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沉与浮 学 科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1、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 教学案微调 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与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与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与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
2、学方法 与手段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与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教学准备 水槽、石块、橡皮、教 学 过 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就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就是上浮的呢?(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 7 种物体,分别就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 2 面表格的前面 2 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她物体的“预
3、测”、“理由”这 2 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实验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橡皮在水中就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不?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不?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就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不?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不?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 3 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学生实验 4、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
4、生改变的。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二、习作 1、下面哪种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A、小石头 B、萝卜 C、橡皮 2、把橡皮切得很小,放在水中,它会()。A、浮起来 B、沉下去 C、一会儿浮,一会儿沉 3.把四块木块黏在一起,增加了体积与重量,放入水中()A、木块会沉下去 B、木块还会浮起来 C、木块不可能浮起来 4.同一种物体,改变她的体积与重量,()改变它的沉浮状况。A、可能 B、不可能 C、一定会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课后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学 科 科学
5、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案微调 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与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与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与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
6、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教学方法 与手段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 教 学 过 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不?2、完成活动一 3、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瞧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她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
7、: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她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就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瞧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瞧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
8、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就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就是没有改变的?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二、习作 1.如果以下三个物体的大小、形状都相同,那么重量最轻的就是()。A.木块 B.石块 C.铁块 2.不同物体,体积相同,它的重量()A、不一定相同,沉浮状况也不同 B、一定相同,沉浮状况相同 C、一定相同,沉浮状况不同 拓 展 天 地 阅读课本 6 页的思考与讨论。想一想:1.能够改变潜水艇沉浮状
9、况的材料就是什么?这两种材料有什么特点?2.潜水艇就是利用它们的什么特点来改变沉浮状况的?3.潜水艇就是如何控制在水中的沉浮的?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与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课后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学 科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案微调 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
10、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方法 与手段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教学准备 量杯、橡皮泥、铁块 教 学 过 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就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
11、中就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不?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就是什么原因呢?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就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 200 毫升水,
12、把橡皮泥做成实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 8 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4、铁块在水中就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不?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您认为个怎样做呢?拓 展 天 地 1.阅读课本 21 页资料库王冠的秘密,思考:(1)阿基米德在装满水的浴盆洗澡时,溢出来的水与她身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2)阿基米德如果先把王冠放入装满水的缸中,再放同样重量的黄金,会出现什么现象?您准备怎样
13、解释这一想现象?2.阅读 21 页沉浮自如的“浮沉子”,模仿做一个,想一想其中的原理。与王冠的秘密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启发?板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课后反思 学 科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4、造一艘小船 教学案微调 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
14、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学方法 与手段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就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
15、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就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她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 10 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与展览会:1、阅读教材 11 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瞧。
16、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瞧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三、改进与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二、习作 1.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就是改变了()A.它 的 重 量 B.液 体 浓 度 C.它的
17、体积 2.要想使船装的东西更多些,就要让它与水接触的面积尽可能()些。A.大 B.小 C.无所谓 3.装载多且不容易倾翻的小船,其特点就是()A、船帮比较高 B、船底比较宽 C、船身比较长 板书设计 造一艘小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课后反思 学 科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5、浮力 教学案微调 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
18、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与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教学方法 与手段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与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
19、学准备 水槽、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 教 学 过 程 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与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与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 12 面的浮力与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不?就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
20、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不?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4、分析拉力、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不?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
21、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拓 展 天 地 物体沉浮的秘密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就就是同一种物体,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也有可能沉或浮。那么决定物体沉浮秘密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决定物体沉浮的秘密呀,就在物体本身。每个物体内部结构的细密程度都不相同,比如一个木块与一个铁块相比,木块的内部结构就比较疏松,而铁块的内部构造就比较致密。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物体排开液体的最大量超过
22、物体自身重量时,物体就会上浮;相等时,物体就可以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部位,也叫“悬浮”;而当一个物体排开液体的最大量小于物体自身重量时,物体就会下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所减轻的重量=物体在空气中重力-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 课后反思 学 科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不 教学案微调 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23、。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与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教学方法 与手段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与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
24、中的沉浮。教学准备 水槽、马铃薯、弹簧秤 教 学 过 程 一、下沉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不?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就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您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就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
25、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三、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二、习作 1.下沉的物体()水的浮力。A.能受到 B.不能受到 C.有时能受到,有时不能受到 2.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无关。A.物体排开的水量 B.液体的浓度 C
26、.物体的形状 3.体积相同的泡沫塑料块与石块,完全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A.相等 B.不相等 C.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 4.您觉得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拓 展 天 地 阅读课本 23 页曹冲称象的故事,想一想,曹冲就是根据什么原理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板书设计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不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课后反思 学 科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案微调 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
27、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与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教学方法 与手段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与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教学准备 水槽、马铃薯、弹簧秤 教 学 过 程
28、 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就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
29、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不?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就是不就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不?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4、思考:从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
30、明白了什么?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二、练习巩固 1、一个物体放入甲水槽时浮的,放入乙水槽时沉的,合理的说法就是()。A、甲水槽里装的就是清水,乙水槽里装的就是盐水 B、甲水槽里装的就是盐水,乙水槽里装的就是清水 C、甲水槽里装的就是色拉油,乙水槽里装的就是盐水 2.下面说法正确的就是()。A、清水中只要溶解了其她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B、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能使马铃薯浮起来。C、味精溶液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4.人在死海中不会沉入海底,而就是漂浮在海面上,原因就是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
31、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课后反思 学 科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案微调 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2、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教学方法 与手段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准备 水槽、马铃薯、弹簧秤、食盐、糖 教 学 过 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就是不就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
33、研究。按照第 6 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与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就是什么?2、从马铃薯与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就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
34、学设计 重量。)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与浓盐水重量就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就是否相同。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与浓盐水的轻重?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与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不?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察教科书第 20 页中间的 2 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
35、重不?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就是同体积。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二、习作 1.比较同体积清水与盐水的轻重,需要用的仪器就是()。A.弹簧测力计 B.天平 C.量筒 D、烧杯 2.铜砝码能漂浮在()上。A.盐水 B.液体的浓度 C.水银 3.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出现的沉浮状况的变化与()有关。A.马铃薯的大小 B.同体积液体的轻重 C.马铃薯的轻重 4.可以使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的做法就是()A.往清水里加盐 B.把水倒掉一些 C.把马铃薯切小一些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