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社会学等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社会学等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摘要 网络时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催生了“御宅族”这一新兴的青年群体,“御宅族”一起迅猛扩大的规模引发了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典型地表达了当代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近来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出于各种原因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为当代典型的“宅男”“宅女”。“宅”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流行,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场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于这个群体的关注。关键字:大学生 宅男 宅女引言1.研究背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不乏对“宅男宅女”现象进行研究论述的论文或报告,但一经整理和分析,众
2、多研究论文对此现象的研究论述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1、同类课题的研究对象多界定为社会人员(以白领和自由职业者为 主)。在当前中国“宅男宅女”正从以80后为主体向90后为主体的人群中过渡的现实面前,目前的研究论述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当前“宅男宅女”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现状。 2、同类课题的研究内容均着重于描述“宅男宅女”们的生活特征和习惯,如沉迷网络、生活日夜颠倒、惧怕社会交往等,缺乏更深层次的原因研究。 3、同类课题的研究方向趋向一致。当前同类课题对“宅男宅女”形成的是较为相似的评判标准,但事实上学界并未对此现象作出权威的结论性研究和综述。与此同时,目前尚没有专门机构和组织把大学生这一特殊的
3、群体列为“宅”现象的调查对象,缺乏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状况相符的,以理论为依托的研究。因而,当前对“宅男宅女”的研究多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2.文献综述:学界不乏对“宅男宅女”现象进行研究者,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的研究:1. 通过问卷的数据来描述宅男宅女的现状,分析然后找出其背后的原因。2. 通过报告数据之类描述宅男宅女的现状,指出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找出解决宅问题的对策。 但大多局限于表面的定义阐述和浅层次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从大学生自身的视角出发剖析潜藏在“宅男宅女”现象背后的现实和理论原因,从而补充和完善学界对该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不足,为相
4、关教育管理部门和咨询机构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提供全面详实的数据和事实参考。3.研究方法:文献法,个案访谈法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御宅族”作为一个新新名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宅文化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发展迅速.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存在条件,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但因宅文化的盛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两面性的,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宅文化带动的经济消费可以为人们安度过金融危机时代做出很大贡献,看到宅人族们带动了动漫、电玩、网络购物等的消费量集聚增长从而拉动了经济,看到一
5、些宅人群体的生活工作两方面都可以做的有声有色,看到确实有很多 SOHO 一族在宅的工作中也做的很成功。但是我们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角度来讲,宅文化带来的消极因素却还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单从此方面出发,作以详细剖析,力求引导大学生正确和理性地看待宅文化。1概念的解释、限制 “御宅族”这个词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本意指的是“贵府上”。“御宅”一词的出现及意义演化和日本动漫文化发展有莫大的关系。在日语中,“御宅”被作为敬语指称他人的房屋或者家庭。 1982年,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林明美以“御宅”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成辉。随着这部动画片的风行,“御宅”开始在动漫从业者中流传。
6、1983年,日本专栏作家中森明夫在其系列作品Otaku 研究中提到,在诸如河森正治、佐藤晴岩等动漫名人间,以Otaku 互称已经非常普遍。在这一时期,“Otaku ”主要指的是动漫作品的创作者,彼此以“Otaku ”称呼。“Otaku ”由此转而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以及文化极度痴迷的特定社会群体,其成员以青少年为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御宅族”现象早已不再是日本的独有现象,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影响各国青少年的成长。今天“御宅族”这一网络名词,特指的是“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另外伴有个人癖好的新新人类。具有这些特点的人群被统称为“御宅族”。近年来,随着电
7、车男等有影响力的日本影视作品的出现,“御宅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依赖电脑与网络生活的年轻一代人也非常喜欢用“宅男宅女”来称呼自己。“宅男宅女”这个名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特别是大学校园里。最近几年,大学生“宅”现象普遍存在,校园宅文化也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没课的时候都窝在宿舍,甚至逃课宅在寝室,他们在电脑面前打游戏、看小说、看视频、聊 QQ、逛论坛等,对网络产生了强大的依赖,一时不上网便觉得无所事事。他们饮食不规律,经常吃泡面、叫外卖或者请同学带饭,甚至上完课就到超市采购一番,一次性买几大袋零食,便回到宿舍沉浸在电脑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圈子很狭小,与陌生人
8、交流也不多,性格上大都比较内向,他们很少参加学校或班级的社交活动,与周围的人话题也少,除了班上的同学几乎很少认识其他人。特别是大四和身在郊区大学城的学子,大部分学生无课时都呆在寝室,能不出门绝不出门,于是“宅”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二 大学生宅现状 社会化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承的:没有社会教化,就没有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9、是指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是指个体通过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进行积极的反映。这就是说,个体不仅要掌握社会经验,而且还要把它改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立场体系。而社会经验的改变,本身就说明了个体不是消极地接受社会经验的积累,而是以自己的积极活动为前提去建构经验。 个案访谈1(懒得动)被访谈者基本信息:小红 女 21岁,太原科大环境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此被访谈者自己也说自己是典型的宅女一枚,大概从高中时候开始变成宅一族。目前大学期间宅现象更加严重。她是属于那种比较懒的动的人,在家也是如此,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和电脑前度过的。她也觉得自己是最主要因为懒得出
10、门见人才选择宅的,但是大学里面的活动是在是无趣之极,自己没有参与的想法,另外自己的课业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去做实验和研究,所以宁愿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并且宅起来还可以节约时间让自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愿意与太多的人情世故打交道。“我的交际圈子小,昔日同学在高中毕业时就断了联系。升大学后强迫自己积极与他人沟通,但没有成效,反而更加发现人际交往中有太多复杂的事,让我难以应付,受打击后就继续宅。在网上比较轻松,还可以找到兴趣相投的人,渐渐习惯性地逃避现实生活,于是就宅了,窝在宿舍里不出门的生活她倒也过出了乐趣,她说“其实宅生活也是有它的好处的,比如说呆在家里不出去,应酬也会跟着少,两
11、点一线的生活更加简单、平静,心情难得大起大落,这也算是在修身养性吧。而且宅在家里还能省钱,她的衣服、零食、化妆品全部是在网店买的,不但价格便宜,还省去出门在人流里挤来挤去,听汽车喇叭叫的痛苦。”在最后她也表示自己知道宅人会对身体带来一些不健康的方面,并且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可是自己不后悔选择宅生活,这样的生活很适合自己,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分析:人们借以观察、解释、评估、交流并控制自身行动对社会化非常重要,这被称为反身行为,一种特别重要的反身行为就是从他人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反身行为对自我发展至关重要,他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人们正是通过反身行为才知道自己是谁
12、,个体监控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人的反应、做出解释、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并开始对自身形成新的理解。从这个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宅行为不利于大学生合理掌握思考和处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众多信息之间的互动。无法处理好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主体我和客体我、他人眼中的自我与我心中的自我之间的矛盾,这样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稳定,也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关于自我的评价,就像这个小红同学,她很少和自己身边的同学交往,所以她的反身行为无法做到,自己还是没有通过和身边人的互动达到新的自我。个案访谈2(大四比较闲)被访谈者基本信息:龙仔 男 23岁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专业大四学生。龙仔在接受我访谈时候就表示自己很闲,因为是大四的学生,工作
13、在上半年时候家里就给定下来了,自己又不考研,所以大四这一年自己真的是闲人一个,也不想去做兼职什么的,就想着好好再享受一下大学的最后美好时光,自己也比较喜欢玩游戏,工作了肯定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玩游戏,所以最后的一年里面,他几乎都是在电脑边和自己亲爱的游戏一起度过的。他认为宅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了网络和便捷的校园服务。他认为除非必要,自己是不愿意出宿舍门的,饭有人送,衣服也可以送到洗衣房,购物买东西更是淘宝什么的送货上门。自己几乎一睡起来就打开电脑,实在没事情做了也要在各种微博,论坛 cs cf之间徘徊,绝不会提起要看书什么的。现在经常不出门,一出门看到那么多的人反倒感觉特别不自在,尤其是和陌生人
14、打交道时候更是感觉很羞怯,他说自己小时候就不是特别合群,中学时代更是以看电视为最大乐趣,放学回家就看书写作业,然后就打开电视看,任伙伴们在楼下怎么招呼就是不出门,比起现实中的朋友,他更愿意在网络上和朋友瞎聊,虽然他也认为网络交友不可靠,但是不排除可以找到知心朋友。当问到宅人不与外界交流,最大的危害是什么时候,他除了意识到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外,就感觉是因为自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才不愿意出门,但是现在宅起来就更没有机会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了。要是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他也愿意出门。当然宅也给他带来了便利,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游戏事业,自己前三年都没有好好玩,现在最后了得过把
15、瘾,他还说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自己其实不愿意去工作,但是父母供应了自己这么久,自己也不能一直赖着家里啃老,所以自己最后的放纵可能仅仅也是一种逃避和发泄。分析:埃里克森 Erikson 将人生的发展分为连续的,又各自独特发展的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必须依照成熟的进程按时出现, 而在每一确定的发展阶段必须发展特定的自我能力,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社会力量自我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了各个发展阶段的情绪和危机。在这八个阶段中,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是青少年期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核心。长期的宅行为,
16、必然不能够对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成功体验的获得,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起到积极而独特的促进作用。案例中的龙仔长期宅在宿舍,几乎整日和游戏作伴,过度沉迷于游戏以及虚幻世界中。根本没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更不用说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成功体验的获得。大学时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高峰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都带来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新变化,如果不能正确的进行社会交往和获得从父母、朋友那里的来的积极行为的强化,则不能够实现自我意识不断走向成熟。个案访谈记录3(喜欢读书写东西)被访谈者基本信息:嘉嘉 男 22岁 太原科大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这位同学还算比较健谈的,也很积极的配合。从刚开始的简单提问到后来的深
17、入问,他都很认真的思考并且做出了详细回答。刚开始问道大学生中宅人现象是否严重时候,他觉得大学里面的宅人现象还蛮严重的,首先自己就是个宅人,然后 自己身边至少五分之一的人都可以称作宅人,他们都坚持一个原则“不到万不得已要出门,坚决不出门”。他自己宅主要是呆在宿舍上网或者在图书馆看书。在这两者中,上网占据自己闲暇时间比较多,去图书馆是实在要写作业或者老师规定了要交什么读书笔记时候才肯去,一般都愿意宅在宿舍上网玩游戏,逛论坛贴吧之类的。另外他自己还是一个品牌鞋论坛的版主,自己每天要忙着审核帖子发帖之类的,很多东西要做,所以宅起来更有利于他管理自己的论坛,以尽好版主的责任。嘉嘉很多的朋友都是在网上认识
18、的,经常会有网友告诉他在哪里可以买到合适的卷纸、茶杯,或是新的鞋子已上柜,点击几下,需要的全都买齐,干吗还要出门?见那么多陌生人,呼吸都要加速、空气已经很糟糕,不想再去凑热闹 他认为宅是一种生活方式,看个人选择,自己主要是在现实中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发展,而在网络上自己畅所欲言,给网友推荐合适的鞋子,自己平时积累的只是得到了应用,感觉是自己得到了认可,所以他是乐在其中,感觉在网络中说话可以不饶圈子。虽然这个宅也给他带来了一些不便,和网上的朋友交流多过了和自己班级的同学,以至于自己现在还感觉自己的大学成长中也没有交到可以谈心的好朋友,在网络上虽然有可以谈心的伙伴,但是感觉自己在现实中没有归属感,因为
19、和同学都不熟悉,所以很少去参加他们的活动,自己对校园里的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关注,有时候他就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属于这个学校里的,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学校里的事情。分析:。网络行动中的自我认同迷失是指个体形成自我之后,在网络环境、社会环境和身心变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认知不能达到平衡和一致的状况。网络行动中的自我认同迷失的个人不能明确而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现实生活现状、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生活经历以及理想规划等方面。网络中的大学生除了有真实的我、现实的我、之外,还有网络的的我、真实我、受制于本能现实的我、受制于生活道德和法律。网络的我受制于网络社区的法律和道德而作为现实社区的符号映
20、射的网络社区,缺少有效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于是网络的我更贴近真实的我,但是网络中的我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我,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出现了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案例中的嘉嘉虽然在网络中实现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认可,但现实中的他并没有接受自己身边的世界,他一直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学校,不能够达到自我认同的一致。个案访谈记录4(被宅)被访谈者基本信息:小静 女。22岁。太原科大法学专业大四学生。这位女同学生性腼腆,平日里几乎很少出门。她自己也觉得自己要不是偶尔出去
21、一下,班级里的同学几乎都不会感觉到她的存在。她在人多的时候会胆怯,有点社交恐惧的表现,害怕单独出门,每次出去都要拉一个同伴,班级或者院系的集体活动更不愿意参加,甚至有抵触心理。比起外出,她更愿意在宿舍待者,甚至于幻想在宿舍里就可以把学习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解决。在宿舍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网上看视频,韩剧和美剧是其最爱,一天到晚电脑可以一直开着一直都声音,没有声音她反倒感觉不自在。其宿舍里面也有两三个和其状况一样严重的宅女。她觉得自己宅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和陌生人说话交流,平时除了上课就回宿舍,宿舍里面的姐妹也大都有宅行为,所以当她想出门时候也无人陪伴,大家都在宅着,没有人愿意
22、出去走走或者玩玩。另外因为此同学所读大学所在城市为重工业城市,所以空气质量很不好,一年四季很多时候一出门就是尘土飞扬,这个也是大家不愿意出门的一个重要原因,女孩子又比较爱干净,早上出门刚换的衣服,要是出去一天,晚上回来就脏的好像穿了好几天了似的,要是天天出门,那就得天天洗衣服,虽然小静表示自己也不懒,但是天天要洗一堆衣服,对自己来说却是是不情愿,所以就能少出门就少出门,尽量避免出门。再加上现在网络购物这么发达,自己想买什么东西都可以从网上买到,直接送货上门,学校又有代收点,快递到了什么时候去取都可以,同学出去了也可以顺便捎回来。再者,从网上自己可以找到价格合理和质量有保障的东西,何必要辛辛苦苦
23、顶着风沙出去逛街。长期的宅行为,也是这位女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下降了,就连遇到平常的同班同学,好几天不见就感觉不知道聊什么,气氛很是尴尬,不知道怎么去缓和。分析:宅行为作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化构成潜在和深远的影响。社会学认为:社会化是指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个体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传统的社会化是由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社会团体等社会教化机构对个体进行教化并通过内化,使其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但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网络
24、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得外部信息和受教化的重要场所,网络作为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逐渐上升。库利C. H. Cooley 和米德 G.H.Mead 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等方式而发生相互作用的。 自我意识不是随生物体的产生而诞生的,而是伴随个体的社会化逐渐形成的。如果自己不积极主动的去和他人进行交往,就像案例中的小静,从刚开始的不愿意出门到后来的和熟悉的人打交道都会感觉到不自在。她这种宅行为导致个体与他人不能够积极、能动地运用符号进行创造性。网络人际交往只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不属于社会化的途径。个案访谈记录5(动漫控)被访谈者基本信息:清清 女 19岁,
25、太原科技大学大一学生。这个小女生是漫画社的成员,刚开始之所以能认识也是因为都喜欢漫画的缘故,但是在学校里面很少见到她,她几乎每天都在网上挂着,不折不扣的网络宅女一个。以她看来其实宅最初的定义不是窝在家里不喜欢出门的人一般是指他们这些喜欢动漫的人士,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普遍变为喜欢窝在家里的人了。不过喜欢动漫的人确实是喜欢窝在家。她个人还是偏好宅人是他们ACG界人士的代名词这个观点。据她说自己大概从初二开始宅起来的,当时就是因为喜欢看漫画,再加上自己也喜欢临摹一些漫画,所以闲暇时间都用来上网看动漫、自己画画。然后和一些漫游进行网络心得交流了。这种状态一直从初二持续到现在,不过现在上了大学不如在
26、家时候方便了,在家里要是假期就可以一连好几天不出门,因为什么东西爸爸妈妈都可以帮你置办好,但是在学校里面的现实很残酷,自己本想一个月出一次门,但是室友们经常出去要拉着自己去结伴而行,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被逼着出门溜达溜达。虽然现在经常被逼迫出门,但是自己还是没有被宿舍里面的热闹分子多影响,反倒是宿舍那些喜欢安静的被自己熏陶的越来越喜欢宅了。在谈到宅生活对自己的害处时候,她自己感觉坏处的话很明显,长期的宅是自己缺乏运动,身体状况不太良好。另外感觉人也变的懒散了,对事情总是提不起什么激情,有点提前进入老龄化的感觉。还有一点就是交际范围也缩小了,同时自己也不愿意去改变这种状况,交际圈子就越来越小的,现
27、在大一已经快过去了,同宿舍爱热闹的姐们都应认识了好多新人,但是自己的圈子还是班级里的同学,动漫社的社友,几乎就没有变化。当说到宅的好处时候,她自己就有很多可以分享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由的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啊,对于不想面对的是可以逃避。她觉得自己宅起来是有点逃避现实的感觉,因为总会有自己讨厌的事,但宅在家里做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情绪就会被转移,有种“啊,得到救赎了,这个世界其实没这么讨厌的”感觉。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就窝在电脑前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变好了,再去想办法面对,这个是她的情绪调剂方法,也是她认为宅起来的一个好处。宅而不闷,是她对自己宅生活的一个总体评价,她觉得自己之所以选择宅就是因为有
28、事情做所以才要宅着。自己再网上可以做的东西很多,比如看动漫,看小说,写小说,画漫画,学习一下怎么制作动画,去贴吧、论坛看看帖子,在群里找一些相同爱好的人聊天之类的。当聊到自己很现实在人互动少,和网络中朋友互动多的时候,她谈到知心朋友,其实还是得在现实中才能找到,因为长时间的了解和接触才可能知心。不过有相同爱好的人的话网络中是更容易找到的。网络中的朋友对她来说都是和她有共同爱好的并且可以说出一些真实想法的人,她们一起交流,但是不干涉除此之外的现实生活,比起正常朋友可以说出更多的心底的话,可能因为是旁观者的缘故,网络中的朋友会更多的理解你的想法。以她看来,电脑是宅人形成的主要原因,越早接触电脑的孩
29、子越可能再长大后成为宅人。分析: 网络的兴起,使得虚拟社会化作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非联系性是社会化角色认同危机的深层次的原因网络具有工具特性,媒体特性和虚拟世界特性它改变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传统外部环境的性质,加剧了社会化外部条件的复杂性。使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面临困难之境。从个体的角度来说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和交往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对个体的影响和教化,使个体在文化上和社
30、会文化保持一致,使社会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处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社会化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他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二是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自立性,独立性差,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伤害 。三是他们的角色扮演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模仿和参照的对象。案例中的清清每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看不到外面的变化,不愿意和人打交道,只是想每天做自己喜欢的动漫,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她虽然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现实中还是很有多问题无法去解决,如果一味的这样逃避,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还会逐渐的被社会所淘汰。三、原因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中宅人现象
31、很普遍,并且每个人宅的原因也有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的宅,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上述案例做一个简分析归类。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失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胜利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内部因素剖析1缓解压力、逃避现实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面对逆境有的人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其实很多人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残酷现实,可就是不愿努力克服,于是放任自流,宅在
32、自己的世外桃源中。2性格自闭、逃避现实。所以宁愿一个人“宅”着。“其实本身就不喜欢陌生的环境,更习惯与熟悉的朋友在一起,于是渐渐习惯了宿舍上网、学习的生活”。这是因性格原因而“宅”的典型代表。通常喜欢长期依赖网络而“宅”的大学生性格内向、敏感 、自卑,不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害怕竞争而逃避社会压力 ;他们有着社交恐惧或者社交障碍,对人际交往丧失耐心和信心。躲在宿舍或家中拒绝同外界沟通和交流。但他们却可以在动漫或游戏等虚拟的世界中自得其乐 ,并在网络中找到兴趣相投的人。于是渐渐习惯性用“宅”来逃避现实生活。这部分人把从外界感受到的压力通过网络来缓解内心世界 。这是自我保护 、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某
33、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闭的新型表现。这实际上是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当大学生个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现实中的“我”萎缩 ,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善交际。但在游戏、博客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敏锐和活泼;而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膨胀。使得大学生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逐渐减少。因此,当他们试图进入社会时,却显得与其他人“不合群”,容易被他人排挤甚至欺凌。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社会,逃避人际交往,这样又加剧了大学生“宅男宅女”的封闭式生活而更加使自己不能自拔。3、心理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
34、具备了成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发展水平则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 ,这就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的普遍性 :(1)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往往不愿与长辈交流,与同龄人也容易产生隔阂,这种闭锁性是青年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另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有交往的需求,大学生也渴望交流和被人理解, 由此产生好交往的特性。 因此当由于自身的 内向、自卑、社交能力弱等原因在现实中的交往不能满足需要时,他们便转向网络中虚拟的人际交往 。这样,闭锁性和开放性就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矛盾。大学生的这种同时渴望孤独与群体的生活,交杂着自我与群体的矛盾,也是后现代
35、社会极度分化的结果。而以网络为基础的“宅”生活正符合他们“要孤独可孤独、要热闹可热闹”的要求。(2)情绪情感冲动与理智调控约束之间的矛盾卢梭曾说过:“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自青春期始,大学生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然而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仍延续不成熟的水准。由于其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 因而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是不稳定的。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很难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合理的调试 ,转而通过 “宅”生活中的音乐、在线聊天、电影和游戏进行宣泄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虽已获得长足的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不足,明明知道游戏和电影只能作为偶尔的心理调节方法,还是无法抵制游戏和剧情的
36、诱惑沉迷其中。(3)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较高。较之一般年轻人更富有理想性。然而,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当理想受挫,不能化为现实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对大学生而言,最常困扰他们的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所产生的矛盾。由此可能引发许多心理和情感上的苦恼、不安与焦虑。为了摆脱这种不安和焦虑。只好把自己“宅”起来,借助于网络游戏、博客、论坛等来弥补自己在现实中的不足。当他们不能成为现实世界的主角时,就转而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舞台。(4)进取与享乐的矛盾大学生大都积极上进,有自己的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不少挫折,而他们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又不足。他们这种进取与享乐并存的
37、矛盾心理在现实中很难有适合的生长环境,而“宅”生活恰恰为他们的这种矛盾心理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从游戏中我得到了更大的满足,游戏就是我的精神食粮”。他们既是在娱乐享受,同时又能通过游戏升级或电影来麻痹自己,从而虚拟地实现自己的梦想。(5)追求时尚与从众的矛盾“宅”生活已成了一种普遍的大学校园现象。男生玩游戏 。寻求成就感 ,女生上网搞定一切:看电影、上网购物等,自觉挺“小资”。大学生追随这一流行有两种相反的心理交织在一起 :一方面,追求表现个性、时尚、求新求异,使自己的优越感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从众,追求合乎社会流行的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寻求脱离家庭的独立性时,非常注重同伴的关系,这
38、种从众大多是由于同伴群体的压力。大学校园“宅男宅女”的出现是当今大学生附和流行的一种趋势。现在什么最热就学什么,跟什么,就怕被别人说:“你out了。”因此当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宅”时,自己也不自觉地加入其中。4缺乏危机意识 、自我规划意识和能力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特殊群体,从未成年进入成年阶段,是一个质的转变 ,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的一个关键阶段 。在这个特殊阶段,大学生要完成人生的一次蜕变,“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在校大学生应该时刻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要完成这次蜕变,主要靠大学生自身能力,即主要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维果茨基也曾说过:“大学生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在他
39、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的决定他们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战。”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和自我规划意识与能力,当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进入大学之后,高考这个“危机”解除了,立即放松下来 。进入大学之后。课业负担较小,除了上课 ,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外,其他的课余时间不知如何安排。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从而不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时间管理。所以很多大学生感到大学生活很无聊,变得越来越懒,为了寻找精神寄托,把“宅”生活作 为最好的消遣方式 ,作为对自我空间的追求,选择在宿舍里释放自我,寻求安全感,把“一人世界 ”经营得 “有滋有味”:写博客、逛论坛 、看动漫、玩
40、游戏 、购物,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和物质,使其现实生活得以运转并试图以此填充自己匮乏的精神世界 。(二)外 因1、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对“宅男宅女 ”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显示 ,大部分人认为“宅男宅女 ”的成因是过度依赖网络,而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有一些人认同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无人能阻挡”。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的独立空间,只要互联网存在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 “宅生活”是不会消失的因此它很有可能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现代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人们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兼顾生活 、娱乐、学习和工作,满足日常需求 。网上娱乐、网上银
41、行 、网上购物 、网上交易和网上订餐等各 类网上 活动,对大学生而言都已不再新鲜 。同时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大学生摆脱了现实中的角色限制 ,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享有话语权的舞台,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加之外来的各种关于动漫 、网络的信息和宣扬“宅”文化影视作品,也使得大学生逐渐被这种气氛所影响。因此现在很多人很乐意称自己为“宅男宅女”,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很时尚的行为和称呼,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潮”。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成就了“宅 ”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我们也知道整天窝在宿舍里不太好,可是外面的世界还不如宿舍里精彩呢。”“刚入学时,我也参加过辩论队和
42、话剧社 ,但一段时间后 ,像我这样特长不突出的学生都不愿意去了,只有少数非常活跃的同学在继续活动有时也挺乏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缺 失。而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尤其是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降低,对大学生“宅”生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校园里的学生社团虽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但往往存在社团活动层次低、缺乏创新性、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等问题 。而大学生大多精力充沛,如果缺乏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其产生熏染和良好的社团活动对其产生吸引那就等于我们拱手把大学生的充沛精力 让位于其他的活动,如此,大学生热衷于 “宅”生活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大学城建设,往往娱乐
43、和人文建设都还不到位,便养成了大学生“宅”习惯。某高校的调查显示 ,有47的同学觉得“宅”是因为大学城的生活太单调 ,找不到乐趣。同时因朋友圈中几乎全天挂网上,所以自己也没法出门了。很多人“宅”得“迫不得已”。3、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80末 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过分呵护,导致其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意识淡薄 、不爱交往也缺乏交流技 巧和交往的愉快体验、交际圈子小等不足,因而他们往往不愿将自己的隐秘情感告诉朋友和亲人,只通过网络等方式来倾诉 。此外 ,从小到大,父母对他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期望 ,甚至寄希望于他们来实现父母年轻时因各
44、种原因所不曾实现的理想,而父母给他们建立的理想,往往不符合他们的兴趣,因此当网络时代来临时,他们就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使“宅”成为自己实践 “自我理想”的途径之一。再次,大学生与父母之问缺乏交流。根据中国调查网2009年 l2月一项名为“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如何”的调查显示,有39的大学生与父母不能互相倾诉心事,324的大学生与父母不能换位思考 。这项结果表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 ,严重影响了家庭关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宅”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一个来自家庭的影响因素则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多大学生是不得已而陷入 “宅”生活,因为一出门就得花钱 ,外出逛街 、吃饭 、
45、K歌等各项活动都属于高消费,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而言,实在不好意思向父母要生活费以外的花销 。而上网则能看电影 、聊天 、网购及游戏等,似乎属于“低费用高回报”的选择 。此外,现代社会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在拜金主义的思潮下,年轻人对价值的定义过于单一,认为有钱就是成功。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的故事 ,也为本应拼搏和奋斗的大学生树立了极不健康的榜样 ,从而给他们过 “宅 ”生活提供理由和借口。三、大学生如何走出宅门 (对策与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看待网络,正确、适度运用网络。现在的大学生自信、有个性 、崇尚新事物、模仿欲强,他们之间互相影响,把“宅”
46、生活理解成一种时尚,纷纷跟风效仿。要让“宅男宅女”走 出“宅”门,必须要改变他们的 “宅观”,使其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认清网络的本质,划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认识到“借宅消愁愁更愁”,认识到上网虽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甚至于有些人的第一桶金是在网上赚到,但网络终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引导大学生们学会不盲目跟风,应做到运用网络持之有度充分利用,但又不能过分依赖,这是让大学生走出“宅”门的重要前提。不论网络多么强大,应尽可能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 “网络只是学习、生活的工具和平台,生活的真正舞台还是应该在现实社会 中”。(二)提升大学生危机意识和自我规划意识及能力。学
47、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教育 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兼职或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与社会相接触,以此增强危机意识和了解社会需要 ,从而确立自己的大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并进一步使学生的自我规划形成习惯。然而,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内化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戴尔 H申克认为 :内化是一个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将来自外在事件的控制转化为内在 因素的控制 ,即自我决定。因此 ,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规划能 力,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决定的能力。为此。学校应组织专家开设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规划对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并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
48、。(三)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同感。网络再强大 。也只是导致大学生“宅”的外因 ,当代大学 “宅人”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内因。因此,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宅”的重要举措。唯有如此,在遇到问题 、心情烦闷时他们才会尽可能少地求助于网络中虚拟的人际交往 ,才能自觉抵制游戏、影片等的诱惑。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因为大多数“宅男宅女”陷入 “宅 生活”就是因缺乏认同感而逃避现实生活。因此他们更需要家人、朋 友、同学、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得到更多关注和肯定。所以应鼓励“宅男”、“宅女”逐渐接触社会,多和好朋
49、友交流 、沟通 ,并慢慢接触新环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愉悦 ,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满足其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 。(四)引导大学生转变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古语有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实践出真知”。为此 。我们应引导大学生转变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使其保持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互动。如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体育运动等,多培养兴趣爱好,回归班级,回归社会在不断与人交往和解决其他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提升自信,更好地学以致用,拓宽自己的视野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价值。而且还能够在不断地与人交往中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日后顺利地步入社会。在享受 “宅 ”生活的时候,注意每上网 1个小时应休 息 5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