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123084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10.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pdf(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人文地理学总复习题解答第 一 章 绪 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两个特定的内核:1.区域和空间这条研究主线;2.人地关系的传统。对综合性和区域性做具体说明(一)综合性:比如说人口分别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自然环境:地方的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分布经济因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它地区的人民为了改善物质生

2、活条件,争先恐后的涌向大都市导致城市人口密集历史因素:个地区居民长期下来对该地区的环境比较适应,而不愿意离开去别的地方政治因素:战争出现人口大规模迁移这必然会影响人口的重新分布由于地理学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因为不同区域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色因此离开区域差异的研究人文地理就失去了凭借2.列举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1.环境学派主要观点:(1)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2)地理环境决定论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2.区域学派主要观点: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

3、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3.景观学派主要观点: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一景观的整体。4.人地相关学派主要观点: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 有 其 它 因1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3.地理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古典地理学阶段。从地理学思想萌芽的出现到19世纪上半叶。对古典地理学具有奠基

4、意义的是两位德籍地理学家,他们是洪堡(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李 特 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古典地理学主要以记叙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洪堡创立的因果、综合、比较原则的研究方法使地理学从对自然和人文现象的记叙转变为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地理学在这一阶段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时期有关地理方面的著作有荷马的 伊利亚特,洪 堡 的 新大陆热带旅行记、宇宙等。(2)近代地理学阶段。19世纪上半叶到二战以前。世界上开始出现大学地理讲座和地理系。在这一-时期由于地理大发现、探险活动,地理方面新资料和新报道的增加,人们为了寻求复杂地理现象的答案,引发了地理学的大发展,加之科学革命的冲击

5、,其他学科的发展,地理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在这一时期地理方面的著作有白吕纳 人地学原理,拉 采 尔 的 人类地理学。地理学建立起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现代地理学阶段。二战以后。战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扩大了,理论,技术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综合发展。有关地理方面地著作有加里森的 计量地理学,阿努钦的 地理学的理论问题。4.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征。(一)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观等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新的研究方法。首先,计量方法和数

6、学模型在人文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次,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的引用被称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第三,现代人文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三)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首先在研究内容上起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研究方向:文化倾向和应用方向。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按照普通性程度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最高层次来看,是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指导,2 其次是人文地理学

7、的传统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搜集,分析和利用资料,利用和编制地图等:三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其中哲学方法论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作为理论思维的高度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科学探索具有重大意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种哲学方法论有关:1 经验主义方法论2 实证主义方法论3 人本主义方法 论 4 结构主义方法论。下面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四种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其基础是归纳法。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归纳是从个别推出一般,从科学发展

8、的内在逻辑上看,客观存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很难刘出假设,发展理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它和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变化:一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二,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彩了演绎逻辑。三,加强发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但是又有着很深的不足:1 经济决定论的趋向。2 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3 地理系统是开放我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其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而且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趋向,把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四

9、,结构主义方法论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有两点: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2 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人文现象。但是它还不完善,不系统,影响力小。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一)社会性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人文活动抽象成人文现象,从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科学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所以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即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虽然人文现象受到

10、其他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但最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社会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历史性上,各类人文现象都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离开了历史研究人文现象只能得到某个时期的片段,而不能从历史角度抽象出一般规律。3(二)区域性人文地理学重在研究区域特性,从而得出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性,相似性,这正吻合了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这一事实。我们在学习人U迁移时,会从国际人口迁移到国内人口迁移,在学习种族,民俗,民族时,划分不同的区域,探讨分布范围,界限,规律无一离不开区域。其本质原因就是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

11、特定的空间和区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三)综合性人文现象繁多复杂,彼此之间及它们与其它因素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就是需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整合,它们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得出本质的一般规律,正因为这样,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横断学科,与其它些研究地表人文要素的科学有密切关系。4第 二 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1.简述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拥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他们的物质形式。它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不断的适应和改造自然而逐渐形成的。其中符号是文化的基础,文

12、化通过符号获得并且通过符号而发展;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核心;规范是它的重要内容。关 于“文化”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给出的。他 称“文化或文明,就是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文化”的概念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克罗勃和克鲁克的综合性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

13、素。”简而言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拥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2.文化中所指的符号包括哪些内容。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拥有的符合.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他们的物质形式。其中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科学符号.艺术符号(最悠久的).数学符号。语言符号包括各民族间不同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等。科学符号如化学式H20,物理公式F=ma等。艺术符号如线条.音乐.绘画等。数学符号如阿拉伯数字1.2.3.等。后天的文化获得与传播是靠符号而实现的,为了获得和传播,文化就创造了这种文化载体的符号,通过它来传达文化的内容,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作为文化载体

14、的符号当然也是各文化群体的文化成就。3.列表比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54.说明物质文化的特点。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例如人类的衣食住行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都属于物质文化。这里不单包括其具体的器物,还包括这些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甚至还有体现在这些器物中的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趣味爱好等。6一般说来,物质文化有二方面特点。第一,物质文化的基础性。这是物质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存在的形态的关键。它是现实的可触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产品。第二,物质文化的基础性。其他文化都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而发展的,因此,物质文化就成了其他形成

15、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是这个原因,人们往往把某一时期的物质作为该时期文化的标志,例如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第三,物质文化的时代性。物质文化不但与人类生活的需求有紧密联系,而且与物质生产技术发展有关,所以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有迅速变化之特征。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众所周知,现在在全国各大超市及乡镇小超市都有海尔品牌的商品,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不仅在国内,海尔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市场,现在已有许多的跨国公司。起初海尔在国内凭着高质量,木着诚信原则,得到广大客户的满意,因此很快开拓了中国的市场。并逐渐地扩散到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非洲一些很小的国家也都有

16、海尔的产品,所以说海尔已占据了全球的市场。这种现象无疑反映了文化的扩展扩散。所谓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迁移扩散的一个好例子就是,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是独特的,它的烹饪方法色、香、味与西方饮食文化大不相同,深受各国人民欢迎。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华人餐馆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当地人大饱口福。这种饮食文化的技术是在中国生活中形成,不易为其他文化的人们掌握,其道地的技艺只能在华人社会原地去寻找。所

17、以尽管华人餐馆遍布世界各地,但技艺高的厨师则只能来自中国。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正是这种原因,随着世界人口的迁移运而把很多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这种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更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在空间上不连续这正是该类型扩散的特点。因此,从例中看出,文化的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的不同有:前者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后者特点是与其原文化在空间上不连续

18、;迁移扩散比扩展扩散要快。6.比较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人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另一个是人类对工具和7 火的使用,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的出现。这两个特征都是在人类适应环境而发展中产生的,前者一般称为生物适应,后者则称为文化适应。生物使用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用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这就是文化适应。通过对生物适用和文话适用的对比可以

19、发现其异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有: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生物适应中表现为生物的适应性,并通过遗传传递下来。在文化适应方面表现为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2.两者都在演化中,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起适应性。正是新的生物特性、新的文化的优势、效益取代旧的,从而推动生物和文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优胜劣汰。4.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其不同之处有: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人的生物特性是通过遗传传递的、是先天的。而人的文化特性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后天的。2

20、.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文化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在形成机制是不同。形式文化区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它是某种文化现象,或某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文化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而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温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个农场、

21、-个教区、一个学区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致性。例如,日本语只在日本用,因此,日本作为国家的政治功能文化区与作为语言的形式文化区就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区别还有以下方面。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例如,国家的首都、城市的市政府都是该国家、城市范围内的政治功能中心。一个农场的场部就是经济上经营和管理这个农场的中心。一个天主教的教堂、美国的州立学校就是该区天主教徒活动、该区纳税人子女8就学的场所。这种中心是实现其功能作用的中心,使该区内部因这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起来。这种文化区的功能中心位置是明确

22、的,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几何中心。功能文化区的边界没有一个交错的过渡带,而是由明确该功能中心的范围所划定的确定界线。因此,功能文化区就是以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以及中心的功能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8.比较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己具备人类基木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2、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在发现的晚期猿人生活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石器工具。其

23、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主要是砍砸器,此外还有一些小型工具。这些石器虽较粗糙,但已形成 定的类型。此外,还发现了类似窝棚的建筑遗存,说明当时有一定的文明程度。3、早 期 智 人(古人)阶段。距 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脑容量在1 300毫升以上,但脑结构仍保留了不少的原始特征。早期智人的眉脊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扁宽,颌部前突,其形态特征较直立人进步。一般认为早期智人是由直立人演化而来。4、晚 期 智 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

24、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晚期智人的前部牙齿和面部减小,眉脊减弱,颅高增大,脑容量平均达到1 400毫升以上,其体质特征已和现代人基本一致。从已有的化石材料看,早期智人阶段各大地区就已出现了明显的地区性的形态分化,加上各地区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在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人类在进化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在直立行走时代,人类利用自然界所生长的动物、植物、鱼类,并开始使用棍棒、石块等工具;后来学会制造工具、使用保存火,改善了人类生存与生活

25、条件,是人类活动领域扩大;在狩猎采集时代,人类依靠群体的组织与分工以提高其获取食物效率,男女明显出现分工;在农业时代,人类开始驯化植物、动物而创造出农业与牧业,同时出现了服装、房屋、聚落、陶瓷、部落等;后来,城市、宗教、法律、阶级、国家等逐渐出现,文明由此诞生。9.简述近现代文化与环境研究的主要观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创造文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关于人地关系的9理论与思想的历史发展比较久远,现将近现代文化与环境研究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e nvironme nta l d e te rminism)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6、近现代在地理学中,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带来广泛影响的是,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及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环境决定论从2 0 世纪3 0 年代始对其过分强调的环境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而受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减少。(-)可能论可 能 论(possib ilism)的论点与决定论不同,它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这种思想是法国地理学家P.维达尔*臼兰士于2 0 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类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

27、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他的学生J.白吕纳对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适应的选择能力有进一步发展,他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三)适应论适 应 论(a dj us t ment t heo r y)是英国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四)生态论生 态 论(huma n ec o lo g y)是美国地理学家H.I I.巴罗斯提出的

28、。他 在 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木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生态论和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论点大体相同。(五)环境感知环 境 感 知(env ir o nment a l p er c ep t io n)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自

29、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六)文化决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与从前相比,可以说已达到相 当 高 10的程度。特别是在一些国家,为了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设计和建造了一些伟大的工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c ult ur a ldet er minis m)。(七)和谐论在 20世 纪 60年代,由于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农业发

30、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虽然在各国的重视下,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得到解决,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有所加重。为此,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即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h a r m o n y)o1 0 .简述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挑战与应战”学说是指在某一时期结束,个新的时期到来时,一个地区的环境气候会发生变化。在这种地区的人们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追随习惯的气候环境,向别地迁移;二是不怕恶劣的环境勉强生活;三是留在当地,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如驯化动物或从事农业等,把他们从变幻莫测的环境中解救出来。然而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们不能总是迁移或是勉强生活,因为环境已经恶劣的

31、无法使人勉强生活了。所以面对环境向他们提出的挑战,这些人起而应战,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劳动,终于战胜了环境,创造了文明。简单的说,就是环境改变,向人类宣战,人类应战并战胜环境,创造了文明。1 1 .解释文化景观与文化整合。文化整合包括两种情况的整合:一种是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的协调。这种整合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促进该系统的发展,极大提高内部凝聚力,有利于该文化系统的扩散。另一种是不同文化系统在相互交流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它们对应层次、对应层次文化特质间相互融合,形成文化整合,这种整合使原来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富有生存力,更能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文化景观

32、即人文景观,它是地球表面各种人文现象的综合体。具体的说,它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字产品。由于各文化集团按各自文化构筑自己的文化产品,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景观。这样文化景观也反映出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文化景观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不断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及文化景观,因此文化景观就有了时间上的变化。这使研究文化景观的时空变化成为研究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特殊方法。1 1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1.论述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影响: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方面。

33、比如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贫瘠的土壤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迟缓,人口增殖也就缓慢,从而形成我国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区。面积广大、尚未开发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旷人稀甚至荒无人烟。西北地处干旱内陆,草原面积广大,农业以灌溉为主,水文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显与水资源分布相关。广大荒漠地带,人迹罕至,而河水流经地区及地下水丰富的地带,则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区,如宁夏银川平原及内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于黄河水灌溉之利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成为塞上明珠;又如

34、新疆阿克苏地区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6%的绿洲地带,人口密度为175人/平方公里;吐鲁番盆吐地中的绿洲上,人口密度高达376人/平方公里,而绿洲以外不足一人或为无人区。西南地区虽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岖,石山裸露,但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在一些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成许多农 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二)社会经济因素虽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有些,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人口分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决定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的影响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起

35、作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造成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2)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性。越是历史悠久的地区,这种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汉族地区,人口增殖的时间长,密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多数地区,因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增殖时间短,迁移人口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较稀疏。2.说明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 0 6 0 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世界人

36、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o海拔5 0 0 m 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 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 0%;而占陆地面积4 3%的高原地区(海 拔 5 0 0 m 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 0%。1 2 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 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 以上。3 .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37、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 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谖辉(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其次,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 0 0 k m、5 0 0 k m、1 0 0 0 k m 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 3 5.9%、6 0.2%、9 0.6%(1 9 8 1年)。我国人口分布自沿海向内地由密转疏的特点在人口密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距海岸线 2 0 0 k m 以内的人口密度为1 0 0 人每平方千米,2 0 0-5 0 0 k m 范围内为4 8.8 (即下降了一半以

38、上),5 0 0 To0 0 k m 范围内为3 5.0 (下降近2/3),1 0 0 0 k m 以上范围内仅为5.2,(不到1/1 9)这一状况与世界人口分布大体一致。最后,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山地与平原高程相差很大,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据量算,我国海拔 5 0 0 m 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合计占全国总面积的2 5.2%,却集中了全国人口的7 9.7%(与世界平均状况一致);而海拔2 0 0 0 m 以上的高原和高山占全国总面积的3 2.9%,人口

39、仅占2.1%,4 .简述当代人口的空间移动的社会经济意义。1)人口的移动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空间配置,由于人口的自由流动正好实现了人力资源空间的重新配置,因此,提高了对人力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推动了人类社会性的全面发展。2)人口的移动导致了城镇化,都市化现象的出现,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量劳动力输出,使工厂或企业有充分的劳动力输入,不断得到补充,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社会经济财富。3)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得力于工 业化国家积极吸引人才的措施,这些国家利用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不断探索开发新型产业,并将其发展壮大将社会性经济提高到一个新台阶。5 .简述现代

40、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 年)的迁移活动.二战前,无论是欧洲的殖民者把大批的黑人作为奴隶从非洲贩买到美洲,还是欧洲人向新大陆的移民,以及亚洲各国向国外的移民,基本上都属于永久性的迁移.13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有:(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2)外 籍 工 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19 8 0年世界上约有14 00万难民,其中非洲6 3 0万、中东3 6 0万、亚洲其他部分220万、欧 洲 3 5 万、南美24 万。(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41、经济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优厚的经济待遇、较好的科研条件以及移民手段,吸引了大量发展中国家人才。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人才外流较多。例如,美国仅在19 6 9 T 9 7 9 年间就接受了近5 0 万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其中近5 0%来自亚洲,7 5%来自发展中国家。(5)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20世 纪 5 0年代西欧净迁入3 7 0.5万人、北欧净迁出5 3.4万人;6 0年代西欧所有国家均成为净迁入国,结果净迁入人口 4 9 1.9万,北欧的丹麦、挪威成为净迁入国;到 7 0年代,西欧、北欧所有国家成为净迁入国)。南美由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南美

42、在历史上曾接受大批国际移民;到 20世 界 6 0年代南美在接受不断减少的移民的同时,开始向英国和美国移民,成为人口净迁出区。在 6 0年代到7 0年代中期,美国和加拿大接受了 200万以上的南美移民南美成为美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二战以后,美国接受的移民中,来自欧洲的有所减少,南美的移民成为主要来源;到 7 0年代,来自亚洲的移民超过了来自欧洲的)。由此可见,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人口是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普遍现象,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格局。6.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历史上,我

43、国国内人口迁移流向主要为由北向南,既由黄河流域流向长江、珠江流域。汉朝时,经济中心在北方,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这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3,经济中心也随之南移。清朝初期,满清入关而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经济萧条,而后河北、山东人“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还有河南、山西一带人的“走西口”,到新疆、甘肃等地定居。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第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第二,有利于各民族人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第三,有利于江南的开发,使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第四,人口分布日趋合理,人口资源

44、得到开发。7.简述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人口的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的行为。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属于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他提出了 7 条迁移法则:(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14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俩地间的净迁移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富有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到家眷全家移动很少见。(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区迁移到工商

45、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另外,拉文斯坦还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8.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r 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即为寻找能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而迁移。2 政治因素也能引起大规模移民。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即属此类。3 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也能引起迁移潮流。4 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5 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实际上,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

46、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都可能成为国内迁移的原因。9.分析说明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逐步制定了严格限制人口迁移的政策和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地区间人口迁移减少,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规模扩大,目前约8 0 0 0 万-1 亿人左右,他们主要来自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有以下特点:1 .中国人口迁移是政府有组织有目的的迁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内地的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建设,国家对东北,内蒙.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进行了有组织的移民(大中专学生分配.军人退伍转业.干部下放.知青插队.库区移民)为开发内地和边疆提供了人才.技术和劳动力。2 .

47、经济因素是移民的主要原因.3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大势所趋.我国乡村人口的比重由新中国成立时的9 0%左右降到目前的7 0%左 右(据估计世界城市人口乡村人口比重1 8 0 0 年分别为3%.9 7%1 8 5 0 年为 6.4%.9 3.6%1 9 0 0 年为 1 3.4%.8 6.6%1 9 5 0 年为 2 9.2%.7 0.8%1 9 8 0 年为3 9.6%.6 0.4%1 9 9 7 年为 4 7%.5 3%)1 5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 .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三个因素:自然环境,人口构成,人口政策。1)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上a)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

48、。例如:一个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会影响粮食消费不足从而影响人口增长。b)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例如:一个地区的农业用水量大增,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工业用水增加,水源污染使水的供应量减少会影响粮食的产量从而影响人口增长。c)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例如:一个地区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保护它可以影响该地区的土地从而影响人口增长。2)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a)性别构成。例如:-个地区男女比例相差很大对婚姻和家庭的影响十分明显,并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增长,移动和其他人口构成。b)人口年龄构成。例如:一个地区年龄构成较轻,少年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人数比例必然大,最终出生率偏高,

49、反之年龄构成老化。少年儿童比重小必然造成出生率低下,甚至会导致人口的萎缩,从而影响人口增长。C)文化构成。例如:-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可以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少生,优生等现代生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素质的提高本身就延长了劳动者的受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从而影响人口增长。3)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a)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日本等由于人口增长率在下降已采取积极措施刺激人口的增长。如在法国为方便婴儿的抚育政府向婴儿父母提供积极的措施刺激人口的增长,多孩子的家庭可享受住房优先等政策。b)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如在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极为有

50、限,政府对超过二个孩子的父母进行严重的经济处罚。2.分析建国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原因。特点:1 .建国直至1 9 5 9 年,我国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减少,战争停止,因战争死亡的人数大大减少。2 .1 9 59 T 9 61 年,我国人口处于负增长阶段,由于党中央内部混乱,三年自然灾害,同苏联发生战争。3.1 9 61-1 9 71,我国人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战争停止,自然灾害停止,生产力水平提高,人 口出生率大大增长,死亡率减少。4.1 9 71-1 9 80 年,我国人口处于减速增长阶段,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生长率持速下降,死亡率基本不变。1 6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