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集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集合7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集合7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
2、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教学难点: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教学准备: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3、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二、回顾与整理1回顾讨论。出示讨论题(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教材内容: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教材简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
4、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
5、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教学学情: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
6、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教法学法: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
7、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抛出问题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1)a+24=73(2)4x12(4)72=x+16(5)x+85(6)25y=0.6(生:1、4、6是方程。)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设计意图
8、】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二、探究新知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1)看图写方程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生:100+X=250.(板书)【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
9、50,所以X=150.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
10、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师:你们能说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2、例1解析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11、?生:x+3=9(板书:x+3=9)(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2)检验方程的解。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
12、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3、巩固练习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x+19=30。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
13、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三、实践应用。1、填空(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方程的解。(3)求()叫做
14、解方程。(4)x-15=20这个方程的解是()指名学生口头回答。2、解下列方程x+0.3=1.8x-1.5=4x-6=7.6x+5=32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3、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四、全课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15、。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16、。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2、建立1角的观念。(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3、认识几度角。(1)在量角器
17、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
18、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五、巩固练习:1、P38“做一做”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75105120135150180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教案篇4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19、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的环保认识。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展示贺卡)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每逢佳节,人们都爱互送贺卡,贺卡可以传递友谊和祝福,你给同学、老师、亲人、朋友寄过贺卡吗?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实践活动课你寄过贺卡吗。点评:教者能够通过生活中的贺卡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发现问题1、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了一下自己和家里去年收到贺卡的情况。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课件)。2、小组汇报,填写全班统计表。(教师填写课件)(表略)。3、观察统计表,你能得到
20、哪些信息?(1)全校学生共收到贺卡约多少张?(2)全校学生家庭共收到贺卡约多少张?点评:教者选取学生熟悉的“寄贺卡”为导线,并根据统计表数据计算出总计和平均数,在一组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面前,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保护环境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三、分析问题1、出示阅读资料生产20xx张贺卡要消耗一棵3米高的树。2、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信息?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算出:全校学生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棵大树?4、你想说些什么?5、我们也许觉得几棵大树不算什么,一张小小的贺卡也无足轻重,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全县、全中国、全世界一年收到的贺卡流通起来所消耗的木材、被砍伐的树木、浪费的资源和引发的环境污染,不得不
21、引起我们的深思。6、(课件)请同学们自读资料。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点评: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另一方面,对废纸的有效回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四、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校园里进行一次“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宣传活动,你们准备怎样宣传呢?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点评:在解决问题部分,让学生发掘出确实可行的“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有效措施。使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也切实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五、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请结合本课学的内容,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并写一篇数学日记。
22、小学数学教案篇5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学习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全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实践活动。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第三段是实践活动。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
23、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教材让学生从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兴趣,又提供了学习用具。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观察整理、填表分类、涂色记忆、计算交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同时接受年、月、日的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
24、。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利用拳头帮助记忆的办法。最后突出2月的天数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还让学生计算20xx年全年的天数,通过计算重温这一年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弥补记忆中的缺漏。学生计算全年天数
25、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想想做做在年历上圈出重大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2、平年和闰年。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第19页例题让学生同时观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历,比较这两个2月的天数是否相等。让学生发现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不同,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9720xx连续十二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教材特地把这些月历分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
26、天,另三张都是28天。从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教材里讲解了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安排在底注里讲解。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巩固平年、闰年的知识。第1题通过把公历年份除以4进行判断,虽然教材只教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进行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第2题计算平年的全年天数,合几个星期零几天,结合计算再次温习前面学习的年、月、日知识。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样算的,再次清晰地认识平年与闰年。第4题回答并解释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日现象,巩固连续四年里一般有1个闰年的知识。第四步是你知道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
27、闰年的原因。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日为题材,活动形式新颖有趣,紧扣年、月、日的知识,运用了统计方法。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间接地讲述,让同伴猜一猜是几月几日。这里会涉及年、月、日的许多概念,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第二段是用统计的方法调查、整理并用图表呈现班级里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是一次联系实际的活动。最后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进行孝敬长辈的教育。这次活动要认真组织,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话,然后请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目标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3初步感知连
28、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复习旧知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4+15+25-28-25+37+13-16-2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学生口算后交流。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学习连加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
29、5+2+1”)2学习计算顺序。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3揭示课题。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同桌讨论。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学习连减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b。走了2只;又走了2只。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3交流。a。说说“8-2
30、-2”的含义。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4小结并补充课题。巩固练习1第72页“做一做”。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3练习十一的第3、6题。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课堂总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教学设计说明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
31、,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
32、,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专家评析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当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
33、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目标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
34、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出示立体图形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出示长方体: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a长方体的特征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点、线、面)长方体顶点有八个顶点线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
35、度相等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出示正方体: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长方体正方体顶点有八个顶点有八个顶点线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共同讨论:(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
3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不同点: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出示圆柱体: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教师提问:(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2出示圆
37、锥体: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三、练习1填空:(1)一个长方体有()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2)一个长方体有()组长度相等的棱(3)一个正方体有()个顶点,()条棱,()个面(4)正方体有()个相等的面(5)圆柱体有()条高,圆锥体有()条高(6)圆柱体有()个面,这些面中有()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面与()面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四、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立体图形的认识分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