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9163092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LTE网络20M+20M载波聚合开发项目测试报告2014年2月目录1概述11.1.测试目的21.2.测试依据21.3.测试总体情况说明22.测试环境32.1.测试设备连接与组网32.2.测试系统配置52.3.测试工具及仪表52.4.测试系统基本配置63.测试项目63.1.激活/去激活辅载波63.1.1.激活辅载波63.1.1.1.测试目的63.1.1.2.测试配置63.1.1.3.测试原理63.1.1.4.测试方法73.1.1.5.测试结果分析73.1.1.6.测试小结73.1.2.去激活辅载波83.1.2.1.测试目的83.1.2.2.测试配置83.1.2.3.测试原理83.1.2.4.测试

2、方法83.1.2.5.测试结果分析83.1.2.6.测试小结93.2.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近、中点下行速率测试93.2.1.测试目的93.2.2.测试配置93.2.3.测试原理103.2.4.测试方法103.2.5.测试结果分析103.2.6.测试小结133.3.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覆盖性能对比测试133.3.1.测试目的133.3.2.测试配置133.3.3.测试原理133.3.4.测试方法133.3.5.测试结果分析133.3.6.测试小结143.4.双载波与双载波小区的切换143.4.1.测试目的143.4.2.测试配置143.4.3.测试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43.4.4.测试方法

3、153.4.5.测试结果分析153.4.6.测试小结153.5.双载波与单载波小区的互切换153.5.1.双载波到单载波小区切换153.5.1.1.测试目的153.5.1.2.测试配置163.5.1.3.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63.5.1.4.测试方法163.5.1.5.测试结果分析163.5.1.6.测试小结173.5.2.单载波到双载波小区切换173.5.2.1.测试目的173.5.2.2.测试配置173.5.2.3.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173.5.2.4.测试方法173.5.2.5.测试结果分析173.5.2.6.测试小结184.测试总结18191 概述移动运营商正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

4、,移动宽带下的新应用导致用户对网络速率的要求在迅猛提升,必须有高速率的网络来满足用户的速率诉求;另一方面,移动宽带运营之争的核心是网络速率之争,在其他运营商高速移动网络建设的背景下,需要赢得速率之争,以保持市场占有率和移动宽带收入的持续增长。如何充分利用设备投资和频谱资源,最快捷有效地大幅提升用户速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载波聚合是4G演进(LTE-A, 3GPP Rel10)的关键技术。通过将连续(同一频段)或不连续的(不同频段)更多频谱资源聚合在一起,实现更高的系统峰值速率和业务承载效率。如图1-1所示,系统将两个20MHz捆绑在一起,从而使系统峰值速率从150Mbps提升到300Mbps。

5、图1-1 20Mhz+20Mhz载波聚合这种低成本快速提升速率的技术,受到全球各大运营商的青睐。据GSA统计,截至2013年12月5日,已有20个国家的31个运营商已经开始商用、或正在部署、或正在试验、或计划试验LTE载波聚合技术。其中韩国和英国的运营商已经商用不同频谱组合的载波聚合。终端方面,已经有84款终端已经支持载波聚合。图1-2 载波聚合部署情况目前,20+20MHz载波聚合已经被很多运营商所关注。2013年12月,爱立信在Telstra的网络上展示了B3+B7的20+20MHz载波聚合,其峰值速率达到300Mbps。1.1. 测试目的进行全球首例20Mhz (B1) + 20Mhz

6、(B3)载波聚合的外场展示,并测试若干载波聚合基本功能,初步评估载波聚合增益。另外,借本次外场测试的良机,摸索工程建设以及传输配套等各方面的经验,为未来电信大规模部署载波聚合提供参考。同时,展示使用爱立信在网设备进行载波聚合的硬件改造方案。1.2. 测试总体情况说明2014年1月20-25日,在电信东莞现网,进行了全球首例20Mhz(B1)+ 20Mhz(B3)载波聚合的外场演示。图1-3 载波聚合演示效果2. 测试环境2.1. 测试设备连接与组网该现网1.8G站点处于东莞市常平镇闹市区,如图2-1和图2-2所示。该站点及周边无线环境具备典型代表意义。图2-1 测试站点位置图2-2 测试站点周

7、边情况为了进行20Mhz(B1)+ 20Mhz(B3)载波聚合外场演示,需对该基站进行硬件改造,对其两个扇区分别加装2.1G RRU和AIR(天面空间受限场景),参见图2-3和图2-4。 扇区1天面方案:在抱杆上增加一个2.1G(B1) RRU,连接到现有4端口天线的两个未用端口上(原1.8GHz用2个端口、新增2.1GHz用另外两个端口)。 扇区2天面方案:将原有4端口天线更换成AIR(Antenna Integrated Radio,有源一体化天线)。该AIR的有源部分实现2.1G射频功能(包括RRU、天线、RET等),同时还内置一副无源天线,将原1.8GRRU的射频输出连接到此无源天线。

8、该方案天面单元总数未增加,适合天面空间受限的场景。由于该站点采用2T/2R(2收/2发),站点的硬件改造得以快速完成。图2-3站点硬件改造方案图2-4 站点硬件改造方案测试设备和基站连接如图2-5所示。具体软硬件配置参见2.2章。图2-5测试连接示意图2.2. 测试系统配置网元名称硬件平台软件版本备注EnodeBDUSL14基带单元RRUS 11L14射频单元,2.1G (B1)RRUS 12L14射频单元,1.8G (B3)AIRL14Antenna Integrated Radio,有源一体化天线。有源2.1G/无源1.8G传输现有传输现有版本20Mhz+20Mhz载波聚合峰值速率为300

9、Mbps,因此S1传输带宽需要至少为300x1.17=350Mbps核心网现有核心网现有版本需要将TM500的SIM卡信息添加到HSS中,并配置其APN-AMBR和UE-AMBR为400Mbps。SGW和PGW需要能支持300Mbps下行速率。表21测试设备信息表2.3. 测试工具及仪表测试设备/工具目的版本供应商TM500测试终端配置B1及B3窄带射频板卡Aeroflex笔记本电脑控制TM500Windows 7 Enterprise配备1G网卡HP业务服务器提供下行300Mbps的FTP及iperf数据流Linux测试车辆搭载测试终端进行路测需提供TM500的交流电源表 22 测试工具/仪

10、表信息表2.4. 测试系统基本配置参数配置备注系统带宽20 MHz+20 MHz2.1G (B1)+1.8G (B3)工作频点(主载波)EARFCN DL:212002.1G (B1)工作频点(辅载波)EARFCN DL:186001.8G (B3)双工方式FDD子载波带宽15KHz多天线配置DL: MIMOUL: SIMO传输模式为TM3PDCCH自适应表21系统基本配置表3. 测试项目3.1. 激活/去激活辅载波3.1.1. 激活辅载波3.1.1.1. 测试目的验证载波聚合功能开启情况下,eNodeB能根据下行数据量情况动态激活辅载波。3.1.1.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小区,频段分别为2

11、.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并进行相应配置(2.1G主载波,1.8G辅载波)。3.1.1.3. 测试原理对于配置了辅载波的终端,可以对其辅载波进行动态激活和去激活,以达到节约终端电池消耗的目的(在辅载波未被激活时,终端将不监测辅载波)。例如,当RLC buffer中的数据量很多(如进行满buffer UDP下载),无法完全采用主载波进行传输时,可以将辅载波激活。辅载波的激活,通过传输Activation/Deactivatio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Control Element (CE)实现,并设置SCell index bit

12、为1。3.1.1.4. 测试方法使得终端位于该扇区近点。终端开机在Cell1上执行Attach流程。Cell 2作为辅载波加入后,执行下行UDP业务,此时辅载波被激活。3.1.1.5. 测试结果分析图3-1为测试截图。其中,下方右侧红色框所示为辅载波的配置情况(Configured)和激活情况(Activated)。在使用UDP进行下行满buffer灌包时,辅载波的状态为已配置(Configured=Green)和已激活(Activated=Green)。图3-1 测试截图下表为主载波和辅载波的DL-SCH下行速率,以及下行总速率。其中,主载波和辅载波都有数据传输。该测试用例主要关注辅载波的激

13、活情况,未过多关注实际速率。受无线环境因素影响,测试结果非峰值速率。业务类型主载波下行速率(Mbps)辅载波下行速率(Mbps)下行总速率(Mbps)UDP94.73124.18218.91表 31数据统计3.1.1.6. 测试小结在满buffer UDP业务的情况下,可以成功激活辅载波。3.1.2. 去激活辅载波3.1.2.1. 测试目的验证载波聚合功能开启情况下,eNodeB能根据下行数据量情况动态去激活辅载波。3.1.2.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小区,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并进行相应配置(2.1G主载波,1.8G辅载波)。3.1.2.3. 测

14、试原理对于配置了辅载波的终端,可以对其辅载波进行动态激活和去激活,以达到节约终端电池消耗的目的(在辅载波未被激活时,终端将不监测辅载波)。例如,当RLC buffer中的数据量很少(如进行ping操作),完全可以通过主载波进行传输时,可以将辅载波去激活。辅载波的去激活,通过传输Activation/Deactivatio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Control Element (CE)实现,并设置SCell index bit设为0。3.1.2.4. 测试方法使得终端位于该扇区近点。终端开机在Cell1上执行Attach流程。Cell 2作为辅载波加入后,执行

15、ping业务服务器和下行UDP业务,此时辅载波被激活。然后,停止下行UDP业务,此时辅载波被去激活。3.1.2.5. 测试结果分析图3-2为测试截图。其中,下方右侧红色框所示为辅载波的配置情况(Configured)和激活情况(Activated)。在仅使用ping业务时,辅载波的状态为已配置(Configured=Green)和未激活(Activated=Red)。图3-2 测试截图下表为主载波和辅载波的DL-SCH下行速率,以及下行总速率。其中,主载波有数据传输,而辅载波无数据传输。业务类型主载波下行速率(Kbps)辅载波下行速率(Kbps)下行总速率(Kbps)Ping2.616 0 K

16、bps2.616 表 32数据统计3.1.2.6. 测试小结仅进行ping业务的情况下,可以成功去激活辅载波。3.2. 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近、中点下行速率测试3.2.1. 测试目的在载波聚合功能开启和关闭情况下,对比单个终端在近点和中点的下行速率。3.2.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小区,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并进行相应配置(2.1G主载波,1.8G辅载波)。3.2.3. 测试原理通过在基站开启和关闭载波聚合功能,可以使终端分别运行在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状态。可以比较开启载波聚合功能时,单终端的下行速率增益。3.2.4. 测试方法首先,在基站开启

17、载波聚合功能,并将路测车辆开至近点(可达峰值速率),进行定点下行UDP业务。关闭基站载波聚合功能,进行定点下行UDP业务。然后,将路测车辆开至中点,并重复上面的测试。3.2.5. 测试结果分析图3-3和图3-4分别是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和中点的截图。下方左侧红色框所示,为主载波和辅载波的DL-SCH下行速率,以及下行总速率。图3-5和图3-6分别是非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和中点的截图。图3-3测试截图(载波聚合,近点)图3-4测试截图(载波聚合,中点)图3-5测试截图(非载波聚合,近点)图3-6测试截图(非载波聚合,中点)表3-3为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和中点的数据,包括主载波和辅载波及其各支路的具体信

18、息。RSRP(dBm)SINR(dB)RSSI (dBm)下行速率(Mbps)下行总速率(Mbps)Tx1/Rx1Tx2/Rx2Tx1/Rx1Tx2/Rx2近点主载波-65.92-62.1330.2625.78-26.75137.99274.90辅载波-58.44-60.8825.4927.21-24.95136.91中点主载波-99.30-81.8121.2016.91-57.3936.31108.45辅载波-93.01-90.8619.5624.03-62.5872.13表 33 数据统计(载波聚合)表3-4为非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和中点的数据,包括主载波和辅载波及其各支路的具体信息。RSR

19、P(dBm)SINR(dB)RSSI(dBm)下行速率(Mbps)下行总速率(Mbps)Tx1/Rx1Tx2/Rx2Tx1/Rx1Tx2/Rx2近点主载波-65.89-64.5932.7525.53-30.3398.6098.60辅载波00000中点主载波-85.65-81.2318.5617.71-45.9246.4546.45辅载波00000表 34数据统计(非载波聚合)比较表3-3和表3-4,在载波聚合情况下,近点下行平均速率为274.90Mbps,中点下行平均速率为108.45Mbps。在非载波聚合情况,近点下行平均速率为98.60Mbps,中点下行平均速率为46.45Mbps。3.2

20、.6. 测试小结单终端的下行速率,在载波聚合情况下可以比非载波聚合情况高一倍左右。3.3. 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终端覆盖性能对比测试3.3.1. 测试目的在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的环境,按照指定的路线,进行下载业务,对比载波聚合与非载波聚合的覆盖性能。3.3.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个载波聚合扇区,每个扇区分别有两个小区,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2.1G主载波,1.8G辅载波),并配置临区切换关系,可以进行切换。3.3.3. 测试原理通过在基站开启和关闭载波聚合功能,可以使终端分别运行在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状态。可以比较开启载波聚合功能时的下行覆盖情况

21、。3.3.4. 测试方法首先,在基站开启载波聚合功能,接入测试终端并开启FTP下载业务,然后按照规划好的测试路线匀速行驶,并记录下行速率,下行SINR,RSRP,同时保存整个过程的信令流程。然后,关闭基站的载波聚合功能,重复上面的测试。在预测试中,首先尝试使用UDP业务,发现较多切换异常(成功切换到目标小区后,终端收到RRC Connection Release)。经初步分析,该现象与TM500测试终端的软件有关。因此在正式测试中,采用了FTP业务进行测试。3.3.5. 测试结果分析表3-5为载波聚合情况下的数据统计。KPI第一次第二次FTP下载速(DL-SCH)78.5 Mbps83.7 M

22、bpsRSRP-71-69.9SINR26.526.3RSSI-39.8-38.3表 35 速率情况(载波聚合)表3-6为非载波聚合情况下的数据统计。KPI第一次第二次FTP下载速率(DL-SCH)62.8Mbps61.4 MbpsRSRP-73-73.9SINR24.223.3RSSI-39.2-39.8表 36 速率情况(非载波聚合)3.3.6. 测试小结在本次测试中使用了FTP业务。由于FTP使用TCP协议,其下行速率受上行反馈以及各节点传输性能的影响较大。本测试使用的FTP业务服务器位于广州,而测试eNB位于东莞,其间经过较多传输节点,导致FTP下载速率大大低于理论值(经现场检查,排除

23、了无线环境和eNB的问题,非空口受限)。因此,本测试结果无法完全体现载波聚合的覆盖增益。希望可以在电信组织的后继测试中,进一步详细评估载波聚合的覆盖增益。3.4. 双载波与双载波小区的切换3.4.1. 测试目的验证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流程和切换性能。3.4.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两个载波聚合扇区,每个扇区分别有两个小区,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开启载波聚合功能(2.1G主载波,1.8G辅载波),并配置临区切换关系,可以进行切换。3.4.3. 测试原理和切换流程图图3-7 切换测试信令流程截图图3-7是UE在进行载波聚合切换过程中的截图:

24、1) UE上报measurement-report至PCI=227的源小区,其中包含PCI=226小区的RSRP/RSRQ等信息。2) eNB进行切换判决及资源分配后,通过PCI=227源小区向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通知UE切换至PCI=226的目标小区,并同时配置其辅载波小区信息。3) UE向目标小区PCI=226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以确认切换完成。3.4.4. 测试方法利用支持载波聚合特性的终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匀速行驶,进行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

25、3.4.5. 测试结果分析表3-7为该测试的具体数据。在本测试用例中,一共进行了4次切换,成功率为100%,平均切换时延为53.75ms。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圈的第一次切换(227-226)和第二次切换(226=227)为ping-pang切换,因此切换前后10秒的速率出现异常(参见标黄的数据)。测试项第一圈227=226第一圈226=227第二圈227=226第二圈226=227切换前10秒速率(Mbps)87.5430.187.994.1切换前10秒RSRP-64.1-79.8-63.1-77切换前10秒SINR27.210.528.222.4切换后10秒速率(Mbps)3499.684.9

26、87.6切换后10秒RSRP-76.8-67.6-74.8-69.6切换后10秒SINR18.132.424.330.7切换时延(ms)55505456表 37 切换数据分析3.4.6. 测试小结开启载波聚合后,可以正常进行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3.5. 双载波与单载波小区的互切换3.5.1. 双载波到单载波小区切换3.5.1.1. 测试目的验证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流程和切换性能。3.5.1.2. 测试配置基站配置一个载波聚合扇区,有两个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的小区,并开启载波聚合功能(2.1G主载波,

27、1.8G辅载波)。并配置另一个非载波聚合扇区,有两个频段分别为2.1G (B1)和1.8G (B3)的小区,但未开启载波聚合功能。配置临区切换关系,可以进行切换。3.5.1.3. 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图3-8 切换测试信令流程截图图3-8是UE切换过程的信令截图:1) UE上报measurement-report至PCI=227的源小区,其中包含PCI=226小区的RSRP/RSRQ等信息。2) eNB进行切换判决及资源分配后,通过PCI=227源小区向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通知UE切换至PCI=226的目标小区。由于PCI=226目标小区未开启载

28、波聚合功能,该消息中未携带辅载波小区信息。3) UE向目标小区PCI=226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以确认切换完成。3.5.1.4. 测试方法利用支持载波聚合特性的终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匀速行驶,进行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3.5.1.5. 测试结果分析表3-8为该测试的具体数据。一共进行了2次切换,成功率为100%,平均切换时延为53ms。测试项第一圈第二圈切换前10秒速率(Mbps)72.679.1切换前10秒RSRP-68.2-70.4切换前10秒SINR25.127.5切换后10秒速率(Mbp

29、s)47.359.6切换后10秒RSRP-77.9-78.5切换后10秒SINR2127.9切换时延(ms)5155表 38 切换数据分析3.5.1.6. 测试小结仅在部分小区开启载波聚合时,可以正常进行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到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3.5.2. 单载波到双载波小区切换3.5.2.1. 测试目的验证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流程和切换性能。3.5.2.2. 测试配置参见3.5.1.2章。3.5.2.3. 切换原理和切换流程图3.5.1.3章中的图3-8是UE切换过程的信令截图:4) UE上报measurement-report至PCI=22

30、6的源小区,其中包含PCI=227小区的RSRP/RSRQ等信息。5) eNB进行切换判决及资源分配后,通过PCI=226源小区向UE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通知UE切换至PCI=227的目标小区。由于PCI=227目标小区开启了载波聚合,该消息同时携带其辅载波小区信息。6) UE向目标小区PCI=227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以确认切换完成。3.5.2.4. 测试方法利用支持载波聚合特性的终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匀速行驶,进行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3.5.2.

31、5. 测试结果分析表3-9为该测试的具体数据。一共进行了2次切换,成功率为100%,平均切换时延为53.5ms。测试项第一圈第二圈切换前10秒速率(Mbps)19.642.6切换前10秒RSRP-83.8-82.6切换前10秒SINR11.514.2切换后10秒速率(Mbps)81.869.1切换后10秒RSRP-73.2-77.2切换后10秒SINR2517.9切换时延(ms)5354表 39 切换数据分析3.5.2.6. 测试小结仅在部分小区开启载波聚合时,可以正常进行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4. 测试总结在本次载波聚合外场测试中,采用Aeroflex公司的

32、TM500(配置B1及B3窄带射频板卡),测试了载波聚合和非载波聚合情况下的近点和中点性能,并进行了覆盖对比测试,以初步评估载波聚合增益。另外,测试了不同场景下载波聚合的切换,并验证了激活/去激活辅载波。需要注意的是,该测试结果依赖于TM500的射频性能和软件稳定性,并受测试现场无线环境,各传输节点的性能,以及FTP/iperf业务服务器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展示了使用爱立信在网设备进行载波聚合的硬件改造方案,验证了爱立信的1.8G基站可以通过加装2.1G射频单元,非常方便的实现载波聚合。请参考3.1章:当RLC buffer中的数据量很多(如进行满buffer UDP下载),无法完全采用主载波

33、进行传输时,可以将辅载波激活。当仅使用ping业务时,可以将辅载波去激活。请参考3.2章:在载波聚合情况下,处于近点和中点的终端,其下行速率在载波聚合情况下可以比非载波聚合情况高一倍左右。由于测试环境所限,本测试中未找到合适的远点。请参考3.3章:在覆盖对比测试中,由于FTP业务服务器位于广州,而测试eNB位于东莞,其间经过较多传输节点,导致FTP下载速率大大低于理论值(经现场检查,排除了无线环境和eNB的问题,非空口受限)。因此,本测试结果无法完全体现载波聚合的覆盖增益,希望可以在电信组织的后继测试中,进一步详细评估载波聚合的覆盖增益。请参考3.4/3.5章:进行了包括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

34、到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以及双载波(载波聚合扇区)与单载波(非载波聚合扇区)的切换。成功率为100%,平均切换时延为53.5ms。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网开启或部分小区开启载波聚合时,可以正常进行切换。1. 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卷绕控制器数据采集和通讯设计 2.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柴油发电机监控器的设计 3. 基于CPLD/FPGA和单片机的爆速仪设计 4.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研制 5. 基于十六位单片机的电力设备故障在线监测装置的设计与算法研究 6. 基于SPCE061A单片机的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 7. 基于PIC单片机的生物机能实验装置的研究 8. 基于Motorol

35、a MC68HC08系列单片机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 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连的设计与实现 10. 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和TCP/IP协议的单片机测控系统 11. AVR 8位嵌入式单片机在车载全球定位系统显示终端中的应用 12. 基于AVR单片机的250W HID灯电子镇流器的研究 13. 基于单片机的TCP/IP技术研究及应用14. 基于P87C591单片机的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研究 15. 基于单片机实现对二级倒立摆的控制 16. C8051FXXX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的研制 17. 基于80C196MC单片机控制的变频调速及配料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 18.

36、基于单片机的胶印机控制系统开发研究 19. 基于凌阳单片机的二次压降全自动测量仪的研制 20. 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测距系统 21. 基于MOTOROLA单片机的专用电池组智能充电仪 22. 全站仪动态测量的研究以及其与单片机在轨道式龙门吊实时检测中的应用 23. 一种基于80C196KC单片机的新型电子负载的设计24. 基于单片机的对讲系统的研究开发 25. 基于单片机的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再生修复机温度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 26. 基于单片机ATmega128的嵌入式工业控制器设计 27. 基于单片机的压电闭环微位移控制系统的研究 28. 基于单片机的高压静电除尘整流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设计 29.

37、采用W78E58单片机的酸碱浓度检测技术30. 基于单片机的粮库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31.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微型轴流式血泵外磁驱动系统研究 32. 基于AVR单片机的电动自行车控制系统研究 33. 基于PIC单片机的配电网综合参数测控仪研究 34. 全自动包装机的单片机控制研究 35.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Java虚拟机研究与设计 36. 基于智能传感器和单片机的温度监测系统 37. 基于DSP和单片机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 38. 基于单片机的在线测试技术的研究 39. 分散式智能测控终端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固态存储技术的设计实现 40. 基于单片机的定尺飞锯切割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基

38、于196单片机的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设计 42. 基于EDA技术的兼容MCS-51单片机IP核设计 43.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USB主机研究与实现 44. 单片机控制连续固体激光器高频开关电源的研制45.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微机自动准同期装置 46. 基于MSP430单片机中小型水轮机微机调速器的设计与研制47. 基于单片机的便携式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 48. 基于单片机和CAN总线的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设计 49. 基于单片机的全位置自动焊接控制系统的研究 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

39、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商业计划、商业策划、大学生商业计划书、大学生商业策划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商业计划、商业策划、大学生商业计划书、大学生商业策划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商业计划、商业策划、大学生商业计划书、大学生商业策划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商业计划、商业策划、大学生商业计划书、大学生商业策划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