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146124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 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K答案工DK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 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 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 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2.西周实行

2、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 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B.宗法制度瓦解C.王室逐渐衰微D.殷人旧俗影响K答案工DK解 析1西周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宋国是殷商遗民之国,因此其制度方面更多的继承 了殷商的继承制度,即兄终弟及,D正确;题干中没有对传长与传贤两种继承方式进行对 比,无法得出传贤优于传长,排除A;题干涉及时间是西周,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 时期,排除B;王室衰微是在西周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西周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

3、。镐京与鲁 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24 .罗马法早期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确定其自由身份,出生时母亲是自由人(包 括解放自由人)的,子女就是自由人;出生时母亲是奴隶的,子女也就是奴隶。帝国时期 逐渐改为,凡胎儿自怀孕至出生,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的,纵使生母于分娩时仍为奴 隶,出生的婴儿即为自由人。这一变化反映出罗马A.法律体系逐渐成熟B.注重维护公民自由C.奴隶制度逐渐瓦解D.法学观念更加理性K答案H DK解 析罗马自由身份确认的规定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对外战争

4、需要更 多兵源;二是罗马吸收了希腊法律中关于“人生而自由”等自然法观念。故D正确;民法 大全颁布标志罗马法体系成熟,故A错误;材料讲的是如何确定自由人身份,与维护公民 自由无关,故B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25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起到稳定政 局的作用;但到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却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 棍的手心中,。这表明英国A.国王政治地位完全丧失B.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C.立宪政体不断走向完善D.分权共和的观念逐渐形成K答案U CK解 析U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材料通过英王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考查英国立宪政体不 断完善的进

5、程。根据材料“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 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可知,显然体现国王权力被极大削弱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 逐步完善,故选C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仍是国家元首,是国 家的象征,故A项错误;英国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共和符合美国政治文明的特点,故D选项不符合材料。 26. 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 员。这一议会规定表明A.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B.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C.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制约D.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

6、生K答案CK解 析I根据材料“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 员不得担任议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法的这一规定制约了国王对议会的影响, 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资产阶级,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国王行为的制约,与责任内 阁制形成与否无关,排除B项;下议院议员本来就是由选举产生的,并不是国王任命的,排 除D。27. 1701年生效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 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丧失继承的资格。”“凡得登上英 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 照同样的法律为国

7、王效力。”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权利法案的成果B.摆脱教廷对英国的控制C.推动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D.约束官吏和大臣的权力K答案U AK解 析R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 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是进一步明确了对王权的限制,故选A;材料涉及英国教会的独 立性,但不属于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责任内阁制度主要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显然 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是约束英王的权力,排除D。28 .在现代英国宪政体制中,理论上议会下院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详细审议一切立法, 但事实上它却不能违背内阁意愿修改立法。在这方面,它完全不能与美国国会的权力和独 立

8、性相媲美。这是因为英国A.国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B.上院制约了下院行使某些权力C.宪法是非独立性宪法文件D.行政权与立法权未能正式分开K答案DK解析内阁常以政府的名义向议会提交议案,因为内阁政府可凭借多数席位控制议会, 所以其议案往往都能通过。故英国的内阁事实上集行政权与立法权于一身。D正确;英国国 王统而不治,而且材料与国王无关,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下院与内阁的关系,而不是下院 与上院,B排除;英国至今未有一部统一而独立的宪法,C排除。故选D。29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当代表们吵得不可收拾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提议去请牧师。他们请来了牧师,带领大家祈祷,以放弃“唯我正确”的看法。这反

9、映了A.民主建立伴随着退让和妥协B.政治是各方力量的博弈C.精英人物不能代表民众意愿D.宗教影响美国政治生活K答案)1 AK解 析“放弃唯我正确”意味着放弃部分权力和利益,通过相互之间的退让和妥协 达成一致,故选A; B项没有揭示题意主旨,排除;CD与题意无关,不能体现,排除。故选 Ao3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 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亦不得强迫任何开往或来 自某一州的船只,驶入或驶出另一州,或向另一州纳税。”上述规定A.保留了邦联制的某些特征B.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权C.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D.削弱了

10、中央政府的权威性K答案I BK解析号材料中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人口调查或统 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说明中央政府只能按照宪法征税,这有利 于维护了地方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非各州之间的关系,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贸易争端问题,故排除C项;1787年宪法的核心目的就是改 邦联为联邦,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H点石成金U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 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内容分析解 答。31. “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

11、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 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 1787年宪法A.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B.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C.具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K答案CK解析力材料表明,制宪者虽然反对奴隶制,但是为了维护联邦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 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 除。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B 选项排除。联邦制的推行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选项排除。32. 1830年,美国国会以发展中西部交通为名义,

12、通过法案授权联邦政府在肯塔基州境内 修建一条长达60英里的公路。在要求总统署名批准时,杰克逊总统称除非通过宪法修正案 的方式赋予国会这样的权力,否则他不会签字,最终这一法案被否决。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尖锐B.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C.工业革命发展进程受限D.政府恪守有限管理原则K答案U DK解析据材料可知,杰克逊总统以国会无权授权联邦政府在肯塔基境内修建公路为由, 拒绝批准这一法案,充分体现了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适当分权,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由 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的限权原则,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的是中央 与地方适当分权,而不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尖锐,排除A项;

13、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总统与国 会的相互制衡而非体制破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行为,与工业革命发展进程无 关,排除C项。故选D项。3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内阁的组成,一般是由总统提名一个议会多数党 领袖成为总理,然后由总理提供一份阁员名单交由总统任命。由于党派众多,一个政党几 乎无法组阁,几乎都是多党联合组阁。这一现象A.导致法国内阁更迭频繁B.体现总统对议会 制约C.表明总统行政权的扩张D.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R答案H AK解 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党派众多,内阁“几乎是多党联合组阁,可知会导致政局不 稳,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总统对议会的制约,故B错误;内阁的形成是“一般”做法

14、, 无法体现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张,故C错误;材料讲的是内阁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与是否促进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D错误。34.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B.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K答案BK解 析X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伴随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 发展。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使德意志帝国成为容克贵 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B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 实现了

15、德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国内民主进程,排除A项;经济发展有利于政治改革,排除 C项;19世纪晚期,德国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35. 1881年11月17日,德皇威廉一世发表黄金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 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 利。”由此可知,当时德国()A.民主政治已经完善B.社会主义思想盛行C.工人阶级地位上升D.注重缓和社会矛盾K答案H DK解析I根据材料的“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 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可知,当时德皇已经看到了德国社会矛盾比较尖锐,不能只是 用镇压的手段,而是要采

16、取改善工人福利待遇的措施来稳定社会局面,反映了德国注重缓 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要改善工人的福力,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项; 德国是要积极的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但看不出社会主义思想盛行,排除B项;材料只是 提到改善工人福利,未涉及其地位的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史料,尚书竹书纪年和金文中有所记载。春秋 战国之世,各国相继变法改制。秦汉以降,法典篇目和内容既沿袭前代,又结合当时需要 有所创新。到唐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后人称中华法系。内容上,既有关于官员 职责、私有财产保护、赋役征收、商业管理、民刑诉讼等综

17、合性法典,还有多种形式的单 行法规。除成文法外,我国古代在基层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通行习惯法,法律形式多 样。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受 宗法制度影响形成的等级特权制度,适应古代社会的发展;它将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有益 经验加以条理化;它贯穿人本精神和伦理道德,维护家庭关系;它寓礼于法,将礼法密切 结合,既增强德礼的规范作用,又赋予法律以亲和性。我国古代法律不仅对本国有巨大作 用,而且对东亚诸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刘海年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材料二 罗马法律被描述成罗马人“对世界历史最持久的贡献”。这项工作始于公元 前451前4

18、50年的十二铜表法,后被视为“平等法律”的源头,全体公民均平等地受这 些观念的约束。它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市民法与万民法。它是通过吸收各种不同的风 俗习惯和实践发展而来的,并用法律方式确定下来。年复一年,每一条法令都受到检验、 修正,或者延伸。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和古老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法学的兴起。查士丁尼 的法律改革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民法所依据的立法原则都是罗马式 的。诺曼戴维斯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马法相比,中华法系的突出特征,并说明其产生 的历史背景。K答案1 (1)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持

19、续发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断整合);调解 矛盾,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统治;影响深远。(2)特征:强化伦理道德,维护宗法制度;礼法结合;体现皇权至上。背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农耕经济的发达;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儒家思想 的影响。K解析HK小问1详析U根据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史料,尚书竹书纪年和金文中有所记载。春秋 战国之世,各国相继变法改制。秦汉以降,法典篇目和内容既沿袭前代,又结合当时需要 有所创新。到唐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后人称中华法系”根据材料二“这项工作 始于公元前451前450年的十二铜表法” “年复一年,每一条法令都受到检验、修正, 或者延伸。法律实践的

20、复杂性和古老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法学的兴起”得出源远流长(历史 悠久),持续发展;根据材料一 “内容上,既有关于官员职责、私有财产保护、赋役征收、 商业管理、民刑诉讼等综合性法典,还有多种形式的单行法规”“它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 分:市民法与万民法。它是通过吸收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实践发展而来的,并用法律方 式确定下来”得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断整合);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目的方面和影响 方面回答,即调解矛盾,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统治;影响深远。(小问2详析工关于特征,根据材料一 “受宗法制度影响形成的等级特权制度”“它贯穿人本精神和伦理 道德,维护家庭关系”得出强化伦理道德,维护宗法制度;根据材料一

21、 “它寓礼于法,将 礼法密切结合,既增强德礼的规范作用,又赋予法律以亲和性”得出礼法结合;结合所学 知识还可体现皇权至上。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作答,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农耕经济的发达;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儒家思 想的影响。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带有封建外表的古老英 国”,旧的司法审判机构和诉讼程序在革命中没有得到根本改造。1832年统一程序法 的颁布,揭开了改革普通法法院诉讼程序的序幕。1833年的不动产时效法,使不动产 诉讼程序大大简化。议会制定了许多改革法令,如1852年的大法

22、官法院诉讼条例和 1858的衡平法修正条例。根据司法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及改革建议,议会于1873年制定 并通过了司法条例,明确了现代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范,保持了合理的诉讼费额,提 高了司法效率,宣告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型诉讼程序”的产生。摘编自牛淑贤论近代英国诉讼程序的改革材料二1800年8月,拿破仑任命4位著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员会,经过4个月的紧张 工作,提出了民法草案,参政院先后召开了 107次讨论会,其中拿破仑亲自主持了 62次。 1804年3月21日.民法典正式颁布施行。.由此,法国终于有了统一的、反映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民法典。而且,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这部法 典在

23、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容低估的示范作用。世界各 国资产阶级在制定法典口寸,往往以它为范本。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诉讼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K答案U (1)特点:诉讼制度日益完善;诉讼程序简化,全国通行;议会主导。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并完善(议会改革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和工业革 命的开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2)历史影响: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国家制定法典

24、的范本。K解 析U (1) 一问根据材料一 “揭开了改革普通法法院诉讼程序的序幕明确了现代民 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范宣告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型诉讼程序”的产生”得出诉讼制 度日益完善;根据材料“1833年的不动产时效法,使不动产诉讼程序大大简化”得出 诉讼程序简化;根据材料“议会于1873年制定并通过了司法条例,明确了现代民事诉 讼程序的基本规范”得出议会主导完善诉讼制度;二问结合英国18、19世纪的历史发展进 程可从代议制的确立完善、工业革命影响、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进行阐述。(2)根据材料二“法国终于有了统一的、反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民法典在 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起

25、到了不容低估的示范作用”从巩固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为资产阶级国家制定法典提供借鉴进 行阐述。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K答案CK解析U根据“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可得出周王室加强了对东 部的控制与管控,c项正确;西周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并没有东移,排除A。“有效防止” 表述有误,排除D。4 .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 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 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尚武风气成为主流B.青铜纹

26、饰趋向生活化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K答案H cK解析R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中礼器种类不多,是礼乐等级制度的体现;春秋战 国时期青铜器转为实用性,风格多样,突破了原本礼乐制度对等级的严格要求,出现“礼崩 乐坏”的变革,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尚武风气,故排除A;青铜器纹饰趋向生活化是 变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变化反应的实质问题,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感性和理性的分析, 故排除D。5 .秦国史书中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而称关东诸国为 “蛮夏”,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秦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秦国这 一举动A.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B

27、.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C.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D.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K答案1AK解 析X秦人认为自己传承于周,关东诸国都是“蛮”,从而为兼并其他国家提供了历史 依据,故A项符合题意;秦国此举是在为自己的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而非是为了扩大影 响力,排除B;由“夏”、“蛮夏”的称呼上可以看出并不是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排 除C项;秦人自称为“夏”,但并不能据此证明秦为政治正统,排除D项。故选A。6 .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 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 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

28、.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K答案H AK解析可从题干关键信息“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 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可知,秦朝统一后,对原属于燕国的东北辽西走廊 和辽东地区采取的措施与内地中原地区是一致的,这说明秦朝并没有对新拓展的地区采取差 别对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推动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体制的一致化发展, 强化东北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中“秦朝统一后”矛盾,排除;“消除” 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该措施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D项错误。7 .秦统一后

29、,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 郡设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主要是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 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8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K答案CK解 析R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 难推断出。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错误。B与材料逻辑 明显不符。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 一统局面的作用,故D不选。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Co8 .有

30、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 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 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K答案1AK解 析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 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 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 的加强,故排除B、C项;中

31、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9 .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隋唐时期,尚 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A.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B.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C.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D.皇帝的集权方式出现了新倾向K答案DK解析可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的出现是通过架空外朝的方式加强皇帝集权,隋唐时期尚 书台发展为尚书省,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是通过对宰相的分权制衡加强皇帝集权,因此这种 转变反映出皇帝集权方式出现了新倾向,故K答案X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皇帝好恶与机 构职能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

32、权重”与“权轻”看法片面,排除;决策权仍然 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10.如表为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均认为藩镇论述论者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 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尹源皆赖方镇相与掩角以定其乱,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李纲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 较之弃之夷狄,岂不相远?范宗尹A.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B.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C.扩充了中央政府的统辖范围D.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K答案1 AK解析工根据“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可以看出其认为唐朝的灭亡不 是藩镇

33、所致。“方镇相与掩角以定其乱”则强调藩镇能够平定叛乱。“今当稍复藩镇之 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较之弃之夷狄,岂不相远? ”则强 调要恢复藩镇,用之以对付夷狄。因此三则材料都认为藩镇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 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内外相制,排除B;材料与范围的扩大无关,排除C;最后一则 材料中有涉及到藩镇可以起到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作用,但是其它材料没有体现,故 排除Do11 .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 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隧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

34、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K答案DK解析H从材料宋代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变为由皇帝亲擢,由向皇帝进谏,变为纠绳宰 相,可知宋代谏官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变化,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的言行的机构,故反映 出这一变化加强了对整个中央官僚机构一一政府的制约,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谏官 开始由皇帝任用,职责也由进谏皇帝变为纠绳宰相,其实体现的是宋代谏官的权力变小,排 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中谏官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的决策机构,不能 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是监察制度的 调整,没有涉及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12 .元世祖末期,行

35、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颁布后,“行 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B.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K答案U BK解析X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官员由在一地长期担任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调, 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只反 映出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与制约,并不影响行省地方行政级别及地位,A项错误;材料中仅反 映了行省官员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体制的固定,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对行省长 官的牵制,不是针对边疆地区

36、的管理,D项错误。13 .明初规定地方官考满均要赴京听察。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重新规定,府以下除府 佐外均不需赴京考满,评语材料由抚、按综合整理后上报有关中央部院。这反映了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地方行政权力的调整C.官僚政治体制的成熟D.官员腐败情况较严重K答案BK解 析嘉靖四十三年重新规定,府以下除府佐外均不需赴京考满,评语材料由抚、按综 合整理后上报有关中央部院。这说明地方权力有所扩大,这是对地方行政权力的调整,故 B正确;这体现不出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僚政治体制的成熟,故C 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官员腐败情况,故D错误。1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

37、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 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 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K答案H BK解 析“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 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说明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 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运行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废除丞相违背了潮流,故 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吏治败坏,故C错误;材料和思想批判无关,故D错误。15 .清代凡被选入军机处者

38、,都是皇帝的亲信,对邦国大政的处理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 (一般例行公事,“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 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这表明清代军机处A.强化了特务统治B.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C.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D.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K答案U DK解 析I 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可见能提高办事效率,对当时复杂的政务是有利的, 故选D项;“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着重突出办事的直 接,而无法体现对官员的监控,排除A项;“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说明确实能提高办 事效率,而不单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这不能保

39、 证决策的科学,排除C项。16 .清代的总督、巡抚除都带有京官头衔外,印信也使用临时遣官所用的长方形“关防”, 手下没有官方设置的属员,文牍事务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宾”处理。这种设置实质上反 映出清代督抚A.不能正式统领地方衙门B.身份和职位未被明确界定C.行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D.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K答案H DK解析U作为地方军政长官,清代的总督、巡抚兼京官头衔,印信是“临时遣官”,“没有属员”,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宾”处理文牍事务,从实质上反映出他们是强化中央集权 的工具,D项正确;清代督抚作为封疆大吏,拥有印信,可以正式统领地方衙门,A项错 误;在清代督抚身份和职位逐渐有了明确界定,B

40、项错误;都督、巡抚受到“多方”制约 未能揭示本质问题,C项错误。17 .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 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 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B.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C.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D.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K答案H cK解析可根据“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 利的严格保障”可知,在雅典如果个人和国家发生冲突是以国家需要和利益为主的,故雅典 民主强调的是集体利益,C项正确。A

41、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体现雅典的直接民主,排 除。B项说法错误,是对“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的曲解,排除。D项 不是材料的核心主旨,而是体现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排除D。18.雅典梭伦改革中规定:不关心政治的人将丧失公民权,不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此规 定在当时()A.提高了公民参政意识B.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权C.促进了民主制的完善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K答案I BK解析I材料反映了梭伦改革中强迫公民参与政治,这使公民顾及私人事务受到限制,实 际上是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权,B项正确;材料中强迫式的规定虽然有利于提高公民对于政治 的参与度,但不一定能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A项错误;梭伦改

42、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 础,因而此时并非民主制度完善时期,且材料中规定与民主政治基础无关,CD两项错误。 19.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 嚷。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皮革多少钱?咸鱼多少钱?”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B.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C.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D.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K答案CK解析力从材料信息来看,雅典的城市居民瞧不起乡下公民,二者在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 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反映出在古代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故K答案R为 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城市人对乡

43、下人的行为方式不满,并非鄙视乡下人参与 民主政治,排除B项;D项说法夸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20.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 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 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A.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B.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C.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I) .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K答案H BK解 析11由材料信息“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可知,雅典陪 审法庭对公民大会权力的制约,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B;由材料”决议虽然也是公 民意志的体现,但

44、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可知,雅典公民 的利益并不会高于一切,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排除A;仔细研读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民主 政治是有法律准则的,并不是由公民主导的,排除C;雅典最高权力机构自始至终都是公民 大会,排除D。K点石成金1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 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21.乌尔比安论告示第3编:“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 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行使司法权。”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 A.适用对象不断扩大B.强调程序和理性C.伴随征服不断调整D.体现公

45、正和公平K答案1 DK解 析U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 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行使司法权。”可知执法者要回避与自 己相关的人事和案件,这与现代司法体制中回避原则是一致的,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公平公正性,并未体现古代罗马法适用 范围不断扩大;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公平公正性,并未体现罗马法强调程序和 理性;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这是在征服的过程中罗马法随之进行的调整。故正确K答 案1为D选项。22.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

46、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 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 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A.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B.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C.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D.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K答案H cK解 析I根据材料可知,罗马通过公民权的授予解决了地域局限,这是罗马统一地中海的 根本原因,由此可见罗马实行了较为务实的统治策略,故本题K答 案11选c项;材料产生 的是罗马帝国,不是罗马共和国,排除A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 材料旨在强调法律作用,不是强

47、调罗马的扩张,排除D项。23.罗马遗嘱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 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 定继承权。这表明罗马法A.坚持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B.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解C.关注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D.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R答案H cK解析材料“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 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表明罗马法即保护家庭成员的权力又保护了遗嘱人的自 由,家庭和自由都得以保护。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规定,未涉及折中调和的审判原 则,A错误;一项内容不能概括整个罗马法重视民事纠纷,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权力 制衡的原则,D错误。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