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优秀8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优秀8篇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篇一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 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 1.所研究
2、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 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 dddddd; dddddd; dddddd; dddddddd11; dddd(1dd、2dd)1dd31; dddddddd11(全显) 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若后代性状只
3、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的确定 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如aa形成两种配子a和a。 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 (3)基因型的确定 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 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aa或aa。做题时用“a_”表示。 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被测者为纯合体,测交后代性状分离,被测者为杂合体aa。 自交后代性状不分离,亲本是纯合体; 自交后代性状分离,亲本是杂合体:aaaa。 双亲均为显性,杂交后代仍为显性,亲本之一是显性纯合体,另一方是aa或aa。杂交后代有隐性纯合体分离出来,
4、双亲一定是aa。 显隐性的确定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1表现出的那个性状为显性。 杂种后代有性状分离,数量占3/4的性状为显性。 (5)显性纯合体、杂合体的确定 自交:让某显性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可能为纯合体。此法适合于植物,不适合于动物,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 测交: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则一定为杂合体,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则可能为纯合体。 用花粉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为纯合体,根据植株性状进行确定。 花粉鉴定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且比例为11,从而直接
5、证明了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证明可检验亲本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6)遗传概率的计算 用分离比直接计算:如人类白化病遗传:aaaaaa2aaaa,杂合的双亲再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生白化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4。 用配子的概率计算:先算出亲本产生几种配子,求出每种配子产生的概率,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践应用 (1)在育种中,欲培育显性性状品种,需先连续自交(或相同基因型相交,或通过测交检测纯合或杂合)直到确认不发生性状分离才能确定纯种,而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即可确认为纯合体。 (2)在医学实践上,人们常常利用基因的分离定
6、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此外,在血型推导上,abo血型的遗传情况也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篇二 广 东 佛 山 南 海 中 学 邓文静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张松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使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力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
7、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教学模式。 下面以新教材必修2“伴性遗传”一节的-为例,从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拓展三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教学的应用。 一、问题引入 【情景】电脑展示三幅图片(白化病患儿、红绿色盲检查图、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儿),同时展示以下材料。 白化病是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经分析,男女患病的几率相等。 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障碍,不能
8、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据调查,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碍,病人常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这种病与红绿色盲不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问题】为什么在遗传病面前,有些是男女几率一样,有些则男女不一样呢?后两种遗传病都与性别相关联,但为什么表现又不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用红绿色盲检查图来检测自己的红绿色觉,观看白化病患儿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儿图片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些庆幸自己色觉正常,有些对患儿图片发出惊呼,有些一边阅读材料一边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及时出示问题,转移学生的注意,
9、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探究 【情景】 (1)下表是某地区人类红绿色盲的调查结果: (2)下图是一个红绿色盲家系图谱,请分析作答。 【问题】上表中男女性患红绿色盲的几率是多少?红绿色盲基因属于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什么? 【问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图表获取信息,可以很快找到答案,第四个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只凭学生个人不容易解决,最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为让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它分解成问题链或小任务:第一,写出男女性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第二,
10、参照书本,写出四种婚配方式(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xby)的遗传图解。第三,分析所写的遗传图解,特别注意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有什么表现,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有什么表现,从中揭示出x染色体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正常,其母其女必定正常)。再与白化病类比,因为同属隐性遗传病,因此红绿色盲也有隔代遗传的特点。第四,归纳出红绿色盲作为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患者中男多女少、交叉遗传(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隔代遗传。 学生围绕层层铺设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
11、分小组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完善。学生为自己能发现规律而感到高兴,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成果,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就这样,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其中。 三、问题拓展 (一)课堂上的问题拓展 【情景】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另一种伴性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却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问题】外耳道多毛症是否有伴性遗传现象?它的遗传方式是什么?你能
12、否通过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外耳道多毛症的遗传特点? 【问题解决】学生能说出外耳道多毛症有伴性遗传现象,是伴y遗传的方式。但后面的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可提示他们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相互讨论解决。对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类比伴x遗传的共同特点:交叉遗传;再类比显性遗传的特点:一般会代代相传;然后找出其特有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而外耳道多毛症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由于女性没有y染色体,所以患者均为男性,并且该病传男不传女。 (二)课后的问题拓展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内容直接与生产实践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3、。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我鼓励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成文,并在班上汇报。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以图片、图表、动画、录像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以相互紧扣或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为载体,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课后,学生仍兴致不减,围着教师问个不停,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热烈的讨论。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如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
14、并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看法。只要教师适当给予精心的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当然,如何发挥其最佳效果,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的教师其做法都有差异,所以,“问题解决”教学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篇三 1.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共有的现象为()。
15、 染色体复制一次有着丝点的分裂有新细胞的产生 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能进行基因重组有纺锤体的出现 a.b.c.d. 2.右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 a.肝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第一极体d.卵细胞 3.下列有关色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b.父亲不色盲,儿子一定不会色盲 c.母亲不色盲,儿子和女儿一定不色盲 d.女儿色盲,母亲一定色盲 4.右图是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5号的致病基因是由()。 a.1号传下来b.2号传下来 c.3号传下来d.4号传下来 5.动物的精原细胞与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数与配子数的
16、比例分别是 。 6.下图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三个细胞图。 (1)属于精原细胞的是,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 (2)与乙细胞相比,甲细胞的特点是:甲细胞;甲细胞中染色体; 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 (3)与甲细胞相比,丙细胞的特点是,每个染色体中的。 7.下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注:图中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中代表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2)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813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 (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和。 (4)若
17、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个。 (5)着丝点分裂分别在横坐标数字的处进行。 参考答案 1.d2.c3.a4.d5.11和41 6.(1)乙、甲、丙(2)较大完成了复制进行了联会(3)两个染色单体清楚地显现出 7.(1)曲线a(2)减数受精作用有丝(3)04813 (4)40(5)6和11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篇四 一、选择题 1.xy型生物的性别决定于()。 a.参与受精的精子所含性染色体类型b.受精卵的常染色体组成 c.参与受精的卵细胞所含性染色体类型d.个体发育的生活环境条件 2.若精子中dna含量为a,则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dna含量
18、分别是()。 a.2a和ab.4a和2ac.a和2ad.2a和4a 3.从细胞水平看,多数动物的雌雄性别决定于()。 a.卵细胞完成受精与否b.受精卵内性别基因的平衡状态 c.受精卵内性染色体组合方式d.受精卵所处的生活环境 4.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则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可能有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分别是()。 a.4、8、8b.4、8、16c.4、0、8d.16、32、32 5.按色盲遗传原理,下列婚配方式中,男孩发病率最高的是()。 a.女性正常男性色盲b.女性色盲男性正常 c.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d.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 6.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发现一个
19、细胞中有8条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你认为此细胞处于()。 a.有丝分裂中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有丝分裂末期 7.果树一般不用种子繁殖的原因是()。 a.繁殖速度慢b.后代变异性大 c.结实率低d.后代生活力弱 8.已知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右图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模式图,该细胞处于()。 a.有丝分裂后期b.有丝分裂末期 c.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d.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 9.人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a.精子b.卵细胞c.口腔上皮细胞d.极体 10.下图中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的示意图是()。 11
20、.细胞核内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目相同的细胞是()。 a.刚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b.初级精母细胞 c.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体细胞d.精子 12.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三者数量之比为122时,该细胞所处的时期不可能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13.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下代不可能出现的后代是()。 a.色盲男孩b.血友女孩c.白化女孩d.血友又色盲男孩 14.在显微镜下观察以下各组织切片,看到某一切片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的是该组织体细胞的两倍,有的是正常细胞的一半
21、,但不可能出现该情况的切片是()。 a.卵巢切片b.精巢切片c.子房切片d.输卵管壁切片 15.下图的四个遗传图中,能够排除和色盲传递方式一样的一组是()。 a.b.c.d. 16.某男子既是一个色盲患者又有毛耳(毛耳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在这个男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色盲基因及毛耳基因的存在情况是()。 a.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有一个色盲基因和一个毛耳基因 b.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一个色盲基因或只含有一个毛耳基因 c.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含有两个色盲基因和两个毛耳基因 d.有1/2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个色盲基因,也有1/2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个毛耳基因 17.在整个人群中男女性别比
22、例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且比例为11,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女性产生两种卵细胞,男性只产生一种精子男性产生的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机会相等女性产生的两种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含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含xy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男性 a.b.c.d. 18.下列有关色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色盲女子的每个卵细胞都有色盲基因b.男性色盲的子女必有色盲基因 c.祖父色盲,则其外孙女至少有一半是色盲d.色盲男子的每个精子都有色盲基因 19.某男学生在体检时被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医生在询问家属病史时得悉,该学生的母亲既是色盲又是血友病患者,而父亲性状正常,医生在未对该
23、学生作任何检查的情况下,就在体检单上记录了患有血友病。这是因为()。 a.血友病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b.血友病为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 c.父亲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d.血友病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20.在血友病患者的家系调查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患者绝大多数是男性 b.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子女都正常 c.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外孙可能患病 d.患者的祖父一定是血友病患者 21.卵细胞的形成特点不同于精子形成特点的是()。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无变形期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无联会现象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出现四分体 a.b.c.d.
24、二、非选择题 22.一位遗传学家,在研究甲、乙、丙三只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时,发现三只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eff(甲)、eeff(乙)、eff(丙)。 (1)这三对基因分别在哪类染色体上?。 (2)三只果蝇中,属于雄性的是。 (3)甲果蝇形成的配子及比例可表示为; 乙果蝇形成的配子及比例可表示为。 23.甲、乙、丙、丁四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2对染色体)的4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根据图示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图表示分裂期,判断的依据是,分裂产生的细胞是 。 (2)乙图表示分裂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3)丙图表示分裂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条染色体,个dna分子。
25、(4)丁图表示分裂期,该细胞中有对同源染色体,条染色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 24.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有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另一方表现型正常,妻子怀孕后,想知道所怀的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吗?为什么? (2)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c4.a5.b6.c7.b8.a9.c10.b11.d12.d13.b14.d15.c16.d17.c18.a19.a20.d21.d 二、非选择题 22.(1
26、)e与e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f和f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甲、丙 (3)1fxe1fxe1fy1fy1fxe1fxe1fxe1fxe 23.(1)减数第二次中无同源染色体生殖细胞 (2)有丝、中、体 (3)有丝后44(4)减数第一次后2488 24.(1)需要。表现型正常女性有可能是携带者,她与男患者婚配时,男性胎儿可能带有致病基因。 (2)女性。女患者与正常男性婚配时,所有的女性胎儿都带有来自父亲的x染色体上的正常显性基因,因此表现型正常。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篇五 摘要:本文以“人类遗传病”一节课的开展作为教学案例,就新的课程理念下sts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运
27、用的几点策略作了初步的探索。在教学中注重对sts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sts教育 生物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冲击着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另一方面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负面影响,引导学生理解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继“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个课程理念之后,又增加
28、了“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从而对高中生物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人类遗传病一节的教学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挖掘新教材的相关内容渗透sts教育,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策略作了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伴性遗传”联系较密切。知识目标明确,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并用概念图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本节课活动包括:一项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两项资料搜集和分析:通过基因诊断来监测遗传病;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和科学技术社会(sts)内容(基因治疗)。 本节课内容与人类的生活紧
29、密联系,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课要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对象 本人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生物2遗传与进化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他们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是感性的、暂时的,很容易消失,教师若要让这股热情来得热烈和持久,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课堂教学中sts教育的实施策略 1.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sts栏目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实际情境的描述(即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 新教材在讲述“单基因遗传病”
30、时介绍了“苯丙酮尿症”的病因及危害,我引用了深圳周刊报道的一则真实的故事: 一位2岁时才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的女孩,神经系统已遭受损伤。4岁时的智力不及同龄儿童的一半。苯丙酮尿症患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食“人间烟火”,能吃的食物仅有西红柿。目前,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是全世界治疗苯丙酮尿症惟一的方法。所以,让女孩延续生命的食物全是化学产品,近些的在北京,远些的就在日本和美国等地。 在欧美国家,多数苯丙酮尿症的患儿受到很好的照顾与关注,他们成人后,除了自带饭盒进餐外,与别人没有任何区别。有许多患者还当上了医生、律师,甚至是记者。但是在我们国家,没有一家幼儿园愿意接收这位患病的小女孩。 这则报道引起同学们极
31、大的兴趣,我趁机介绍“产前诊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资料搜集和分析”栏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如果“西红柿女孩”的母亲能事先做“产前诊断”的话,就可以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 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假设了一则事例:小a怀孕六个月时,去医院作产前诊断,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胎儿为苯丙酮尿症患者,面对选择小a非常痛苦,到底是引导流产还是生下来?你的建议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a组:引导流产。否则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造成负担,对后代也隐藏着危害。 b组:生下来。胎儿也是生命,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一个生命的存在。 c组:婴儿出生以后,医生可以给患儿配置一份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营养餐饮,
32、这样就可以避免婴儿体内苯丙酮尿的积累,这个孩子的神经系统可以正常发育,长大后也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然后我们又进一步假设,若该胎儿顺利地生下来,这个孩子也按照b组描述的方式健康成长,设想一下这个孩子所面临的生活,她应该将自已的健康情况公开吗? d组:对医生、家人公开;对应聘单位、保险公司应保密。 接着,教师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这些人想知道个人的遗传信息?这些人应该获得这些遗传信息吗?如果这些遗传信息不应该被他人知道,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个人的遗传信息? 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思考与讨论,渗透了关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使学
33、生在交流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并激发创造潜能,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性,在应用现代技术时,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2.问题讨论法渗透sts教育 问题讨论法是指在系列问题引导下,在教师主导下的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法。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以小标题的形式让各小组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如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其目标任务是什么?中国的1%测序任务是什么?中国参与此计划的意义何在?此计划对人类有何影响(科学发展、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等方面)? 对于同学们辛苦收集的资料,教师
34、的评价指标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参考价值!因此教师特别设计了一场小型的辩论,辩论主题是“hgp对人类的影响利大于弊”,学生先进行组内讨论,然后推选小组代表参与全班的正方反方大辨论。教学反馈效果非常好,正反两方辨手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展开了激烈的陈述,赢得全班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在讨论前的准备和讨论中的调控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在组织讨论时注意以下几点: 课前让学生对相关主题收集资料,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展视野,有助于新观点的形成,论据充分有力。 先组内讨论,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班讨论,这样能使全班同学参与到讨论中。 先从感兴趣的
35、问题开始,再讨论抽象概括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发表任何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重视营造活跃的、积极学习的讨论气氛,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平时少发言的学生发言,要及时给予赏识性评价。 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3.在实践活动中渗透sts教育 调查研究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有:认识社会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习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增
36、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用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进行决策的能力。 案例:调查本校高一、高二学生红绿色盲发病情况 选择课题:红绿色盲是人类比较常见的遗传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其发病的基本规律及遗传方式。 调查对象:本校高一、高二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采用大屏幕投影“色盲检查图”。 研究设计:小组成员与班主任老师交涉,赢得他们的支持,以确定该班的调查时间;向校医咨询有关注意事项。 收集资料:统计检查结果(男性检查人数、男性红绿色盲人数、女性检查人数、女性红绿色盲人数,了解患者所在家庭色盲情况)。 分析资料:计算出红绿色盲的总发病率,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男女红绿色盲的比例,并
37、与全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14:1作比较。 结论:红绿色盲属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事项,保护个人隐私,并要求学生做到:能够发现和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能够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能够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估。 三、课后反思 sts教育贯通于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在人教版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人教版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以多种形式体现,有的以栏目的形式出现,如“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科学。技术。社会”,有的是结合具体内容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渗透的,有的以语
38、言直接讲述,有的以思考题或拓展题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在以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主干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挖掘新教材中的sts教育,合理选择sts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sts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把sts教育思想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从教学策略上就是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决策以及创新等能力,探索从一些现实问题出发进行学习的最佳模式,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灵活的安排。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篇六 例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
39、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解析减数分裂包括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细胞,而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并未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分开,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 答案b。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共有的选项是()。 a.纺锤体形成b.着丝点分裂c.联会d.dna复制 解析本题对三种分裂方式的区别
40、比较,是将细胞的分裂、减数分裂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无丝分裂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的复制,也就不存在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点的分裂,但有dna的复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点的分裂以及dna的复制。联会是减数分裂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3下图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一组是()。 a.b.c.d. 解析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即图示颜色不同;因此,应是中的两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c。 例4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三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1)甲表示时期; (2)乙表示时期;
41、(3)丙表示时期; (4)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5)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解析甲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乙和丙均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是乙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一极都有二对同源染色体。丙不含同源染色体,每一极只有两条染色体。 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2)有丝分裂后期(3)减数第二次分裂(4)体(5)精子。 例5下图中a、b表示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请分析图中染色体组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染色体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的染色体是图,男性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3)血友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请将该染色
42、体在a、b两图上用笔圈出。 解析女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男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为同型性染色体x与x;男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为异型性染色体x与y。染色体的成分为dna和蛋白质,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a图中第23对中的左染色体和b图中第23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答案(1)b22对常染色体+xy(2)dna和蛋白质(3)a图中第23对中的左染色体和b图中第23对的两条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篇七 生物的生殖保证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生物的发育实现着遗传信息的表达。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精子和卵细胞),既是亲代的产物,又是子代的根源,
43、是传递遗传物质的唯一媒介。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合子(受精卵),其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的数目。 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由于受精作用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特殊“行为”(即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理解和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因此,“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节的教学在遗传与进化的教学模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在高考命题时,也通常隐含在遗传规律的试题中进行重点的考查。 下面提供多种图表形式,就“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的教学方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尝试,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文字图解的整理,熟识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以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 2以列表填充的比较,区分不同的细胞分裂时期和分裂方式 2.1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染色体的 主要行为 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 数目的变化 2n n n 2n n 核dna 数目的变化 2a4a2a 2aa 2.2有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