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翻译【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与翻译【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pdf(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解 密14 文 者 文 阅 读 与 勘 译。解 密 高 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探源材料特点1.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和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所选材料突 显“立德树人”的核心,2019年选材范围由原来的 宋史 明史延伸到“前四史”中的 史记,如2019年全国卷选取的贾谊、商鞅、吴起三人的传记,都 取 自 史记,2020新高考模拟山东卷和海南卷选取的萧何的传记,这四人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历史名人。2.映射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贾谊、商鞅都是古代改革家,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在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积极影响。命题特点断句1.错误增多,难度加大。断句错误从往年的两处增加到三处。2.考查对文言基础知识
2、的掌握和读懂文本的能力。错误断点都有一定的迷惑性,如从字面来看讲得通,但从逻辑来看则讲不通。古代文化常识1.立足“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考查学术派别(诸子百家)、文体(诏令)、礼俗(礼乐)、官职(令尹)、称谓(缪公、汤武、殷纣、武王)、社会(变法)、刑罚(.翻)、国家(三晋)等。2.识记与理解相结合。所考查的内容,有的在教材中出现过并且有课下注释;有的可通过语境来判断。概括和分析原文内容1.命题方式稳定。选项仍以“概括+分析”的形式呈现。2.考查考生真正读懂文本的能力。回避简单的翻译错误,以误解文意为主要设错点,难度略有增加。文言文翻译考查对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的掌握。需要翻译
3、的语句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并以此作为采分点.其主要有两类: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如全国卷m中 的“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逃跑;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如 全 国 卷I中的“短”(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出别人的短处,说人的坏话),全国卷n中 的“令行于民期年”(状语后置)。文言文主观题考查考生在读懂文本基础上的深入思考的能力。针对文本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做法,探寻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人物如此做的动机,预测与备考选文仍主要来源于“二十四史”;关注历史名人,特别是对当代青少年有榜样作用、映射当代社会潮流的名人;注重对教材相关知识的梳理和把握,重视文言基础和文言考点的复习,在训练时把握阅读方法、命
4、题规律,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比如文题比对、翻译原则等。重视新增题型文言文主观题的解答与训练,切实掌握答题方法,真正做到复习文言文要“文”“言”兼顾,提高文言文阅读中的表达能力。或者综合全文针对某一触发点发表个人的看法或者给予人们的启示。如 2020新高考山东模拟卷中的“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考法解密】读文技法全国卷文言文的选材一直是“正史”中的古代人物传记,古代人物传记写作有其基本的规范:简单介绍人物基本信息(姓名、字号、籍贯、朝代、祖上的情况等)人物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式、进入仕途
5、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时人或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包括人物的功绩、性格、人品等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其中涉及人物死后的影响)阅读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传记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2 个步骤入手:第一步:初读文章,理清脉络,把握大意1.快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传记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叙述人物的一生,因此,可以抓住大概时间,按照总体介绍、详细叙述和补充交代的思路,理清文章思路,切分文章结构层次。2.关注开头和结尾,初识主人公身份和性格传记类文言文一般在首段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
6、任职等;在结尾部分对传主的事迹、品性进行概括评价。阅读第一步就是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3.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多以时间为顺序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
7、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3)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第二步:巧借概括分析题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同时破解概括分析题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来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且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是对文意正确的理解和概括,就算另一个选项错误也仅仅是某个细节表述错误而非全错。所以,在读文时,我们可借助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来帮助理解文意。其做
8、法是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第三步:借助主观题设问提示疏通关键点,初步解答文言文主观题文言文主观题的设置并非针对整篇文章,而是抓住文章富有内涵的关键部分来设题,这可以从主观题的设问题干看出来,如2020新高考山东、海南模拟卷中“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分析这道主观题的设问题干,就可以快速确定提出问题的区间,借助题干提示来理解关犍语句的大意。在思考该问题时,需要针对语境前后勾连,借此疏通文章关键点,这样就为解答文言文主观题提供了依
9、据,奠定了基础。读文示范(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年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
10、令所更定,及列侯悉胡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
11、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 选 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文示范步骤一:初读文章,理清脉络,把握大意1.快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读全文,确定文章层次划分。(文中已用“”标出)2.关注开头和结尾,初识主人公身份和性格标画出贾生的字号、籍贯、相关评价以及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文 中 已 用 标 出)初步了解传主贾生少有才能,为人赏识,通诸子百家之书。3.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事件一 时间:孝文帝时期;任职:博士;事件:年少,讨论诏令一一对答,尽言诸生之意。|事 件 二|时间:孝文帝时期;任职:太中大夫;事件:改正历法
12、,改变服饰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事件三 时间:孝文帝时期;任职:公卿;事件:被绛侯等人嫉恨,天子疏远了他,建议不被采纳,被降职为长沙王太傅。I事件四1时间:孝文帝时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任职:长沙王太傅;事件:作 吊屈原赋,被汉文帝征诏,询问鬼神之事。事件五 时间:居顷之;任职:梁怀王太傅;事件:做梁怀王的老师,多次上书,劝谏文帝削减诸侯封地;梁怀王因堕马而死,贾生亦感伤而死。总体评价人物:年少有为,为官恪尽职守,勤于政务,直言进谏,深谋远虑,受人诬蔑,忠心耿耿。步骤二:巧借概括分析题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同时破解概括分析题(以下面 考题试做 第 3 题 A 项为例
13、,B、C、D 三项请依照A 项的示例进行助读和做题)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选项内容对应原文理解文意判断正误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贾生踏上仕途,每当讨论诏令都能一一对答,尽述诸生心意;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相符。步骤三:借助主观题设问提示疏通关键点,初步解答文言文主观题意所欲出。”“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因才能出众,得到越级提拔。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
14、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吴廷尉向文帝举荐贾生,文帝征召他为博士;当时贾生二十多岁,能对诏令详尽对答,让诸生自愧不如。(原 文 中“及”的词义可以推断为“比得上”)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相符。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文帝很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根 据“超”“迁”等词语的意思即可推断出来)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相符。(以下面 考题试做 第5题为例)设问题干对应原文发掘内涵解题思路文帝进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为什么贾谊认为国家的祸 患 将 要 由 此 兴 起T?“诸律令所更
15、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 为 患 之 兴 自 此 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淮南厉王的四个儿了一被分封为列侯,列侯居 住 在 自己的分封国,占有数郡的封地,极 易 扩 大自己的土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变得越发强大,可能会出现反叛朝廷的祸患。确定信息区间1理解关键语句1提取隐含要义1组织语言解答 考题试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16、/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解析:选 C“于郡中”是介词结构,前面有谓语动词“闻”,“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 项。“吴廷尉”是“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 项。“门下”是状语,应 为“置(于)门下”,“甚幸爱”的主语是“吴廷尉”,而 非“门下”,故“甚幸爱”前应断开,排除B 项。所以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7、()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解析:选 A A 项,错 在“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道、法”三家,而不是“道、法、农”三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
18、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解析:选 C C 项,顺序错乱,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
19、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数”,屡次,多次。“连 ,接连。“或”,有的。“稍”,逐渐。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
20、,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5.文帝进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为什么贾谊认为国家的祸患将要由此兴起了?请简要说明。答:.参考答案:文帝把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担心文帝接着还要让他们由列侯进封为王,分封为列侯或王的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占据封地,不断发展势力,势必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诸侯强大r就可能会反叛朝廷,国家的祸患也会由此出现。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
21、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
22、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已经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吊念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
23、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的祸患将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不 育 对 点 解 密文言文断句题和古文
24、化常识文言文断句题和古文化常识题都涉及对考生知识文化素养的考查,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这两种题型是近几年的热考题型,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推断能力,属于文言文基础能力考查题。N o.l 文言文断句高考文言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一般是选取篇幅不长、内容浅易的文言文,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思维导图标注名词和代词文
25、言文-断句查找动词、形容词察看对话词区分虚词辨明句式看对称结构n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器物名、朝代名等 代 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1这两类词在语句中作谓语,特别注意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词语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n曰、云、言、谓、道、问等表明对话和引文的词语句首时间词和发语词:已而、顷之、且、夫、盖、若夫等1句尾语气词:也、矣、焉、乎、哉等 句中关联词:虽、向使、则、然则、且、况等句 式 结 构:判 断 句、被 动 句、倒 装 句、固定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常见的语法结构:主+谓+宾-1正 面 对 比 的 对 称 结 构 和 正
26、反 对 比 的 对 称 结 构 考点精讲一、做好断句题的6 个关注点1.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 示“我”)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应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应该断句。断句时,应注意以下3 类代词:代词类别常见典型虚词人第一人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称称代词人。代第二人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27、。词称代词人。其 中“阁下”“陛下”多用在外交用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0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教材示例请用“广给文言语句断句。今 入 关 财 物 无 所 取 妇 女 无 所 幸 此 其 志 不 在 小 吾 令 人 望 其 气 皆 为 龙 虎成 五 采 此 天 子 气 也(鸿门宴)技法演示:句 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
28、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今入夫/财物无所取啰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哥令人望其气/皆为由虚/成百采/此天子气也 应用体验1.(2018.浙江高考)用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 0在同州又得其所为 题名记,今集而序之。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语句中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有“世人”“人”“有疵病者”“其文”“之”“余”,这些词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具体分析语境看:“世人”后 有 动 词“见”,作主语;第 二 个“人”前 有 动 词“动”,
29、作宾语,其后需断开;“有疵病者”后 有 动 词“恶”,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第 二 个“其文”前有动词“得”,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之”前有动词“重”,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余”后 有 动 词“得”,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由此,综合起来判断即可进行断句。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参考译文: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 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2.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
30、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是 太 子 预 求 天 下 之 利 匕 首 得 赵 人 徐 夫 人 之 匕 首 取 之 百 金 使 工 以 药淬 之(荆轲刺秦王)技法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 后“匕首”(
31、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第一个“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 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第二个“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 后“百金”作后置状语,故“百金”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于是本于预求天下之利。苜/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啾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应用体验2.(2018全国 卷I,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及宣帝起兵诛(曹)爽,(鲁)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日:“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先熠怒丕能用遂
32、委身哽戮芝坐史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布嘉之赦而不诛然而趋为并用刺史。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或形容词有:懦惑、用、委、戮、下、当、讼、免、嘉、赦、诛、起、为等。这些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用、委、戮、下、当、讼、免、嘉、赦、诛、起、为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应当注意的是:“懦惑”的主语虽然是“爽”,但文意是说“不能用”的原因,“用”后省略了鲁芝的“建议”,故而只能在“用”后断开;后 文中的“委身受戮”主语均为“爽”,“委身”是“受戮”的原因,故要放在一起,不能断开。其他动词皆能找到主语(或省略)和宾语,以此即可进行断句。参考答案: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33、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参考译文: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手下强行打开城门,斩杀守关的将领,奔驰而出去找曹爽,并劝曹爽说:“将军您处在执掌朝政(伊周:指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黄犬(指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呢!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征召天下的军队,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就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贞
34、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3.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 借 助 日”“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 后 就 只用 日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教材示例请 用 给 文 言 语 句 断 句。宦 者 令 缪 贤 日 臣 舍 人 蔺 相 如 可 使 王 问 何 以 知 之 对 日 臣 尝 有 罪 窃 计 欲亡 走 燕 臣 舍 人 相 如 止 臣 日 君 何 以 知 燕 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技
35、法演示:对 话 词 日 在文中反复出现,并 且“日”前均有说话者,利 用 日 字 可 以 断 开 三 处,对 话 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参考答案:宦者令缪贤月/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呵/何以知之/对目/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日/君何以知燕王 应用体验3.(2016 浙 江 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 老 人 曰 何 书 曰 世史 也 又 至 一 室 藏 书 愈 富 又 问 何 书 老 人 口 万 国 志 也。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
36、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 日”“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等名词进行断句。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日/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日/万国志也参考译文: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4.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
37、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 类虚词: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常见典型虚词(1)句首发语词一一般断开常居句首,其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请、敬凡、且、窃、(2)句首时间词一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己而、斯须、既而、俄而 特别提示(3)句末语气词一-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 卜 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4)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5)复句关联词语开其前一般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然则、或、
38、况、而况、且、若夫、至于、岂、岂非故、是故、贝 1 、至若、于是、(6)复音虚词一复音虚词需保持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完整,不能点断足以、何以、然则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 于 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 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 如 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
39、.“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材示例请 用 给 文 言 语 句 断 句。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游褒禅山记)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
40、”“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参考答案:于星余有叹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电/本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顶人之所罕至罩/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电 应用体验4.(2019北京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浦洞醪情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日:“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日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日是川之
41、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解析:要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则、也、且、者、乎、若、者、贝人于、矣、也、则、而、者、乎、而。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则、且、若、而(表转折)”属于句首虚词,“也、乎、者、矣”属于句尾虚词,于、而(表因果)”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参考答案: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参考译文:这些只是老妇人老菜农所做的事,尚且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变化无穷,阳气、阴气处在弥漫无际的广阔空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相
42、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就像车轮和纺织机不停地运转,难道有谁能了解吗?还说:“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百姓缺乏财物,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那么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况且所说的是自然现象呢?还是人为的原因呢?如果说是自然现象,那么我已经在前面说过了;如果说是人为的原因,那么缺乏财物而导致灭亡,不也有其他的原因吗?却说这是三川所犯的错误!还说:“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限度(十年)的。”这就更加荒谬了!5.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
43、”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I教材示例请用“r 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师 道 也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是 故 无 贵 无 贱 无 长 无 少 道 之 所 存师 之 所 存 也(师说)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参考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星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应用体验5.(2018全国卷H,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44、工涣生提子广汉郑人也久飒安定太寸涣之好佳质气力教通副转艺年咦面政节敦儡学月.尚书.携律今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也”是判断句,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等各句承前省略主语“涣”,且句式上是三个“谓语+宾语”结构。由此,可以进行断句。参考答案:王涣字稚子/广汉舞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郭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 习 尚书,诵
45、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6.对称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教材示例请 用“r 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不 如 须 臾 之 所 学 也 吾 尝 跋 而 望 矣 不 如 登 高 之 博 见 也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 长 也 而 见 者 远 顺 风 而 呼 声 非 加 疾 也 而 闻 者 彰(劝学)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
46、断句的关键点。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应用体验6.(2019浙江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蜷土法及徒隹展法而便甚才甚文艮尽生才及在隹展才.而越法而又丕假至必没悲去终最是丕柢矣。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法”和“才”相对,“足无憾于法”与“足尽于才”结构相似,所 以“法”“才”之后均应断开。“乃往往才”和“乃往往法”相
47、对,“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与“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结构相同,所 以“乃”之前和“才”“法”之后均应断开。“悲夫”表示强烈的情感,根据文言文句子的习惯,应单独成句,前后均应断开;“以子相之诗”作状语,其后可断开也可不断开。这样,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参考译文:子相的文笔尤其奇特,只是笔力足以冲破冗腐之文风,成就一家之言,吸引人们的注意的,却主要是在北地郡的李梦阳。凭子相的诗,足以在文法上没有缺憾,却往往放宽规则而彰显他的才华;他的文章足以显现他的才华,又常常不能充分发挥才华而去遵守
48、文法,然而他寿命不长,早早去世了。可悲啊!然而这样,他也是不朽了。二、解答断句题的2 步骤、3 原则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 8 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有一处不同于其他三项,且只有二到三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一)解 题“2 步骤”|第 步 标明选项断句位置不同点:断句不同点是指一个选项的断句停顿点和其春三项不同.四i个选项一般有三处不同点I第二步三级排除定答案:首先排除四个选项:;中 的 一 项:按 照 行!:文顺序找 到 第 一 步!,确 定 的 第 一 处
49、不 同:1点,将 断 句 停 顿 点;:不 同 于 其 他 三 项 的:1其 中 一 项 与 其 他 三:;项比对,排除该选项:其次排除余下三项中的一项:在余下的三项中找出断句停顿点第二处不同于其他两项的其中一项,并与其他两项比 对,排 除 该 选 项-:最 后 排 除 余 下 两 项::十的一项:在余下的:;两 项 中 找 出 断 句 停,:顿点第三处不同于:另夕I 一项的一项,并:,把两项比对分析,依:据 前 面 所 讲 的“6 ;今关注点 排除错误:|选 项,确定正确选项:(二)断 句“3 原则”1.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 中
50、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要符合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遗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