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变速器换挡动力学及控制系统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外文翻译.doc

上传人:红**** 文档编号:9148101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离合变速器换挡动力学及控制系统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外文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双离合变速器换挡动力学及控制系统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外文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离合变速器换挡动力学及控制系统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外文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离合变速器换挡动力学及控制系统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外文翻译.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双离合变速器换挡动力学及控制系统分析Manish Kulkarni, Taehyun Shim, Yi Zhang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大学,机械工程系,美国 迪尔伯恩 48128摘要:双离合变速器(DCT)的换挡是通过由一个离合器向另一个离合器在没有摩擦干扰的情况下传递力矩来实现的,而力矩的传递是由于控制了离合器的滑移。两个离合器接合和分离的时机是实现一个稳定流畅的换挡动作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在换挡时没有动力中断和离合器空闲时间同样十分重要。这篇文章介绍了装有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汽车的换挡动力学模拟,分析和控制的分析实例。而整车的动态模型和逻辑控制是采用Matlab/Simulink作为模拟平

2、台。这个模型被用于研究在换挡过程中不同离合器的压力状况而引起的输出转矩变化情况。通过模型模拟,可以研究出对于最优换挡品质的化离合器最优压力状况。作为一个数据案例,这个模型被应用于一辆装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汽车上来模拟在开放性工作情况下的状态。汽车的起动和换挡过程都在试验中被模拟,由此来评估变速箱的换挡品质和证实换挡控制的有效性。关键词:双离合器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引言近年来在汽车制造业上,提高车辆驾驶的舒适性和燃油效率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重要的传动装置,变速箱在车辆的工作情况和燃油燃耗效率方面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存在着许多种形式的变速器,并且与变速器相关的技术也为其在

3、装入车辆进行工作时提供了各种最优的工作性能。手动变速器的燃油消耗效率占总体效率的96.2%,它是各种变速器中燃油消耗效率最高的。而工业化生产的自动挡变速器已经被改进为燃耗效率不高于86.3%。CVT无级变速器的燃耗效率占总体效率的84.6%,然而CVT的主要优点是允许发动机在最大燃耗效率下工作。AMT手自一体变速器与手动挡变速器有同样的效率,并且与常规款的自动挡变速器同样操作十分方便。现在对于自动变速器里的传动结构存在着两种在技术上可行的设计。一种是只使用一个离合器,其本质上就是在一个手动挡变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单元,通过这样实现了离合器工作和换挡的自动操作。在这种设计里,换挡过程中当离合器

4、使齿轮结合和分离时会存在动力中断的现象。这种动力中断的现象会引起车辆在加速过程中加速不够平稳连续,使得乘客在乘坐时会感到有撞击感和顿挫感,这种结构使得变速器并没有传统自动挡变速器的优势和特性。另外一种设计是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使用了一种双离合器系统,这种结构克服了一个离合器这种设计的的缺点。这两个离合器在不同的速度中会轮流工作,并且在换挡过程中,通过控制离合器的结合会使变速器的动力传递十分连贯。换挡过程涉及一个离合器释放和另一个离合器结合的时机问题。这种两种离合器之间转换造成的动力中断现象在传统的自动挡变速器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汽车制造业中,使用分析建模的方法来实现动力总成系统的预测和分析是一种

5、常见的方法。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变速器的建模和控制部分,比如常规变速器4-6,无级变速器7,8和混合动力系统9-12。而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和程序设计技术应用于车辆动力总成的动力学建模,以及模拟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方面。比较典型的就是首先在部件水平上分别得到运动公式,然后再集成到整个车辆构件系统中。这个集成系统模型是在一般情况下开发的代码环境下或者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环境下工作的。与常规自动变速器已经成熟的技术相比,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建模和控制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且与DCT设计和控制有关的技术也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篇文章介绍了装有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汽车的起步和换挡动作的

6、模拟,分析和控制过程的分析实例。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车辆换挡过程中的动力学建模,同时构建一个模拟的工具用于分析和最优化换挡控制过程。其中,换挡的控制过程是用离合器的压力分布作为控制信号的。Matlab/Simulink作为一个模拟平台用作开发动力学模型和整车动力学的逻辑控制。这个仿真模型用于研究在不同离合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输出转矩的变化。基于模型模拟,可以获得离合器的最优化压力分布以达到换挡的最优品质。作为一个数据案例,这个模型被应用于一辆装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汽车上来模拟在开放性工作情况下的状态。汽车的起动和换挡过程都在试验中被模拟,由此来评估变速箱的换挡品质和证实换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D

7、CT结构和模型简介图1DCT结构示意图图2DCT动力学模型图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见图1.这种变速器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退档。输入轴被设计为“套筒轴”,也就是在一个空心轴中间有另一个实心轴。在实心轴上安装有二档、四档、六档和倒档的齿轮,而空心轴上装有一档、三档和五档的齿轮。离合器1(CL1)与奇数档相连,离合器2(CL2)偶数档相连。同步器与传统手动挡变速器一样,安装在两档齿轮之间。当到达一个特殊档位的时候,相应的离合器和同步器就会被接合,这样使得动力可以从发动机通过离合器和同步器传到输出轴上。另一个离合器就保持分离状态,其上齿轮空转。当需要改变档位时,原来接合的离合器就平稳的分离,另一

8、个离合器在同一时刻接合。这个就是DCT在换挡过程中能保持扭矩连续输出的原理。动力传动系统被构建为一个多自由度的集成系统,其中每一个元件都是集中质量模型,具体示意图见图2。将发动机看做一个惯量,并且允许油门开度作为输入来在曲轴上产生一个平均转矩。动力传动系统包括双离合器,传动齿轮组,传动轴,以及一个结合道路载荷和气动阻力构建的汽车微分模型。所有的齿轮组和同步器被构建为刚性元素,并且分别代表一个惯量。输入和输出轴被建模为柔性惯量,同时也是扭矩弹簧阻尼器的组成元件。离合器和同步器建模为将液压作为控制信号的操纵摩擦元件。这个仿真模型是将轮轴的扭矩和车速作为输出信号的。两个离合器的相对角速度可以通过控制

9、逻辑检测得到。在模型的开发过程中做出以下假设条件:*发动机的输出扭矩是根据油门开度和从发动机的外特性及万有特性得到的转速来进行插补的。*齿轮间不存在侧隙。*所有的机械损失都被认为是汽车阻力的一部分。*液压传动系统的滞后不被考虑在内。*将离合器看做干摩擦元件。*忽略温度因素对动力传动系统的影响。3构件模型DCT系统包括组成元件水平上的复杂的子系统,比如发动机,离合器,以及汽车道路载荷方面。这些组成元件的设计模型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接受。3.1 发动机发动机装配的过程通过两个自由度的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一部分是活动件的惯性矩,另一部分是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质量分数决定的惯量。现在将发动机假设为一个平均力

10、矩的发射器,其中并不包括能量的传送。发动机的输出转矩可以被插补调整,也就相当于通过发动机参数将发动机转速和油门开度制作成一份图表来进行。而对于各种不同的油门开度(TA),发动机的角速度()可以影响发动机的转矩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 (1) 其中表示发动机扭矩,表示发动机角速度,TA表示油门开度。3.2 离合器DCT中的离合器除了可以切断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之间的动力连接以外,还是改变齿轮啮合的重要元件。根据离合器的参数和摩擦力特性,离合器中的扭矩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2)其中表示离合器接合时的摩擦系数,Fn表示作用于离合器表面的常规压力,Ro表示摩擦片的外圆直径,Ri表示摩擦片的内圆直径,

11、n表示摩擦片数。简单来说,离合器中的扭矩是一个与查表法有关,同时基于相对角速度和作用在离合器活塞上的液体压力的函数。离合器在工作中有三种工作状态,其中每种状态传递的扭矩可以通过以下等式表示出来:摩擦片摩滑中 摩擦片分离 摩擦片接合 (3) 其中:C表示离合器尺寸的相关系数,表示离合器输入和输出端之间的相对角速度,Papp表示作用于离合器活塞上的压力值。T表示在某一行车速度离合器完全啮合时作用在离合器上的扭矩。以上等式表明,在换挡过程中离合器的扭矩只取决于离合器受到的压力和摩擦片的摩擦系数。离合器受到的压力是其控制信号,同时相应的摩擦系数取决于离合器中摩擦片的摩滑过程,换言之也就是两个摩擦片之间

12、的相对速度。3.3 同步器在双离合器系统的设计中,当汽车以某一速度行驶而要换挡时,另一组齿轮副是已经预备好啮合的。在换挡过程中,齿轮啮合和同步器工作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两组想要同步的齿轮室在轴上空转的,因此,可以将同步器认为是一个简单的摩擦元件。同步器受到的扭矩适合摩擦力成比例的,具体如下所示: (4)其中Tsyn表示同步器受到的扭矩,F表示在锥形摩擦轮上的法向力,表示同步器环的摩擦系数,表示在第一档和第三档齿轮之间的同步器的角速度。3.4 汽车道路行驶载荷因为滚动摩擦力,空气阻力和传动损失会产生汽车道路载荷,具体阐述见以下内容: (5)(6) 其中Cd表示取决于结构形式和尺寸的空气阻力系数,W

13、表示汽车重量,f表示滚动摩擦系数,表示坡度角,V表示汽车速度,TRL表示车轮上受到的道路载荷扭矩Rd表示车轮半径。4系统建模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动力学模型图示见图2。发动机悬置部分、输入输出轴被建模成成弹簧减震器元件来适应其他的组成部分。齿轮轴被建模成为耦合集中体。对于这个模型有两组等式可以进行描述。当汽车在某一个档位中行驶,并且变速箱可以提供发动机与车轮之间的机械连接时,这个模型遵从于其中一组运动公式。当在换挡过程中,由于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同时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换挡状态中,这个模型就按另一组公式进行计算。以下呈现的就是模型在某一个档位中,或是在提高档位的过程中运行所遵循的动力

14、学方程。现在认为离合器1在二、四、六档时分离,离合器2在一、三、五档上分离,如果选定适当的齿轮组,就可以写出对于某一确切档位或是档位改变时的运动方程式。4.1 档位确定时的工作性能4.1.1 发动机和输入轴 (7)(8)(9)(10)(11)其中,Tm表示发动机总体收到的扭矩,Ti/p表示输入轴上受到的扭矩,Km和K1分别表示发动机和输入轴的硬度系数。Ie和Im表示发动机输出轴和发动机变速箱总成块,C1和Cm表示输入轴和发动机支架的阻尼系数,m,e以及i/p分别表示发动机、发动机曲轴、输入轴的角位移,m,e以及i/p分别表示发动机、发动机曲轴、输入轴的角速度。To表示发动机变速箱装配体受到的反

15、扭矩,其与输出轴一样十分重要。4.1.2变速器以及输出轴 (13)(14)(15)(16)(17)(12) 其中,K2和C2分别表示输出轴的硬度系数和阻尼系数。o和w分别表示输出轴和车轮的角位移,Ii/p表示输入轴的转动惯量,TCL1和TCL2表示双离合器受到的扭矩,Tim表示传递一、二、三、四档速度的中间轴1以及传递五、六、倒档速度的中间轴2上受到的扭矩,具体可以参照图1中所示。im表示中间轴的角速度,o,w分别表示输出轴和车轮的角速度。To表示轮轴的输出转矩。Ieq表示在中间轴上所有转动质量的等效转动惯量。it表示相应的档位传动比。比如处于三档和六档时的Ieq可以通过分别通过以下内容进行计

16、算:(19)(18)六档时三档时其中,i3和i6分别表示处于在三档和六档时的齿轮齿数比。I1和I2表示两根中间轴装配体的转动惯量。Ih和Is分别表示空心和实心轴的转动惯量。4.1.3 换挡过程中的运动公式在换挡过程中,离合器就不会再处于结合状态。在一个升档的过程中,离合器1就会被放开,同时离合器2就会被接合,也就是在换挡过程中两个离合器都处于滑摩状态。所以,发动机的扭矩并不是由一个接合的离合器直接传递给中间轴的。现在实际上传递的是离合器中的摩擦力扭矩。然而,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平没有机械连接,整个动力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是由一组方程来决定的,具体见以下内容。4.1.4发动机(20)(21)(22

17、)(23)其中,在换挡初期发动机角速度。在换挡过程中,因为油门开度控制其保持不变,所以发动机的扭矩只是一个单独与其角速度有关的函数。4.1.5 变速器(25)(26)(27)(28)(29)(31)(32)(24)(30) 其中,h和s分别表示空心轴和实心轴的角速度。iodd和ieven分别表示在换挡过程中,当前档位和下一档位的齿轮齿数比。ishift表示换挡过程中的齿轮齿数比,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换挡时间的函数。Papp1和Papp2分别表示两个离合器作为换挡控制信号而形成的离合器受到的压力值。在式(30)中的等效惯性矩Ieq取决于在变速过程中与之相连的轴和齿轮齿数比。比如,在一档换成二档时,I

18、eq可以通过以下式子进行计算:(33)5换挡控制逻辑以上得到的动力学公式都是Simulink平台中仿真建模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式子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矩阵的元素,同时都含有在已知条件中的一个变量。当有人给其一个输入而形成了一个输出时,有时额外的输入可以用于计算未知量或是其所形成的一个代数环问题。齿轮的换挡策略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相互依存事物的逻辑性连接,通过换挡策略的控制可以实现升档和降档的准确性,以及换挡过程的最优化时间。图3描绘了用于构建DCT模型控制逻辑的决策块部分。换挡控制器从不同的传感器上接收输入信号,传感器包括油门开度大小,行驶车速,齿轮所处位置,离合器接合规律,发动机转速等等。而控制器

19、基于这些输入信号做出是升档,降档还是维持挡位行驶的决定。本文提到的换挡规律图解见图4。在每个假设的 图3决策逻辑块图图4换挡规律图时间里,六种档位变换的阈移速度根据当时的油门开度进行了计算,这六种档位变换为1-2,2-1,2-3,3-2一直到5-6和6-5。为了实现双离合器的换挡逻辑功能,以下三点内容需要注意:1. 需要确定换档的起始时间。2. 确定离合器接合和分离时间的准确比例。3. 确定换档的结束时间。 换挡过程中的连续动力学在Stateflow/Simulink平台上进行建模分析。在Stateflow子系统中安装有脉冲发生器,这样使得每当档位变化时都会产生一个脉冲。为了得到换档的结束时间

20、,即将接合离合器的角速度变化值也将被检测。自换挡之前离合器分离开始,离合器存在速度上的变化。如果将离合器控制不动,则离合器两边的结构都会以相同的角速度旋转,此时得相对角速度为0。本文将每个离合器都通过图表法建模,分别用一条上升的离合器压力曲线和一条下降的离合器压力曲线来代表即将接合和分离的离合器。当档位改变的脉冲被检测到时,设计的计数器就将根据离合器的压力图表产生一条输入斜曲线。这个计数器可以比照即将接合离合器的角速度,并且在相对速度为0时产生锁止信号。离合器的接合时间比例也是其如何角速度下降为0速度的一个函数。为了使换挡能快速进行,有关离合器接合的曲线将会比一个换挡时间较长的曲线陡峭。降档操

21、作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分析,除了压力曲线,以及即将结合和分离离合器的曲线与升档是相反颠倒的。在换挡过程中的比例变化可以以1-2升档操作作为案例来解释说明。在一档的工作过程中,离合器1是完全接合的,离合器2是分离的,2档齿轮已经通过同步器2-4啮合。在一档的工作过程中,变速箱的输出扭矩是一个与发动机扭矩,发动机转速,齿轮齿数比以及动力传动系统的转动惯量有关的函数值。如果简化处理,输入轴的阻尼作用不考虑的话,变速箱一档的输出扭矩值为:(34)输出的角速度与发动机角速度有关:(35)对于一个确定的油门开度,发动机在某一档位的扭矩可以通过发动机转速以及包含有发动机参数的图表来进行相关计算。离合器是闭合的以

22、及发动机与车轮有直接的机械连接都是可能发生的。然而在换挡过程中,两个离合器都在滑移同时都是部分接合的。发动机转速是与离合器接合时间有关的函数,因此,发动机的扭矩随着转速变化而变化。发动机的转速计算过程如下:(36)由这个等式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推论:(1) 发动机的角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同时,齿轮的齿数比符合一条基于发动机转速的类似于“瀑布”的曲线。(37) (2) 由接合和分离离合器产生的扭矩值需要在发动机扭矩中扣除再进行计算。因此,在换挡过程中减少的扭矩值取决于两个离合器的接合时机以及接合特性。其中最重要有效的条件就是两个离合器在什么时刻在原有档位和预订档位输出扭矩时,能够流畅的传递扭矩。

23、6模拟结果以及分析将已经建好的汽车相关数据模型用于一辆装有双离合变速器的中型客车的换挡控制系统。与模型有关的相关汽车数据见表1。表1 相关汽车数据参数名称数值发动机排量3.0L V6整车质量3000kg轮胎半径0.312m轮胎有效滚动半径0.308m差动齿轮转动惯量0.0047kg.最终传动比3.07最终传动齿轮转动惯量0.0002 kg.变速箱档位齿数比一档3.14,二档1.98,三档1.37,四档1.00,五档0.76,六档0.6,倒档4.04奇数档位的转动惯量0.0023 kg.偶数档位的转动惯量0.0009 kg.发动机安装阻尼系数135 Nms/rad发动机安装弹簧系数16269 N

24、ms/rad发动机惯性矩2.7 kg.输入轴惯性矩0.004 kg.输入轴弹簧系数4920Nm/rad输入轴阻尼系数13.6 Nms/rad输出轴弹簧系数16300Nm/rad输出轴阻尼系数31.1 Nms/rad实心轴转动惯量0.002 kg.空心轴转动惯量0.001 kg.中间轴转动惯量0.008 kg.以升档为例,双离合变速器的输出扭矩情况见图5。由输出扭矩的性质可以看出,离合器之间的换挡动作由两个阶段组成:扭矩阶段和惯性阶段。当产生齿轮的换挡信号时,发动机的扭矩同时会在两个离合器之间传递。在这段时间里,两个离合器都没有完全接合。在扭矩阶段里,由于档位的瞬变,变速器的扭矩输出值会降到最低

25、值。然而在扭矩阶段里,速比并没有发生改变。在紧跟扭矩阶段的惯性阶段里,发动机必须要降低转速,这样可以与目标档位的相应速度同步。在这个阶段里,动力传动系统部件的动能被传递到了车辆中,同时在达到下一档位时,会形成输出扭矩的一个短暂上升。惯性阶段会造成大多数扭矩的回升,并且在此阶段有很多扭矩的极端情况发生。在离合器压力控制中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a) 当即将接合的离合器达到其摩擦的临界点时,即将分离的离合器压力值会达到0。这就保证了离合器并不会出现空闲的情况,也避免了出现动力中断而使驾驶员会感到车辆有顿挫感。(b) 在即将接合的离合器达到其摩擦临界点之前,即将分离的离合器压力值应该在其临界点之上,这

26、样就可以保证扭矩传递的连续性,同时也避免了出现了动力不稳而使驾驶员会感到车辆动力不足。图5典型DCT换挡过程输出扭矩概略图6.1 汽车起步阶段 汽车由静止开始起步,控制离合器1使一档齿轮啮合。车辆的起步控制是通过选取离合器压力表中的有关数值,同时应将离合器液压缸中的压力值标准化。在起步过程中,不同的输出扭矩可以基于不同的离合器液压缸起动压力值得到,起步阶段输出扭矩情况见图6,离合器液压缸起动压力情况见图7。对于一个比较迅速的起步,滑移的扭矩会迅速下降,并且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达到离合器的接合扭矩。同样的,对于一个比较慢的起步,同样的扭矩就会缓慢下降,并且离合器接合的时间会增加。一个最优化的汽车起

27、步应该是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尽管是在相同的起步时间里达到扭矩的稳定状态的,离合器接合时间比第二种情况少很多。这种情况导致了行驶过程中汽车抖动,然而当车辆处于运动模式时,这种情况就是可行的。6.2 1-2升档过程这个实验模拟了在开放性的油门环境中,由一档到二档的升档过程。在车速大约为20mph时开始换挡,换挡过程中的输出扭矩具体见图8。在换挡的开始阶段,即将分离的离合器压力值迅速减少到分离的临界值,这使得输出的扭矩值减少,具体参考扭矩阶段的描述部分。即将接合的离合器压力值上升到需要达到的压力水平,并且输出扭矩在惯性阶段开始回升。图9描绘了即将接合与分离的离合器的相对角速度。 输出扭矩的变化值主

28、要取决于离合器活塞受到的压力。这个仿真模型试验了三种不同的离合器压力值,并且分析了对于输出扭矩的作用。图10描述了在换挡控制中离合器的三种压力值的具体情况。每一组双离合器的曲线图都与离合器接合和分离时的曲线存在不同点。红色的压力曲线是为了使换挡平滑而最优化的。如果离合器受到一个高于最优化压力的压力值,扭矩的峰值就会被很容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当离合器受到的压力值比最优化压力值小,就会观察到一个很大的凹状曲线,这个被称作“扭矩坑”。这三种不同扭矩的比照具体见图11。图6起步过程中输出扭矩图图7起步过程离合器压力图6.3 3-2降档过程实验模拟了三档到二档的降档过程,实验结果见图12。降档过程发生在

29、行驶过程中油门减小,或是当踩下刹车时。在这个模型中,信号发生者还包括一个刹车装置。在Stateflow的齿轮选择器中,如果刹车信号占主要优势,就需要检查一个附加的条件,那就是什么时候刹车信号检测到变速器要开始降档了。图81-2升档过程的输出扭矩图图9双离合器的相对角速度曲线图图101-2换挡过程中离合器压力曲线图图11 三种压力值与输出扭矩关联曲线图图123-2降档过程的输出扭矩曲线图7结论本文主要研究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动力学特性。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工具来建立装配在发动机、变速器以及汽车环境中的仿真模型。主要目的是建造一个完整的发动机传动系统模型,并且模拟DCT在汽

30、车起步,升档和降档过程中的工作性能。本文对离合器的接合时机以及离合器的压力控制信号这些重要内容进行了数值分析,同时解释了仿真模拟的相应情况。为了研究离合器接合时机的影响,构建了离合器三种不同压力值的相应曲线,同时影响的输出扭矩也分别作为个案进行了研究。通过根据仿真结果调整离合器的压力值,可以达到使车辆起步和换挡平稳的最优化离合器控制系统。综上可得,本文通过现有装置可以完成一个对DCT换挡特性有效而详尽的分析说明。【参考文献】 1 G. Lechner, H. Naunheimer, Automotive Transmissions: Fundamentals, Selection, Desig

31、n and Application, Springer, Berlin, New York, 1999. 2 M.A. Kluger, Denis M. Long, An Overview of Current Automatic, Manual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ciencies and Their Projected Future Improvements, SAE paper 1999-01-1259, 1999. 3 W. Grobpietsch, T. Sudau, Dual Clutch for Power-Shift

32、 Transmissions A Traditional Engaging Element with New Future, VDI- Berichte Nr. 1565, 2000, pp. 259273. 4 D.H. Kim, K.J. Yang, K.S. Hong, J.O. Hahn, K.I. Lee, Smooth shift control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using a Robust adaptive scheme with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

33、e Design 32 (3/4) (2003) 250272. 5 Y. Zhang, Z. Zou, X. Chen, X. Zhang, W. Tobler,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 shift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32 (3/4) (2003) 273289. 6 T.W. Megli, M. Haghgooie, D.S. Colbin, Shift Characteristics of A 4-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

34、n, SAE paper 1999-01-1060, 1999. 7 Z. Zou, Y. Zhang, X. Zhang, W. Tobl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raction drive dynamics and control,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ASME Transaction 123 (4) (2001) 556561. 8 M. Yasuoka, M. Uchida, S. Katakuta, T. Yoshino, An Integrated control Algorithm for an SI

35、Engine and CVT, SAE paper 1999-01- 0752, 1999. 9 M. Goetz, M.C. Levesley, D.A. Corolla, Integrated Powertrain Control of Gearshifts on Twin Clutch Transmissions, SAE paper 2004-01-1637, 2004. 10 L.W. Tsai, G. Schultz, N. Higuchi, A novel parallel hybrid transmission,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AS

36、ME Transaction 123 (2) (2001) 161168. 11 K.L. Butler, M. Ehsani, P. Kamath, A Matlab-bas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package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desig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48 (6) (1999) 17701778. 12 B.K. Powell, K.E. Bailey, S.R. Cikanek, Dynamic modeling an

37、d control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owertrain systems, 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s 18 (5) (1998) 1733.1. 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2.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 3. 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 4.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 5. 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 6. 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

38、7. 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8. 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 9. 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 10. 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11. 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12.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13. 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 14.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 15. 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16. 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 17. 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 18.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

39、板的研制 19. 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 20. 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 21. 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 22. 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 23.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 24. 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 25. 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 26. 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27. 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8. 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 29. 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 30. 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 31. 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

40、自动检测仪的研制32.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 33. 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 34. 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 35. 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 36.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 37. 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 38. 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 39. 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 40. 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 41. 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42. 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 43. 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 44. 基于双单片

41、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 45. 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 46. 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 47. 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 48. 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49. 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 50. 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 51. 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 52. 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 53. 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 54.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 55.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 56. 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57. 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

42、的研制 58.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 59. 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 60. 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 61.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2.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 63. 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 64. 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 65. 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66. 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 67. 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68. 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 69. 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 70. 基

43、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 71. 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 72. 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 73. 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 74. 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 75. 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 76. 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77.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 78. 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设计与研究79. 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在工业电阻炉上的应用研究 80. 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81. 基于Cygnal单片机的C/O

44、S-的研究82. 基于单片机的一体化智能差示扫描量热仪系统研究 83. 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与实现 84. 变频调速液压电梯单片机控制器的研究 85. 基于单片机-免疫计数器自动换样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86. 基于单片机的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87. 单片机嵌入式以太网防盗报警系统 88. 基于51单片机的嵌入式Interne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9. 单片机监测系统在挤压机上的应用 90. MSP430单片机在智能水表系统上的研究与应用 91.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中TCP/IP协议栈的实现与应用92. 单片机在高楼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93. 基于A

45、Tmega16单片机的流量控制器的开发 94.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及智能网络水表的设计95. 基于MSP430单片机具有数据存储与回放功能的嵌入式电子血压计的设计 96. 基于单片机的氨分解率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97. 锅炉的单片机控制系统 98.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磁振动式播种控制系统的设计 99.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WDR-01型聚氨酯导热系数测试仪的研制 100. 一种RISC结构8位单片机的设计与实现 101. 基于单片机的公寓用电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102.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控系统在温室大棚中的设计与实现103.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数字化超声电源的研制 104. 基于ADC841单片机的防爆软起动综合控制器的研究105.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井下低爆综合保护系统的设计 106. 基于单片机的空调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研究 107. 单片机实现的寻呼机编码器 108. 单片机实现的鲁棒MRACS及其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09. 自适应控制的单片机实现方法及基上隅角瓦斯积聚处理中的应用研究110. 基于单片机的锅炉智能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 111. 超精密机床床身隔振的单片机主动控制 112. PIC单片机在空调中的应用 113. 单片机控制力矩加载控制系统的研究 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