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临沧市民族中学普光荣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内容 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促进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在各省的 历史高考中,都积极的采用新题形、新材料、新观点,将历史研究和 历史教学和升学考试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利于历史最新研究成 果的推广,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密切 关注新史观的学习和研究,以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储备来促进历史教 学的发展和辅助学生的考试。关键字:文明史观历史教学一、文明史观的主要内容文明史观中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 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文明的发
2、 展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所以,在教学 和复习每一个国家、每一个阶段历史的时候,都要有意识地去探寻这 三个方面的文明成就。从横向上看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 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 习惯等多领域。从纵向看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 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 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 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 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二、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体现从高中历史课标
3、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已注意了文明 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 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 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 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如在新教材中对夏朝的叙述: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而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王朝二 对秦朝的描述:“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而不是中 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介绍这些王朝,不再是单纯从政治军事方面, 而是从更多方面来描述,尽量不出现有关形态五个社会的字眼。在政治文明方面(必修一为主),新教科书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 出政
4、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 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 关政治运作为研究的重点,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 分量。对制度文明加以浓笔重彩的反映,必修模块的九个专题中有五 个专题涉及制度文明,囊括了古今中外不同的文明模式和文明成就。 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全面阐述了两种政 治制度发展的历程。从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的完备、 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等方面,阐释了资产 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历史地位。物质文明方面(必修二为主),改变了旧大纲版教材侧重于政治史的倾向,加强了经济史
5、的地位,并且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以大 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 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有的教科书还强调了中国明清时期处于农耕 文明的新高峰和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变异。同时,还特别关注 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史的问题,更突出了文明的物质成果。在世界史 方面,从工业文明的历程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总趋势和各国 经济新成就,都有了大规模的,论述反应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 明的巨大成就,更凸显了各类型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精神文明方面(必修三),前所未有的加重了文化史的比重,并 单列为一个必修模
6、块,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人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 的发展成就和内容。在选修课中,更是大大加重了文化史的分量,除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以外,五个选修模块都与文化史有关,其中, 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都属精神文明的范畴,据冯一下先生统计,在整个高中历史所设的九个模块中,文化史约占 到3.8个模块,仅少于政治史,而大大超过了经济史,由此表明,在 新课程中精神文明的地位是大大提升了。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 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 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 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
7、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 加以论述。三、教学中如何使用文明史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 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第一,依据文明史观整合教材。在教学中可运用文明史观,打破 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 的顺序,对课标和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 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 具有指导作用。第二,突出制度文明教学。制度文明是某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 化发展的体现和结晶。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关注制度史的教学,改变 历史教学中热
8、衷于战争史、人物史,认为制度史“枯燥乏味”的不正 常教学行为。应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 历史影响,针对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贬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倾 向,不少学者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 行政”的特点;有的外国学者将其与四大发明并列,是中国对后世的 重大贡献;当代著名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公天下”的因素。这些反面,在新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 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在教学中要吸纳这些新见解, 阐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在学习资产阶级代议 制时,要说明其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的进步作用,它顺应了
9、近代市场 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完善了生产关系,开创了新的 民主政体,是值得珍重的历史遗产。在制度文明教学时,还应结合我 国的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方面的有益成果,引导学生 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努力。第三,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 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 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新课标高考中更是屡屡出现。国家教育 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 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 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
10、 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第四,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 新课标体现了 “一元多样”的 史学观念,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 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新课标在体现文明史观、现代化理 论和全球史观同时,并未排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在课程性质、课 程目标等方面,一再申明了历史教学中要用历史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 要求,明确提出了关于唯物史观历史本体论一系列教学原则。我们强 调转变史学观念,并非削弱历史唯物史观对新课程的指导地位,所摒 弃的只是以往那种僵化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因此,在新课程教 学中仍要坚定不移地恪守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那种把新的史学 观念与历史唯物史观对立和割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