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泸州十八中:魏小琴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5 单元第一节内容,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质量守恒的定义及本质,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化学式和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而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化学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的分析进行转化,为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作铺垫,因此本节类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将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及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开放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设计体现新课标理念。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2、初中
2、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3、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和应用。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 课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本 课 难点: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方法采 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情景创设T科学探究一概括整合T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
3、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思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五、设计思路和方法【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福尔摩斯抽烟的故事进行设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兴趣。通过资料了解科学家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进行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从量的方面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体 验 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轻松
4、、和谐的学习氛围,始终充分体现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把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应用在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一拓展运用等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教学准备【教学用品】学 生:六人一组,共分八组探究实验一:天平、锥形瓶、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小试管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小试管【多媒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流程创 设 情 境4 1 福尔摩斯抽烟的疑惑引入新课 一、n DOO 3-1 H3T化 学 反 应 前 后 物 质 总 质 量是 否 度 生 改科学家探究过程提
5、出猜想实 验 探 究 发 二 探究一 探究二现规律各组分享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比较各组得出共同现象和结论为什么质量守恒?通过实验中数据分析以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实胎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动态模拟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讨论交流室胧应用抽烟的迷惑柘 属 杵 理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件出示课题【视频弓1 入】:情境创设:福尔摩斯抽烟的疑惑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呢?2.为什么树木长大后质量会增加呢?燃烧过后质量会减少呢?观看图片。感受科学知识引入生活的奇妙。以助手华生的疑惑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到定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问题
6、】: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设疑、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提出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是否相等?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分别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步骤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突破难点。进行合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课件出示步骤】:老师强调要点和实验探究中的注意事项。强调实验的关键是:称量实验前后的物质总质量巡回指导阅读熟悉实验步骤和要点,小组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和结论一组: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二组:测定碳酸钠和稀盐酸在密闭装置中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
7、题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情景。科学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成功率。【小组交流、分享实验】课件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第一组实验: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天平平衡。第二组实验:有大量气泡产生,天平平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设问】:由两次的探究实验现象可以得到什么实验结论呢?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能力【课件】:实验现象、结 论;质量回答老师问题。【数据分析一】学 生 分 析:反应前所有对实验一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物质、反应后所有物质分解难点,轻松突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分析参
8、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破难点教师适当引导,得出结论液和硫酸铜的质量等于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质量。【归纳】:归纳出其他两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展示】: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突出关键词)学生由三个探究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根据探究实验及数据分析找到质量守恒定律关键 词(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掌握新知识归纳学习、迁移学习强化质量守恒定律【拓展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定律中关键词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关键词解决化学问题综合运用进一步强化质量守恒定律【反思】:若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在敞口装置中进行,质量怎样变 化?得出规律讨论、交流在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时,若有引
9、发学生认识的冲突,引起学生思维4a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反应应 该 组 装 密 闭 装置。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火花的碰撞,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1A o-【提问】:化学反应为什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从 已 有 知 识 归 纳 学 习 展示:电解水的微观动画观察,思考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进一步加强与旧知识的联系并根据旧知识学习强化新知识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CAJ。:0【回顾历史,感知科学】:介绍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 发 现 质 量 守 恒 的 历 程。追 寻 科 学 家 的 研 究 脚步,感 受 化 学!渗透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
10、创新的精神。i111O.【课件展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面问题1:科学家实验秘密;通过已有知识和生活常识对两个问题做分析,然后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说出结论紧密联系前面的视频和科学家的实验探究更显自然。从 生 活 中 学 习 知识,培养学生用知识去判别生活中事物真伪的能力。二、【概括整合】总结质量守恒定律O小结本节课实验探究及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归纳小结能力巩固质量守恒定律三、【课外延伸】练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更全面地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合 理 延 伸 课 堂 教学,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的联系,拓展学习空间。四、【归纳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回答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七、
11、板书设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参加化学反应物质总质量生成物质的总质量质量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过了一把“当小科学家”的瘾,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收效很好。使学生了解质量守恒的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拓展提升:碳酸钠与盐酸在敞口的烧杯中反应,反应后变轻,设置问题情景,讨论分析思考其变轻的原因,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学生对质量
12、变轻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接受,因有气体逸出,同样对有气体参加反应的情况也易分析原因,得出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很好的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利 用flash动画演示化学变化,轻松地把学生的认识从宏观引向微观,动画图生动的解释了质量守恒的原因,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不足之处是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适合于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足,托盘天平操作慢,影响教学进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平,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习,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平,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如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将探究环节改为教师引导并指导学生实验,帮助学生构建新知,提出猜想,便于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和理解。此外应该多举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容易地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小组比赛、交流、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