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全文(优秀9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的全文(优秀9篇)_1.docx(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孟子的全文(优秀9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孟子的全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篇一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 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解释】 豫:
2、快乐,愉快。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 语宪问。尤,责怪,抱怨。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 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 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 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 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读解】 这一段话不分名言却不少。它所表
3、达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 极复杂的。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 孟子的学生是很不错的,在这时深知老师的心情,于是了引用 老师平时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 老师也是很不错的,坦率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人非圣 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所以,平时说“不怨天,不尤 人是对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有抱怨情绪也是可 以理解的。 接下来,孟子话说天下大势,实际上也向学生解释了自己不 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孟子 的政治历史现,成为名言,对后世发生着深刻影响。按照这个观 点推算,孟子的时代正应该有“王者”兴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国, 居然没有发现
4、这样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齐宣王,看来还有些 眉目,可最终还是斗不过那些“贱丈夫”,自己没有能够说服齐宣 工实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国平天下方案。没有“王者”,“名世 者”又怎么显现出来呢?而孟子分明觉得自己就正应该是那“名 世者”,所以才有如许惆怅,如许,阎然。又怎能“不怨天,不尤 人”呢?所以他说“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过来又自 我安慰说,如果老天还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样一想,也就没有什么不快乐了。“吾何为不豫哉?”与其说是 对学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说是自我解嘲更准确些。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大有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桓 她其如子何?”(论语速而)的味道
5、。其底蕴是一种“以天下 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孟子的表达是有愤激情 绪的,因此也成为后世批判孔、孟之道时的靶子之一,认为他不 可一世,狂妄到了极点。要说狂妄,伟大的人物从内心来说总是 那么一点点的。如果要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加以定罪,那孟 子当然也就难辞其咎了,因为他毕竟说过那样一句话啊! 滕文公上 本篇前面三章记录孟子与膝文公之间的谈话和事迹,后两章分别记录孟子对农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其中对农家的观点论述社会分工问题,且有农家的资料价值,较为重要。全篇原文一共只有5篇,本书选3篇。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
6、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解释】 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成规 :齐国的勇士。 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 子学生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瘳(Chou):病愈。 【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
7、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 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读解】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 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当然,从“性善”的内容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五上
8、)的 论述中就已经展开了。 “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他 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要是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
9、就抓住不放,抓住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原文 篇二 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
10、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
11、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8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篇三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12、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 (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
13、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 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 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
14、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是因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
15、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孟子散文特色 篇四 摘 要: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的一位集大成式的儒家大师,其学说与文章都是在孔子开创性的基础之上,又一次更深的发展与弘扬。 其著作孟子一书,作为先秦散文杰出代表之一,与同时代的其他儒家代表作和先秦诸子散文相比,都极具艺术特色。 仅就
16、这一点讲,它对当今乃至今后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孟子 散文 特色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大师,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散文家。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以继承孔子之业,宣扬儒家道统为己任。 后世以他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早年曾游学各国,其才学受到各国诸侯尊礼,但其学说终不见用。 原因是诸侯争雄、战争激烈的战国时代,诸侯崇尚攻伐,而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与其相悖。 后来只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全书三万五千多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孟子游说各国诸侯时与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人论难各种问题的经过和言论。 在思想内容方面
17、,它进一步发扬孔子仁的主张,提倡以人为本,施仁政,行王道。 在体裁形式等方面,它虽然没有脱离语录体,但无论在篇章结构、言辞文采和整体风格上,都与论语有很大不同:孟子言词激烈雄辩,论语则雍容迂徐;孟子散文词采铺张扬厉,论语则简洁含蓄、辞约义丰;孟子散文在篇章上也明显加长,且宛转曲折,波澜壮阔,论语则多三言两语、格言式的论断。 总之,孟子散文更富于文学色彩,更具有艺术魅力。 一、以仁义为本,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散文的思想内容是以仁义为本,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并从性善论出发,要求统治者发挥人的善性,推恩爱民。 面对梁惠王曰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把仁义作为头等大事,
18、作为施政之本,治国之基,兴旺之源。 并具体提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者爱人,省刑罚,薄赋敛的纲领。 他明确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把对受苦受难者的同情之心和对丑恶行径的羞耻之心作为判断是不是人的根本标准和仁义的开端。 他主张行王道,要给人民一个仰足以养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起码生活条件。 并提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在他的思想中,表现了较强的民本思想。 他还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19、轻。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把民看得比君还高贵,而是说他看到了君对民的依附关系。 所以他说:得乎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意思是说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才能得天下,而取得天子的信任只不过当个诸侯罢了。 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孟子思想虽属儒家,他也自命是孔子学派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观点却比孔子激烈得多,性格也刚烈得多。 孔子面对诸侯的肆虐和其他学派的攻击,只采取规劝和躲避态度,以致被道家讥为辟人之士,而孟子对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肆意攻伐,对于民之憔悴于虐政的现实极为愤慨,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揭露他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的残酷本质。 斥责他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20、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行为是率土地而食人,罪不容于死。 特别是在对待君的态度上,他们之间的差异更大。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孟子则语含锋芒: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而对于那些暴虐之君,他甚至认为可以杀而无憾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者谓之一夫。 闻诛杀一夫纣矣,未闻杀君也。他说诛杀纣这样的毁仁毁义的暴君,只是杀了一个独夫民贼,算不上杀什么国君,是正义之举,无罪可言。 这种观点不唯在诸子中少见,而与后世理学家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陈腐观念相比,更富有民主色彩。 在孟子的许多言论中都表现了以仁义
21、为根本为取舍的思想。 例如在他的名篇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论断,就是以仁义为本,对于有关生死、节操问题展开论述的。 他始终以义与不义两种生死观作对比,赞扬了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特别是篇末: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里指出对于这些过去宁死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为了满足私欲而全接受了。 孟子对于这种见利忘义的不义之人进行了谴责,指出为求富贵而
22、不义的行为是可耻的,是失去人之本心羞恶之心的表现。 二、浩气磅礴,论辩锋利 孟子散文充满浩然之气,具有好辩的特点。 宋人苏洵评孟子散文是语约而意尽,不为谗刻斩绝之 言,而其锋不可犯。 意思是说孟子散文于平易中见锋芒,具有不可当的逼人气势。 在孟子看来,论辩中之所以能折服对方,关键在于自身所持观点的正义性。 他提出知言养气说,知言,就是能辨别那些片面的、过分的、非正道和闪烁其词的言辞,并理解其实质,不被其所迷惑;养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功夫,他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是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说人要有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这种正气绝非偶然表现,它是长期坚持正义活动,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3、。 并且认为这种浩然正气愈充沛,其言辞也就愈有力量,发表言论、写作文章自然理直气壮。 这实质就是思想修养与语言表达、文章写作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言辞、文章的优劣,都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气质的体现。 孟子重视养气,认为这种浩然之气是论辩中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因此,其散文篇篇浩气磅礴,有不可阻挡之势。 孟子的好辩,用他回答其弟子公都子的话说: 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确是实情。 孟子生活在诸侯争雄、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期,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必然要与不同思想、不同学派进行交锋,展开辩论,因此其散文充满论
24、辩色彩和战斗性。 如他的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中旨在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批评农家学派认为人人都应该从事衣食劳动的主张是下乔木而入幽谷,即属于使社会倒退的行为,而文章对此先避而不谈,却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待终于迫使许行说出了百工之事,故不可耕且为也之后,才端出社会分工不可避免的主旨来,使对方无可辩驳。 在孟子散文中,这样的论辩比比皆是。 三、善设机巧,欲擒故纵
25、文章的气势既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的体现,同时也有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 孟子散文思潮如涌,一泻千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与他构思的严密以及语言和表达上的技巧是分不开的。 孟子散文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善设技巧,欲擒故纵,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就范。 例如孟子第二次游齐国,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而行王道的经过。 他首先用以羊易牛的故事使对方承认有不忍之心,具有施仁政的条件,进而质问齐宣王何以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终于迫使齐王接受了对民实行不忍之政的王道主张。 论辩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使对方不得不服。 孟子与齐宣王的另一段对话更为巧妙: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
26、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曰:已之(撤他的职)!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里孟子连用两个比喻说明受人之托而不负责任,官吏失职是应该受到指责的,对于这种自然之理,齐宣王易于接受,所以回答得干脆而肯定。 岂不知他已落入孟子所设的圈套,所以当孟子忽把矛头指向他治国失职时,便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这里把齐王对待别人错误那样明辨是非、理直气壮的口气与他对待自己的失职行为的窘态形成鲜明对照,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四、善用比喻等修辞,增强感染力 孟子论辩时不仅善于层层设伏,步步紧逼,使对方无从躲避,而且善用比喻把抽象复杂的道理阐发得深刻透辟,通俗明白
27、。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评论说,诸子散文极富形象化,未尝离事而言理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意谓诸子在说理中能引物连类,运用形象手法阐明抽象道理。 诸子中孟子和庄子用譬最多,而二者在方法上又有所不同。 庄子用来设喻的本体多为怪诞之物,似喻非喻,似真非真,造成一种奇幻境界,使人心驰神往,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孟子则多从生活现实生活中取譬,通俗明晓,形象生动。 孟子一书二百六十一章,有九十三章共使用了一百五十九种譬喻,都起到极好的效果。 如他在批评齐宣王不施仁政是不为,非不能也时,齐宣王狡辩说不为与不能之形,何以异?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正面直接回答是很困难的,孟子则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为喻,将不
28、能与不为的差别形象地摆在了对方的面前。 而且由于孟子在选择喻体时进行夸张,使两个比喻的反差很大,这就把不能与不为的差别表现得非常突出,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赵岐孟子章句题解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散文中的譬喻可谓随处可见,其喻义之精当令人叹服。 他谴责当时统治者的施虐为率兽而食人,把百姓盼望贤君出现喻为大旱之望云霓,把那些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喻为揠苗助长,把企图以霸道得天下喻为缘木求鱼等等。 这些贴切而精妙的比喻不仅使行文形象生动,以少胜多,而且由于寓意深刻,语近旨远,往往能发人深思,受到启迪。 此外,孟子散文中的严密推理和排偶、反复等修辞技巧,也是增强文
29、章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如孟子与梁惠王谈及行王道的初步措施的一段话: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里采用的是连锁推理的方法,先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为前提,推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的结论;然后又以此结论为前提,又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王道已有了开端的更新的结论。 文章几层意思环环相扣,新意迭出,具有势如破竹、一泻千里的气概。 其中三组排偶句,使行文更显严密而酣畅淋漓。 尤其文中谈到施仁政的根本措施
30、一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这里连用了均由三句构成的四组排偶,由生产说到教育,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描绘出一幅小农经济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富有理想色彩,具有感人力量。 而且文义缜密,气势充沛,令人倾倒。 以上几个方面,展现了孟子散文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孟子散文的独特风格。 孟子散文不仅是唐宋古文家学习的典范,而且对后世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即在今天,孟子散文中所表现的磅礴气势和语言技巧,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3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 2 苏洵。金成礼笺注嘉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1. 3 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1. 4 赵岐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6-1. 5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1. 6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 7 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0-1. 8 罗炳良,赵海旺。孟子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7-1. 9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
32、. 10 傅佩荣。孟子的智慧M。北京:中华书局,2009-6-1.省略 梁惠王上 篇五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解释】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
33、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叟:老人。 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苟:如果。 餍(yan):满足。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4、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解释】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叟:老人。 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弑
35、: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苟:如果。 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词语解释: 篇六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
36、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
37、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巨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x者。我只听说杀了独x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
38、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
39、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梁惠王下 篇七 【原文】 齐宣王
40、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
41、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解释】 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 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赫斯:发怒的样子。爰:语首助词,无义。 遏:止;徂(cu):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
42、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厥:用法同“其”。 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
43、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44、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45、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解释】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非:不对,错误。 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 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豫:义同“游”。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大戒:充分的准备。 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蓄(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