过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还可以抓“想象”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

31、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的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四面八方想等。在概念教学中,就可以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先进行了挤牙膏游戏活动,通过此游戏使学生理解了物体占据空间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想象。“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大呢?”有的学生想到了高大的楼房;有的学生想到了海水;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卡通片里的大力士等等。接着我又问学生:“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小呢?”有的学生想到了蚂蚁;有的学生想到了灰尘;有的学生想到了水里的微生物这就是借助“想象”的发散,使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

32、解和感知。四、培养逆向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我就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旨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

33、楚,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此外,为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正向思维的定势,培养起学生双向思维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加以逐步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互逆思维的转换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要求学生还要回过头来验算其解法是否正确,如学生解出一道应用题后,则要求学生以求出的问题为已知条件,把原题的一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来验算此题。五、 多种方法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

34、和全面发展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237=?”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等他们明确了操作目的后,让他们从2捆零3根小棒里拿出7根,观察还有多少根?学生操作完后,我就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拿法。学生纷纷发言,归纳有以下三种: 先拿出零散的3根,再打开1捆,从中取出4根,还剩1捆零6根。 先打开1捆,从中取出7根,把余下的3根和零散的3根合在一起,还剩1捆零6根。 先打开1捆和零散的3根放在一起,再从中取出7根,还剩1捆零6根。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用多种方法的操作,然后比较归纳出以上三种的口算方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比较简便的一种来进行口算。这种通过自己的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