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128854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docx(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 第1篇 收入、工资、财产:支配不公正的三个维度 几年前OECD出版一份争论报告我们处于分裂之中:为什么收入差距持续上升?,对15个OECD国家的收入差距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80年月中期至90年月中期,14个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平均上升了14%;从20世纪90年月中期至2005年前后,其中9个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消逝了上升,只是上升幅度有所减缓。 在这些国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收入支配不公正程度上升。不同的争论结果都显示,20世纪6070年月,美国收入差距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水平,不同收入阶层具有大致相同的收入增长

2、,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之间收入差距几乎保持不变。可是,从20世纪80年月里根代表的共和党执政以来,美国收入支配不公正程度消逝了持续上升的过程,至今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最新的一篇文章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测算出美国长期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68年的上升到2018年的。这是一个很大幅度的上升。依据加州高校伯克利分校的伊曼纽尔赛斯(EmmanuelSaez)教授的争论,2018年美国最富的10%的人均收入是其余90%中下层人群人均收入的9倍多;而处在收入分布金字塔顶端的最富的1%和人群的平均收入是90%中下层人群的39倍和196倍。 而收入不公正只是经济不公正的一个维度,另一个维度是工资支配

3、的不公正。美国工资差距同时消逝了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相关的争论成果来看,20世纪80年月以来,美国不同工资组员工的工资增长率消逝了越来越大的差异。有数据显示,在19792018年近40年间,美国工资最低的90%员工的工资实际增长率仅为24%,而工资最高的1%和员工的工资增长率却高达158%和341%。显而易见,这种高工资人群和低工资人群的工资增长率的不断拉大,最终结果是他们之间工资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进而推动了收入差距扩大。 在考察收入支配的变化时,我们不能忽视财产支配的变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收入支配与财产支配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强化,更大的收入差距会带来更加不公正的财产支配差距,反之亦然

4、。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80年月开头,美国家庭财产占有的不公正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依据美国财产支配争论方面的著名学者沃尔夫()的成果,1983年财产最少的90%家庭占有的全社会财产的份额是32%左右,财产最多的1%家庭的财产份额是34%,比前者高出2个百分点;而到了2016年,前者的财产份额下降到22%左右,后者的财产份额上升到近40%,二者相差18个百分点。 过去40年西方国家财宝支配不公正日趋严峻的问题激发了相当可观的争论成果,其中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争论尤其受到关注。他在2013年出版了21世纪资本论,极大激起了西方学术界对西方国家财产支配问题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月开头,财产支配差

5、距扩大的问题也非美国所独有,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都消逝了类似的财产支配不公正上升的问题。如阿尔瓦雷德等的争论显示,法国最富的1%人群的财产份额,从20世纪80年月中期的16%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28%,虽然在此之后有所降低,但2010年后仍处在22%以上。同样,在此期间英国的最富的1%人群的财产份额也上升5个百分点左右,最富的10%人群的财产份额上升了78个百分点。 对于进展国家来说,各国收入差距的变化有所不同。一些从全球化受益的国家也经受了收入和财产差距的扩大,中国是一个代表。中国从20世纪80年月初开头,也经受了长达30多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印度是另一个受益于全球化的经济体,也消逝了

6、收入(消费)差距扩大的过程。印度学者古什()在一篇文章中论及到,在20世纪80年月末到本世纪初,印度城市中最富的20%人群的消费份额增加了40%,农村中最穷的40%人群的消费份额只增加了6%。这意味着这一时期印度的消费差距和收入差距都在扩大。在新世纪开头后,印度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连续扩大。在20042012年期间,印度消费支出差距的基尼系数从上升到,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上升为 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公共政策调整:加剧全球财宝支配不公正的三大要素 面对工资、收入、财宝支配不公正的严峻化趋势,一些学者试图加以解释却缺乏共识,笔者尝试从大量的争论文献概括出几点共识。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全

7、球化,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巨大变革,是导致发达国家财宝支配两极化的主要缘由。它们不仅转变了全球的利益支配格局,对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支配产生了影响,也对发达国家内部的收入支配和财宝支配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进展中国家也是全球化的乐观参与者,为了参与全球竞争,国内公共政策也作出重大调整,不得不面对收入差距和财宝差距扩大的挑战。 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过程表明,经济全球化主要还是商品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特别是资本的全球自由流淌。资本流淌的一般趋势往往是从发达国家流向进展中国家,从资本相对过剩的国家流向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从资本收益率低的国家流向资本收益率高的国家。在劳动力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

8、淌的状况下,资本的国际间流淌会带来国际间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资本流出国会失去就业机会,而资本流入国会增加就业机会。 特别是在一些进展中国家存在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状况下,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资原来说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也就吸引着更多外来资本进入。这样一来,这些进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了更高的增长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了大进展,就业率大幅度提升。在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这些国家对外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到发达国家,而且由于其具有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会不断增加出口,逐步替代了发达国家本国生产的产品,在确定程度上导致发达国家低技术工人的就业困难和工资水平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带来了工资差距、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

9、的扩大。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发达国家往往都是资本输出国,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它们的资本的确会从资本全球化过程获得丰厚的收益,而它们的低技能工人难免会在贸易全球化中受到损害,这些工人的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工资水平停滞不升,甚至有所下降。因此可以说,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结构和资源分布状况下,发达国家资本输出对于资本是好事,但是对低技能劳动力未必是好事。这也是为什么从2010年开头,西方国家消逝越来越多的游行示威,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浪潮的缘由。 当然,对于进展中国家来说或许是另一种景象,外来资本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经济加速增长,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取以后,工资和收入开头上升。从这个意义来讲,一

10、些进展中国家引入资本,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时成为全球化过程中的“赢家”。这也导致全球利益的再支配。比如,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使得全球收入支配格局中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但在确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国内收入差距的扩大。 引起发达国家财宝支配不公正上升的另一个诱因,是高科技的加速进步。从长期看,科技进步对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乐观意义。但从短期看,科技进步对就业和工资增长的影响具有确定的不确定性。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发达国家一般具有更强的科技创新力气,又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作为支撑,科技进步更简洁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

11、到收入支配格局的变化。特别是高科技带来的一些新兴产业的快速进展,不仅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更精确地说,新技术进步带来了潜在的市场机会,而资本是将这种潜在机会变为实际利益的驱动器。 新兴产业不仅靠新技术支撑,更需要高科技人才的加入。在资本的支持下,大量的新兴高科技企业为了吸引人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会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和增加激励手段。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高科技企业高端技术人员收入酬劳不断上升的现象。与此同时,新兴行业的快速进展自然会影响到传统行业的就业和工资增长。在这些行业中工资增长是缓慢的,甚至是下降的。而且,在产业结构发生急速变化时,就业结构由于受到劳动力自身禀赋的牵绊不

12、能准时调整,这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传统产业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 新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冲击是机器替代劳动。一些争论发觉,最易于被新技术机器替代的职业是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办公室的文职人员,从事重复性、常规性劳动的员工等,而这些人员大多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他们失去工作以后,即使重新找到工作,其就业的稳定性和工资收入水平也会大不如前。这导致了一些发达国家消逝了就业岗位的“极化”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中等收入群体萎缩。 一些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缘由,是其国内公共政策导向发生了转变。这些国家在20世纪6070年月形成了慷慨的社会福利制度,到了80年月受到诟病。为了提高效率,提升国家

13、的经济竞争力,它们对税收和福利制度进行了整改,以适应全球市场的竞争。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支出,几乎成为全部高福利国家的不二选择。 政府的一些公共政策的变化,也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缘由,这一点在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近期著作不公正的代价(ThePriceofInequality)中进行了很好阐述。他认为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有市场力气的影响,但更主要是由政府政策导致的。一些公共政策的变化使得收入和财宝的支配“越来越有利于富人,越来越不利于穷人”。这些变化包括对金融部门的放松管制政策,不断弱化公司治理制度,为富人供应补贴、漏税避税、寻租和猎取垄断利润的政策和规章,以及取消和减

14、弱针对穷人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政府福利项目,等等。不言而喻,这些政策转向的最大受益者是高收入阶层,而受到损害的是中低收入阶层。 对于进展中国家来说,收入差距的变化缘由则有所不同。它们除了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之外,更多的受到本国经济和社会体制及其公共政策的影响。在世界几个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有的国家经受了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如中国和印度,也有的国家在近十多年经受了收入差距缩小的过程,如巴西。比如,20世纪80年月巴西收入支配的基尼系数曾超过,然后从21世纪初开头巴西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002011年基尼系数年均下降。巴西取得这种结果的主要缘由,是高等教育进展和再支配政策力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快速进展,

15、增加了劳动力市场上技术人员的供应,缩小了高技能员工与低技能工人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政府对低收入人群增加转移支付又会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中国收入支配的启示:共同富有 毫无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发达国家财宝支配中消逝的问题应当引以为戒。在过去40多年中,中国也经受一段时期的收入差距快速扩大的过程,虽然最近几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是收入差距仍处在一种高位水平。而且,由于最近20年中国居民财产积累速度惊人,财产支配差距急剧扩大。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中国在过去之所以没有消逝大规模的社会冲突,除了强有力的维稳手段外,更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使得许多中低收入人群也共享到经济

16、进展的成果。假如将来经济趋于中低速增长,加上外部冲击因素的增多,中低收入群体能否从经济进展中获益就是一个问号;假如收入差距和支配不公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否仍能保持社会稳定也是一个问号。 为了消退这些变量,我们必需加快收入支配制度改革。在初次支配领域,重点是解决市场不完善和扭曲造成的利益支配不平衡问题。在再支配领域,重点是强化税收的收入支配的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性,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和相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的力度。 总之,我们应当从现在起未雨绸缪,转变进展理念,建立更加公正的收入支配制度,顺当走向“共同富有”的进展道路。 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 第2篇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17、,国内外争论者做过多种表述,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角度来定义,一般可以解释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淌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靠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主要缘由进入80年月,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供应了特别有利的技术条件。80年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创新,加上电子计算机远程终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交易速度,从而为资金在国际间的

18、快速移动供应了极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加速了国际资本流淌,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气。7个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用于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从80年月末的7增至90年月中期的10以上。 最终,以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始于80年月中期的乌拉圭回合,与过去历次谈判主要限于商品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等议题不同,将谈判议题扩大到了包括服务贸易、学问产权、市场准入、反倾销规章和建立多边贸易机构等在内的许多新领域。经过近8年的艰苦谈判,各国最终在上述方面基本达成全都

19、,从而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基本框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提倡和推动者,80年月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乐观的作用。到90年月中期,世界2/3以上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项下的可兑换。同时,全部发达国家已完全取消资本交易的汇兑限制,许多进展中国家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开头越来越乐观。近两年来,对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项多边协定的谈判业已取得明显进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该协定已从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并有首批52个国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边投资协定。这一主要由经合组织成员国参与、被认为是旨在制定“单一的全球经济规章”的协定,目前正在谈判之中,估量不久也将面世

20、。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行避开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终极有可能将全部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峻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

21、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气,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进展的今日,尽管照旧可以连续探究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把握则是不行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进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消逝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

22、财税和货币主权已慢慢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济,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确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气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进展目标完全全都,因而,它们

23、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进展目标实行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行低估的。明显,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制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宝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进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

24、例降低到,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缘由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支配不均衡。虽然几乎全部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由于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进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削减。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 第3篇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大致经受了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300年前,

25、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加速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阶段始于100年前,远洋运输和国际商品贸易开头成为联结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方式,并催生了关贸总协定及之后的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协调国际经济秩序并促进自由贸易的进展。最近的一个阶段则始于50年前,跨国公司快速崛起并日益成为国际经济舞台的主角,大有以资本跨国流淌替代商品跨国流淌之势。依据著名国际关系学家小约瑟夫奈的争论,到2010年,至少有192家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了世界一半以上国家的经济总量(以GDP衡量),真可谓“富可敌国”。可见,经济全球化这一不行逆转的历史潮流显著转变了人类生活和世界经济秩序。 长期以来,

26、西方学者始终强调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其FDI对进展中国家的乐观影响。西方的跨国公司不但将先进技术和管理阅历“溢出”到进展中国家,而且还将先进的制度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一些阅历争论也发觉,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改善了进展中国家的产权爱惜和营商环境,甚至遏制了东道国官员的腐败程度。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西方跨国公司并非“天使”,而是“入乡随俗”,通过贿赂当地政府以开拓市场、牟取利益。据报道,德国戴姆勒、美国沃尔玛和英国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商业巨头都存在贿赂进展中国家地方政府的行为,这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 这一背景引起了笔者的深化思考。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位居世界前列,从一个吸取外资为主的国家

27、转变为吸取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经济体,那么中国的跨国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是否也对东道国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这一制度效应是乐观的还是消极的?无疑,这一问题是重要的。一方面,中国在深化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过程中,对东道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对制度领域的影响,始终是学术争论相对欠缺的空白地带;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进展中国家,具有与西方国家迥异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其对东道国的制度效应可能具有确定的独特性。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头整理相关文献和跨国数据,试图通过严谨的计量经济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发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制度效应存在异质性的影响。具体来说,对于制度质

28、量弱于中国的东道国,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改善了这些国家的制度质量,特别是在“腐败把握”“监管质量”和“法治水平”三个方面,而对于制度质量高于中国的国家,上述制度效应则并不显著。可以说,中国的跨国公司已经日益成为改善宽阔进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家制度环境的一种重要机制。 本争论的初稿在国内外多个争论机构进行过汇报,与会专家多次提及的一个难题便是东道国制度质量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即很有可能的是,东道国较好的制度质量吸引了中国的跨国公司,而不是中国的跨国公司改善了东道国的制度质量。面对这一难题,我们通过研读大量国际经济学文献,并集合中国具体国情,制造性地构造了以“中国与各国的地

29、理距离”和“中国国内工资水平”为基础的工具变量,相关检验表明,这一工具变量是有效的。 也值得指出的是,在争论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便是对跨国数据进行整理,这一看似简洁的工作实际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同时也得到了宝贵的阅历和启发,这里简洁共享:首先,应生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跨国数据库,例如“世界进展指标”数据库、“世界治理指标”数据库、联合国贸易与进展委员会的数据库等,并仔细了解相关变量的构造方式、计价单位和时间跨度。其次,应生疏各国的国际通用代码和简称,在拼接(merge)不同来源跨国数据时做到精确无误。这也要求我们不时关注一些国家v和领土变化的状况,确保跨国数据的历时可比性。最终,应将

30、一些广泛被认为是“避税天堂”的国家剔除在分析样本之外,确保争论样本与争论问题相全都。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效应”这一重大课题,我们的争论仅仅迈出了一小步,希望这一努力让后续争论“接踵而至”,为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贡献智力支持。 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 第4篇 随着世界总GDP的提高,跨境资金流淌慢慢壮大,一方面为进展中国家提高效率、开展投资、降低风险供应了新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不稳定因素、扩大扭曲局面。本文通过梳理已有的金融全球化文献,为进展中国家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挑战供应了指导和借鉴。本文重点关注两个问题:在何种状况下进展中国家无法从更大规模的资本账户开放中获益,以及进展中国家可以实行

31、哪些有效措施以爱惜其不受外国货币政策的冲击。 在开放经济体的新古典模型中,削减或者清除跨境资本流淌阻碍对进展中国家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平衡各国间的资本成本水平。典型的进展中国家相对资金缺乏,资本跨境流淌的成本越低,他的资本成本也越低。而理论上,资本成本的下降,可以吸引更多投资,增加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经济进展速度;其二,提高国内和国外居民分担风险的力气,换句话说,随着更多的资产被允许跨境持有,国内消费对国内产出的波动不再敏感,居民个人担当的风险越多,整体的社会福利也越多。相较于发达国家,进展中国家国内GDP增速浮动更大。所以,在理论上,进展中国家从分担风险中的获益也越大。此外,更强的风险担当力

32、气有利于公司猎取更多的投资,也可以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除了上述两点外,政治经济学文献也给出了金融全球化促进进展中国家进展的缘由随着资本流淌更加自由,政府作出不利决策的可能性更低,而相对发达国家,进展中国家的宏观政策全都性更差,这种政策规范效应对进展中国家的关怀更多。 金融全球化也会为进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本文总结了名义汇率机制和资本流淌管理在国际货币冲击传导中所发挥的作用,重点介绍了Han和Wei在2018年发表的文章1,该文在理论创新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测量国家预期变化在利率中的表现方式,并且检验了短期和长期利率角度的货币自主权。 本文汇总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献,发觉在实证

33、争论中所用到的数据,并不存在符合利率逆境(dilemma)或者三元悖论(trilemma)的特征。相反,将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的解释现象:在核心国家收紧货币政策时,对于不受资本约束的外围国家,浮动利率会关心其拥有政策自主权;另一方面,当核心国家放松货币政策,他们大多会被“对增值的恐惊”(fearofappreciation)支配,接受相同的宽松货币政策。 因此,浮动利率供应了不对称或者不完全的与国外货币政策的隔绝。相比之下,不管是在固定利率还是在浮动利率下,资本约束都为外围国家隔离外国的政策冲击供应了保障。 围绕经济全球化范文 第5篇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不足 由于传统贸易理论是以“生产规模酬劳不

34、变”和“完全竞争”为基本假定的,故很难解释二战到1975年间消逝的大量新现象:国际贸易的垄断竞争、新技术爱惜主义、产业内贸易等。事实上,这些现象都可以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予以概括。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2年提出,即使不同地域之间要素禀赋条件及生产函数并无不同,但由于需求偏好的区际差异也可引致互利的贸易。他指出,许多国家相互出口的往往是种类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产品。它们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在多数状况下表现为消费者由于买到了所希望的特定品牌的工业品而获得了效用。故产业内贸易可以得到解释。在这类贸易中,产品差异化具有重要作用。所谓产品差异化是指在同类商品或服务中,厂商通

35、过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广告、售后服务等环节上的努力使自己经营的一种具有某种特色。它与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垄断竞争相联系。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产品之间的类似性会使它们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竞争;而产品之间的差别性则导致确定程度的垄断。产品差异程度越高,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低,其结果是厂商可在确定程度上把握自己产品的价格。而这是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针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除了产品差异化以外,该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规模经济。即指企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因参与国际贸易导致市场扩大从而使长期平均

36、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月初期,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新贸易理论照旧没有兼容传统的比较优势,故其对贸易现实的解释力气照旧没有一般化。1985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贸易理论趋于成熟。该书综合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从而把新贸易理论提升到基础理论的高度,使其适用性进一步增加。该书提出的一个贸易模型不仅导入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因素,符合垄断竞争假设的条件,而且还

37、兼容了传统比较优势,从而使新贸易理论更一般化,解释力更强。该模型表明,第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国之所以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起准备作用的主要因素照旧是比较优势。其次,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即使两国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和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两国同产业的厂商仍将生产异质产品,消费者对外国差异制成品的需求仍将引致产业内贸新贸易理论的上述改进使其成为当今的主流贸易理论。但由于该理论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的,故其并没有从进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对一些可能有利于进展中国家进展对

38、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争论。例如(1)新贸易理论假定各国市场制度基本健全,以一般均衡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从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之角度考察国际经济和贸易,因而对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由产权清晰的企业和市场机制自动实现的,国内贸易机会假设已完全被利用故不再予以考虑。(2)新贸易理论揭示了技术对贸易之间的正面促进作用,但对后起进展国家如何利用技术因素实现“赶超”没有深化探讨。(3)新贸易理论并没有为进展中国家如何才能跳出“比较利益陷阱”指明方向。 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回顾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阐明白著名的“看不见之

39、手”机制,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确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明显,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消逝了。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确定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假如一个国家在

40、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确定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气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比较成本的关键在于比较。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确定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毕竟是什么缘由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

41、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规律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确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酬劳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

42、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酬劳照旧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无论是“古典”的,还是“新古典”的贸易理论(我们不妨将这两者合称为传统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通常的状况是,进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应当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

43、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 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以生产要素供应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其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应、生产条件不行转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淌,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淌;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这表明,大部分进展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愿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内涵的三个层次 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明显,中国经济要迎接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

44、TO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必需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但是我们认为,要避开落人“比较利益陷阱”,这种比较优势的内涵不行局限于传统的狭义的层次,而应突破现有理论的窠臼,拓展为以下三个层次。 1比较优势I: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 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进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这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是一个进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进展状况来看,依据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照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利益驱动观念普遍增加,市场机制将经济资源更多地配置到能体现和发挥中国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通过这

45、些产业之产品的出口,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转换”,即以本国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的高位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当前及今后中国仍需连续充分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其理由有: (1)当前全力进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尚受到要素投入的约束。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进展中国家,若目前全力进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将面临严峻的要素投入约束,这些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连续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技术,培育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和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打下基础。 (2)连续发挥传统的

46、比较优势有利于中国提高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效率。 宏观经济学的原理表明,宏观层次上的资源利用不足和利用过度都是经济缺乏效率的表现。居高不下的非自愿失业(不论其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意味着实际GDP低于潜在的水平。目前我国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成本较高,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供应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凹凸紧密相关,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 中国作为一个进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区进展不平衡,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将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47、,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为此,要破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确定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认为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我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随着现代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越来越多的产业渗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也会大大提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故进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是发挥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努力方向之一。此外,我国企业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中,都应重视在更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中积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例如,在纺织品生产中,我国企业已经在加工环节具有比较优

48、势,但在高质量面料及辅料、设计等生产环节尚不具有优势。再如,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既取决于生产环节,也取决于流通环节,有时后者的附加值更高。在这种状况下,努力开拓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就更为重要。 2比较优势: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 从经济进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一方面,中国人均占有资源数量原来不丰裕,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国内资源消耗显著上升,导致国内不少资源性产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或甚至已超过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经济进展过程中劳动力工资水平必定会不断上升。可以预料,国内市场化进程愈快,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转变也愈快,转换出口商品结构的要求愈迫切。同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收入弹性低,随着中国外贸规模的快速扩大,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显著上升。低档、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呈不断恶化的趋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中国对外贸易进展战略的选择必需着眼于享有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动态利益。 一般而言,技术变动的源泉有二:一种是经过特地争论开发而产生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1nnovation),它一般是RD的结果。另一种则是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接受“技术外溢”(Spillovers)而学来的,称为“干中学”(Learningbydoing)。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