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目录)提 要21 绿色农业21.1 绿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21.2 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31.3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32 我国绿色农业现状32.1我国绿色农业空间分布现状32.2 我国绿色农业的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52.3 我国绿色农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62.4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72.4.1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定位72.4.2 绿色农业的结构体系和发展方向72.4.3 绿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82.5 我国绿色农业布局的主要对策82.5.1 绿色农业布局的原则82.5.2 绿色农业地域类型布局92.5.3 我国绿色农业区域划分102.5.4
2、我国绿色农业布局的主要措施123 芜湖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可行性评估)133.1 芜湖自然特征133.2 芜湖社会经济153.3 市场供求分析173.4 政策支持183.5 项目建设(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的必要性194 芜湖绿色农业发展规划204.1绿色农业产品体系204.1.1 建设绿色农产品体系204.1.2 要加快绿色农业加工产品体系和特色品牌的建立224.2 绿色农业产业链244.2.1 稻油为主的水田保护型模式244.2.2 蔬菜、苗木花卉市场导向型模式254.2.3 水产、畜禽生态市场模式264.3 绿色农业地域结构284.4 绿色农业发展总体目标305 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3、316 建设规模及硬、软件设施建设内容327 结论与建议34参考文献34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撰写时间:2008-6-15刘航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物流系,绵阳 621000提 要:绿色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文探讨了绿色农业的基本含义,以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布局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为基础,简单分析芜湖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分析并设计芜湖绿色农业物流的发展模式,包括由产品体系产业链地域结构组成的农业系统,完成这一项目工程的硬、软件建设的要求、水平和功能定位,物流服务的对象和服务内容分析,以及相关结论与建议。通过绿色农业建设,最终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
4、物质装备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以及资源利用保护现代化,把传统农业模式改造成现代绿色农业经营模式。关键词:绿色农业;现状分析;发展模式;农业系统中图分类号: F文献标示码: A1 绿色农业1.1 绿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绿色农业1它包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产后农业。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这么一类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农业。它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发展绿色农业要逐步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战略转移的关键是规模和技术,走向是开拓国内外大市场,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满足新世纪城乡居民的
5、生活需要。1.2 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国外对绿色农业也称作“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或“生物农业”。国外绿色农业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产品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疯牛病等问题的相继出现,纯天然、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大大刺激了绿色农业的发展。美国、西欧各国绿色食品产业以每年1015 %的速度迅速扩大,瑞典、奥地利绿色农业的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0 % ,德国有6000多个绿色农业经营者,美国有12000个绿色农场,1998 年美国绿色农产品产值达35亿美元。1.3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我国绿色农业最早出现于2
6、0世纪90年代初期, 1990年5月农业部召开了农垦绿色食品工作会议, 并成立了绿色食品开发办公室(1992年改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标志着我国绿色农业生产的开始。我国绿色食品问世后,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大大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到2001年, 我国己有657种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绿绿色农产品产量达340万吨。2 我国绿色农业现状2.1我国绿色农业空间分布现状我国绿色农业可分为四大类17个品种,现有的657种绿色农产品中,以农业产品为主,占总数的54 .6 % , 其次是林产品,占总数的28.18 % ,畜产品和渔业产品分别占13.11 % 、4.11 % (表2-1)。表2
7、-1 我国绿色农产品分布表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渔业产品合计北京44182064天津33208河北992121山西1472023内蒙古11416031辽宁1552123吉林25414043黑龙江4903052上海511815江苏1841225浙江01001安徽2140025福建22172041江西31004山东48275787河南1071018湖北853521湖南731011广东7127224广西01001海南06107四川182011贵州03003云南21104陕西14180032甘肃961016宁夏42006青海2013015新疆4128125合计3551898627657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
8、绿色农业分布在29个省区,平均每个省区不足23个品牌,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各省区绿色农业品种数量占全国70 %以上,以农产品(占全国的64 %) 和畜产品(占全国的81 %) 为主,其中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绿色农业品种分别占全国的30 %和18 %,居各大区的前列。从全国范围来看,绿色农业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省区依次是山东、北京、黑龙江、吉林福建、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和新疆。2.2 我国绿色农业的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仅生物种类繁多,而且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有许多特有、稀有生物资源种类,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多样化生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农业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9、。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了绿色农业生产的管理机构。绿色农业品种迅速增多,而且由一般性品种向名、优、特、新方向发展。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的居民有53.8 %愿意消费绿色食品,38.7 %食用过绿色食品,67 %的荷兰人、72 %的美国人和80 %的德国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2,绿色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非绿色食品己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绿色农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己由分散的初级产品生产向农工贸一体化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550余家,产品涉及农、林、畜、渔、加工食品、饮料、饲料等1 300多个品种,绿色农业生产
10、技术体系正在形成。我国绿色农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正在兴起的全球性绿色革命浪潮,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全球性绿色意识及绿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将极大地促进绿色农业市场的发育,给绿色农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并进一步吸引区域生产要素向绿色农业聚集,促进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的形成。全球性绿色革命浪潮一方面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以绿色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农业将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一方面,这将有利于我国绿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促进绿色农业对外资、技术和生产加
11、工工艺的引进;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价廉质优的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业将产生巨大冲击。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突出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2.3 我国绿色农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绿色农业资源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我国绿色农业的规模仍然很小,目前绿色农业的播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1.33 %,绿色农业规模占农业总规模不到10 % 。绿色农业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的成长型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第二、绿色农业地域分工体系尚未形成我国绿色农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地纷纷开展绿色农业生产。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
12、和规划,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较多,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性主导绿色农业部门,使本地区绿色农业资源和原有农业基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全国绿色农业分工体系的形成。第三、绿色农业地域布局分散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及人多地少的矛盾,使我国现行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再加上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少,且多为乡镇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很难带动绿色农业规模生产的形成。使绿色农业在地区分布上规模小,布局分散问题十分突出。第四、绿色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我国绿色农业主要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由于绿色食品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投入能力低,出现了加工能力弱、贮运条件差和销售手段落后的问题,使绿色食品生产与绿色农业生产相脱节,产
13、品深加工程度低,许多绿色农产品尤其是天然绿色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很难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附加值也很低。第五、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推广应用工作薄弱,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造成了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低于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严重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4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2.4.1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定位绿色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标志,绿色农业应与绿色食品产业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的形成;绿色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
14、基础,以获得安全、优质农产品为目标,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绿色农业应逐渐取代现行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我国农业的主导产业部门。2.4.2 绿色农业的结构体系和发展方向 3(1) 绿色种植业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和杂粮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普遍明显。从产品质量来看,除一些杂粮外,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质量远不如国际上同类产品。我国绿色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少、总量不足、单产水平不高、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绿色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扩大绿色种植业的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发展优势;
15、第二,以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为基础,采用绿色技术,建立绿色种植业生产基地,实现从传统石油农业向现代有机农业种植模式的转变;第三,适当调整绿色种植业的结构,在突出发展绿色水稻、绿色杂粮、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茶叶、绿色桑蚕的基础上,适度开发绿色小麦、绿色玉米、绿色棉花、绿色油料等种植业品种;第四,加强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绿色畜牧业 我国畜牧业产品的优势均比较明显,但主要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是我国绿色农业生产中一个薄弱环节。今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建立以生猪,肉牛、家禽、禽蛋为主的畜产品生产结构体系;第二,建立以舍饲圈
16、养统一管理饲料方式为主的大型禽产品生产基地;第三,建立低农药、无激素的绿色饲料供应体系,保证畜产品的绿色质量;第四,建立完善的卫生检疫制度,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加大技术和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技术。(3) 绿色林特产品采集业 我国林特产资源丰富,野食用菌、中草药、山野菜、山干果都是优质的天然绿色食品,但目前存在着加工程度低、产品保鲜储运水平低、市场范围小、产品价格不高、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绿色林特产品采集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稳定绿色天然林产品的发展规模,重点转向对资源的深度加工,提高资源的转化、增值效率;第二,凭借独特的优势,大力开拓产品市场,尤其是重点开辟国际市场,形成以出口为主和进入发达国家
17、大中城市销售市场的市场定位;第三,扩大产品加工的规模,提高产品加工的深度,形成系列化高档次产品。 (4)绿色养殖业 我国养殖业发达,拥有许多名贵的水产品,但由于周围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养殖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养殖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绿色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绿色养殖业的发展重点是形成以名、优、特品种为主体的高档次水产品结构;第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适度扩大养殖规模;第三,加强周围地区污染的治理,提高养殖水体的质量。2.4.3 绿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以上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应该是以绿色粮食生产为基础,以绿色经济作物和绿色畜牧业为主体,并包括绿色林特产品采
18、集和绿色养殖业在内的综合农业。近期绿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是:大力发展以生猪、肉牛、肉鸡、禽蛋为主的绿色畜牧业和以蔬菜、水果、烟叶、桑蚕、油料为主的绿色经济作物,稳步发展以水稻、杂粮为主的绿色粮食作物,适度开发绿色林特产品采集和绿色养殖业。2.5 我国绿色农业布局的主要对策2.5.1 绿色农业布局的原则 (1)比较优势原则 绿色农业在布局过程中优先应考虑能否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优势,能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绿色农业的结构体系及发展规模,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市场价格优势。 (3)因地制宜原则 绿色农
19、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在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以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生产优势;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农业基础、发挥已有的产品优势。 (4)地域相对集中原则 绿色农业在分布上要形成一定的区域规模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我国农业小农经营的规模不经济的瓶颈,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产生聚集规模效益,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农业布局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是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带动起来的。2.5.2 绿色农业地域类型布局 依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国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各种农产品比较优势,参考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我国目前应重点建设14个绿色农业类型(表2-2
20、)。表2-2 中国绿色农业地域类型绿色水稻绿色安徽、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山西、吉林、安徽、河南、宁夏绿色小麦天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绿色玉米安徽、宁夏、新疆绿色杂粮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新疆、河南、河北、贵州、青海、甘肃、宁夏绿色棉花新疆、河南、安徽、甘肃、辽宁绿色油料绿色油菜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绿色花生山东、河南、河北、广西绿色肉牛在全国广泛分布,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黑龙江、辽宁绿色生猪在全国广泛分布,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广东、广西绿色家禽在全国广泛分布,集中于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河南、湖北
21、、广东绿色林特产品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绿色水产品绿色海水养殖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绿色淡水养殖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东、广东2.5.3 我国绿色农业区域划分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表现在绿色农业布局上,由于各地农业生产条件、资源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地绿色农业生产的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为解决区域绿色农业发展的多目标问题,并确定区域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对绿色农业进行区域划分。按照区域绿色农业的生态环境条件、原有农业基础、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绿色农业主导方向等的一致性,在全国范围内可划分为九个绿色农业区(
22、表2-3)表2-3 中国绿色农业分布区名称范围生态环境特征主导绿色农业部门主要绿色农业品种1.东北绿色农业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但长期开发已出现资源退化的危机绿色商品粮和绿色林特产品水稻、大豆、人参、木耳、肉牛、山葡萄、山野菜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绿色农业区内蒙古、陕西、和宁夏北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过程强烈,草场退化严重绿色畜牧业和绿色种植业肉鸡、禽蛋,山养、绵羊、油菜、杂粮、玉米3.黄淮海绿色农业区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洪涝灾害频繁,土壤污染严重综合绿色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水稻、花生、棉花、肉牛、生猪、禽蛋、苹果4.黄土高原绿色农业区
23、长城以南,秦岭以北,青海湖以东,太行山以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绿色旱作农业玉米、小麦、杂粮、棉花、油菜、苹果、禽蛋5.长江中下游绿色农业区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大巴山武陵山以东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但洪涝渍旱灾害频繁、土壤质量下降综合绿色农业水稻、桑蚕、生猪、家禽、淡水养殖、茶叶、柑橘6.西南绿色农业区贵州、四川、云南大部、湖北南部、陕西南部及甘肃南部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土层瘦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以经济作物、林特产品为主的绿色立体农业桑蚕、茶叶、杂粮、生猪、野生菌类、山野菜7.华南绿色农业区广西、广东、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生态环境类型复杂、洪涝旱灾害频繁、土壤贫瘠绿色经济作物和水果
24、以橡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以甘蔗为主的亚热带经济作物,蔬菜,柑橘、生猪、家禽8.甘新绿色农业区新疆、甘肃大部分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荒漠化和盐碱化强烈绿色畜牧业和节水型农业羊、骆驼、棉花、油菜、瓜果9.青藏绿色农业区青藏高原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环境生产能力低、受污染程度弱绿色畜牧业牦牛、藏羊、青稞2.5.4 我国绿色农业布局的主要措施第一,加强绿色食品产业建设,以此为龙头,促进绿色农业向区域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绿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二,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在生产、技术上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农业的区域发展。 第三,加强
25、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努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严格绿色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避免产生新的污染;完善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第四,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投资和政策保障机制。科技和资金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撑体系,也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两大限制因素。围绕绿色农业对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要求,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引进外资,扩大绿色农业的投资规模。 第五、现阶段的绿色农业在我国还处于弱化阶段,各地政府应通过税收补贴或注入一定发展资金的形式,从政策上保护绿色农业的
26、发展。为提高农业劳动力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工作。3 芜湖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可行性评估)图3-1 安徽省芜湖市地图及芜湖市区地图详图可查 3.1 芜湖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滨江达海,地处东经1175811843,北纬30383131之间,东北与马鞍山市毗邻,东南与宣城市接壤,西南与铜陵市、池州市相连,西北与巢湖市隔江相望,是华东水陆交通枢纽和安徽主要的工商业城市。 地形地貌芜湖市地貌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由河漫和阶地构成。全市总面积3317 km2 ,其中平原面积1509.3 km2 ,岗丘面
27、积1329.7 km2 ,水面478 km2。 气候特点芜湖地处亚热带,纬度偏南,临江近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变化较大,以偏东风较多。年平均气温1516,冬季最低气温-13,夏季最高气温 39.5,常年无霜期 210240天(4-10月份),全年日照 20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 水文长江从芜湖市区北缘流过,流经芜湖段长约71公里,青弋江、水阳江、漳河大小支流贯穿南陵、繁昌、芜湖三县,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水面面积达478 km2,占总面积的14.4 %。长江从本市过境,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年泾流总量达
28、8921亿m3。芜湖市区及三县地表泾流量(不包括过境水量)多年均值为22.44亿m3,同时由于全市均属冲积平原,降雨补给充分,致使地下水资源也极为丰富,单就浅层地下水蕴藏量多年平均为5.60亿m3,沿江丘陵地区还有深层裂隙脉状承压水。 土壤芜湖市地貌分区为冲积平原、侵蚀残丘 和长江古老阶地三个基本地貌单元,土壤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土壤有黄棕壤土和砂质粘土,适合发展林业,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和砂壤土,宜于种植水稻、油菜和各种蔬菜。 生物芜湖属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地带,由于人为影响,原生天然植物已不存在,多为次生和人工林,如马尾松、银杏、水杉、香樟等;主要特色农作物有优质水
29、稻、油菜、苗木、花卉、蘑菇、莲藕、茭白、螃蟹、青虾、珍珠等,主要花卉有月季、杜鹃、牡丹、菊花等。芜湖有山地、丘陵和广阔水面,动物资源丰富,有食用动物、毛皮动物、药源动物和珍稀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扬子鳄、白鳍豚和中华鲟等均在境内生活。 矿产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至今已查明的矿产有55种,矿产地逾百处,矿产总值达7.5亿元,主要矿种有铁、锰、钒、煤、有色金属、粘土、石砂石、花岗石和矿泉水,此外还有硫铁矿、瓷土、天然气等,其中石灰石储量达42亿吨,为建设大规模的建材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旅游资源芜湖古称“鸠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山水环抱,风光宜人,人文景
30、观荟萃,古迹众多,为著名滨江旅游胜地。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拟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芜湖拥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和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等6大类中的33小类,极具有旅游开发前景,2000年,芜湖市已被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2 芜湖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概述芜湖市东与长江三角洲连成一体,南依黄山、九华山,北临江淮平原,与马鞍山市接壤,与铜陵市毗邻,是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安徽省“一线两点”重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辖芜湖、南陵、繁昌三县和镜湖、新芜、鸠江、马塘四区,总面积3317 km2,总人口220万人(其中市区72
31、万人),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52.0 %和48.0 % ,人口自然增长率2.76 。芜湖市是闻名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属于沿江双季稻老区,以产稻谷为主,稻谷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095 %。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在200万亩以上,2002年粮食产量为68.4万吨。作物品种资源丰富。全市有林地面积97万亩,包括成片林、平原绿化等。畜牧业属农区畜牧业。工业部门较多,有烟草、纺织、机械、建材、食品等,其中,汽车及配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为芜湖市三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自1991年以来,芜湖市先后获得对外籍船舶开放、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资
32、本结构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试点城市、世界银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技术援助项目试点城市。这些环境的取得为芜湖市的经济发展赢得了机遇。全市人民开拓奋进,GDP平均增幅达12 % ,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交通芜湖市交通便捷,是华东水陆交通枢纽。“黄金水道”长江流经芜湖地区71 km。作为对外籍船舶开放的芜湖港是长江五大港口之一,也是溯江而上的最后一个江海直达的深水良港,朱家桥外贸码头为江海联运、内外贸并举的水陆换装码头,年吞吐量达90万吨。芜湖长江公铁的两用大桥已于2000年建成通车,是全国陆上交通的重要结点,既是华东铁路第二通道咽喉,又是皖南公
33、路网的中心。宁芜、沪铜、皖赣、淮南和宣杭等五条铁路在此交流和联接,沟通全国各地,205、318国道在芜穿境而过,芜湖通往合肥的高速公路、合杭高速公路芜宣段己建成通车,合肥骆岗、南京禄口机场,都在1小时车程左右,综合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教育、文化芜湖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较好,2002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96所,在校学生41.89万人,现有高校7所,在校学生4.45万人,各类中专、技校以及职业中学几十所,恒示范高级中学3所。教育规模、质量及科研水平在省内属上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 %,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 %以下。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推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全市共有文化
34、馆7个,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4个,档案馆1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7.18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 %和97.54 %,地方报纸发行量3560万份,2007全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31场次,创作节剧(节)目60个,其中省级及以上20个。3.3 市场供求分析典型的长江中下游自然地理条件使芜湖具备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先天优势,加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芜湖跻身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长江下游-太湖商品粮基地),也是著名的商品棉基地(江淮商品棉基地),并享有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20410公顷,比上年增
35、加3712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5373公顷,减少7701公顷;棉花种植面积7442公顷,增加556公顷。粮食产量82.85万吨,比上年增产3.5%,连续四年增产增收;油料产量8.29万吨,减产13.7 %;棉花产量9907吨,增产17.6 %;蔬菜产量57.06万吨,增产19.3 %。肉类产量8.08万吨,比上年增长10.6 %。水产品产量10万吨,比上年增长3.1 %。完成造林面积4060公顷。年内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共计45个;绿色食品认证18个,共计52个;有机食品1个。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9.4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66万台。农田有效灌溉
36、面积86.96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7.81千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65万吨,农村用电量4.62亿千瓦小时。年内,万亩以上圩口达标工程完成投资0.52亿元。新建农村水泥公路406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目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11.36万农村居民。(统计数据4)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芜湖有能力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购买力强。安徽沿江及皖南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工业污染相对较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农副产品特别是蔬菜、水产品大多已被认定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养殖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徽廉价劳动力资源
37、丰富,水产养殖成本比江浙沪低。因此,安徽水产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较强的竞争力,广受江浙沪城乡居民欢迎。芜湖市通过芜马宁高速公路(芜湖-马鞍山-宁波)已与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联成一体,交通便捷。目前,芜湖的农产品除满足本省周谷堆、铜陵、马鞍山、宣城、安庆、贵池等地市场;向东主要供应沪宁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江桥、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等地;沿长江西上可供应江西九江、湖北武汉等地;沿京九铁路、合南高速(合肥-南昌)向南可供应江西南昌、福建厦门、福州等地;经北上的交通干线,可供应江苏徐州、河南郑州等地市场。芜湖三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经济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既是农副产品的产地市场,又
38、是销地市场。因此,即使在市场设施简陋的情况下,2002年市场蔬菜交易额仍然达到3.1亿元,交易量3.6亿公斤,水产品年交易额1.98亿元,交易量0.27亿公斤。预计芜湖市三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扩建后,蔬菜交易量可达到4亿公斤,交易额近4亿元,水产品交易量3万吨,交易额约2亿元。芜湖绿色食品工业园是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团体会员,成为该协会唯一认可的一座以“绿色食品”冠名的工业园,截止2003年6月底,园区已引进1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总额为4.8亿元,园区初步形成蔬菜深加工、肉食品加工、糖果、蜂产品、制药、保健品、包装等7大产业。在未来的510年的时间内,该工业园将建成大规模、高水准、高档次、新
39、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中国一流的绿色食品工业园。中国峨桥国际茶城目前已有610套商业门面,年交易量为3500万公斤,交易额达到14个亿。随着峨桥茶城道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其交易能力必将不断扩大。总之,目前芜湖的绿色农业基地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该基地目前的业务量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都为建设芜湖绿色农产品物流项目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3.4 政策支持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安徽省由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由资源大省建成经济大省,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配合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农村城镇化战略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等。近年来,芜湖市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随着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物质投入的
40、加大,芜湖市的农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芜湖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芜湖市规划和建设的绿色农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繁昌县三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绿色食品工业园和峨桥国际茶叶城。基地特色鲜明,且目前已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市场辐射领域广。基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市场交易量和强化已有市场优势,基地内的物流运作有一定的组织程度,但比较分散。为此,建设物流配套服务体系,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基地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3.5 项目建设(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的必要性综上所述,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项目建设规划,是在安徽省实施农业强省战略和芜湖市进行绿色农业物流基
41、地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必将对芜湖乃至整个安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该项目是实施省委、省政府建设“皖江商贸走廊战略”的迫切需要。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加快建设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商贸走廊的战略。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的龙头城市,应积极加快皖江商贸走廊的建设步伐。完善芜湖市的农产品物流配套设施,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其区域性专业市场的功能和地位,逐步形成大流通、大市场、大商贸格局,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积聚和扩散,从而加快皖江商贸走廊的建设步伐。(2)该项目是完善芜湖市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42、要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近几年,芜湖现有农产品市场211家,可辐射周边26个县和外省部分地区,但各个批发市场定位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经营模式保守、属于低层次管理,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畅,尚未形成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建立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项目不仅能够完善芜湖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而且对整个安徽省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改善都将产生积极作用。(3)该项目是扩大三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的需要。三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相对应的运输手段还很滞后,多采用农民自带车,买方自带车及少量的委托货代的形式,组织化程度低。为适应三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加快建设一个高标准、高水平、功能
43、齐全的区域性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已有市场商户提供相关物流服务,为商户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交易规模是非常必要的。(4)该项目是适应芜湖绿色工业园发展的需要。目前工业园内物流服务采用企业自主的形式,没有形成良好的规模体系,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企业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建立配套的物流服务体系已成为必须。同时,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有助于为国内外客商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工业园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驻园区提供了更大的竞争优势。(5)该项目是巩固峨桥国际茶城市场地位的迫切需要。中国峨桥国际茶城现有占地14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到12.6亿。作为国际性茶叶
44、市场,完善其物流服务体系,进行茶叶深加工、茶叶包装等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活动,能促进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形成,吸引更多的新商户加入市场,对巩固峨桥国际茶叶城的市场地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 芜湖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芜湖市绿色农业的建设主要包括由产品体系产业链地域结构组成的农业系统。4.1绿色农业产品体系绿色农业的建设首先要生产出一系列农药残存低、符合市场需求的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产品体系。4.1.1 建设绿色农产品体系目前,芜湖市已形成8个优势农产品基地,即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蔬菜、苗木花卉、优质专用棉花、水产品、瘦肉型猪、家禽,形成了
45、以优质品种和特色品牌组成的农产品体系(表4-1)。根据发展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要求,目前主要任务有: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养殖)技术;全面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适当进行规模集中种养,形成一定优势区域;把好质量监测和产品认证;积极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如表4-1)表4-1 芜湖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导向主要品种与品牌主攻方向优势区域发展目标(2007年)优质水稻品牌:“云谷贡”、“景红”、“双丰”、“福昌”等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改造中低产田;推行粮食、经济、饲用三元种植结构;推进标准化和无害化生产体系。发展优质稻95千公顷,总产65万吨(特色稻18万吨),商品率65%,优质品率
46、85%双低油菜品种:宁杂1号、中油杂2号、中双7号、湘油15号、两优586、陕油8号、宁油10号、秦油7号;品牌:“溪花”、“鸠兹”等推广和选育高含油率的油菜品种;实施专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扩大标准化、无公害生产规模。全面实现“双低”化,单产提高3035%,种植面积55千公顷,总产13万吨,其中“双低”油菜9万吨。蔬菜品牌:“土老冒”、“国清”、“九连”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增加特优菜和精细菜比重;推广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开发与国际绿色标准接轨的知名鲜菜和加工品牌;推行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和产品质量预警机制全面实行无公害生产,蔬菜复种面积25千公顷,总产60万吨,出口优质蔬菜40万吨,标准化棚室蔬菜16.25千公顷。食用菌4000万平方尺,总产4万吨。苗木花卉品种:苗木类香樟、广玉兰、银杏等,地被花菊花、金展菊、月季等,盆景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