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徐汇区二模 高三语文 试卷 2023.4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_,远之事君。( ) _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元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两句。 2. 按要求选择。(5分)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
2、白处。其中语意最连贯合理的一项是( )。(2分)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纯恃天赋的趣味不足为凭 这三层功夫就是普通所谓学问修养 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纯恃环境影响造成的趣味也不足为凭 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的体验 我们应该做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A._ B. C._ D. 乡土中国中的哪个概念可以引入以下语段,用来更充分地凸显“CMC交往模式”的特征?( )(3分) 网络的发展使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模式(即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人际传播)
3、。在这种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网络不仅成为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使法制观念得以强化。同时,互联网进一步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弱关系”得到发展,个人社会网络的异质性变得更强。 A.礼治秩序_ B.差序格局 C.时势权力_ D.名实分离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情节模式是小说叙事的主要模式之一,历史悠久,成绩斐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阅读小说,是希望看到一个有曲折情节的故事,欣赏那种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布局安排。 认识情节,可以从故事入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问题来区别故事与
4、情节。对故事提出的问题是:下一步将发生什么事件?对情节提出的问题则是:事件为什么发生?这并不是说在故事中就毫无因果链存在,而是指这种存在只有在形成为情节后才真正具有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本身充其量只能提供故事而无法提供情节,因为情节总是对故事的一种重新安排,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讲这个故事的人对他所讲的那个故事的看法与态度。这样,任何情节中都必然存在两个基本因素:作为实体的故事与使故事成为实体的结构,而逻辑性是其中的核心。因为正是逻辑使叙事主体将一系列的故事联结起来,构成一个被称作“情节”的整体。这个整体具体地可分割为无数个“场景”,它们通过因果关系来彼此衔接,以戏剧性冲突作为动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每
5、一个特定场景的作用在于充当情节发展的一个环节,既不能喧宾夺主地突出自己,也不能无所顾忌地游离于整体设计之外。譬如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左拉的娜娜里,分别都有一个关于赛马的场景。娜娜里的赛马仅仅就是赛马,它只能使我们了解到一些当时的社会风尚与社交活动;与此不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赛马场景使我们看到了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的私情趋于公开化,这不能不使安娜与其丈夫卡列宁的关系受到剧烈冲击,于是故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赛马的场景在娜娜中似乎可有可无,而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由此可以看到,所谓情节,概括地讲,就是对于人的行为有目的地加以使用,其功能是对现实生活中那些相对混
6、乱与无序的状态做出挑战。这种挑战的实现前提是,被纳入文本中的那些表现人的行为的事件,通过某种因果关系达到一种高度的统一。 要更好地发挥情节模式的作用,作家需要处理好两组关系。 其一,偶然与必然。偶然能使情节发展中不断建立起的平衡被外界新的冲击不断打破,从而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增无减地一直抵达终点。所以,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然而也必须看到,情节模式能够建立的基础是以必然为内核的可然律,没有必然性也就无所谓事物的前因后果,从而也就无所谓作为情节的有机整体。偶然与必然就这样在情节小说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峙性。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是,在情节小说里一切偶然都是必然的替身,其意义在于为
7、必然开辟道路。这也正是情节模式在现代艺术范式中处于四面楚歌之境的原因所在。 其二,情节与情感。情节总是由人的外部行动构成的,而人类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却具有内在性,这种隐秘的东西主宰着人的行为。所以,小说不能忽视对人的心灵历程的透视,单纯的情节展示不会赢得人们真正的兴趣。这样,在情节与情感之间似乎也就存在着一种分歧:如果将情感体验作为叙述中心,常常会导致情节线的延缓乃至中断;反之,如果把情节活动作为艺术焦点,便可能会失掉许多展示内心体验的机会。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案有不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将情节内化,使之成为内部情节。甚至可以说,真正重要的是内部情节,它赋予了情节模式以光明的前景。 3.除
8、了文中提到的原因,第段中巴尔扎克的论断还基于以下哪个前提?( )(2分) A.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最感兴趣的是情节 B.读者最希望看到情节一波三折的小说 C.伟大的小说家能够充分利用偶然推动情节 D.优秀的小说能激发并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4.以下哪一项最适合为第段的解决方案提供佐证?( )(3分) A.在阿Q正传中,鲁迅不仅从叙事者角度活画出阿Q的可笑,也多处以阿Q的视角和语言展开叙述,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人物内心,对他产生理解与同情。 B.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在王熙凤出场时故意不道出她的姓名身份, 让林黛玉由惊奇到迷惑,以她解谜般的心路历程展现凤姐其人,使人物形象格外鲜明突出。 C.在老人与海中,海
9、明威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使读者深入主人公内心去感受他对命运的挑战,简单的外部情节因内在情感变化的支撑而显得隽永。 D.在变形记中,卡夫卡除了设计“人变虫”这一具有荒诞性的情节外,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变形之后的各种遭遇和内心活动,使作品表达极为细腻真实。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遵照情节模式创作的小说最受阅读者欢迎。 B.好的场景应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有所贡献。 C.小说情节总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现代小说完全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 6.文章始终在比较中展开论述,请结合第段的思路对此加以分析。(3分) 7.同班的小徐同学难以区分“事件”“故事
10、”“情节”。请你根据上文内容,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进行解说。(5分)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811题。(16分) 甲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作“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
11、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菰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
12、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菰。我买茨菰,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菰。”“茨菰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菰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汪曾祺咸菜茨菰汤) 乙 在北方,盐与雪正如雷与电,它们的美是裹挟在一起呈现
13、的。雪从天上来,而盐来自地下。不论它们来自天上还是人间,其形成都有一个浪漫的过程。谁能想到缥缈的云会化出那么轻盈、美丽、灿烂的雪花?谁能想到奔涌的海水会萃取出结晶、闪着宝石一样光泽的盐粒? 在我的故乡北极村那个夏至时能看到白夜的地方,每年的九月底就进入冬季了,雪花会与还没有享受够暖阳的我们不期而遇。初始的雪似乎还不大敢肯定这就是它们的落脚之地,所以雪下得斯文,有点小心翼翼的味道。一旦它们发现这片寒冷的土地使它们毫发无损,又能保持其明艳的肤色时,它们就一改矜持的姿态,沸沸扬扬地腾空而下,把大地染得一片洁白、一片苍茫。 雪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这时的北方大地寸草不生,看不到一抹绿色,所有的植物都成
14、了寒冬的战利品,被彻底俘虏了,无声无息。我童年记忆中的北方人的餐桌上,是看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的。不似现在,运输的畅通和市场的发达,数九寒冬也能吃到来自南国的蔬菜。 盐在漫漫寒冬中披着它银色的铠甲在北方闪亮登场了。它其实在秋天就亮着它的白牙向北方女人微笑了。秋季是北方人腌菜的时节,家庭主妇们把还新鲜的豆角、辣椒、芹菜、黄瓜、萝卜、芥菜等等塞进形形色色的缸里,撒上一层又一层的盐,做成咸菜,以备冬季食用。盐被白花花地撒向缸里的时候,会发出簌簌的声响,好像盐在唱歌。在秋天,山间的蘑菇也露出毛茸茸的头了,蘑菇除了晒干外,还可以用盐腌渍在坛子里存储起来,冬天时用清水漂出它的盐分,吃起来味道仍是鲜美的。所以
15、盐在秋季是撒向北方土地的最早的雪,它融化了,融化在菜蔬最后的清香中。 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的“正宫娘娘”,在寒风呼啸的日子里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北方人也较其它地区的人摄盐量大,形成了口重的习惯。北方人对盐有种近乎崇拜的心理,认为它是力量的化身,所以民间流传着吃盐长力气的说法,那些靠力气生活的伐木工及家庭主妇,对盐的青睐可想而知。现代膳食的讲究与北方人对盐的巨大热情是背道而驰的,北方人对盐像对老朋友一样紧紧相拥,并未将它当敌人一样警惕着。虽然冬季可以从副食品商场购得新鲜蔬菜,紫白红黄地点缀着餐桌,但在餐桌的上角,总会有几碟颜色黯淡的酱菜与之唱和着,有如一部歌剧在结尾时撒下的袅袅余音,它们呈现着旧时
16、阳光的那种温暖与美好,令人回味。 在过去的岁月中,当我们吃着腌制的酱菜望着窗外的雪花、听着时光流逝的声音时,浓云会在深冬的空中翻卷,海水会在遥远的天际涌流。而当我们为着北方的冻土上所发生的那些故事无限感怀时,泪水一定来自大海,不然它为什么总是咸的? 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迟子建北方的盐) 8. 分析乙文作者将咸菜比作“正宫娘娘”的作用。(3分) 9. 比较“雪”这一意象在两篇文章中作用的异同。(5分) 10.两位作家的语言各有特点,请结合两篇文章中画线部分的语句加以赏析。(4分) 11.若赏析
17、散文意脉的流畅自如,举以上哪一篇为例更加典型?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阅读下面组诗,完成第1214题。(8分) 唐令狐楚 甲 少小边城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独倚营门数雁行。 乙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注 骣骑:骑马不加鞍辔。飞鞚:策马飞驰。 12.以下哪一项最有可能是这组诗的标题?( )(1分) A.少年行 B.长相思 C.远别离 D.思君恩 13.以下评语与诗歌相契合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萧然尘表,化簪缨于无有。(删订唐诗解) B.甲诗:此以老少对照说,自然感慨。(唐人绝句精华) C.乙诗:每借物喻怀,词多
18、幽怨。(诗境浅说) D.乙诗:末句举目伤情,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唐诗鼓吹评注) 14.结合诗歌内容,辨析两首诗末句中“独”字的内涵。(5分) (四)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甲 滕公讳元发,字达道,东阳人也。九岁能赋,敏捷过人。举进士,中第第三。 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然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注为跋扈,上以问公。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 河朔地大震,涌沙出水,坏城池庐舍,命公为安抚使。官吏皆幄寝,居民恐惧,弃家而茇舍。公独卧屋下,曰:“民恃吾以生,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民始归,安其室
19、。乃命葬死者,食饥者,除田税,察惰吏,修堤防,缮甲兵,督盗贼,河朔遂安。 徙郓。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 (北宋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押班: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 乙 先是,御史台以状申中书云:“检会皇祐编敕,常朝日,轮宰臣一员押班。近据引赞官称,宰臣更不赴。窃虑此皇祐编敕仪制别有冲替
20、,伏请明降指挥。”中书不报。中丞王陶因此状白宰相,又不报。陶遂劾奏韩琦、曾公亮不押常朝班,至谓韩琦跋扈。琦、公亮上表待罪。帝以陶章示琦,琦奏曰:“臣非跋扈者。陛下遣一小黄门至,则可缚臣以去矣。”帝为之动。韩琦、曾公亮言:“旧以前殿退晚,及中书聚厅见客,日有机事商议,故不及押班,为岁已久,即非今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常朝:日常议政朝会。小黄门:小太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缮甲兵_中书不报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弃家而茇舍( ) A.草屋 B.跋涉 C.宿息野地 D.拔去草根 以兵法部勒( ) A.部署 B.部分
21、C.抑制 D.分类 17.甲文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 18.把甲文第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 19.地震后,滕元发从哪几方面着手安定了河朔?请加以概述。(3分) 20.甲文第段画线句的评断是否公允?请结合乙文内容加以评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潭影堂诗序 清龚鼎孳 余与虞桓诸子定交在庚午之岁。余方垂髫,握椠铅,从两叔父后,而虞桓亦以弱冠籍甚诸生间。是时江淮南北,宴然无事。闾左斑白之
22、老,不见兵革。吾等八九少年,朝于深柳园亭,而夕于广化精蓝,疏树高梧,晨钟暮梵,弦诵歌呼,无间风雨,酒酣顾视,意气飒然,横绝四海。曾几何时,干戈满眼,向所谓读书游息之地,既已荡为昆明劫灰,而尘海飘零,岁月如流,吾亦冉冉其将老。 今年初秋,与虞桓相聚于桃叶渡头,笛床屐齿,衡宇相望,夜阑灯炧,各如梦寐。虞桓风采精悍,不减畴昔,谓必当焚舟绝栈,以张吾军,而屦反棘门,忾然投笔。因出其近诗数种示余,率皆原本性情,独标风格,含颜吐谢,婉丽苍深,沨沨乎正始之音,杂之开元、大历中,不易辨也。记丁亥春日,楼中击钵阄题,竞工险绝。虞桓每一诗成,辄夺五花之簟。座客十年,升沉殊致。青松白石,古人以重素交。吾两人抽序心腹
23、,白首如昨,一岁三台,不敌古人酒歌之乐矣。 虞桓平生负经世大志,岳岳折角,自其弱冠时,已蔚有坛席重名。一旦乘时登用,为斯道羽仪,如昔人召见殿上,言天下大事,我知虞桓必不曲学阿世,徒以通经取宰相封侯,遂自愉快也。盖吾社诸子,少长砥砺,不敢苟同流俗者如此,区区声韵之学,乌足以窥虞桓素所蓄积哉? 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耶 B.也 C.哉 D.矣 22.以下对虞桓诗歌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诗发乎性情,止乎礼义,有中和之美。 B.其诗风格独特,议论精绝,气势雄浑。 C.其诗用韵险绝,语言华丽,气象苍茫。 D.其诗风格独树,清俊幽雅,有唐诗韵味。 23.从
24、句式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4分) 24.以两段为例,赏析本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4分) 三 写作 70分 25.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2022 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 (5 分) 迩之事父 论语 (2 分) 亦余心之所善兮 (1 分)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 分) 2. (5 分) D (2 分,选 B 得 1 分) B (3 分) 二、阅读 70
25、 分 3. D (2 分) 4. C (3 分,选 D 得 2 分) 5. B (3 分) 6. 首先从显隐的角度将情节与情感对比,揭示两者的特征与关系,得出“小说应重视表 现人物内心”的结论; 再用假设, 在比较中呈现以情感或以情节为叙述中心的不足;最 后给出解决方案。(3 分) 7. 事件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1 分);故事指按时间顺序对事件加以叙述(1 分); 情节指写作者基于表达目的和需要, 依据因果逻辑,将故事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整 体。 (2 分) 。举实例 (如按时间先后叙述祥林嫂生活中的事件是“故事”;为凸显人 物的悲剧命运,先写祥林嫂之死,再回忆她初来鲁镇的情形,就构成“情节
26、”,2 分) 。 (给满 5 分为止) 8. 以通俗、形象的方式写出这一平民化食物在北方人饮食中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出北方 人普通劳动人民对咸菜的依赖和崇拜。 (3 分) 9. 相同:都承载着作者对艰苦生活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怀念;都以“雪”引起全文 (引出 所书写的食物),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同:甲文没有正面写雪,结尾处一句,既是乡之情 的抒发, 又使文章余韵绵长。乙文用相似联想将雪与盐紧密联系起来,两者相互映衬, 贯穿全文,共同表现苦难中对温暖与美好的渴望。 (6 分) 10. 汪曾祺:善用白描,语言简洁,如“入秋, 腌菜”“一层菜, 一层盐,码实”“不 咸, 细、嫩、脆、甜”;用语既家常又雅致
27、, 淡而有味,如“包圆儿”“即成”“难可比 拟”;语言节奏平和,从容不迫。迟子建:善用修辞,描写生动,如写盐发出声响, “好像盐在唱歌”;多用长句, 善于铺陈, 描写细腻,如“家庭主妇们把塞进形形 色色的缸里, 撒上一层又一层的盐”;语言节奏柔和, 温情脉脉。 (4 分,各写出两点 即可) 11.【答案示例】我认为甲文更典型。汪曾祺随着思绪情感的流动安排结构:从对故乡的 回忆写到成年后的经历、体验,表现对茨菰情感的变化;思乡之情逐步积蓄,到文末自 然抒发,又戛然而止。行止自如,富有诗意。 (4 分,举乙文最多得 3 分) 12. A (1 分) 13. B (2 分) 14. 甲诗通过 “独”
28、字写抒情主人公年老体弱,无力射雁, 只能倚靠营门数雁的情态, 流露出无奈感伤的情调。乙诗通过“独”字写少年豪迈英武地张弓搭箭射落飞雁的场景, 刻画出少年人的英姿勃发、意气奋发。 (5分) 15. 整治_ 回复 (2 分) 16. C_A (2 分) 17. 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 (3分) 18. 流亡的百姓将要到了,(假如) 没有地方安置他们,就会发生疫病,要连累到你们了。 我在城外找到了一块废弃的营地, 想要用席子搭盖简易房子来接待安置他们。(5 分) 19. 以身作则,稳定民心; 赈济灾民;调整政策,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 加强防范,稳定局面 (3分,概
29、括出三方面即可) 20. 滕元发的评断是公允的。根据皇祐编敕规定,宰相有朝会押班的职责, 韩琦等 不履行职责确有过错;但韩琦等人“上表待罪”,并表示“陛下遣一小黄门至, 则可缚臣 以去”,可见他们面对皇帝态度谦卑,况因机事而不押班早有先例,并非“跋扈”。(4 分) 21. D (1 分) 22. D (2 分) 23. 多用整句、短句,语言整饬, 节奏明快。凸显作者与虞桓等人昔日的纵情适意、意 气风发;也为后文流露的昔盛今衰之感张本。 (4 分) 24. 第段先写与相聚时虞桓的精悍风采,进而回忆虞桓当年诗才特出,屡夺诗魁的场 景, 在今昔对照和人生取舍中体现虞桓的经世抱负,抒发感慨。第段从虞桓
30、的声名抱 负写起,进而设想未来,表现出作者对虞桓志向的推崇与前途的厚望。 段在虚实间 不断腾挪转换,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彰显出行文的意图。(4 分) 三、写 作 70 分 一类卷 (6370 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 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有文采。 二类卷 (5262 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三类卷 (3951 分) 基本符合题意, 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 中心尚明确, 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 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 (2138 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 语病较多。 五类卷 (20 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脱离题意。文理不通。不足 400 字。 说明:未写题目扣 2 分。 错别字 1 个扣 1 分, 至多扣 3 分。 标点错误多, 酌情 扣 12 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 12 分;整洁美观,酌情加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