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绪论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答:(一)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学技术史。(1)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2)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3)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4)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内容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5)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历史演进额一门学科。第一章1-3,系统的
2、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答:“系统”较全面的定义应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有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性,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剧以辨认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就是说,系统具有相关性特点。(3)系统的多元性和相干性,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具有整体的结构、整体的形态和整体的边界,并以整体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整体的特性或功能。从系统的定义中可知,要完整的规定或描述系统,必须包括如下五个基本因素:系统的,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环境,系统的功能,系统的边界。现代科学技
3、术发展进一步揭示出,不仅真个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而且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也都自成系统或处于系统之中。系统性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在相对意义上,系统科学承认非系统概念的合理性,用非系统做反对,能更好地揭示系统概念的内涵。但是,在现实的自然界中,系统是普遍的,非系统是相对的、非普遍的,没有一个现实的事物完全不可被看作系统。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以系统方式存在,都可用系统方法研究,这是系统科学的基本信念。1-4,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答:因为电子虽然很小,但是它是可分的,可分就表示它是有元素组成的,也有结构的,电子是具有系统性的一个整体;虽然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还很难把电
4、子看成一个系统,但是,从微观来看,他是微观物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本身存在于系统之中,要全面的理解他,要以系统的观点来对待。1-5,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系统中的一对矛盾。这 里“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自然系统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原理是系统思想的精髓,具有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自然系统整体与系统的组成不菲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元素)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与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2)整体突现性原理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
5、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或被屏蔽),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1-6,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答:(1)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环境制约着系统功能的发挥。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在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诸因素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决定作用最为直接和根本。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第二章2-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嫡”?答:“序”是描述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6、所谓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如果事物的排列、组合或运动没有规则,则说它是无序的。事物是有序与无序具有多样性。事物有序与无序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有序向无序转化,或无序向有序转化,体现为从一种序向另一种改变。嫡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一个系统的嫡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嫡越大,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大;反之,埼越小,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小。嫡作为无序与混乱的度量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成为后来
7、许多理论的基础。系统的燃越大系统的微观状态数越大,系统的微观粒子运动越无序。2-3,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吗?答:自组织是与他组织相对而言的。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系统内部大量的微观组分通过相互关联的运动即协同作用创造了一只“看不见的手”,驱动着系统各个部分排列起来,以同样的方式行事。2-4,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答:(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决
8、定系统演化及其方向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要考察其边界条件,即考察系统和环境的依存关系对其动态行为的影响。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可见,系统必须开放到一定程度,以致于使系统的燃减少才有可能导致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从无序状态产生有序结构的另一个基本条件与系统稳定性有关。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完全稳定的状态,由于平息各种扰动,因而不会有出现新结构的可能,只有那些可以失稳的状态,才有可能孕育新结构的胚芽。(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非线性相干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础和根本性的机制。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9、(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原因非线性机制和随即涨落的存在是远离平衡开放系统失稳和新结构产生的内部依据;而非线性机制的发挥和随即涨落的放大又必须以系统开放和远离平衡为其前提条件。2-5,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答: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体现了系统演化的复杂性,混沌是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是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有序”状态,或者说混沌是装扮成无序的有序。而混沌正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确定性与随即性历来被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认为是完全对立的东西,但是,混沌证明两者是相通的,二者具有统一性,确定性内包含随机性,随机性体现确定性,而系统的演化真是混沌状态,是无序与有序的
10、统一,是确定性与稳定性的统一。2-1 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 现 性 质?答:所谓突现,是指由系统的各个要素(或主体)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或主体)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功能和结构。它是高层次事物具有而其要素不具有且事先不能加以预测的性质。突现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突现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2)突现是一个由各个组成要素经局域相互作用进行到全域相互作用的自发过程。(3)突现是一个受限的生成过程。(4)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5)有一种典型的突现现象:组成部分不断变化,而不改变系统的稳定模式。(6)产生突现现象的规律将导致存在差别的稳定性。(7)突现具有整体性
11、与突现具有微观性。第三章3-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答: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长期活动积累的结果,尤其是在近二三百年,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加强,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的原因、经济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原因等,而所有的原因都与人类行为的失当有关。行为的背后是观念,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观念,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1)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生态环境恶化与全球人口剧增直接相关。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总是要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耗的资源也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就越大。(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工业生产不但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
12、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渣、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还有其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根源3-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答(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答(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13、(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3-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第四章4-1,如何理解科学?科学仅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概念是属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从科学的本意出发,科学就是自然科学。科学局势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通常,科学满足五个条件:(1)逻辑一致性;(2)经验检验性;(3)解释性;(4)预见性;(5)可错性;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且不包括技术。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最终
14、成果是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自然科学具有“一般社会生产力”即“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的性质,它是潜在的生产力。自然科学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也没有阶级性。“科学无国界”4-4,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答:科学哲学作为整体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尝试对一般科学本性进行思考,属于第三层次的研究,而不可以简单看作是纯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根据目前对科学哲学的理解:科学哲学就是科学的逻辑和科学的认识论,通过对科学进行逻辑、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分析来理解科学的性质、方法、逻辑结构以及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科学哲学的任务是要反思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这
15、样做,以及怎样以更好的方式来做这些事情。科学哲学的任务并不是描述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是要对科学本身进行理论的分析,为科学使用的方法辩护与反思。科学哲学的研究需要以科学史为根据,以科学史为材料,以科学史为案例分析。同样,科学哲学也不是一般的认识论。科学哲学并不研究一般的日常认识或知识,而是研究认识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即科学的认识或科学的知识。从广义上看,科学哲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领域:科学的本体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的逻辑学和科学论理学。科学哲学研究的两个核心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主要涉及科学划界问题、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解释。第二个层面:主要涉及科学的过程、科学发现、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哲
16、学日渐趋向于对各门科学的哲学研究。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成为理解科学的不可忽略的方面。第五章5-1,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答(1)客观事实作为感性认识对象而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物本身,成为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是人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所有事物和现象的统称,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客观事实既然具有客观性,因而它就没有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2)经验事实所谓经验事实,是指人们用科学语言或文字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作的描述和记录,也可以说客观上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统中的表征,经验事实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与人
17、所设置的认识条件,与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客观因素有关。经验事实也是就同时存在着主观性和可错性。(3)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结果,是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而且是真实的描述或记录。科学事实是属于认识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区别主要在于:虽然科学事实也属于经验事实可范畴,但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反映的经验事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5-4,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答:观察渗透理论并不可以随意夸大理论对观察的影响,只是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
18、观察者不是机械地、被动消极地接受客体发出的信息的刺激;只是指出在如何接受信息,接受什么信息,以及如何整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等方面,观察会受到观察主体的理论结构的影响。科学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事实,而科学事实必须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可是在进行观察时,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错误的偏差,影响了观察的客观性。既然观察是易谬的,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呢?一般来说,如果能做到一下儿点,观察的客观性是有保证的。(1)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第一,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诺贝尔奖的要求);第二,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第三,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第
19、四,科学工作者要有严谨求实的作风;(2)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3)观察中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5-5,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答:由于机遇是由一些偶然事件产生的,因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似乎能碰到机遇完全是靠运气,只有幸运儿才能作出机遇性发现。事实上,情况并不是这样,机遇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有:(1)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有正确的认识(2)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第六章6-1,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答: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结论,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前提要正确;第二,推理形式要正
20、确;由一组公理推导出一个知识体系,或是从一个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叫做演绎法。演绎推理的前提的真实性。(1)经验论:莱布尼茨:理性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2)先验论:康德: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分析。(3)约定论:彭加勒:科学定律或定理既非客观的也非先验的,而是人的一种主观约定。62,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地看待归纳法?答: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是一种推理形式。归纳法在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前提是对若干个别事物的认识,是单称判断。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一般原理,是全称判断。归纳法按照它概括的内容
21、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有五中归纳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有重要作用。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在其发展历程中都有一个积累经验材料的时期。从大量观察、实验得来的材料发现自然规律,总结出科学定理或原理,这是科学工作中最初步的工作。归纳法正是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6 3,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答:所谓问题就是需要研究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在科学技术方法论中,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最主要特点是时代性
22、,科学问题就其内容和提出的途径来说,存在着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由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而提出的问题;(2)由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3)由理论结构上下不符合简单性与普遍性的要求而提出问题;(4)由现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5)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说提出的问题;(6)由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上述表明,科学问题的提出,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途径。人们探讨问题的类型,还可以依据其他的标准,作出与上述不同的分类,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不断地解答问题的历史。人们在科学活动中,不断地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也不断地探索
23、各家深刻的答案,这样人类的认识就不断深化。解决问题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来完成的,提出一个新问题,就会有一个新想法,更好地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6-4,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答:科学问题就其内容和提出的途径来说,存在着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由某个理论的内部的逻辑矛盾而提出的问题。2,由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3,由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与普遍性的要求而提出的问题。4,由现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5,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所提出的问题。6,由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6-5,科研选题
24、有哪些基本原则?答:(1)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评价和选择课题的首要原则,该原则要求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的需要或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2)创新性原则科学探索是创造劳动,科研课题应选择别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力求研究结果有新的发现或新的发明,至少对别人的成果有新的补充或有所扩展、深化。(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明显地与已确证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问题不应成为课题。(4)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要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课题。6-6,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回溯推理是一种从
25、有待解释的观察出发,利用背景知识和试探性的构思,溯本求原地解释的一种方法。回溯不仅没有确定的概率与其结论相联系,而且甚至没有确定的概率与其推理模式相联系,第七章7-1,科学假设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说明和假定性的理论解释。(一)科学假说具有以下特征:(1)科学性:就其立论根据和陈述内容而论,以区别于科学幻想(2)推测性在有限的科学事实基础上,根据原有的科学原理提出,由以后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加以确认,以区别于科学理论(3)变动性(二)科学假说在科研中的作用(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2)科学假说能够发挥思
26、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3)科学假说具有导向作用;(4)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7-2,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答:(1)科学假说的确证。如果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相符,通常人们就认为,这个假说被证实了。确证与证实不同,确证只是对过去的判断,即表明在过去的检验中,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证据是相符的,还未发现反例,但以后的检验会怎么样,则什么也没说,证实则不仅是对过去的判断,也是对将来的保证。(2)科学假说的证伪。从某假说的一个或多个检验蕴涵为真的事实,不能得出这个假说为真的结论,但从这个假说的一个检验蕴涵为假的事实,却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这个假说被证伪了。
27、证伪与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要证实一个规律性的假说不容易,但要驳倒一个假说,只要一个反例就足够了。证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检验蕴涵与现实实验结果不相符时一,不能唯一地得出假说被证伪了的结论,辅助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和被审查的,观察实验的结果与检验蕴涵不一致,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假说已经被驳倒了。7-3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意见非常简单的事情吗?答:证伪的逻辑公式虽然正确,但把它应用于假说的检验过程就过于简单化了。事实上,证伪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不一致,不一定是假说本身错了,还有两种情况必须考虑。(1)辅助性假说是否正
28、确。从假说到检验蕴涵,往往不是直接得到的,常需要引入一些辅助性假说或初时条件。(2)观察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总之,证伪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不相符时,不能唯一地得出假说被证伪了的结论,辅助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和被审查的。观察实验结果与检验蕴涵不一致,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假说已经被驳倒了。7-5,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答:实证主义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唯一来源是认识能力和科学知识的界限,人的认识无法超越这个界限,科学索讨论的只是主观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否则认识就没有可能,知识失去根据,讨论就没有意义。科学哲
29、学的任务是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从科学中清除掉一切没有意义的论断或伪问题,为有意义的科学判断提供一个理想的逻辑结构,从而使科学家避免为一些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争论不休。科学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与逻辑实证主义的重要原则一一经验证实原则密切相联系的。这个原则的主要之点是:知识依赖于经验。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吃命题是否表述经验内容,即是否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毫无意义。7-6,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答:伪科学在本质上属于非科学的范畴。1、客观性。科学的天职在于追求真理,伪科学常常缺乏客观世界的深入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都不具有客观
30、性。是否具有客观性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分水岭。2,理性。理性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原则之一,伪科学的核心是信仰。是理性还是信仰是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试金石。3,可检验性。科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伪科学则不然。不可检验性和以假冒真的欺骗性,构成了伪科学的本质特征。因此,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判别真伪科学的准绳。4,可重复性。真正的科学是可重复的,尤其是重大的科学发现,不仅实验者本人能重复,而且其他科学家和实验室也可重复,否则就得不到科科学共同体的公认,伪科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不具备可重复性。5,逻辑完备性。科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规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这三者构成的。”
31、而伪科学不仅与已有的科学定律或公理相矛盾,而且其理论内部也存在这话逻辑矛盾,没有预见性和消化反例的能力。所以,理论结构的逻辑完备性与否,是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另一准则。6,判断性。科学欢迎合乎理性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经受科学家根据自己或他人经验结果所作的批判。而伪科学则拒绝批判。因此,批判性也是科学与伪科学相区别的一个标志。第八章8-1,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理解?答: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技术的一般定义(1)作为客体的技术一方面,技术的基本概念是通过技术人工无的阐述得到理解的;另一方面,技术的直接目的就是创造人工物,创造性的活动的最终产品不是书面的报告的论文
32、和实验的新发现,而是给人造物世界增添加新的东西。(2)作为知识的技术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作为知识的技术它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第一,技能。第二,技术规则。第三,技术理论。首先,技术的行为包含特定的目的,这使得它与科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其次,由一系列行为规则系统构建起来的技术理论体系的评价标准与科学理论是不一样的。(3)作为活动的技术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过程。把技术看成是过程和活动,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把人类活动的本质及其建制化的理论引入了技术哲学。(二)技术人工客体的二重性技术人工客体具有物理的和意向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带有特定物理结构的物理客
33、体,其行为是由自然规律来支配的。另一方面,也是技术客体的一个本质的方面,就是它的功能。就意味着在人类的行为语境中,它可以作为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体现着人类的意愿、信念和愿望。(三)实践智能技术客体及其设计制造的过程,是以某种智能以及习得得知识为基础的自觉行动的结果,是人类智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组织和具体体现。8-2、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答:技术人工客体具有物理的和意向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带有特定物理结构的物理客体,其行为是由自然规律来支配的。另一方面,也是技术客体的一个本质的方面,就是它的功能。就意味着在人类的行为语境中,它可以作为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体
34、现着人类的意愿、信念和愿望。8-4、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答:(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前科学时期的技术前科学时期的技术活动往往从观察开始,再到发现,最后是应用一一虽然观察并不总是能带来发现,而发现也不一定能够导致应用。显然,发现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得以显出,它揭示着新的进步的可能性。在人类文明史上,前科学时期的技术发展是走在有关现象知识研究前面的,人类早在理解各种事物之前就已经在应用它们。(2)技术与科学的结合第一阶段:技术与科学的相互融合。一方面,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新技术的产生和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条件和思想源泉;另一方面,技术也为科学的发展提
35、供了心的课题和更新手段,科学依靠干预自然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来认识自然。应该说,直 至19世纪中后期开始,技术的进步才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技术问题,科学的基本原理得到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重视,技术也逐步纳入了国家的教育体系。特别是20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实验室的发展,新技术革命对科学依赖,使得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第二阶段:以科学为基础的高技术发展。科学与技术联系的紧密性使得许多人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体的,甚至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先导,科学理论是技术理论知识的核心。虽然科学是现代高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技术 都 是“以科学为基础”,也不意味着技术知
36、识就是科学知识。(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第一,研究目的不同,科学的首要目的乃是“求知”,它的直接的和基本的目标乃是认识事物和事件得规律。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用”,技术活动最根本的追求乃是设计、制造和控制人工事物,知识在技术当中不是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目标的手段。第二,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和人工生物系统以及社会知识系统等。第三,研究核心不同。科学处理的问题是,事物是怎样的,而技术处理的问题是事物应当怎么做。第四,社会规范不同,科学是无国界的,它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的。可
37、是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第九章9-3,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境分析?答:推动技术问题状态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来自人类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满足。从目标状态到实现目标状态之间的矛盾,就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技术发明中的问题解决理论为理解技术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一理论把人们面临的技术问题划分为两类:一类问题是存在已知的解决方案,另一类问题为没有已知的解决方案这类问题又称为发明性问题或创造性问题。9-5,常规技术设计中哪些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答:(1)运行原理。运行原理定义了一个装置的特征部分如何按照它们得特定功能组合起来,并通过该装置的运
38、行来达到这些装置的目的。(2)常规型构。是最好地实现运行原理的装置的一般形状与布局。运行原理与常规型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说明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它们可以由科学发现来触发,但并不包含在科学知识之中,它们的构成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技术知识的实体。从总体上说,对应于解决设计问题的不同方面,对应于不同的领域,设计过程所涉及的知识类型由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在常规设计过程中存在设计者出于实践目的而运用到的一般的技术知识。特别是,作为技术知识核心的基本概念,它所包含的运行原理与常规构型使得技术知识得以与科学知识区别开来,并体现处技术活动自身独特的知识范畴。96,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答:技术规
39、则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其特点有:(1)技术规则是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的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2)技术规则是规定一个自然事件的过程,是自然事物状态空间的约束,它的论域是整个实在世界;(3)技术规则用规范的陈述表述;(4)技术规则的成效还必须结合具体的环境才能实现。;(5)技术规则的成功并不足以支持科学所追求的“真”;技术规则中的评价中的一个核心评价标准,就是在行动与实践中是否有效。技术规则评价中的理性标准主要来自科学规律所提供的因果关系的奠基。技术规则的评价,一方面,需要根据一定的因果规律来为技术行为规则提供合理性支持;另一方面,技术规则的评价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要看手段能否实现所规定的目的。对于手段是否达到目的,则,必须进行独立的技术试验,必须通过行为才能够得到价值与效应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