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9161000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毕业论文-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

2、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

3、,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体现在岗位能力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合格的社会公民。1系统化课程体系内涵解析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

4、所搭建起来的支撑框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知识结构成系统、职业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建平台,形成“三系统一平台”系统化课程及支撑体系,如图所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图系统化课程体系示意图2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1)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无论是以职业活动、能力训练或能力本位作为导向,还是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亦或是以项目运行为载体,其中心点都在于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这个

5、目标,突出实践、突出能力、突出应用。(2)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作准备,明确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课程和组织实施的思路。(3)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将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转型作为考虑因素。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快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生存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课程体系构建的初始元素也毕竟更为具体和微观,以工作岗位作为起始点较为可行。 (4)课程体系应使学

6、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在系统化课程体系中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满足、符合社会对其基本的要求及趋势:一是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三是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5)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一是优化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缺失或不完整。二是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后,再综

7、合分析加以确定。三是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由一些知识和技能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四是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保证其自身体系和逻辑关系完整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合势,发挥合力。(6)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它既能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又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3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高技能人才素质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和

8、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构建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职业专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以“四环节,三阶段”为框架,即将职业素质基本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职业素质实践课程和职场文化课程四个环节,通过在第一学年的职业领域能力学习、第二学年的职业岗位素养训练、第三学年的社会就业能力提升等三个阶段中得以落实与强化,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修养。

9、首先在第一学年中实施职业素质基本课程,坚持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不断获取知识、完善提高自我的方法。第二学年实施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夯实其人文素质底蕴,同时坚持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劳动锻炼和军事训练,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社会、面对困难的正确心态。第三学年开展职业素质实践和职场文化教育,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珍重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工作,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的敬业精神。构建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使学生自入学伊始就要对其实施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介绍本职

10、业的发展前景,并与学生个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敬业的职业情操。4知识课程成系统人本性原则是实现系统化知识课程的保证,只有经由人本性原则对知识课程的梳理,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才能使课程内容转化为个体的能力。知识课程体系应符合人类认知心理顺序,重视科学精神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知识课程体系的完整,直接表现为重视个人的道德精神状况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知识课程体系应从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现有特征出发,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结构、经验准备状态和认知发展水平并能促进它们进一步发展的顺序或方式,来制定实施课程,从而保障引导学生进

11、一步的成长和发展。但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的知识课程体系也不是完全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展开的;同时它还通过与知识课程体系配套构建的学生能力课程体系一起,通过行为活动或项目的完成来构建及实施。这些行为活动或项目是从当前经济社会中所需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中凝练、提取出的,再由知识课程对其进行理论的解释和传授。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应成为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纵向结构是以基础性知识课程、发展性知识课程、高层次知识课程三个不同性质的课程为内容,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习得与传承,完善并形成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横向结构是以课堂为核心向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实践、国家认可、国际通行等逐步拓展,构建结

12、构纵横交织,个人知识与个人能力相互渗透,个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互作用、个人知识与个人发展相互协调、促进发展、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知识课程体系。通过纵向拓展和横向拓展,形成结构互相联系、内容相互递进,互动协调发展的知识课程体系。知识课程以某一专业为切入点,以围绕、服务该专业所“必需、够用”的知识为主线,突出职业导向,划分类别异同,遵循认知规律,兼顾潜力提升,采用情境、项目、模块等课程结构,对知识内容序化、课程内容的编排按照个人能力的培养过程,呈现一种串行结构的形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利用知识课程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

13、按照专业来组织知识课程内容的编排、序化行动。首先围绕宏观工作任务选择并确立功能性知识;再根据过程中的系统工作任务设立关联性知识,考虑在前后关联、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的系统结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任务;最后围绕具体工作任务设置入门和概念性的知识。这样,按照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编排相应的知识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匹配,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每一行动顺序及过程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具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性,以此为主线编排的知识课程也将具备系统性特点,学生认知心理顺序和知识结构也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 5职业能力课程成系统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力求首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摆脱浓厚的理论

14、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现实化,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强调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强化在学习领域中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为增强对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需求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奠定基础。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首先是对复杂的职业进行分析、解构、选择和再重构,根据职业梳理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围绕工作过程、结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建设职业能力课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统筹安排、分级实施、主体突出、理论引导”。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统筹安排。一是职业能力课程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

15、环境中开展:企业与职业院校;二是将学生既定位为企业的学徒,又要定位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据学徒和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制定相适应的能力课程。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应进行分级实施:第一个层级以学校为主。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专业特点和优势专业,根据学校自身所处的地缘位置,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把以往成功教学经验和教学工作任务放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具体工艺流程及环节中进行整理,梳理出学校优势可以驾驭的专业领域,将专业延伸至所对应和实用的职业,从理论层面设计出与专业相对应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为之安排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第二个层级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参与到课程编排当中,以企

16、业的视角提出对新员工、对能力课程的期望和要求,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明确并制定出“企业”性质的职业能力课程。进行专业过程分析并确定工作任务,最后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这个阶段中需要确定的问题如下:由具体的工作任务来串联起工作过程,再由串联起的工作过程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最后确定能够体现出工作性质、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过程。第三个层级是企业与院校共同作用。学校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教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根据企业所制定的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根据第二个阶段在企业所列出的专业、过程中的相关任务,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和教学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围绕典型职业工作过

17、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来科学地针对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选择、组织、安排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企业则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校企共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应坚持主体突出、理论引导的原则: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必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主体性可理解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地、全面地开展内部认识心理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养成技能。能力课程在编排和实施上,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重视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渗透方法

18、,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建构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还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课程与能力课程之间的关系,发挥知识理论引导能力养成、能力获得激发对理论知识探究的作用。实施能力课程对知识层面的要求是力求不传授新知识,仅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通过迁移较容易获取的新知识。能力课上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接近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上成为活动的思维主体,激发积极的情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和亲自实践,能力课就能取得实效。通过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与其将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技巧,使他们一开始便对现在正在学习的、将来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从了解到熟识,从概念到抽象,从观摩到操作,从模仿到创

19、新,形成一个完整的与专业及工作过程相协调、一致、科学的成长过程,从而为发展独立的个人自我意识和体现自我社会价值提供可能的前提条件。6构架教学管理平台平台是可以共享的工具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管理平台也是对教学实施的一种支撑。最有效的管理平台是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系统化的课程管理体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被管理的对象(课程)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二是存在多种延伸、改革的可能性;三是有控制的手段和方法。课程配套管理系统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回路,即从决策开始,通过实施,到最后取得结果,然后再反馈到决策或实施,对原决策、实施进行校正,使课程系统不断完善。(1)技术运用是教学管理

20、平台的有效载体 教学管理平台以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数学的逻辑方法,对课程要素进行调查、测量和统计分析,以便准确地决策、控制和协调,使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顶岗实训和“教学做”为一体的管理平台:顶岗实习师生互动系统作为过程化的管理平台,它依据教师的发帖量、学生的读帖量等一系列数据,自动对教师进行排序和评价。该系统可解决“柔性化、小批量、不同类别”顶岗实习的需求,达到实训环节“课程化管理”的程度。“教学做一体”课程管理平台依据课程整体,系统中附有教师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以供学生学习参考。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课程要完成的项目或任

21、务及考核要求,学校根据教师发布的项目和任务考核课程完成情况;教师依据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依据教师发布的项目和任务数量以及对学生成绩评价等指标,对其在实施“教学做”一体课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自动评价。(2)柔性化是教学管理平台的重要内涵柔性化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使自成系统的素质课程、知识课程、能力课程相互兼容,并使三个子系统融合成为具备整体功能和功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把教学管理从校内延伸到企业中,实现了实训环节的“课程化管理”。对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模块化管理”,满足了“柔性化、小批量、不同类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在宏观层面上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实施、

22、质量监控等制度文件,与之相配合,各个专业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专业建设、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具体可操作、可借鉴的运行制度文件。校院(系)两级管理共同奠定柔性化教学管理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柔性化教学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包括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和顶岗实习师生互动系统,其中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整合了不同专业、不同形式(订单培养、学校组织、个人申请)的顶岗实习情况,并进行相应课程的替代。(三)课程实施策略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着力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模式。无论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还是积极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力度,都是在组织策略上的变革。结合学

23、习领域、工作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策略上,突破过去理论课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向的交互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突破过去实践课教学中的单一解说式、参观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种与提高实践能力有关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诊断式教学、操作指导式教学、演练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实训教学、模拟环境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

24、,突出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与考核力度,达到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过程个性化和体系规范化。(四)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内外结合,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的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将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请进来”指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

25、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作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承担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三是请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送出去”指将高职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或送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科研机构或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

26、读学位,其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通过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扩大年轻教师眼界,使他们了解外界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经常开展科研、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二是选派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参加生产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促使他们增加工程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积

27、累实践经验。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锻炼,提高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企业岗前零培训目标。“传帮带”就是要薪火相传、以老帮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加强对新引进年轻教师特别是刚毕业教师的培养。通过实行导师制度,使每位年轻教师都有一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他们负责指导年轻教师学习、听课、辅导、准备与指导学生实验、参加课题研究等工作。

28、对于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要及时安排教学任务,并引导他们多参加辅导答疑和实验室建设。加强对“双师结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制度建设是其重要保障: 一是初级层面对应助教级的教师,要求其能够讲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指导学生实训,对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整体的了解。可以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产学研合作企业去锻炼,增加现有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能力。二是中级层面对应讲师级的教师,要求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所授专业相关行业动态,能够独立承担学生实训指导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设计,参与或独立承担技术应用课题研发,能够根据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29、对部分教师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三是高级层面对应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要求其具备较深专业造诣和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主持行业(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能主持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创新课程开发课题或技术应用开发项目,从而为高职人才培养作出较大的贡献。这需要从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中选拔12名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 “双师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鼓励他们到国内外著名企业或国家级实训基地进行培训,通过参与企业的新产品

30、开发和设备改造等培养措施,促使他们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其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使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五)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实现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操守的规范。如此,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为学

31、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模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注重经营方式的市场化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目前高职院校以项目开发为重点进行实训建设是可借鉴的一种管理模式:首先是强化项目立项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项目包,应严格立项审批。立项内容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立项中明确提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除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硬件条件外,管理制度建设、监控考核方式、实训大纲制定、职场环境建设等软件建设内容同时进行申报。在项目的立项审批过程中,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设

32、备使用及管理人员参与论证,严格项目申请、组织论证、产品遴选、验收把关等环节,增加与培养任务对接、项目开发、对外服务等内容要求,规范教师按照示范校建设任务书要求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其次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立项之后,进一步强化项目过程管理,通过项目进度检查、阶段检查推进、过程环节调整等工作,严格掌握项目进度、变化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保证项目正常进行。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以产养学的新模式,多方投资等制度、机制建设环节的过程管理,及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考虑到职场情景建设的实际,重点建设专业按照职业领域与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围绕创造具有企业真实场景、营造真实职业环境、教学

33、做一体实训车间建设等项议题进行研讨,增加项目建设的企业元素和实践内涵。再次是强化项目绩效管理。考虑到生产实训基地投资效益,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教学、生产、培训、证书鉴定与竞赛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品生产支持教学培训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通常通过各种关系或者是科技服务,唤起企业的合作热情,使他们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合作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二、天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不断探索的改革主线与发展走向,其中天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工

34、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滨海新区有在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成为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重要基地的实际需求,它具有职业教育发展的长久历史,建设了第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天津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是指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的机制上,青少年在职业院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识、职业专业理论和技术以及实训教育的同时,又在企业中通过多种实习方式形成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一)天津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创新1体制改革为工学结合模式提供保证天津市坚持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调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1999年,天津市按照中央的部署进行

35、政府机构改革,使行业主管部门退出政府序列,转制为企业性质的集团总公司。市政府由此提出:“各个学校继续依托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经费额度不减,由教育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譬如,天津二轻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公司总工担任院长,公司党委副书记担任院党委书记,从体制建设上将职业院校与行业融为一体。天津冶金职业教育集团把与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一墙之隔的天津钢丝厂划归学院,作为校办工厂,形成前校后厂的实质性的职教集团。与此同时,天津市还建立了多元化投资的创新机制。“十五”期间,天津市职业教育经费共投入48亿元,其中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28亿元,行业

36、投入20亿元。民办资金注入3亿多元,引入外资l亿多元。可以说,行业投资已成为天津职教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如天津市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十一五”期间的前三年,在西青区杨柳青镇投入资金4亿人民币,购置600亩职业教育与培训用地,建设15万至20万平方米建筑,形成集团新的教育区域。行业办学为主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改革创新为实践工学结合职教模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2工学结合职教模式配套制度的创新为促进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逐步深化,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天津市先后制定了产教结合委员会的制度,加大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力度,形成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学分制度;加强

37、实践教学的实习制度,在政府支持下以多种渠道建设实训基地,保证中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分别不少于一年和半年的岗位实习;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要求一方面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实施优秀学生保送制度,把专业学习成绩和技能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保送到高一级学校深造,以保证优秀人才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天津市教委又下发了关于在我市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行意见,强调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各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加强管理和指导,积极推进工作。3工学结合模式促

38、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各职业院校普遍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在工学结合实践中聘请企业、行业部门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充实新门类、新工艺、新技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把专业优势通过教学环节具体实施转变为教学优势,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培养,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确立了“双环”效应:一是市场环:产业专业职业就

39、业立业。即产业决定专业、专业服从职业、职业服务就业、就业促成立业。二是创新环:岗位能力标准教学主导课程改革能力本位创新创业。即根据岗位能力的新标准、新变化确立教学主导内容和课程改革的主题,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天津市高职学院开设的专业有557个,对应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145;工程技术类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基本满足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制定工学结合教学计划时,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导思想;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寻求企业对专业教学在资金、设备、场地、师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支持,

40、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施;各个实践环节结合不同教学阶段的专业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有条件的还建立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实施工学结合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设专人负责教学督导,及时反馈信息,解决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方案,专人负责现场管理、指导和服务;企业积极配合,协调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把考取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每阶段都要紧跟企业生产实际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根据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及时修订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环节。确定课程设置时,首先要对社会及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由于行业企业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不少专业

41、都实行了“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入学的学生本身就是招录的员工,企业提供的设备和设置的课程,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培养方式的实效性。课程结构淡化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能力为本位,更多安排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使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比例达到11至115,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学有所长,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促进“双证书”制度的落实和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职教模式以技能为中心,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既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又突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践教学变传统的模

42、拟教学环境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的工作真实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大量与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已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社会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每年培养中、高职毕业生10万人以上,在岗培训达到50万人次,使工学结合职教模式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更适应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律。师资建设方面,天津市委、市政府通过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多方筹资,形成了立足天津、辐射全国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网络;同时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又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职业师资培

43、训基地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互结合,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师资教育体系。在教师聘用机制方面,凡新任教的研究生,要先到企业培训一年,才能应聘上岗。同时拓宽师资渠道,广泛吸纳非学校、外省市及国际优秀职教人才,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师可以从工厂、公司的高级职员中选聘,采取专兼职结合策略,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科技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以及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以工学结合为纽带建立起有效的衔接与沟通机制。天津市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开展了衔接与沟通的试点工作,对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等一系列要素按工学结合的要

44、求进行调整,建立了多种衔接与沟通的模式。例如订单培养式、以工助学式、半工半读式、课程改革式、多证书制度以及其他的方式等。(二)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 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较,工学结合职教模式在管理体制、服务方向、能力标准、培养目标等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突出体现为“四个为主”。 一是以行业办学为主举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依托行业、产教结合、紧贴经济、融入社会。工学结合职教模式为行业参与办学提供了平台,行业与院校共同确立教育理念、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和发展规划;行业为院校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和保障,院校为行业服务,努力实现行业提出的目标。 二是以企业需要为主确定培养目标。工学

45、结合职教模式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追求校企互利共赢,强调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服务功能。 三是以实践能力为主调整课程体系。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实施,对原有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破旧立新。一个根据职业标准而建立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注重技能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正在形成。同时一批理论与实训相融合的一体化教材,作为教学改革思想的载体,也正在进入课程体系。 四是以实训基地为主培养专业技能。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推行,既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又有效地将企业文化、企业资源整合为教育力量,促使学校办学水

46、平整体提升,进而带动学生专业技能的大幅提高。三、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五个部分:一是培养目标;二是支撑这个目标的课程体系;三是保证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四是实施教学的师资队伍;五是质量评价体系。这五个部分必须集中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并且实现学校、企业和政府联动,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此,根据示范校建设的经历,提出以下建议:(一)把高技能人才需求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应该把人才需求规划作为经济建设项目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项目启动的同时,提供企业用工和技能要求的职业标准,为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实现前馈控制。(二)对接受顶岗实习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47、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只有实现了利益互补,才能真正地使学校和企业从握手到牵手。因此,按照国家改革实验区先行先试的原则,建议天津对2007年1月实施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进行修改补充,规定对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偿或税率减免(如减免教育附加税等)等优惠政策,以实现校企的双赢。(三)对区域经济主要技术工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基本出发点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适应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益,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迫切需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滨海新区支柱产业的主要技术工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可以促进职业院校的课程融合,改

48、变学生的素质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促进劳动者主动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素质,达到使劳动者尽快就业和稳定就业的目的。(四)改革职业院校的录取方式要改进按照“类型”来管理高职院校的做法,就必须从高职院校的“入口”进行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变职业院校的录取方式。建议高职院校招生既可以单独组织考试,也可以与全国高考同步,单独填报志愿,根据考生的志愿进行单独录取,与本科院校录取工作同时进行。形成和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机制,真正从层次走向类别教育。(五)改变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办法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定位,建议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评聘条件。参照普通高校的评聘办法,把教师的企业经历和对企业科研服务能力作为评聘的主要考评内容,并在政策上加以积极的引导。总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