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测试.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121911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测试.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霆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本诗作于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博:讨取,换取。村酷:农家自酿的酒。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B.首联“赖”字富有韵味,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体现了浓浓的亲情。C.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间接展现了外孙收麦时繁忙的劳动景象,饱含深情。D.尾联写收麦结束后诗人的感慨,表现诗人对百姓辛苦劳作的怜悯与敬佩。2 .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劳动场景、歌颂劳动

2、热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注选自诗经魏风。泄泄:舒畅和乐的样子。逝:往,离开。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多由女子承担。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这首诗就 是一首桑间行乐之歌。B.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抒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心 情。C.这首诗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时的悠闲快乐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 动,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D.这首诗内容简短朴素,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民歌风味,但又言浅意深,

3、触及了普通劳动人民真实 生活的一面,自然的生活气息浓厚。4 .本诗无一 “乐”字,却处处透露了 “桑者”的欢乐,结合文本分析本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 者”之乐的。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 “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 力。C.或同穿一 “袍”,或同穿一 “泽”,或同穿一 “裳”,这说

4、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 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6 .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 么?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凌晨闻布谷,先日见春耕”田垄在农人的阵阵吆喝声中苏醒了。越冬的稻种再也耐不 住寂寞,在温水的日夜浸泡、下,身子变得丰满而结实,露出尖头和嫩芽。此 刻,父亲神情专注,地捧起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那眼神就像过去看着儿时蹒 跚学步的我然后将它们挥洒在平整均匀的秧田里。收成好不好,关键看秧苗。在农人眼里,长势喜人的秧苗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希望,孕育着丰

5、收的梦想。插秧,乡下人又称吕栽田回。大清早,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田头,高高地卷起裤 脚,地下田拔育好的秧苗。稻草如绳,一拉一扯,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 堆结把,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该插秧了。听回那一声声欢快豪放的秧歌响彻山谷,荡漾出发自心底的喜悦。农人渴望用 辛勤和执着感动上苍,祈祷, 一起呵护秧苗茁壮成长。犁耙水响,秧歌啜亮,转眼又到了春耕时节。如今,热闹喜人的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只是当有一天尝试着追寻生命的记忆时,才蓦然发现,那一棵棵小小秧苗在盛满乡愁的田垄里,依旧岁岁常绿,青春不老。7 .下列对画框处标点符号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6、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句号放到双引号的后引号前面表明引用内容的结束。8 .处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改为冒号也是正确的。C.处引号与“五四运动”中“五四”引号用法相同。D.处感叹号用在语气强烈的独词句后表示感情强烈。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催促小心翼翼争先恐后风调雨顺8 .促使谨小慎微争先恐后五谷丰登C.催促小心翼翼奋起直追五谷丰登D.促使谨小慎微奋起直追风调雨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农机的现代化取代。 B.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曾经

7、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 C.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 D.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20个字。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O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随着新技艺的不断兴起,,因为它们多 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有些物件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外在的“形,O11、阅读下

8、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他 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发明了 “三系法”粘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 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千克。他的足 迹走遍了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对于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上作出了巨大 贡献。他为 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 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

9、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 著名的农民”。他主持的内蒙古兴安盟1000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完成试种测产。该基地土壤pH值(酸碱度)接近9,盐度高于千分之六,属于 o如今,这里不仅长出了水稻,试种结果还大大超过了预期。A.尽力B.致力C.尽力D.致力1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不毛之地 穷山恶水 穷山恶水 不毛之地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到过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对于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 献。B.他的足迹走遍了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对于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

10、问题作出了 巨大贡献。C.他到过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在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 做i D.他的足迹走遍了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在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巨 大贡献。14 .下列各句引号和文中“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B.他们为了维持他们的“秩序”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面具。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D.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15、下列诗句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采采茶莒,薄言

11、采之B.笠是兜婺蓑是甲C.雨从头上湿到胛D.照管鹅儿与雏鸭16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米甘,薄言/采之B.田夫/抛秧/田妇/接C.雨从/头上湿/到胛D.低头/折腰/只/不答17、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米苜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雨从头上湿到胛 胛:肩胛D.唤渠朝餐歇半霎渠:渠水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近几十年来,, , , , , o随 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实力大

12、幅度捉高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A.B.C.D.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 学家?B.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 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C.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 好,被评为全国优质釉稻米。D.袁隆平关于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 己,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

13、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20、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袁隆平以“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誉满天下,无形资产评估超过1000亿,可当他面对共和国 总理时,却直言不讳地申请2000万的科研经费。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为了 “杂交水稻” 的科研成功,他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他精通田间地头的每一样活计,一身泥土气息,却是地地 道道的城里知识分子出身。他是位逢开会就请假的全国政协常委,生活中却是个率性而为,排 球、游泳、下棋、打牌、小提琴样样精通的“老顽童”,随便走到哪里,都是个炙手可热的嘉 宾。A.誉满天下B.直言不讳C.挺身而出D.炙手可热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

14、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 星,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 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协商,最后父母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 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 “农门”。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 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

15、造,他刻苦 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时, 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 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 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

16、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 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 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 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 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 “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

17、关呢?在这个 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 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 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材料二: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 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

18、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 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 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 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 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 经得起几级风。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 吃苦以

19、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 峰攀登。(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材料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 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 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 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 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 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

20、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 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千克的目标,再 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 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时任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 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 7000万人的吃饭 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 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做,他的成就给人类

21、带来了福 音。”(摘编自东方评论)2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22. B.袁隆平认为我国耕地面积每年都在减少,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23. C.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24. D. 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千克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25. 22.根据材

22、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 “农门”。26. 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27. 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 的高峰攀登。28. D.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29. 23.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0. A.两

23、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31. B.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袁隆平边教学边试 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特点。材料一突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32. C.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 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33. 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34. 24.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35. 25.以

24、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参考答案1 .D.对比。首联中“新麦”和“陈谷”对比、“诸孙”和“老人”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外孙帮忙收 麦的感激;颔联中“三夜阴霭”与“一竿晴日”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的欢 欣对比,突出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侧面描写(衬托)。叙述自己忙着为外 孙做饭、酷酒的情景,侧面衬托外孙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直抒胸臆。尾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外孙的爱怜和高兴之情。2 .C.运用叠词表现快乐。“闲闲”“泄泄”,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悠闲欢乐。运用语

25、气 词“兮”字,使全诗舒缓而轻松。“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 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 悦的心情。3 .C.主要运用了 “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解析:1.“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 泽” “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4 .“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本诗中显然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因而是 “赋”的手法;赋即铺陈排比,本诗反复吟唱“同袍”“

26、同泽”“同裳”,描写作战前的准备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并用“同仇”“偕作” “偕行”等词表达一起奔赴 战场的慷慨激昂之情,让情绪一层比一层深,体现出高昂的士气。8.B.A9 .D11.也要看到其内在的精华;很多非遗技艺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内在的“魂”不能随着社会的转 型一并退出12.D13.C14.A15.B16.C17.D18.A. A19 . D.D20 .C23.B24 .刻苦钻研、吃苫耐劳;勤于实践;再于创新;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为 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答出4点即可).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 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访谈。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 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 论(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