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苏轼词两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苏轼词两首.ppt(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己亥岁(二首录一)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赏析】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像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随
2、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
3、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虫宾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
4、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2011年高考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_(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_【答案】(1)早春。黄莺刚能啼叫,毛毛细雨,小
5、草刚发芽。(2)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命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全词上片描写早春的景色:小黄莺刚刚学会啼叫,细雨如酥,小草开始发芽。“最是一年春好处”直接抒发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是上片的点睛之笔。“草色遥看近却无”借用韩愈的诗句嵌入词中,读来却觉得天衣无缝。词的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抒发珍惜春光、不能虚度年华的感慨。即使“醉倒”也要趁花开时多看看,不要等到春天过去了,等到年华
6、老去再去后悔。词人由珍惜春光联想到珍惜年华,主题得到进一步拓展。1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2理解念奴娇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3体味作者在念奴娇词中表现出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领悟作者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2解释词语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惊涛拍岸:汹涌翻腾的波涛拍打江岸。遥想:远想。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华发:花白的头发。吟啸:吟咏长啸。徐行:缓步慢慢走。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向
7、来:从来,一向。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6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诗歌方面:现存诗2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
8、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等。词方面: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为其门下。7了解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
9、,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这首词就是游黄州的赤鼻矶所作。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穷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便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词前有一小序,介绍作者写此词的缘由。8关于“赤壁”黄州赤壁,景色的雄伟秀丽,大江东去一泻千里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但这里绝非真正的古战场,有人称它为“假赤壁”,此处是因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名传千古的,因此又有“文赤壁”的美称。真正的赤壁又称“武赤壁”,在湖北蒲圻,长江南岸。有一座赭红的小石山伸入大
10、江之中。峭壁临江,刻有“赤壁”两个大字,每字长达一百五十厘米,宽一百厘米,传为公瑾亲笔所书。江北岸是乌林,为当年孟德屯兵之地。赤壁对面的南屏山,即孔明借东风之处。山上的“东风阁”,现陈列着当年鏖战的两千多件出土文物,是古战场有力的佐证。诗人借景抒情,驰骋他的艺术想象与联想,使黄州“文赤壁”蒙上瑰丽的传奇色彩。有了历史的佐证,那么词中的“故垒”“周郎赤壁”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9苏轼词名句集录(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3)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11、自难忘。(江城子)(5)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6)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念奴娇赤壁怀古)1吃透文本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片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周瑜。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华发已生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2设疑激智(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
12、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叠。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3)有人说念奴娇词的最后一层有消极成分,你怎么看?“故国神游,多情一尊还酹江月”是词的最后一层,有人认为这两句话含有消极成分,与全文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
13、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以使人生悲,但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综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4)这首词在哪些方面表现了豪放风格?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
14、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他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
15、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答案】D(惊:涌起;峭:qio,蓑:su。)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这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这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C“羽扇纶巾”,指周瑜。这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D“羽扇纶巾”,指周瑜。这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
16、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答案】D3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结构的作用,理解正确的几项是()A是上片情事的铺排和延续。B是上片情事的收束和总结。C是上下两片的中枢和纽带。D是下片情事的引发和过渡。【答案】BD4下面四个短语是对赤壁景色的描写,概括确切的一个是()A雄伟壮观 B波澜壮阔C变化多端 D威力无穷【答案】A5下片的中心句是()A遥想公瑾当年 B谈笑间C故国神游 D人生如梦【答案】D6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即显示出词人的广阔视野,不仅描绘了大江的非凡气势,且囊括了许多古代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17、国周郎赤壁。”诗人直抒胸臆,由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而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且将“赤壁”冠以“周郎”,则暗示出他所思慕的英雄乃是周郎。C将“小乔初嫁”这一情节入词不仅在于要表现英雄美人璧合珠联,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孙权对周瑜的信赖有加。透过诗句背后,则隐含着诗人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然而,可贵的是,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颓废、及时行乐;相反,他以酒祭江,所表达的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答案】B(本项反引诗句,并非直抒胸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只能说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18、)第二课时(讲读定风波)1吃透文本定风波这首词写了作者途中遇雨,不巧的是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因无法避雨而感觉狼狈不堪,只有作者毫不介意,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作者借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他不随物悲喜的超脱的人生态度。2设疑激智(1)定风波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
19、情都是从此生发。(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字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官”的对面是“
20、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3)定风波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见惯,毋庸置疑;宦途中有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晴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最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达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
21、雨好多了。此时,词人心境已进入一个更为高妙的境界:不是傲然从容面对风雨,而是根本无风雨一念。人世浮沉荣辱,俱已不在词人的心灵范围内了。超然至此,已至极致。(4)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答案】C(“皇帝女儿不愁嫁”有比喻某种东西因价格优势不愁卖不出去的意思;A项“一石激起千层浪”意为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激起浪花,与“本已处于漩涡之中”矛盾;
22、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D项“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前往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与几十名特种兵,将执行登舰检查、对抗海盗火力、保护过往船舶与人员安全等任务。B季羡林的晚年,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富于思考,写下了如病榻杂记这样的佳作,这正是“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C他们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让我受用终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我、激励我。D世博会结束后,主题馆将改为标准展览场馆,与世博中心、星级酒店等一起组成能适应举办展览、承接会议需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答案】D(A项“舰艇编队”与“执行登舰检查”无
23、法搭配;B项主语应为“季羡林”,而不是“季羡林的晚年”;C项句式杂糅,应去掉“鞭策我、激励我”)我带着五分酒气、三分诗意外加两分聊发的少年情怀坐于船中街灯一盏一盏次第亮了,仿若一扇一扇远古的窗户打开了顾左右,瞻前后,前后左右黑幕之中全是红色的灯笼河中的繁灯流动着,明明灭灭,消消沉沉,朝朝暮暮,是乘船夜游的好时光ABC D【答案】A5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24、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答案】D6下列对定风波词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前小序,为后面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的精神张本。B“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莫听”是没有人听之意,风雨“穿林打叶”而“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C“何妨”是不妨的意思,“吟啸”是吟咏长啸的意思,“徐行”是慢步走。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样徐步前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D“一蓑烟雨任生平”,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是既指自然风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倔强、抗争之心。【答案
25、】B(“莫听”是不要听之意。)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文展示】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名句背景】离娄是孟子亲自写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对为君之道和君臣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孟子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因此,他在论述为君之道时十分强调君主个人的品德。他认为国君个人品德如何,将决定国家的存亡。这就是孔子所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名句译释】离娄的眼力,公输子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离娄:人名,他的眼力极佳,在百步之外能看清楚牛马身上的细毛。公输子:人名,即鲁班,能用木制飞鸟,在天上飞一日一夜。【名句评析】两个世上最高明的能工巧匠,想要制出好的物体,都不能离开规和矩,规矩的重要可想而知。现在人们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比喻对人们的严格要求。有了作息时间和校规,教学才有秩序;有了国家大法和各种法律法规,社会才有秩序。规矩,不仅是圆规和曲尺,已成了标准、法则的代名词,也成为行为端正、合乎常理的衡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