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上物理全面总复习.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123811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DF 页数:75 大小:1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二上物理全面总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人教版初二上物理全面总复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二上物理全面总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上物理全面总复习.pdf(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声现象目标认知学习目标1、要知道声源、回声的概念;2、知道不同物质中声速不同,会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听到声音的条件;4、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区别;5、了解噪声及其危害,能想办法减弱噪声;6、知道超声与次声的区别;7、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应用。学习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乐音的三个特性;3、相关的计算。学习难点1、乐音三个特性的理解;2、与声音有关的计算。知识要点梳理1 .产生声音的原因要点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传播的条件要点诠释: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

2、通过介质传递声波。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 度有关。3、声速要点诠释: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例如: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等。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 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 4 0 m/s。一般情况下v 0V给v 气。回声现象也是因为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这个过程中,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的两倍,或者用声速乘以回声时间的一半可求出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4、听到声音需要三个阶段:要点诠释:发声体发出声音一介质传声一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

3、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5、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 演奏现场的感觉的。6.音调、响度、音色要点诠释: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单位是赫兹;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 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同一音调的声音响度可能不同。同样,同一响度的声音音调也可 能不同;由于不同的物体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调、响度都 相同,但它们还是有区别,这就是音色的不同。当同一物体结构发生变化时音色也会发生变化。7.声音的利用要点诠释:

4、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测海深、绘制海底地图;医学:听诊器、B超等;地震预 测,利用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8.噪声及来源要点诠释:从环境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 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来源: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 看:是发声体做的无规律振动。9.减弱噪声的途径要点诠释: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上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规律方法指导1、关于声源,应该知道物体发声,则声源一定在振动;2、关于声速应知道一般的:丫 附 丫 流 丫 气;3、关于声音三个特性我们应知道:音

5、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 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 器的音色不同;4、关于回声定位,学生应会利用S=vt进行简单计算。经典例题解析声音的产生Ci.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 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解析: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出去才

6、能被我们听到,我们听不到声音并不意味着物体没有振 动。发声的原因是物体在振动,因此能说明物体在振动的实验就符合要求。答案:Do总结升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自然界中凡是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而物体发声说明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听不到声音并不能说明物体没有振动,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听不到。举一反三: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这些声音都 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我们能够分辨出鸟语和琴声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答案:振 动 音 色。声音的传播C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 声音情况是(

7、)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D.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要比空气中快。答案:Do总结升华: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要快,在气体中传播要慢,在液体中的速度居中。同时声音传播速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举一反三:我国古书 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 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答案:大地快C 3.下列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听到的是

8、()A.医院里的“B超(频率高于20000Hz)B.旗帜发出的声波(约50Hz)C.蝴蝶飞行时发出的振翅声(约2 3Hz)D.风暴发出的声波(1015Hz)解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最低为20H z,最高为20000Hz。答案:B。总结升华: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可能都被我们听到,比如人耳对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和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就没有反应。只有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才可能被人耳听到。4.下列 说 法 中,正 确 的 是()A.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慢C.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就会混在一

9、起,使原声加强D.人听声音时,只能靠耳朵接收空气中的声波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快,在空气中慢,故B错:其中D选项是涉及到人听到声音的途径的,由于人听到声音还可以通过骨传导,因此该选项是错 误的。答案:C总结升华:当人的听觉系统发生障碍时,声音还可以通过头骨、颌骨、牙齿等传给听觉系 统 而 引 起 知 觉,人们把这种传声的方式称为骨传导。举一反三:在全校诗歌朗诵会上,王丽同学获得第一名,老师用录音机将王丽同学的朗诵录下并在教室 里播放,供同学们欣赏,但当同学们都在如醉如痴地聆听时,王丽同学心里却感到很纳闷,因为她听起 来好像不是她朗诵的,同学们

10、都笑着说:“别谦虚了,是你没错!你能解释王丽的疑惑吗?答案:同学们在现场听王丽朗诵和从录音机中听王丽朗诵都是通过空气传声,而王丽从录音机听自己朗 诵时:是空气传声,平时听自己声音是空气传声和骨传声的综合效果。声音的特性C 5.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A.音调 B.音色C.响度 D.速度解析:根据“高音”我 们“唱不上去”,“低音”我 们“唱不出来”的生活经验,可以认识到这里的“高”“低”应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声音“高”“低”就不一定指的是音调。如“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指的就是响度。答案:A总结升华:音调和响度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易混的

11、概念。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音的频率:而响度的大小是 由振幅来决定举一反三:1 .在音乐课上,吴老师在钢琴同一音阶上分别弹奏了“哆”“来”“咪”三个音符,则从声音的特性 上看,这三个音符的 一定不同,同学们在跟唱时,吴老师发现同学们“咪”这个 音符没有唱准,重新用力在钢琴上按下“咪”这个音键,则这时弹出的“咪”与开始弹出的 咪 不同。老师发现小王和小李在练唱时,发“哆”这个音符很准,但同学们听起来他 们发音还是有区别,这是因为。解析:钢琴上每个键对应一个音高,按不同的键音调不同;敲键的力大小不同,钢琴内弹片的振动幅 度不同;不同人都有自己的发音特色。答案:音 调 响 度 音 色 不 同2 .生活中

12、,我们在描述声音的特性时很随意,因此描述也不太清楚。下面是一些对声音特性的形容:细声细气尖叫高声呼救低沉语调大喊大叫引吭高歌男高音歌唱家说话像蚊子叫震耳 欲聋。则 形 容 声 音 音 调 的 是,形容声音响度的是 (只写序号)答案:音调响度。声现象单元复习与检测知识网络r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的传播需要介质Y-一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固、液、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声的传播形成声波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现冢1我们怎样听到 声 音 音调声 音 的 特 性 J响度音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Y声与信声 的 利 用 11 声与能声源的振动产

13、生声音一空气等介质的传播一鼓膜的振动一听觉神经一大脑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一一骨传导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由物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是分辨各种声音的又一依据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j 防止噪声产生控制噪声J 阻断噪声的传播 Z1,题意指出光从某介质射入空气中,也符合折射规律。举一反三: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中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解析:我们应先画法线ON,再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作出反射和折射光线,注意:Z Y=Z a=45 Z y)答案:光现象章末总结与测试编稿:张天宝 审稿:郭

14、金娟 责 编:李井军一、知识网络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光的传播4光的直线传播: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L 光速:c=3xl08w/sr色散: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颜 色J光的三原色:红、绿、蓝L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青、黄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不同,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反射光光现 Y冢反射规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时光路可逆光的反射 反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改变光路 应用1 1成像特点: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成像T 像的性质:等大、正立、虚像成像:没有光线会聚,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所成的像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冢光的折射 折射规

15、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时光路可逆I应用: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红外线看 不 见 的 光,L紫外线二、知识梳理1、光的传播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人造光源:火把、电灯、烛焰等。光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X10、/$,计算中取C=3X 108m/so(在水中速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的2/3)光年:(距离单位)光 在

16、 1 年内传播的距离。1 光年=9.4608X104%2、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光沿原路返回。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

17、射定律。3、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球面镜:凸面镜

18、: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4、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光从-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能发生折射,同时能也发生反射。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19、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 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5、光的色散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

20、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6、看不见的光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雾灯用黄光

21、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三、规律方法指导1、在平面镜成像中,应知道:每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都会聚于像点;、物与像大小相等;、到镜面距离相等。2、在利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我们看到的物体是该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而不是光线由眼睛发射的,不要搞错方向。3、关于物体的颜色应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如果物体不反射任何色光,则该物体颜色为黑色;若物体不吸收任何光线,即全部反射或透射则该物体颜色为臼色。四、经典例题透析:夯实基础 1、回答下列问题中

22、的“倒影 光斑”“人物”等词指的是影还是像?若是像,是实像还是虚像?(1)湖边宝塔在水中的倒影;(2)太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在树荫下形成很多圆形光斑;(3)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解析:影子是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线,在物后形成的跟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由于影子是黑的,故影子只反映物体的轮廓,不反映物体的细节,而像却是明亮的,其明亮程度与物相对应且有层次感,所以像能反映物体的细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判断: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是影,而水中宝塔的倒影却是像,它是以平静的水面为镜面形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的结果,树枝、树叶相互交叠,就会形成许多小孔,太

23、阳光通过这些小孔,在树荫处的地面上呈现出太阳的像,即圆形光斑,是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答案:水中宝塔的倒影却是像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是影树荫处下的圆形光斑,是实像总结升华:(1)平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清楚影与像的区别,能够解答本题:(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答,如平静的水面具有平面镜的作用,于是可猜想:水中的倒影可能是像,根据影子的成因,我们知道影子只能出现在物体背光的那一侧,而水中的倒影却不是这样,于是我们确定“水中的倒影”是像。(3)茂密的树叶间的空隙很少有(甚至没有)圆形的,但当树叶间的空隙很小时,该空隙就成了小孔.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如:烛焰经圆形针

24、孔所成的像不是圆的,而是与烛焰的形状相同,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树阴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造成的。举一反三:下列像中是实像的有()A、猴子捞“月”中的月亮 B、从鱼缸的侧面看到鱼缸中游动的“鱼”C、海市蜃楼现象 D、吃饭时从小匙里侧面看到自己倒立的头像解析:A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C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只有D属于凹面镜形成的倒立的缩小实像。因此选D。2、图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虚线a、b 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光路图。解析:延长a、b 相交于S,S 即为S的像,连接S S,作S S 的中垂线PQ即为镜面,a、

25、b 与镜面PQ的交点A、B即入射点,作出平面镜。aS答案:如图/总结升华:解答本题的知识依据和思路如下:(1)点光源发出的光是发散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也是发散的。由此可确定与a 、b 重合的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2)根据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平面镜中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所以延长a 、b ,其交点S 即像点;(3)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此作出平面镜PQ;镜面与a 、b 的交点就是要求光线的入射点。注意:平面镜作图中,镜后线段画虚线。举一反三:平面镜前有一光源S,点光源S 发出的哪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 点?S A解析:

26、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确定光源S 的像点S ,连接S A 可找到入射点0 和过A 点的反射光线0 A,连接SO,SO 即为反射光线0 A 的入射光线。综合应用0 3、眼睛位于0 点,通过小平面镜MN观察周围物体(如图所示),求眼睛可观察到物体的区域。M加解析: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将。点的眼睛假设为光源,它的像在图0 处,连接O M、O N 并延长至B、A,则 ANMB区域为眼睛可观察的范围。答案:总结升华:用上述方法解题的原理是:若 0处有一个光源,它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到达A N M B 区域;根据光路可逆,在 A N M B 区域内的物体发出的光,都能到达0处进入眼睛。如果

27、认为O M、O N,A N、B M、MO,、N O 均为辅助线,可用任意直线(虚线或实线,不用箭头)表示,若将其用光路图表示,则光的传播方向应当是图所示的方向,不能画反,镜后的线段应用虚线。举一反三:有一点光源S和一平面镜M,中间有一档光板M N,如图所示,请做出可以看到S的范围。解析:如图所示,首先做出点S的像S,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作出最边缘的入射光线S F、S H,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出反射光线F E、H C,然后作出最边缘的两条反射光线Q P、A B 即得到看到S的范围P Q F E 和 C H A B。答案: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 眼睛与眼镜 望远镜与显微镜目标认知: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

28、应用。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知识要点梳理:一、透镜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光学符号: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光学符号:I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

29、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二、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片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三、眼睛和眼镜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 较 厚

30、(焦距短,偏折强)。四 近视与远视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近视的矫治:配戴凹透镜。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远视的矫治:配戴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 0 0 义焦距的倒数。五、显微镜和望远镜显微镜: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31、,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视角: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规律方法指导: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4、望远镜不是把物体放大,而是把物体“拉近”,从而增大视角,感觉变大、变清晰。5、放大镜在使用时,越靠近焦点,所成虚像越大。经典例题透析:透镜对光线的作用C i、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束有会聚作用B.

32、凸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C.凹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没有发散作用解析: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表现在所有光线;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表现在所有光线。答案:B。总结与升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表现在所有光线,经凸透镜折射的光线不一定是相交的,但是肯定比原光束集中;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表现在所有光线,经凹透镜折射的光线不一定是发散光束,但与原光束相比,一定更发散一些。举一反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行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一定相交于焦点B.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一定相交于一点C.光束经凹透镜折射后一定是发散光束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有发散作用解析:平行

33、于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一定相交于焦点,而其它平行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虽相交于一点,但不是焦点。答案:D解析:根据凸、凹透镜对光线折射特点进行判断。答案:-2 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拍照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大于8 0 c m 时,底片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答案:凸8 0实总结与升华:大家应熟记凸透镜的应用:、当u 2 f时,照相机、眼睛;、当f u u时,放大镜;、而显微镜则是经两次放大,是光具的组合。我们应熟记:物体由远处向焦点处靠近时,像会远离透镜同时变大。也就是说物距和像距变化相反,像的大小和像距变化相同。举一反三:照相师在为八年二班照相

34、时发现有一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器,为了把所有同学都照上,他应该怎样做?解析:要想把人都照全,应把像缩小,因此物距应增大,所以他应后退,同时减小像距,把镜头向里缩。C 4、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1)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2a;b.解析:正常的眼睛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而近视眼则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远视眼则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答案:(1)近视眼,远视眼,正 常 眼(2)视网膜距晶状体太远;晶状体太凸总结与升华:我们应知道眼睛的结构和成像

35、特点以及校正办法,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举一反三:人的眼睛相当于一个照相机,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的 像。现在学生很多不注意用眼保健,以致近视眼越来越多,近视时就如下图中的,而矫正后则变为图中的。解析: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即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近视眼为图丙;矫正为甲图。答案:胶 卷 倒 立 缩 小 实 图 丙 图 甲5、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 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 机的镜头,显 微 镜 和 望 远 镜 的 目 镜 都 相 当 于 一 个。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 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

36、 的虚像。(选 填“放大”或“缩小”兀解析: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相当于幻灯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成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缩小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答案:幻 灯 照 相 放 大 镜 缩 小 放 大总结与升华:用这种类比的方法可以加强大家对知识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和以前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举一反三:显微镜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一 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 像。(填“实”或“虚

37、”)解析:显微镜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放大镜)。答案:凸 虚。C 6、小红同学在八年级时配了一副TOO度的眼镜,到了九年级后,由于学习任务重,经常看不到黑板上的字,爸爸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她换一副-300度的眼镜,请你帮她分析以下问题:(1)小红同学配戴的是 透镜。(2)小红同学新配的镜片焦距多大?(3)她的视力是好了还是坏了?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分析:很 彼 的 度 数 为 负 值.则 表 明 是 必 遗 货.因 为 凹 造it是虚#.点.即焦距为负值,度敷 D=1OO4=(1/_DX

38、IOO则焦能为/=-X i00 X 100 m=O.33 m.眼就的反数超方.则位片的焦距越小即它对光的发敝作用越大,袅明视力下降为了保视力我们在注章用眼卫生:不要在於光下才书写字,要保护限时与书本之间的距南金过,扬做歌保K操等.答 案:(1)凹(2)0.33 m(3)差.应 注 意 用 眼II生:不在强光下看心保持眼晴与书本之间的距离等.总结与升华:、眼镜的度数=1 0 0 X 焦距的倒数;、凸透镜度数为正、凹透镜度数为负;、造成视力不正常的原因是:学生们读书、写字持续时间长,这说明推广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以及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改革力度不够,还有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脑与电视的普及以及游戏机的

39、泛滥,印刷品的大量增加,使学生近视距运动大大增加,而室外远视距活动大大减小,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都关注这个问题,从预防开始;预防措施:要做到读写姿势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 3 c m;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要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在直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不在 躺 卧 时 看 书;不在走路时看书;要注意看电视卫生,一般不宜超过0.5 l h,眼与电视屏幕的距离最好是3 m,不能低于 2 2.5 m,看电视时应有适当的照明;要注意玩电脑游戏机时的卫生,每天不能超过0.5 h;要注意操作电脑的卫生,要使眼睛与电脑屏幕之间保持6 0 c m 的距离,电脑屏幕中心的高度,应比眼的

40、平行视线低一些,每次操作0.5 l h,至少要让眼睛休息1 5 m in。举一反三: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 中的那一副。解析:老花眼配戴凸透镜,当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为放大镜,度数越大,放大倍数越高,所以乙为爸爸的眼镜,而丙成缩小的像,应为凹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目标认知:学习目标: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 .3 .4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重点: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 、会应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

41、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总结过程。知识要点梳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 、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 直 线(光具座不用);2 、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的性质像 距(V)应用倒正实虚放大或缩小u 2 f倒立实像缩小f v 2 f照相机u=2 f倒立实像等大v=2 f特点:实像大小转折点f u 2 f幻灯机u=f不 成 像特点:像的虚实转折点u u放大镜规律方法指导:调一、要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同学们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蜀1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2 .通过焦

42、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3 .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现在,我们利用这三条光线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作法:画一直线表示主光轴;把透镜放在主光轴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轴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分别放三个位置(u f u 2 f);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的光线.;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相交于一点: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这就是物体的像;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不相交,反向延长,交于物体与透镜的同侧;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用虚线表示其成的像为虚像,如图所示:

43、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口诀一:“一 焦(点)分虚实,二 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口诀二: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外。口诀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注 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注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三、放

44、大倍数:VK =初中阶段不必掌握,但应知道:、当 VU时,成放大的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物体越靠近焦点,所成的虚像越大。经典例题透析:1前凸透镜的应用而 1: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把光圈的数值调小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解析: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物,指的是景物离镜头较远,也就是物距较大.根据照相机的原理,像很小,像距很小,应当减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远法移动.只能将镜头后移,反之,在拍摄近景时,应当加大胶片与镜头的间距,将镜头向前移,由此可

45、判定选项A 不正确,选项B 正确。光圈是镜头前边开口的障碍物,它的作用是只让光从所开的口中通过,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阴天,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较弱,因此,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加大进光量,而光圈的数值越小,进光量越大,从而得知,选项C 正确。答案:BC总结与升华:1、使用照相机时,需要的像要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应当说明,放大或缩小光圈,只能改变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决不会因为减小光圈使物体的像少了一部分。2、照相机镜头变脏,因物体附着镜头上,因此成的是虚像,不

46、会在胶片上留下污点的像,只是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减少,使像片变暗。举一反三:照集体像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D.将快门数字调大解析:没有人进入镜头,说明要成的像太大,若要使全体人员进入镜头,则需要使成的像小些,根据成像规律,像要变大,像距也须变大,而物距必须变小,反之,像要变小,像距也须变小,而物距必须变大,这样就需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或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所以选项A、B 正确;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只是增大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快门数字调大,曝光时间变化,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答案:AB放投影片

47、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胶片上图像的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解析:屏幕上的图像比胶片上的图像大,是一放大的像,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倒立指的是物像关系,在屏幕上的景物确定是正立的,但这只是屏幕呈现的情况,而不是物像关系,在放投影片时,必须倒置,因为胶片上的图像与屏幕上的像是倒立关系,屏幕上呈现的是胶片上图像的倒立像。“实像”由实际光线的交点组成,能够用屏幕显示,“虚像”处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它由经过透镜或经平面镜反射的反向延长线交点组成,无法在屏幕上显示,只能用眼睛或仪器观察,屏幕能得到胶片上的图像是实像,

48、选 D。答案:D总结与升华: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举一反三: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能成 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在投影时由于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同学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法是,向 调 镜 头(填“上”或“下”),同 时 投 影 仪 与 屏 幕 的 距 离 要。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要想让像大一些,则物距应变小,像距变大;胶片不动,因此镜头下调,同时增大像距,即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增大。答案:放大,下,增大凸透镜的成像规律C3、小王:在看地图时,有一个细小地方总是看不清楚,他想放大了再看,于是将地图放在玻璃板下,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于是看

49、清楚了,请你帮他分析,这是为什么?答案:水滴中间厚,是一个凸透镜,地图与水滴间的距离较小,可以看成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因此通过水滴看到的是地图放大的像。总结与升华: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做成放大镜,但它仍是凸透镜,要想当放大镜使用,必须控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在这个范围内,物体越靠近焦点,所成的虚像越大。举一反三:小红是位集邮爱好者,在她使用放大镜光看邮票时,觉得邮票上的字太小,她应该怎样做?解析:在使用放大镜时必须控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在这个范围内,物体越靠近焦点,所成的虚像越大,因此,她应该让邮票离凸透镜稍远些,但不能超出一倍焦距。4:吴越同学在研究凸

50、透镜成像规律时,他把蜡烛放在透镜前2 5 c m 时,在后面移动光屏,当光屏距透镜1 4 c m 时呈现了一个缩小的像,请你分析,当他把蜡烛放在透镜前6 c m时,物体能不能在光屏上成现一个清晰的像?解析:像成在光屏上,应为实像,此时v 2 f、f v 2 f;f 1 4 c m 2 f;解这两个不等式可知:7cm5cm;当我们把蜡烛放在透镜前6 c m 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因此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总结与升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同学们应熟记透镜成像的规律,结合数学知识,首先判断出焦距的范围,再根据这个范围作出进一步的判断。答案:不能举一反三:在上题中,如果吴越同学把蜡烛放在透镜前1 5 c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