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同康路雨水完善工程(石河桥至黄泥岗段)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同康路雨水完善工程(石河桥至黄泥岗段)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雨水完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 概 述1.1 项目概况工程名称:XX市同康路雨水完善工程(石河桥至黄泥岗段)建设地点:XX市同康路(石河桥至黄泥岗段)建设单位:XX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安徽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院工程规模:新建de300d1500雨水管道16872米,改造盖板涵10处,新建排洪沟共1383米。工程投资:本项目总投资2144.20万元,其中工程直接费用为1747.96万元。1.1.1 项目法人简介本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为XX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为马德根。XX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19日,隶属于XX市人民政府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注册
2、资本金4.5亿元。公司设有董事会和监事会,下设综合部、计划财务部、项目管理部、经营投资部、二姑尖分公司,现有员工12人。目前已形成有效资产达15亿元。主要职能是承担城市建设中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投资工作,经营经政府授权的资产,包括林业资产的经营、管理和收储,并完成市政府指定的其他工作。 XX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和市场化经营、运作的主体,原则上为城市建设工程的项目法人。既是城市建设的执行者,又是城市建设的投资者;既是城市建设的经营者,又是管理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公司一班人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奋力拼搏,为把XX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文
3、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的中等城市不懈奋斗!1.1.2 项目背景同康路原称安合路(安庆至合肥206国道XX市市区段),是XX市市区规划发展移至市区外围的一条过境道路,是穿越市区的主要干道、交通走廊,也是XX市的出城干道,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XX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必须满足发展需求,为XX市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排水工程是城市排污、排涝、防洪的骨干工程,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XX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汇水区域地势向市区方向倾斜;同康路位于市区西侧外围,西北为山区,
4、同康路正处于雨水汇流的必经区域内。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市区西部众多的天然雨水调蓄池塘已迅速减少,且随着地面的硬化,城市的雨水汇流速度增大。降雨时,大量雨水从西北侧山地开始迅速汇集至现状同康路周边区域;而同康路现有的排水渠道和箱涵多破损和淤积严重,排水能力不足;同康路东侧地势较低,大量雨水汇集至此难以及时排出,便形成将该处地表淹没的水涝灾害,不但造成经济损失,积水长久不退,也严重影响道路沿线景观。随着XX市经济的迅猛增长,作为对外连接的重要窗口,同康路的路况及沿线的景观已不能适应XX市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XX市政府鉴于同康路的重要性,已决定对同康路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改扩建。考虑到同康路全线均未
5、埋设雨、污分流管道,仅路基下间隔布置有简易排水沟渠,为改造同康路沿线不良的排水状况,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XX市的整体形象,XX市城乡和住房建设局决定抓住道路改造的契机,实施同康路雨水系统的完善工程,利用道路下布置排水管道及沿道路改造、建设排涝沟渠的工程措施解决区域排水问题。我单位接受业主单位委托,对该项目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并编制相应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2 编制目的(1)完善同康路的雨水排水系统,保证同康路汇水区域内的雨水能够迅速排出,避免同康路东侧地势较低处出现水涝灾害。(2)改造同康路过路箱涵及沿线排水渠道,全面提升同康路的功能质量。(3)通过本可研的编制,为今后进一步详细设
6、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帮助。1.3 编制依据本设计结合XX市实际情况,并在以下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有关文件的指导下进行:1.3.1 相关规划1、XX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2、XX市城市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06-2020)1.3.2 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文件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规范(GB50318-2000)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289-98)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7、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
7、计规范(GB500332-2002)8、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9、同康路沿线1:1000地形图10、同康路道路设计资料11、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1.4 编制原则(1)在XX市总体规划及排水专项规划的指导下,以国家、安徽省有关法令、法规和标准为依据,进行文本编制工作。(2)充分发挥雨水系统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真正起到有效排水、改善城市排水状况的作用。(3)雨水管道的布设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同时也要和道路实施计划相一致,使本工程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充分利用现有排水箱涵、沟渠等设施,使雨水系统整体效益得以发挥。1.5 编制范围本次设计涵盖同康路(石河桥至黄泥
8、岗段)共9.9km的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完善(图1.1中桩号K0+000K9+900段),包括雨水管道、排水箱涵、截洪沟等内容。图1.1 同康路雨水系统完善工程实施范围本设计将对XX市区及同康路现状排水、水系进行分析,并论证设计合理的雨水系统完善布置。1.6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1.6.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是完善同康路雨水排水系统的需要鉴于同康路在XX市规划和城市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同康路现状已不能满足XX市的发展需要,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改扩建以提供城市整体形象。现状同康路全线没有系统的雨水管道,路基下间隔布置有简易排水沟渠,降雨时雨水排放不及,往往会造成路面积水,影响交通质量。因
9、此,有必要结合同康路道路改造的契机,对雨水排水系统进行完善,实现雨水的迅速及时排出。2)是提高同康路周边排水排涝能力的需要同康路位于XX市区西侧边缘,周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侧为山地,降雨时整个汇水区域的地表径流向市区方向汇集。该区域原有多处自然沟塘,能够起到滞留调蓄雨水量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建设,自然沟塘已急剧减少,蓄洪能力大大减弱;同时,由于城市建设造成地面硬化,增大了地表径流系数,使得雨水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汇集,形成规模;现状同康路东侧排水渠(即槐溪塥)渠道较窄,过水断面较小,无法满足迅速排除雨水的需要。种种原因导致同康路东南侧较低地势处在降雨时往往遭受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有
10、必要完善同康路雨水排水系统,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及截洪沟等措施,保证在降雨时有效收集汇水区域内的雨水并及时排放至下游水体,解决该区域的排涝问题。3)是提高城市形象的需要随着XX市的建设与发展,同康路将成为城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路况和沿线的环境则显得非常重要,一条好的过境大道可以给往来桐城的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这对展示桐城新形象,进一步开放桐城,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桐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项目道路雨水系统的完善工程能够起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的作用。4)是保护同康路以东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本项目雨水系统完善后,将发挥及时有效排除雨水的作用,避免道路东南侧地势较低处
11、汇集过多雨水造成洪涝灾害,从而保护区域内的农田、房屋等,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6.2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根据XX市总体规划,同康路(安庆至合肥206国道XX市市区段)是XX市市区规划发展移至市区外围的一条过境道路,是穿越市区的主要干道、交通走廊,也是XX市的出城干道,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同康路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是符合规划要求的。2)得到同康路周边群众的支持由于同康路东南区域内降雨后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往往造成农田淹没、妨碍居民安全、周边环境恶劣等不良后果,周边群众深受其害,有强烈的意愿希望改善这一状况,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3)
12、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作为XX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同康路对展示桐城新形象,进一步开放桐城,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桐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XX市政府决定对同康路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改扩建,其中雨水系统的完善对保障居民安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得到政府的重视。4)技术可行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我国在排水设计、施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项目建设在技术上是有保障的。5)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为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中央资金保障各地工程的实施,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总之,该工程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有保证,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能。第2章 城市概况
13、2.1 概述2.1.1 地理区位XX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临长江,东濒菜子湖,分别与庐江、舒城、枞阳、潜山、怀宁、安庆市郊区接壤。总面积164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平原占总面积的90%,水面占10%。城区位于市境中部稍偏西北,东径116。57,北纬31。03,北距省会合肥113公里,南离安庆市区75公里。桐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区主要有“两山(龙眠山、小龙山)、一湖(菜子湖)、一城(桐城古城)”。2.1.2 历史沿革桐城古称桐国,因地宜植桐树而得名。秦为舒县,汉置枞阳县、舒县,南北朝时先后为舒县、阴安县、吕亭左县、枞阳县;隋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改名为桐城县,“
14、桐城”之名始于此。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桐城县,设立XX市。现辖19镇、5乡、4街道,人口775699人,总面积1644平方公里。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桐城派故里,黄梅戏的家乡,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中国文都”之美誉。自唐朝至德二年建县以来,名流辈出,以方苞、姚鼐、刘大魁为代表的“桐城派”,成为中国文学史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的散文流派。2.1.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经济总量水平及发展速度2010年,XX市国内生产总值118亿元(注:当年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733元,经济总量在安徽省前列。2)产业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
15、21.5246.1632.32,其中第一、第二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分别完成增加值32.4亿元和200亿元,较之上年增长11.4%与17.6%;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桐城已基本确立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工业经济强势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工业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新增规模企业25家,总数达298家。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51.5%;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33#。119家规模翻番企业完成税收3.1亿元,平均增幅达27.9%;11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工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1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
16、成投资23.2亿元。丹凤池窑拉丝、顺驰铁路电缆、盛运环保设备、扬帆采煤机械、黄梅酒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攀登输送带、华祥汽配产业园一期、鸿润工业园三期基本建成,中建材恒昌光电玻璃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6%,29个节能项目进入省级投资导向计划。产业集聚应取得新进展。新增范岗、吕亭2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国机械联合会授予我市“中国输送机名称”称号,中国包装联合会30年总结表彰会授予我市“中国包装优秀产业基地” 。2.1.4 XX市国债项目建设情况2.2 自然概况2.2.1 地形地貌桐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山区,东南为湖泊,中部是丘陵。按全国地貌
17、分类标准划分,丘陵占45%,圩畈占28%,山区占27%。境内主要山脉有龙眠山、鲁洪山、大微尖、二姑尖等,均为大别山余脉。主要河流是龙眠河、孔城河、大沙河、持车河等。湖泊有菜子湖、白兔湖、嬉子湖等。塘堰棋布、水网纵横。境内最高点在城区正北大微尖主峰,海拔为1070m,最低点在东南嬉子湖,海拔为8m。2.2.2 河流水系及水库龙眠河自西北向南穿过中心城区,城区段河长约7.0km,中心城区地面高程在39m48m,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城西北有龙眠河支流小毛河从右岸汇入,城南有龙眠河支流石河从右岸汇入。龙眠河上有中型境主庙水库,小毛河上有小型大石板水库,石河上有小型汪洋水库。龙眠河发源于大别山东
18、南侧,属于长江流域北岸的菜子湖水系,流域面积299平方公里,长度55km,坡降0.24%。境主庙水库位于XX市城区北1.5km处的龙眠河出山口,水库以上来水面积63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5.6km,河流长度20.0km,河道坡为11.1。城西北从右岸汇入龙眠河的小毛河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1.8km,河流长度5.95km,河道坡为13。小毛河上游有大石板水库,流域面积4.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1.5km,河流长度3.3km,河道坡为15,流域形状系数为0.55。大石板水库距离小毛河出口约3km。城西南从右岸汇入龙眠河的石河流域面积20.75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2.0km,河
19、流长度10.85km,河道坡为13。石河上游有汪洋大库,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1.7km,河流长度6.5km,河道坡为14。境主庙水库坝址以上来水面积63平方公里,是一座以蓄水灌溉、城市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和水产养殖的省重点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0.48万亩,现状有效灌溉面积7.8万亩,发电装机400KW。兴建本水库的主要目的是蓄水灌溉。随着灌区和下游县城经济的发展,经续建、加固后,该水库已成为一座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及水产品养殖等的中型综合利用水库。境主庙水库是XX市城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日供水量由1984年的3000m3增加到现在的10000m3,随着城市的发展,越
20、发显示出境主庙水库的重要性。根据2001年底完成的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及其审批结果,水库死水位70m,正常蓄水位92m,水库汛限水位92m,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96.42m,5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98.84m,总库容2480万m3,兴利库容为1475万m3。2.2.3 水文气象本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据桐城气象站统计资料,该区多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3.5,多年平均无霜期237d。该区多年平均风速2.6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3.7m/s,历年最大风速30.6m/s(1997年4月29日)。多年平
21、均蒸发量1460.8mm(80cm蒸发皿)。依据桐城雨量站实测资料统计,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292mm,最大年降水量发生在1954年为2266mm,最小发生在1978年为696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水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暴雨多集中在58月,约占全年的59.1%。降水年内分配见表1.1。表1.1 XX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表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降雨量(mm)3255100124162228226150856045261292占全年%2.54.27.79.612.517.617.411.66.64.63.52.1100.02.2.4 地震地层主要有古生代石碳系,中生代地
22、层多被第四纪松散层覆盖。岩石多支离破碎,裂隙溶洞发育,透水性强,地下水丰富。XX市地处基本地震裂度7度区。2.2.5 地质概况同康路所在区域现状地形起伏较大,总体呈南低北高,高程在35.55-73.45米之间,最大高差约38米,地貌单元属大沙河级阶地。场地内无构造活动断裂、岩溶、液化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较好。根据钻探和测试资料,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10层,其主要特性分析如下:第层:杂填土(QmI)灰、灰黄、褐黄色,主要由砖块、碎砾、细中砂、灰黑色粘性土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混合组成,松散状,均匀性差,具有高压缩性。该层厚0.5-4.1米,层底标高35.55-7
23、2.68米,该层普遍存在,底部局部混有淤泥及灰黑色耕土。第层素填土(QmI)灰黄色、褐黄色,主要以粘性土、砾石、碎砾、细中砂等混合而成,松散状。实测标贯击数N:1.54击,均匀性差,具有高压缩性。该层厚0.55.7米。层底标高34.35-71.95米。该层普遍存在。底部局部混有淤泥质粘性土及灰黑色耕土。第层粉质粘土(Q4al)中液限粘质土(CI)浅黄色褐黄色,软可塑可塑,次生孔隙发育,含锈黄色条纹,有砂感。该层厚0.54.9米,层底标高36.2267.55米,实测标贯击数N=25击,具有高压缩性。第层粉质粘土(Q3al)中液限粘质土(CI)褐黄色、棕黄色、棕红色,硬可塑状,含灰白色粘土条带,夹
24、黑色铁锰质结核及砂质风化碎屑,该层最大揭露层厚5.5米,层底标高37.5368.54米,实测标贯击数N=l4l6击,具有中等压缩性。第层含砾细中砂含细粒土砂(SF)灰黄色黄色,稍密,饱和。岩芯手捏即散,局部见砾,含量约1045%,呈棱形亚圆形,砾径24o咖,或呈透镜体分布。该层最大揭露层厚4.3米,层底标高32.1256.36米,实测标贯击数N=lOl5击,具有中等偏高压缩性。第层碎石土(Qlal)含细粒土砾(GF)褐黄色黄色,稍密,砾间以细中砂和粘性土充填,中粗砂含量约20-30%,粘性土含量约lO20%。碎石含量约5065%,砾径一般2-40mm,最大可见砾80mm,呈棱形亚圆形,砾间局部
25、稍有连续。局部夹砂砾、砾砂、细中砂透镜体,实测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63. 5=8l2击。具有中等缩性,该层层厚0.54.1米,层底标高32.9051.22米。第层强风化红砂岩(K2X)含细粒土砂(SF)棕红色、紫红色,局部为浅黄色。呈硬塑,局部为坚硬状或碎块状,泥茫结较差,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含白色云母薄片,黑色锰质条纹及灰区质团块,实测标贯击数N=2660击,具有低压缩性。该层最大揭露层厚7.7米。属极软岩,呈破碎状,岩体质量基本等级为V,往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其中在该层顶部分布0.31.1米厚全风化砂岩。第层残积土含细粒土砂(SF)灰色、灰绿色、黄色、灰白色,手搓呈可塑状,含花岗岩、砂岩风化
26、角砾,该层最大揭露厚度4.0米,实测标贯击数N=1317击。第层花岗岩燕山后期褐黄色、灰白色、浅黄色,岩芯呈碎块状,泥钙质胶结一般,等粒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明显,结构大部分破坏。实测标贯击数N=98l37击,具低压缩性,该层最大揭露厚度5.5米,具有低压缩性,为较硬岩,破碎质量基本等级为IV级,往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第层砂岩D褐黄色、灰白色、岩芯呈碎块状,泥钙质胶结较好,致密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明显,结构大部分破坏,表面有锈蚀现象,实测标贯击数N=252287击,该层压缩性较好,最大厚度5.5米,为较硬岩,较破碎,质量基本等级级,往下风化程度减弱。 地下水情况:勘察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
27、潜水,主要分布于第1层,第2层,第3层,第5层,第6层,第8层中,水位深0.43.5米,水位高程37.171.9米之间,年变化幅度0.8米,由于该区地貌单元为大沙河级阶地,水量较小,但透水性较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根据地质环境及附近水质分析测试报告,该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2.3 城市排水现状及存在问题2.3.1 排水现状XX市城区现状排水体制主要为雨污合流制,既有管道为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形式,埋深较浅。现有管道走向不成系统,卫生条件差。绝大部分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严重的污染了城区的主要河流。由于地形原因,在龙眠河两侧形成东西两大片,其中老城区已具备较好的排水设施,其
28、他大部分处于无组织排水状态。(1)西片排水-以老环城路、和平路为分界,形成了老城区、城南区两大排水区域。老城区:通过羊子路、龙眠西路(龙眠桥以西)及和平路等道路约1km2范围的雨污水和生产废水,通过光荣东路和油榨巷排至龙眠河。城南区:除合安路和羊子西路外,基本无排水管网,现有居民排水利用现有沟渠排至龙眠河,汇水面积81km2。(2)东片排水-以合安路与境主庙干渠为分界,形成了城中区、火车站新区、东南区三大排水区域。城中区:通过合安路主干道由桐安桥排口排至龙眠河,汇水面积1.21km2。火车站新区:现无排水管网,利用地面坡排至现有沟渠后汇至菜子湖。东南区:基本无排水管网,仅正大南路、龙眠中路(龙
29、眠桥以东)有排水管道,汇至现有沟渠至龙眠河。2.3.2 雨水排放现状及受纳水体根据XX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XX市城区排水管设计重现期为1年,根据XX市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坡度明显的特点,其城区雨水容易以峰的形式出现,因此,XX市的雨水排水应注重短时间迅速排除峰值雨水,或者对雨水进行调蓄。城区雨水以现有沟渠自排为主,主要通过桐溪塥、淮溪塥、洪庄塥、文昌塥等遍布城区的沟塘系统排入龙眠河及相应支流,最后汇入菜子湖。2.3.3 存在的问题(1)由于地形、历史及建设程度等原因,XX市现状是雨污合流制,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水体,造成地表水污染。(2)排水设施规划相对滞后,管渠系统布置不够科学,市政排水设
30、施不完善,排水管渠分散设计施工,缺乏管理维护,排水时有不畅,现有排水设施多有荒废。(3)由于各种原因,XX市排水系统主要以盖板涵和混凝土管为主,管渠埋深较浅,且堵塞现象严重。排水系统排水方向不明确,暴雨时,雨水很难有组织的就近排入水体。(4)由于城市建设占用具有调蓄雨水功能的自然池塘,导致城市的调蓄水面锐减,雨季雨水流量明显增加;而现有管渠断面或管径偏小,已不能满足现状城市的排水要求。(5)城区部分地区地势低洼,容易造成内涝。城区居民安全在汛期不能得到保证。2.4 雨水排水规划以下规划内容取自XX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06-2020)。2.4.1 规划标准(1)暴雨设计重现期根据XX市的具体
31、情况,暴雨积水带来的影响和损失程度,暴雨设计重现期采用1年;考虑到排水安全,规划适当提高排涝标准,主要地区(如政府所在地、车站等)及汇水区域较大的主干管(渠)宜采用较高的标准,其设计重现期规划为12年。(2)暴雨强度公式XX市距离安庆较近,其气象条件相似,降雨均集中在6-9月,形成暴雨的天气相同,因此采用安庆市暴雨强度公式: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P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t=t1+mt2,其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一般城市道路排水设计取t1=10min;m为折减系数;t2为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径流系数根据XX市的具体情况及总规要求,现有建成区由于
32、建筑密度大、绿化覆盖率小,取=0.5;未建成区将按城市规划要求建设,其建筑密度小、绿化覆盖率大,取=0.45。2.4.2 汇水区域划分根据XX市建成区的实际情况、城市雨水排水现状、地形条件、道路规划和周围自然水体的关系进行雨水排(汇)水分区,以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雨水以最短的距离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不设雨水管网,尽量降低管道埋深。规划共划分为6个排(汇)水分区,各分区名称、范围、汇水面积详见下图集表3.1。表3.1 雨水排(汇)水分区表2.4.3 雨水管网规划(1)老城区区域位置及面积:该区为老城区,汇水面积3.16km2,位于龙眠河西岸。地形特点: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向龙眠河,地面高程在
33、60.2m38.6m之间。管道布置:本区大部分雨水通过合流管排入龙眠河,部分就近排入桐溪塥、淮溪塥。(2)西南区区域位置及面积:该区位于老城区以南,为规划区域,采用雨污分流制,汇水面积1.95km2,位于龙眠河西岸。地形特点: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向龙眠河,地面高程在59.2m36.2m之间。管道布置:本区雨水干管沿西二路、西三路、同康路敷设,就近排入东小河、龙眠河。(3)中心区区域位置及面积:该区汇水面积5.39km2,位于规划城市中心区域,本区域为建成区和规划区域。地形特点: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面高差大,地面高程在68.37m35.99m之间。管道布置:本区雨水干管沿车站路、中一路、
34、盛唐路、铁四路敷设,最终汇入东干渠、龙眠河。(4)城北区区域位置及面积:该区汇水面积4.25km2,位于城北,与民营经济开发区接壤。地形特点:该区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面高程在57.29m44.77m之间。管道布置:本区雨水干管沿居巢路、北九路、盛唐路、铁四路敷设,最终汇入东干渠及北部干渠中。(5)城东区区域位置及面积:该区汇水面积5.72km2,位于望溪路以南,龙腾路以北,为建成区与规划区。地形特点:该区域南高北低,地面高程在49.76m38m之间。管道布置:本区雨水干管沿望溪路、同祥路、开发大道等规划道路敷设,就近排入附近渠道。(6)城南区区域位置及面积:该区汇水面积9.34km2,位于龙
35、腾路以南,为建成区与规划区。地形特点: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面高程在45.49m30.5m之间。管道布置:本区雨水干管沿盛唐路、南八路、新环南路等规划道路敷设,就近排入附近渠道或龙眠河。2.4.4 管道布置为了减少支管横穿道路,路幅大于等于50m的城市干道采用两侧布置雨水管线,路幅小于50m的城市干道采用单侧布置雨水管线,雨水管线布置在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下,最大埋深控制在7米以内。2.4.5 排洪沟渠规划规划沿同康路沿线设置3条排洪沟,具体规划如下:1排洪沟,设计流量Q=26.26m3/s,比降i=0.0002,糙率n=0.025,边坡m=1.5,底宽b=1.53m,设计水深h=2.52m,明
36、渠长度L=1110m;2排洪沟,设计流量Q=8.81m3/s,比降i=0.0002,糙率n=0.025,边坡m=1.5,底宽b=2.3m,设计水深h=3.79m,明渠长度L=2990m;3排洪沟,设计流量Q=47.40m3/s,比降i=0.0002,糙率n=0.025,边坡m=1.5,底宽b=2.1m,设计水深h=4.46m,明渠长度L=1950m。第3章 雨水系统完善工程设计3.1 设计总则同康路雨水系统完善工程负责同康路收水范围内的雨水收集和排除。其设计原则为:根据排水规划,同康路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对路面下雨水管道、路边排洪沟等一次性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地势、道路建设情况,结合现状排水
37、设施进行管道定线,尽可能减小管道埋深,降低投资。根据规划,同康路雨水工程与防洪工程结合,使城市雨水通过雨水设施迅速排入受纳水体,解决同康路周边雨水过多不能及时排除造成的水涝问题管道设计时尽量减少与河道、铁路及各种地下构筑物的交叉,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3.2 雨水量计算雨水管道设计流量取决于设计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径流系数及汇水面积。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F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L/sha)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雨水管道最小管径为d300,d300塑料管管道的最小坡度为2 ,其他管道坡度在2 14 之间,按照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流速确定。3.3工程设计根据排水规
38、划对汇水区域的划分,同康路(石河桥至黄泥岗段)途径城北区、老城区、城中区及西南区四个汇水区域,但由于同康路西部即为山区,所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同康路的主要汇水区域分布在道路以西以北,且雨水汇集迅速,雨水系统设计的关键是满足排除峰值雨水的需要,避免城市径流快速汇集形成水涝。同康路沿线自然沟渠众多,为雨水的就近排放提供了有利条件,合理的设计方案能够缩短雨水管道长度,减少汇水面积,减小规划雨水管道设计管径;雨水管道设计设计时,坡度宜与道路设计坡度吻合,但不应小于规范规定的排水管道最小设计坡度。雨水排放口底标高必需高于区块内的排水河道。由于同康路设计道路红线宽度为50米,根据相关规范,同康路雨水管
39、道需在道路两侧分别布置。为有效地收集道路地面雨水,原则上道路两侧每40m左右设置一排雨水口。根据沿线受纳沟渠的分布,本方案将雨水管道划分为若干排水管段,各管段就近独立排水;同时,由于现状各沟渠与道路相交处的过路箱涵大多年久失修,或存在安全隐患威胁交通、或断面破损涵洞淤积影响过水能力,为保证雨水排入沟渠后能够有效的排向下游水体,在新建雨水管道的同时,还应对各过路箱涵进行改造整治。各管段设计内容如下:(1)桩号K0+030 K0+500、K0+500 K1+280段该段道路桩号K0+500处有一处自然沟渠,南北两侧道路雨水经雨水口进入雨水管后,均输送至该沟渠处排水口排出,管道坡度0.2%1.0%。
40、该段管道沿同康路两侧布置,管径de300d1100。该自然沟渠下穿同康路,现状箱涵长度约23m,不能满足同康路拓宽后的建设要求,因此本项目将其向道路两侧分别延伸15m,保证箱涵断面位于道路红线外;箱涵断面尺寸为BH=6.0m3.0m。该段道路两侧保留有原合流制的排水边沟,随着城市建设,新建了分流制的污水管道,边沟便成为专门的雨水排放设施。此次雨水系统完善工程将这些边沟与雨水管道沟通起来,使边沟内的雨水能够有组织的被收集及排放。该段共改造两段雨水边沟,路西侧边沟BH=0.4m0.5m,接入新建的雨水管中,沟长54m;路东侧边沟BH=0.4m0.5m,接入现状明沟中,沟长75m。(2)桩号K1+7
41、40 K1+880、K1+880 K2+560段该段道路起端西侧有一平行道路的自然沟渠,桩号K1+880处有一处过路沟渠,结合地势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排放,K1+740 K1+880段管道雨水收集后排入过路沟渠中,K01+880 K2+560段管道则排入道路西侧沟渠中。该段管道坡度0.2%1.0%。该段管道沿同康路两侧布置,管径de300d1400。桩号K1+880处的自然沟渠与道路约呈45相交,现状箱涵长度约40m,本项目将其向道路两侧分别延伸16m,保证箱涵断面位于道路红线外;箱涵断面尺寸为BH=3.0m1.8m。(3)桩号K2+600 K3+330段桩号K2+560 K2+600间道路两侧为
42、两处较大的池塘,可作为雨水受纳及调蓄水体。桩号K2+600 K3+330段道路雨水均排入该处池塘中。该段管道坡度0.2%1.0%。该段管道沿同康路两侧布置,管径de300d1800。该段池塘分别位于道路两侧,本项目新建一条过路管道联通两个池塘水体,管径d1500,为避免管道横穿道路施工影响交通,该段过路管道采用顶管施工方法,管道长度约71m。(4)桩号K3+380 K3+660段该段道路桩号K3+380起两侧分别为大官塘及XX市西郊公园,是天然的调蓄水体。因此该段管道雨水收集后向此处排放,该段管道沿同康路两侧布置,管道坡度0.2%1.0%,管径de300de500。该段新建一条过路管道联通两个
43、池塘水体,管径d800,采用顶管施工方法,管道长度约68m。(5)桩号K3+660 K4+220、 K4+220 K4+960段该段道路东侧为山地陡坡,雨水汇集迅速,为满足排水要求,该段道路东侧布置排洪沟进行排水。结合排水规划,该段排洪沟采用梯形断面,断面尺寸BH=0.8m0.8m0.9m0.9m,长度约1254m。汇集的雨水排至桩号K3+660处的沟渠中。该段道路桩号K4+220处地势较高,以该处作为汇水区域分界,桩号K3+660 K4+220段雨水向西南排放至桩号K3+660处的沟渠中,K4+220 K4+960段则向东北排放至下游水体。该段管道主要沿同康路西侧布置,其中桩号K4+680
44、K4+960段为两侧布置,管径de300d1000,坡度0.2%1.0%。桩号K3+660处的自然沟渠与同康路相交的现状箱涵长度约31m,本项目将其向道路两侧分别延伸12m,保证箱涵断面位于道路红线外;箱涵断面尺寸为BH=4.0m40m。(6)桩号K3+660 K4+220、 K4+220 K4+960段该段道路东侧为山地陡坡,雨水汇集迅速,为满足排水要求,该段道路东侧布置排洪沟进行排水。结合排水规划,该段排洪沟采用梯形断面,断面尺寸BH=0.8m0.8m0.9m0.9m,长度约1254m。汇集的雨水排至桩号K3+660处的沟渠中。该段道路桩号K4+220处地势较高,以该处作为汇水区域分界,桩
45、号K3+660 K4+220段雨水向西南排放至桩号K3+660处的沟渠中,K4+220 K4+960段则向东北排放至下游水体。该段管道主要沿同康路西侧布置,其中桩号K4+680 K4+960段为两侧布置,管径de300d1000,坡度0.2%1.0%。桩号K3+660处的自然沟渠与同康路相交的现状箱涵长度约31m,本项目将其向道路两侧分别延伸12m,保证箱涵断面位于道路红线外;箱涵断面尺寸为BH=4.0m4.0m。(7)桩号K4+960 K5+200段该段道路西侧有现状雨水管道,本项目对其东侧雨水管道进行完善,管径de400d1000,坡度0.2%1.0%。在桩号K5+200处就近排至路东侧空
46、地,排水口采用八字式出水口。(8)桩号K5+200 K5+620段该段道路东侧有现状雨水管道,本项目对其西侧雨水管道进行完善,管径de300d1000,坡度0.2%1.0%,该段道路沿线沟渠、水塘等分散,雨水就近排入各水体中。桩号K5+620处有一处现状箱涵,涵内杂物淤塞,无水流通过。此次完善工程将该箱涵进行改造清通,整治延伸至道路红线外,断面尺寸4.0m2.3m,以恢复其排水能力。(9)桩号K5+840 K7+080段该段道路沿线有三处过路箱涵,沟渠众多,本段排水就近排放,管径de300d1000,坡度0.2%1.0%。桩号K5+960处的现状箱涵长度约31m,现状无水流通过。本项目将其进行
47、清通,并向道路两侧延伸,保证箱涵断面位于道路红线外;箱涵断面尺寸为BH=7.8m3.3m。桩号K6+150处的现状箱涵长度约40m,断面较小。本项目将其进行清通,并向道路两侧延伸,保证箱涵断面位于道路红线外;箱涵断面尺寸为BH=0.8m0.8m。桩号K6+540处的现状箱涵长度约32m,本项目将其向道路两侧延伸,保证箱涵断面位于道路红线外;箱涵断面尺寸为BH=6.0m4.0m。桩号K6+680处的箱涵与道路约呈45相交,现状箱涵长度约62m,本项目将其向道路两侧延伸至道路红线外;箱涵断面尺寸为BH=2.5m2.65m。(10)桩号K7+120 K7+540段该段道路汇水面积较小,且有部分原有雨水管道。此次设计管道管径de300d500,坡度0.2%1.0%,雨水就近排放至路边或接入原有雨水管中;桩号K7+120处有一处现状箱涵,此次完善工程将该箱涵向外延伸至道路红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