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与晋江市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生态环境与晋江市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毕业论文(2011届)金融生态环境与晋江市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摘 要金融生态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很重大。在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晋江市经济振兴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晋江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晋江市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金融生态理论,结合晋江市的实际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设晋江市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意见。全文分为五个章节来阐述了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金融生态的内涵、决定要素,金融生态的主体及其倾向。还有晋江市的金融生态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当前晋江市金融生态的发
2、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金融生态环境系统不断优化、融资渠道逐渐多元化、存贷款规模有所增长,存贷比例日趋合理。但是,晋江的金融基础还是比较脆弱的,债权、产权、社会诚信问题还需亟待解决。最后,提出了改善晋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对现有金融机构改造,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主体体系,规范企业破产改制行为,改善银企关系和加强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等,以进一步改善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创造完整的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为晋江市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条件。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II目 录1 金融生态理论11.1 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11.2
3、 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倾向21.2.2 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31.2.3 非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4 1.2.3政府的行为倾向1.3 金融生态失衡的内涵52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62.1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联系62.2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冲突 62.3 健康的金融生态评价标准73 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状况93.1 晋江市经济发展状况93.2 晋江市法治环境的现状103.3 开展信用评级113.4 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制裁力度114 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3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134.2 信用体系不完善134.3 依法维权效果差134.4 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144.5 政府行为不
4、规范145 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议155.1 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155.2 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155.3强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175.4高中介服务水平175.5保持区域金融稳定,维护经济发展环境185.6强化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18结 论20参考文献16致 谢231 金融生态理论.11.1 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21.2 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倾向.21.2.2 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31.2.3 非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41.2.3政府的行为倾向.51.3 金融生态失衡的内涵.52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62.1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联系.62.2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冲突.72.
5、3 健康的金融生态评价标准.73 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状况.93.1 晋江市经济发展状况.93.2 晋江市法治环境的现状.103.3 开展信用评级.103.4 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制裁力度.114 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1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114.2 信用体系不完善.124.3 依法维权效果差.124.4 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134.5 政府行为不规范.135 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议.135.1 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135.2 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145.3强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145.4高中介服务水平.155.5保持区域金融稳定,维护经济发展环境.16
6、5.6强化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16结 论.17参考文献. .21 良好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流动的差异。良好的金融生态是区域金融市场良性运行和资金“洼地效应”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反之,恶化的金融生态则会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掣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所以说,金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近年来,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一步优化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为晋江市金融业发展和晋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环境保证。1 金融
7、生态理论1.1 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生态环境指由非生物及生物群落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
8、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1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
9、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1.2 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倾向金融生态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群落体系,其行为倾向是建立在微观主体博弈均衡条件下的,而这种均衡表现为大量微观金融主体的竞争、共生及其动态反馈过程。在这些“理性与非理性相容”或者进一步说“个体知识、道德不足以引致完全理性行为”的条件下,这种均衡变得极为复杂、紊乱与难以捉摸。因
10、此,可以运用集合理论对广大微观主体按逻辑进行分层聚类,在中观层面形成三类广义主体: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这些中观主体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与变迁的经济制度下,“实践理性”和“认知偏差”支配着各主体的不同行为倾向与风险偏好,而信息和利益作为反馈机制强化这这些倾向,最终固化和改变未来的制度体系,改变微观主体的行为链式反馈过程。1.2.1 政府的行为倾向政府是建立于明示契约与默许契约的社会组织,卢梭强调了两个部分,即主权者与政府,以及二者诞生的先后次序。政府的存在是出于理性人为了享有更好生活的制度保障,而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每一个人民的自由权利政府的本质就是权力。同样,在金融生态体系这个特定范畴之
11、内,政府本质与职能也是如此,或者以经济学表述:政府为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干预和调节经济、金融,参与资源配置,制定和维护制度与法规,以促进金融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带来社会发展在经济范畴的四大目标。作为博弈条件下社会契约的综合体,围绕这一系列目标函数政府自身的运作也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这些波动性在一定时期的集中体现就是政府的行为倾向。同时,这些波动也会带来制度的变迁,形成行为在制度上的路径依赖。建国之初,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为了不惜一切强化自身,政府倾向于发展边际贡献最大的工业,建立和发展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而“计划金融”正是这一路径依赖的手段。随着制度拐点的出现,“计划经济”以
12、及“计划金融”逐渐产生了负效应,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对于其外生要求,于是金融体制改革从1978年真正开始,其目的是“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进而开始了恢复金融、重构金融组织体系的工作。30年来的金融改革,是由无到有的过程,政府倾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化的改革逻辑,在银行商业化改革、金融市场的拓展、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阶段性进展,基本建立起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金融体制模式。同时,在分级财政预算约束与单一的绩效考评制度背景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存在不同的价值偏好、行为口径相互悖离,二者在资源与制度方面的博弈,间接
13、增加了金融领域的潜在系统性风险。三角债、劣质企业充斥市场、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正是这些风险的集中体现。这个过程近似于生态学中的群落发展过程,一个群落建立之初总是会高速地超增长,极少顾及生态压力,进而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后消减,进入最适规模的动态平衡,金融业的发展也体现这一特征。由于政府长期单方面倾向于工业化、城市化优先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日益激化,内生地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福利的改善。而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级债问题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又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这些系统风险续集、壮大、爆发的全过程。在内生与外生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虽然在某种
14、程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系统性风险却也是难以忽略的因素。对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有渐进地规范金融主体行为、整伤市场,最终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内生需要与外生压力。1.2.2 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金融组织既是金融生态体系中的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又是信用与资金的中介,聚集了借贷双方的信用风险,其借助于自身信息和金融工具,利用借贷利差和投资取得收益。这里的金融组织包括法定意义上的正规组织(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和非正式的金融组织(地下钱庄、私募基金等)。一方面,缺乏真实、明晰的信用数据与企业经营状况(经营业绩、公司治理结构),加之社会信用体系缺
15、失,企业逃废债务机会成本很小,正式金融组织出于风险管理需要,往往产生惜贷行为。另一方面,现有金融产品、金融理念的落后,国家出于金融安全与发展工业考虑,过分倾向于引导居民储蓄,造成居民存款比例过高,银行系统面临巨大利息压力,内生要求贷款、投资。分级财政预算约束、行政科层结构与单一的绩效考评制度,又从制度层面增加了银行贷款发放、投资的盲目性与短期性。金融业是高度依赖于信息的行业,同业竞争阻碍了客户信息共享与信用体系建立,各个微观主体在缺乏利益诱导和有效监管之下必然“各人自扫门前雪”。改革进程中,政府长期单方面倾向于工业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实际起的是本地金融资源再配置到城市、工业的作用,应该说这一过程
16、是加剧而不是改善了“二元制金融结构”,造成农村实体经济凋敝、资本回报率持续下降,商业金融组织出于“逐利性”考虑自然会放弃这部分次级市场(资本回报率低、风险管理成本大),进而产生金融机构撤出农村的行为。至于民间金融组织,其在治理结构的灵活性与业务的机动性方面展现了新活力,但是介于监管的缺失与再融资、再保险的困难,其违约成本很低、长期永续经营成本很高,欺诈风险巨大,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制约其发展。金融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需求接口对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虽然金融机构面对这些系统自身问题,有强烈的内生改进动力,但是出于行业特点和制度缺陷(缺乏利益引导机制),金融机构又难以自发的完成新制度的构
17、建。1.2.3 非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非金融组织不仅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又是总资本的供给者。在孤岛理论下,这些独立的且数量众多的行为主体彼此只享有有限信息,短时间内对整个市场也只是有限影响:制度、分工体系以及相互行为方式不构成因果联系。长期条件下,社会内生均衡会引致分工和社会结构制度层面的变革,而享有有限信息的行为主体在行为上会趋向一致。现实中,国内的非金融行为主体占有信息稀少,趋于认知偏差和心里补偿机制,其行为无论在实体经济还是在虚拟经济领域都有严重的趋同性,进而产生“羊群行为”。同时,信用文化的缺失与信用制度的不健全,极大地加剧了金融机构对于这些行为主体信用状况的甄别成本,有时这些成本甚
18、至高于其对高额利差的追逐,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的惜贷。与此同时,非正式金融机构虽然提供资金支持,但是需要相应风险的投资回报(往往高出非金融主体永续经营下的偿还能力),对此非金融主体往往选择极短期拆借,这又从社会规则上强化了双方的短期行为。非金融主体的另一个选择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信用附加”,对象是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实质是授信于政府在这一系列“劣币驱逐良币”行为,最终产生严重的“马太效应”和更为长久的社会问题。在金融组织与非金融组织动态博弈的过程之中,双方都互为前提,无法从内部产生均衡的制度力量,而整个社会福利就被逐渐消耗在博弈过程之中。1.3 金融生态失衡的含义徐诺金曾分析,一个平衡的金
19、融生态系统必须是:价格稳定的系统,货币供求平衡,金融运行稳定,各项金融功能作用发挥正常:经济系统稳定,经济成长迅速。金融生态平衡应具有动态性、适应性、有序性、效率性、安全性。金融生态系统是动态演进的。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随着经济、社会中各种新生因素的出现,金融系统自调节功能的有效性就会相对减弱,原有的平衡就会打破,又达到新的平衡。所以,失衡的金融生态系统会造成资金配置低效、信用风险积累,从而影响货币供求均衡、金融运行稳定和经济系统稳定。因为,金融就是资金的流动和融通,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资产和收益定价,资金一旦停止流动、停止融通,这个金融就失去了它的功能
20、,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表示:信用风险积累-定价功能丧失-资金配置低效-信用风险积累-金融运行失衡-经济系统失衡。金融生态系统一旦引发失衡,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加剧整个金融系统风险,严重时导致金融系统崩溃。金融生态系统微观主体应该在能够承受风险条件下带来利润最大化。一方面,当微观金融主体为保障自己的收益而不断积累信用风险时,应当有恰当的约束机制如信用约束、竞争约束和价格约束驱使金融组织和非金融组织减少信用风险,维持最优的投入一产出比率;另一方面,当微观金融主体控制了信用风险,激励机制就可以发挥作用,促使金融组织和非金融组织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很多时候,激
21、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发挥效用,这就势必存在着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平衡。若其中一方作用相对过度,就必然引发信用风险的上升或利润的下降。这时就需要外力政府的介入来发挥作用。2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2.1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联系良好的金融生态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宁波市情况看,区域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而金融服务跟进相对滞后。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金融服务功能与服务效率提高问题,以及金融业高度集权的贷款决策模式,与区域经济运行的灵活性特征相违背,降低了金融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区域经济成长环境缺乏对金融资金充分吸纳力。经济决定金融。金融的发展离不开
22、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大量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制度越完善,经济结构越合理,政府行政服务越有效率,对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作用会越大。因为良好的社会生态可以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对资金吸纳力。一方面促进经济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有效地缩小区域间差距。另一方面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可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又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大,进而促进经济生态与金融生态的兼容。2.2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冲突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不言而喻,但面临的冲突和问题也不少,有些冲突并存交织在一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
23、面: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与银行信贷总量不足的冲突并存;一方面表现银行融资对经济渗透力不强,大量有限的金融资源没有被经济充分吸收,贷款总量占GDP比重偏低。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重化工业快速扩张,区域资源消耗量大幅增长,污染物排放也在急剧增加。在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己不再是软约束,粗放型经济结构鱼待调整。而非集约型经济发展,又使银行信贷融资面临潜在巨大风险。二是国有金融信贷资源集中化与民间金融分散化冲突并存。一方面国有金融贷款呈现向大客户、大城市、中长期集中趋势,潜在和现实的风险都很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意识强、吸纳民生
24、就业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无门的情况下,纷纷转向民间金融。这无疑反映出区域金融服务的缺失,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三是金融创新不足与中小企业融资难冲突并存。一方面区域银行业融资仍停留在以普通贷款、信用担保贷款、票据融资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的融资模式上。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出售以及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转移的相关金融产品也不多见;另一方面,如2007年以来宁波市中小企业普遍出现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大幅增长,其主因是国家宏观调控使微观和中观经济发生变化,企业资金链明显拉长,企业资金运转难度明显加大,使得广大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资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2.3 金融生态健康的评价标准研究金融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不
25、断改善金融生态,促进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实现金融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何谓金融生态健康,金融生态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根据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研究的成果,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内部的调节:健康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结构和健康的功能;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最重要的指标应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Integrity)、适应性(Adaptability)和效率(Efficiency)。对于金融生态健康的研究,也应该从这三个主要方面去考虑。一是金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金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包括参与主体的完整性
26、和多样性,以及作为人文生态系统的金融生态系统制度因素的完整性。金融生态系统主要是以居民、金融组织和企业为参与主体。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应该使一定范围内的居民、企业普遍能参与到资金流动链条中去。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应该包含完善的金融体系,比如说在一定地方应该具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证券类余融机构的共同参与和合理分布。对于银行机构来说,不仅要有商业性金融,还要有政策性金融,以形成一个完整、多样的金融体系。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并维持一定数量、分布的比例关系是金融生态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金融生态中虽然有其客观必然规律的存在,但作为一种人文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金融生态系统环境主要
27、表现为由政府部门等主导形成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市场规则、企业制度、行政制度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将金融活动置于一系列规则框架之下,避免金融生态的无序状态。因此,是否具备完善的金融生态制度、环境,也是评价金融生态健康的因素。二是金融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金融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主要是指对胁迫因素具有较强的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包括对内部胁迫因素的适应性以及对系统外部胁迫因素的适应性。内部胁迫因素,主要是金融生态系统内各参与主体发生的非常规变化。比如说,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破产清算造成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
28、债权丧失对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或者说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不善而对企业、居民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健康的金融生态应该能够具有防范和应对内部问题的能力和机制,以使金融生态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内恢复其基本功能。金融生态系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但其功能是相对稳定的。外部胁迫因素,主要是指金融生态系统外的各种因素对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说,由于亚洲周边国家(如越南)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生态健康的影响,亚洲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由于利率机制、汇率机制的作用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生存和发展环境;或者说由于外来资金的进入(如从国外涌入的热钱)等因素,而对金融生态产生的影响。健康的金融生态能够应对系统外
29、因素的挑战,具有自我保护和系统恢复能力。三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主要指金融生态系统能够顺利实现资金流通,完成由储蓄到投资的转化。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上。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对经济具有反作用,金融是社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金融机构效益不断改善是金融生态发展的最终目标。微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金融生态系统功能完备,资金流通顺利。居民投资渠道顺畅,企业融资手段较多,金融机构业务健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繁荣都是有效率的体现。在实际
30、中,居民反映投资渠道少、企业反映贷款难、银行“惜贷”等现象的存在说明还没有形成居民、银行、企业间的良性互动,资金流动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金融生态系统效率低,还称不上是健康的金融生态系统。3 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现状3.1 晋江市的经济发展状况2014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999.0亿元,增长9.7%,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942.4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75.3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占比结构调整为1.3:66.9:31.8。全市年
31、末户籍人口110.8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3.5万元,折算为2.2万美元(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6.1428);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06.5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64.0%,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7.3万元,折算为1.2万美元。图1 20042014年晋江市与全国GDP增幅变化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泉州支行2014年,年全市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198.02亿元,增长8.33%,增幅比上年回落5.19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4.10亿元、增长13.77%,增幅比上年回落9.72个百分点;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27.5亿元,增长28.73%,增幅比上年提升7
32、.05个百分点。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63.6亿元,增长8.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291.5亿元,增长8.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32.3亿元,增长13.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83.2亿元,增长14.3%。全市金融系统人民币存贷款余额2274.7亿元,增长10.7%。3.2 法律法规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律为金融生态构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是否完善,决定了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近年来,晋江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规定。随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深入和社会诚信工作发展,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意见,意见对社会组
33、织的登记管理、培育重点、政策扶持、能力建设、服务机制、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为加快推进宁波晋江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晋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3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晋江社会信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政府公信力明显增强,企业信用制度得以更加完善,公民信用意识明显提高。2013年,为主动融入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创建海峡西岸金融改革创新先导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我市金融业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3.3 开展信用评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二部委关于印发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
34、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银发2012283号)和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闽政201326号)等文件精神,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经2013年6月8日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研究,晋江市开展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评级工作,总体要求要按照“统一部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要求,本着“信用促融资、融资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开展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评级工作,建立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体系完整、监管有力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
35、资慢问题,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强化保障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结合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建档评级结果,对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可在贷款门槛、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简化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流程,合理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效率, 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3.4 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制裁力度在法治环境上,晋江以保护银行债权为中心工作,充分运用司法等手段,切实保障银行的合法权益,以保持金融业的稳定。近年来,晋江各地人民银行针对各金融机构债权管理人员对逃废债行为认定依据不清晰或不一致的问题,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订了关于对逃废债企业
36、实行联合制裁暂行办法,对逃废债行为的认定、制裁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定期对辖区内一批逃废债企业进行内部通报,对部分在整改期限内不予整改的企业实施联合金融制裁,维护金融机构债权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金融机构在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债务重组过程中,要加强内控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级分支机构抵制和纠正企业逃废债的责任,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利用新闻媒介披露各种逃废债典型案例,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要加强金融业各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及其它自律组织的作用,对恶意逃废债的企业联合实施制裁。人民银行要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出发,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制裁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相关制度,加快有
37、关行政规章的制定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与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防范和制裁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4 晋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首先,泉州市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省第一,但距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而言,经济总量更是破万亿。所以,与这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相比差距较大。其次,市域内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导致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往往落后于发达地区。再次,经济的波动,尤其是处于经济衰退阶段时,金融生态环境往往伴随经济增长的停滞而恶化 (见表1)。资料来源:泉州政府网4.2 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环
38、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创新效率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市场经济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社会信用水平较低。目前晋江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仍然比较滞后,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关键作用。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评估。企业的诚信意识比较淡薄,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往往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致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加大了金融机构制定相关决策的难度,这些都对宁波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4.3 依法维权效果差在金
39、融诉讼案件中,晋江还存在着很多依法收贷胜诉易、执行难、惩处力度不强的问题。维护金融债权诉讼的成本较高、时间长,金融机构对于逃废债案件的诉讼,经常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结果,甚至由于贷款人资产的流失导致“颗粒无收”。在企业出售、兼并、破产等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单位没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操作,存在侵害金融债权的现象,企业利用假破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也经常屡见不鲜。4.4 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晋江已建立市、区(县)二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正在初步形成以市、区(县)信用担保机构为主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这些担保机构数量仍不多,且大多数担保能力有限,信用风险损失补偿能力薄弱,因此,金融机构
40、对企业贷款的安全性顾虑很多,宁可不去放贷也不愿承担风险责任。4.5 政府行为不规范近年来,晋江各级政府干预银行正常经营活动、要求银行为不符合条件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虽有所减少,但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缺位与越位现象仍然存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没有形成合力,考虑财税收入指标较多、考虑金融风险问题较少;对当地金融机构运行环境不佳、资产质量显著恶化、贷款连年萎缩的趋向过问不够;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过分强调税金收入、职工安置而不落实银行债务,导致了一些银行信贷资产流失。现在政府持股的金融机构都存在着金融风险突出、资产质量较差、资产损失严重等仍是根本性问题。近期,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我们通过对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情况的摸底,发现大部分不良贷款的产生与政府有关,涉及政府原因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仍较高;且存在着明显的政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