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07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文外观点对照文章内容.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121190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07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文外观点对照文章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07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文外观点对照文章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07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文外观点对照文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07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文外观点对照文章内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考点0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文外观点对照文章内容 【三年真题】一、【2020年高考全国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礼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 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 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 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 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 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

2、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 张。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 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 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 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 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 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 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 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

3、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 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 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 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 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 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

4、行,却不能广 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 易推行。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 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 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 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 要点,与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不尽一致。【答案】4. C 5. D 6. C【分析】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但无助于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问题”错误。由原文“但如

5、何从一般意义上 的劳动创造人推演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却不能一蹴而就”可知,原文说“不能一蹴而 就”,表明仍需在原有论断的基础上继续探明,而不能说原有论断“无助于”探明。B. “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错误。作者所反对的是“只聚焦于价值观的培养”的狭隘认 识,原文说“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表明作者也并不完全 反对其看法。D.偷换概念,“劳动教育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错误。由原文“开展劳动教育最本质的 理由,不是因为不劳动就吃不上饭,也不是因为当前社会对劳动者有迫切需求,而是劳动 这种自由自觉、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的活动,拥有对人的普遍意义”可知,将原文中 “劳动”偷换为“劳动教育

6、”。故选Co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 体、技、心,三方面分别照应中间三段”错误。“体、技、心”三个培养方面是 作者提出的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的体现,而中间三段是论述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需注 意的问题,前后无对应关系。故选D。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劳动教育无需考虑生计或职业的需求”推论错误。文章第四段是在论述应注重劳动 教育的本质意义,而不能仅停留在功能意义上。”生计或职业的需求”属于劳动的功能意 义,不能说与劳动教育无关。故选Co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庸是“万物并育”的宇宙理想澄清中庸与进取的关系,首先应准确理解

7、中庸。儒家之“中庸”,不仅是思想与行动的规 范,而且是一种宇宙理想。人们通常以“无过无不及”界定“中庸”,但要准确理解中庸,必须明确中庸究竟是无过 无不及于“什么”。在中庸无过无不及于什么的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 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礼”。无过无不及于礼的中庸,是一个伦理学、政治学的范 畴,昭示着人与人达于和谐的理想。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度”。无过无不及 于“度”的中庸,是一个认识论层面的范畴,昭示着实践之主、客体达于和谐的理想。也 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三”。无过无不及于“三”的中庸,是一个方法论层面 的范畴,昭示着对立之“一”与“二”达于和谐的理想。上述观

8、点,从不同方面对中庸理 想进行了刻画,但这些刻画并不完全。就中庸的文本来看,中庸不仅是一个伦理学、 政治学的范畴,也不仅是一个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范畴,它是一个宇宙论层面的范畴。 宇宙论层面的中庸,关乎儒家对理想宇宙秩序的设想。它不限于无过无不及于“礼”,不 限于无过无不及于“度”,也不限于无过无不及于“三”,从根本上说,它是无过无不及 于“性”。“无过无不及于性”中的“性”,是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之性。“天命之谓性” 中的“性,何解?有人将其理解为“善”,有人将其理解为“理”,有人将其理解为 “情”,而从中庸的创作年代来看,“天命之谓性”之“性”,理应是“生”。以 “生”解“性”,在郭店竹

9、简以及告子的思想中都可以看到端倪。有论者认为,先秦遗文 中没有独立的“性”字而只有“生”字,后人所谓“性”的意思,在孟子那里才得到充分 发展。如果“天命之谓性”确为子思的主张,那么,其所谓性,当理解为“生”。以“生”解“性”,“天命之谓性”的意思就是天将“生”命于物。但是,天所命之 “生”,不是一物之生,而是万物之生;不是独生,而是“共生”。如果性是“共生”之 生,那么“率性”就是遵循“共生”原则,“尽性”就是无过无不及于“共生”原则。率 性、尽性的终极结果,是合于中庸之道,所以中庸之无过无不及,从根本上说,是无过无 不及于性,是无过无不及于“共生”的原则。无过无不及于“共生”原则的中庸,昭示

10、着的是一种“万物并育”的理想。符合这一理想 的宇宙,是发育万物的宇宙;符合这一理想的社会,是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符合这 一理想的个体,是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的个体。(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来看,无过无不及于礼的中庸,昭示着人与人达于和谐的理 想。B.有人认为中庸无过无不及于“度”是认识论层面的范畴,昭示着实践之主、客体达于 和谐的理想。C.从“礼”“度”“三”的层面认识中庸,都是不完全的,中庸更是一个宇宙论层面的 范畴。D. “天命之谓性”之“性”,理应是“生”,在郭店竹简以及告子的思想中都能找到

11、线 索。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明确,准确理解中庸为一种宇宙思想是澄清中庸与进取的关系的前提。B.在论证中庸无过无不及于什么的问题上,作者先列举不同说法,并指出其局限性。C.解读“无过无不及于性”中的“性”的内涵时,作者主要是从其创作年代来考证的。 D.文章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从两个层面来展开,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逻辑严密。9 .文章论及“无过无不及的共生原则”,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理论思想的一项是() A.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B.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C.周易系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D

12、.李白: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答案】7. B 8. D 9. A【分析】7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8 . “有人认为中庸无过无不及于度是认识论层面的范畴”错,认为中庸无过无不及于 “度”是认识论层面的范畴,是作者对这种认识的评价,不是有人认为。故选B。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逻辑严密”错,文章最后一段是在强调无过无不及于“共生”原 则的中庸,昭示着的是一种“万物并育”的理想。并未总结全文。故选D。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是解读中

13、庸中“庸”的意思,并没有解 说“共生”原则。故选Ao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2题。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 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 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 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 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 以

14、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H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 关于日暮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 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 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 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 “农历”

15、,或俗称的“阴历” “旧历”。这样说来,我 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 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 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 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 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

16、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 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 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 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 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 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

17、改) 10.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 “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 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B.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 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 系。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立的,是我们 民俗传统的一部分。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 和日常生活。11 .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

18、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 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 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 淮南子中已有记载。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 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12 .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A.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 年365天平分为72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即72个物候。B.阴

19、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 历,有的依据太阴历。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 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 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答案】10.A 11. C 12. D【分析】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阴历也称农历旧历理解错误,概念混乱,根据原文第三段“还有以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 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

20、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 俗称的阴历旧历可知,选项混淆了 “阴历”和“俗称的阴历”两个概念。 故选Ao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 “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淮南子中已有记载”错误,偷换概念, 原文第五段为“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 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首先,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 有不同的名称”,而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其次,淮南 子中记载的只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 这种情况。故选C。12 .木题考查学生分析

21、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72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即72个物候”错,原文第五 段为明确提到,“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 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 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 历,有的依据太阴历”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说“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 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C “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22、”不当, 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为“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 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 并不是根据“月亮一年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故选D。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 灵魂的创作。新时代、新形势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 “为事”,就是 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

23、 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大家应坚定文 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为时代画像、 立传。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学艺术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 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走进实践深处,观 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抒写、歌唱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 脉搏,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创作或研究不接地气不行,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 方治什么

24、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第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 子、孔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亚,想到的是他们的理想 国哈姆雷特。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 大师、成不了大家的。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 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 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第四,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左传讲

2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 高的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 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而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 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 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 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 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 求,耐

26、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深刻反映70年来 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为党和人民继 续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摘编自2019年3月4日习近平的讲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属于精神事业的部分,这就要求其工作应该符合更高的要 求。B.新时代无比广阔的空间是杰出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涌现的重要原因。C.新时代、新形势下,文学艺术创

27、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D.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结构上呈现总分总架构。文中的“四个要求”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 展开论证。B.文章引经据典,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说理透彻,有力支撑了论点。C.文章在论述“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时,明确提出做到“明德”的具体要求。D.文章立足新时代、新形势,对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以层层递进式提出了更高 要求。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作或研究须接地气,否则就没搞清楚其根本问题。号脉都号不清

28、楚,那治什么病?必 然失去精神意义。B.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与文中 “为时” “为事”的内涵一致。C.提到老子、孔子这样的大师、大家,人们就会想到他们的大作品道德经论语。 这些大师、大家,没有大派头,而是有大作品。D.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把扎根木土、深植时代的,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 有深度创新的,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精品奉献给人民。【答案】13. C 14. D 15. C【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这就要求其工作应该符合更高的要求”曲解文意。由原文“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 艺、哲学社会科

29、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新时代、新形势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可知,原文只是说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没有说“要求其工作应 该符合更高的要求”。B. “新时代无比广阔的空间是杰出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涌现的重要原因”于文无据。 由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 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可知,原文只是说“文艺创作、学术创新 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并没有说“新时代无比广阔的空间是重要原因”。D. “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错误。由原文“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可知

30、,原文说的是“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而选项是“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法过于绝对和肯定。故选Co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层层递进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错误。在提出更高要求时采用的是“并列式”,而不是 “层层递进式”。故选D。1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这些大师、大家,没有大派头,而是有大作品”曲解文意。由原文“大师、大家,不是 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 语”可知,原文是说“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故选C。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T8题。新冠病毒肺

31、炎疫情期间,在中国捐助给其他国家物资的包装箱上,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 化特色的诗句。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中国古人出门在外,也愿意用诗记录所见所闻,抒发情感。总而言 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写诗、唱歌是用来表达作者 的内心情志,抒发自己内心所思,使得情感能够充分展现。直到现代,这一说法仍被朱自 清称为诗歌创作“开山的纲领”。论语中曾经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 经将读诗视作某种人生标准。结合孔子曾经编纂诗经的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 论述不难发现,这种标准既是关乎君子的道德标准,亦是一种审美标准

32、。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怨”的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志 意,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某地的诗歌了解这里的风俗(论语中有“郑声淫,佞人 殆”的说法)。人们在一同吟诗的过程中,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待到诗歌广为流传之 后,采诗官便可以把这里人们的思想情绪收集起来,报给天子知晓,此为“怨刺上政”。 而统治者则通过诗歌来对百姓进行教化,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正是此意。可见,当时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人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记录和表达,也是统治者与 臣民之间的互动方式之一。而“史圣”司马迁则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也。故迷柱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

33、“离骚者,犹离忧也”。 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一文中,将诗文作用提升到了 “经国大业” “不朽 盛事”的高度。诚如曹丕所言,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唯有一人之诗文,方能使 其名于后世。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说如何演绎,但凡懂点 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两晋时期的陆机,在其文赋中提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 其实是基于人对于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学修养。至于南朝的刘勰,则将人置 于“天地之心”的位置,认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

34、有 诗文,这是“自然之道”。至此,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几近成熟。细看不难发现,古人写诗为文,基于 所见所闻,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过这种带有音韵、形式美感的 艺术形式记录、反映外界,并唤起更多人的共情。清代赵翼曾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之句,并非唱衰,实则表明了当社会 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强大的刺激。可见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古 人的传统,这一点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亦有体现。时至今日,国人亦应发挥这种传 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优美的文字,应该体现在援外防疫物 资上,但不应该只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摘编自袁新雨

35、中国的写诗传统)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孔子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在强调诗歌具有各 种社会功用。B.司马迁评价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时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正是“诗言志” 的生动体现。C.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诗文作用提升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旨在 扬名立万。D.陆机在文赋中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自 身的才学修养。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顺序依次展开论述层次井然,思路绵 密,富有逻辑性。B.文章围绕“诗言志”的说法

36、广为举例,阐述了中国的写诗传统,以及咏志、社交、刺 世、教化等功用。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诗歌功用之后,按时间顺序大致论述了中国古代关于诗文 如何生发的理论进程。D.文章末段运用引证法进一步论述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呼吁国人要继承和发 扬这一优良传统。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反映了春秋时期关于诗歌对于人们素养的 影响的统一评价标准。B.中唐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与本文“中国的写 诗传统”不大一致。C.抗战时期许多文艺青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为广大军民团结抗战鼓与呼,恰可印 证“国家不幸诗

37、家幸”。D.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优美文字不应该书 写在援外防疫物资上。【答案】16. C 17. B 18. C【分析】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以偏概全。不只“扬名立万”,还有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作用。故选C。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广为举例”错,文章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引证法。故选Bo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扩大范围。原文说“这种标准既是关乎君子的道德标准,亦是一种审美标准”,不是对 所有人的素养的要求。B.混淆是非。“不大一致”错,二者观点应

38、该是一致的,都指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D.曲解文意。“不应该书写在援外防疫物资上”错,原文是“我们优美的文字,应该体现 在援外防疫物资上,但不应该只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故选C。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我国戏曲悠久而辉煌的传统,既体现在大量经典剧目的字里行间,还表现为这些剧目精彩 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

39、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 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 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 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40、。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 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 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 观点是不谋而合的。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 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答案】1. C 2. C 3. 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A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

41、 “都有”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 选主张,而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 高,但并没有与文选进行比对,所以说二者“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 距”这一说法不成立;的舞台演绎。与文学经典不同,戏曲经典的当代演绎离不开传承者的表演,而每个人的自 然身体都是独特的有差异性的,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曲,有更多机会被赋予现代意义, 更易于和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继续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经典 改编,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早有 丰富的历

42、史经验: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曾大量引用前人的作品,如王实甫西 厢记取元稹莺莺传为题材,白朴梧桐雨取白居易长恨歌,洪昇长生殿又 继之;明末清初以来兴起的秦腔、梆子等地方戏,尤其是代昆剧而起、成为最具影响力剧种 的京剧,更是大量化用历史演义和民间评书弹词。戏曲史上无数类似的典范,为今人的创 作提供具有启发性的例证。近年来,戏曲界在这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莆仙戏踏伞行和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 田是近年来在戏曲界获得广泛好评的新创剧目。它们深入挖掘民间戏剧传统,是戏曲界 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成果。优秀戏曲艺术家在成长道路上,无不善于汲取前人的技术积累,并将它们化用于新作之

43、 中。当年京剧大师马连良排演赵氏孤儿“说破”一场,就巧妙地化用其师贾洪林在 朱砂痣里的身段,恰巧之极,使之成为这场戏中最精彩的片断。近年来,现代戏创作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陈素琴在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里扮演抗 战时期晋中山区的一位普通大娘赵氏。她以骨肉至亲的生命为代价,悉心抚养八路军将领 后代,体现普通民众对八路军的深厚感情。为演好这位性格跨度很大的人物,陈素琴将上 党梆子传统的花旦、正旦、彩旦、老旦甚至老生等众多行当的表演身段,融汇在这个人物 中,从而找到最适宜的身法。可以说,能否成功化用传统,以丰富现代戏的舞台表现手段进而进行艺术创造,是现代戏 创作成败的关键。京剧传统戏南天门一度家喻户晓。

44、其中老仆人曹福过雪山时脱衣救 主的情节及其冻饿时的幻觉,都是戏曲舞台上颇具表现力的经典段落。京剧红军故事 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现代戏。其中一个故事表现的是军需处长火雁冻饿交加,牺牲在雪 山上的情景。扮演火雁的青年演员杜拮,在此处就化用了南天门中老仆人过雪山时的 表演手法,突显人物的英勇壮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戏曲的传承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历代经典剧作的精心传承,同时还 需要在叙事方法、情感表达和技术呈现等方面,对前人的文化积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守正创新,才会有当代戏曲文化繁花似锦的景象。(摘编自傅谨发挥自身优势,丰富创作实践戏曲传统当代转化的启示) 19.下列

45、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戏曲传统悠久而又辉煌,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经典剧目的留存以及对这些剧目精彩 的舞台演绎。B.戏曲经典的当代演绎离不开传承者的表演,这就要求传承者要有独特的差异性,要迎 合当代观众。C.相对于文学经典而言,戏曲经典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更有机会被赋予现代意义,也更 易于得到认可。D.戏曲的传承发展需要我们精心传承历代经典剧作,唯有如此,才能使当代戏曲文化呈 现繁荣景象。20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紧紧围绕“我国戏曲有着悠久的传统,应该加以传承”这一中 心论点展开论述。B.文章既列举了戏曲史上对传统进行创造性

46、转化的成果,也肯定了近年来戏曲传统当代 转化方面的成就。C文章主体部分从化用经典和汲取前人技术经验两个角度探讨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问 题,可谓思路清晰。D.文章第五段以陈素琴在太行娘亲里的成功为例,论证了汲取前人技术积累对于现 代戏创作的重要性。2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前人的作品、化用历史演义和民间评书弹词是我国戏曲对传统进行创新的重要途 径。B.现代戏创作要注重化用传统,它可以丰富戏曲的舞台表现手段,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 力。C.京剧红军故事家喻户晓,是因为其化用的南天门中的经典表演手法颇具表现 力。D.本文观点和梅兰芳提出的“改变京剧的表演手段但不能改变其本质形

47、态”看法基本一 致。【答案】19. C 20. A 21. A【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我国戏曲传统悠久而又辉煌,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经典剧目的留存以及对这些剧目精彩 的舞台演绎”强加因果,原文表述为“既体现在大量经典剧目的字里行间,还表现为这些 剧目精彩的舞台演绎”是“我国戏曲传统悠久而又辉煌”的表现,而非原因。B.“要迎合当代观众”无中生有,分析错误,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曲,有更多机会被赋 予现代意义,更易于和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并不需要去迎合当代观众。D. “唯有如此,才能使当代戏曲文化呈现繁荣景象”以偏概全,戏曲的传承发展一方 面依赖于历代经典剧作的精心传承,同时还需要在叙事方法、情感表达和技术呈现等方 面,对前人的文化积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选Co2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A. “紧紧围绕我国戏曲有着悠久的传统,应该加以传承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分析 错误,文章紧紧围绕的中心论点是“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传承”,更多的是 谈如何“发展”。故选Ao2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 “引用前人的作品、化用历史演义和民间评书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