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7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7篇)感动中国人物最新事迹材料篇1感动中国是一个不一样的节目,它能让我们知道那些英雄故 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泪下,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最让我感 动的是陈斌强。陈斌强,一个伟大的老师,因为母亲得老年痴呆症走失寻回 后,所以他决定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 的山路中,照顾母亲5年如一日。他的事迹经过广泛传播之后, 学校决定将陈斌强工作地点从乡镇调到县城。看到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里已经有泪水在打转了,我很佩 服他对妈妈的一份孝心,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他还是一心一意, 坚持一直背着母亲上下班,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孩子 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妈妈,却没有时间等
2、了。“让我顿时潸然泪 下,我也在心里暗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妈 妈,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看完后,我又在网上看了关于他 的新闻,他在QQ空间里这样写道:“不过是一个儿子孝顺母亲, 世间最普通的事儿,怎么就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想来,也许是 很多子女虽心里装着父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父母身边尽 孝,所以心存愧疚的缘故吧? ”感动中国人物最新事迹材料篇2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肖强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 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强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 的电话报喜。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
3、的喜悦,也有不 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 member)陶惠人说, 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 “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 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 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 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 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年至20年 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 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智
4、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 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 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 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 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 “勇于探索医学高 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 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 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年2月,梁益建发 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
5、出“ 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 问题的惯例。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 己对人的“严格”。“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 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 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 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 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 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 松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 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根据医院相关规定
6、,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 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 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 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 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 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 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 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 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
7、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 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 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_年 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 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 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 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 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 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
8、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 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 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 “萌萌哒”的名字一一“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 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 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 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 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 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 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
9、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 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 头皮。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 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插进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 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平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 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 个鸡蛋吃没有? ”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 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 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
10、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 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 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 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J平日里送些牛奶、 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 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 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20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 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 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 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
11、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 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 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 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 做手术让你站起来”。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 的原理。磨了 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 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 的“驼背”平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 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 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
12、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 当起了小老板。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 “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 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 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 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 来爸爸这两个字的”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 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 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 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
13、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 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 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 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 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 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 团队从20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 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
14、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 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 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 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 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年 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 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 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 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 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20_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 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
15、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 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 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 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 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 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 成了好朋友。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 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 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 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肖强,如今也已成家并
16、有了可 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 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 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 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 更多精彩。感动中国人物最新事迹材料篇7“我们努力读书,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12月17 日,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应邀参加了在贵州大 学举行的读书活动。活动当天,刘秀祥在贵州大学里见到了自己的学生韦天琴、杨娜娜和黄锦秀,看着他们现在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奋力拼搏的样子,刘秀祥很是欣慰。皮肤黝黑的刘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记者看到 了比同龄
17、人多一份的稳重与坚韧。20年,刘秀祥从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历史学 专业毕业。这个曾背母求学从大山深处艰难走出的学子,选择回 到了家乡望谟县任教。或许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刘秀 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教学工作中,刘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课,也常常奔波在控辍 保学、教育帮扶的崎岖山路上。8年的从教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 几乎跑遍望谟县的每个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8辆,先后把40多名孩子“拉回” 了课堂,并帮助他们考上大学。今年17岁的廖段写就是被“拉”回来的一名学生。20_年, 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收入主要 依靠在外务工的母亲,家中经济负
18、担过重,加上母亲的思想落后, 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她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得知廖段写外出务工的消息,刘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 立马赶到她家中,对她母亲做了思想工作。刘秀祥没有放弃把廖段写“拉”回学校的机会,一直保持与她电话联系。“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做苦 工”在电话里,刘秀祥听到廖段写这样说更是心疼。20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 共同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她返校读书。重新回到校园的廖段写,因坚守读书信念,被评为“20年 望谟县实验高中最美少年”,20年被评为“望谟县新时代好少 年”。“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如果 不是
19、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里学习,我 要像刘老师那样,靠自己奋发读书来改变命运。”廖段写说。在望谟县,像廖段写一样被刘秀祥求学故事激励到的学生还 有很多刘秀祥经常到其他学校做演讲,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 学生们坚持学习。每次演讲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请单位必须要 资助两个贫困的孩子。八年时间里,刘秀祥巡回演讲1200多场, 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用这种方式,也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600 多人。后来许多老师与刘秀祥交流反映,学生们的作文里多次提到 了 “刘秀祥”这个名字,表明要以他为榜样,他才明白身上有了 更大的责任。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山里的孩子们坚守下去,用自己的杨振宁读联大
20、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 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 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 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 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 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 请教。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 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 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 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
21、和引导,对统计 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 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 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 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J 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 两个方向一一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经历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希望,点燃他们心中火苗”。“我不知道你是谁,清晨6点的校园,但我知道你的未 来。” 12月11日,刘秀祥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这样一句话并 配了一组照片,照片里
22、的学生正在这个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风苦读。 天虽还未亮,但孩子们的前路一定很亮。刘秀祥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刘秀祥告诉记者这 或许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是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8年前,刘秀祥回到望谟当教师时,望谟县全县高中1000多 人参加高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谟县本科上线 人数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紧随兴义、兴仁两市之后。“现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望谟县的教育越来越好 To家长都愿意学生来读书,而且以前许多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 教学资源都会选择外出求学,现在学生和家长却更愿意留在本地; 一是更加方便,二也是对我们学校、我们县教育工作的极大认可, 更是对我们教师工
23、作最好的鼓励。”刘秀祥说。20年以来,省内多所名校曾向刘秀祥抛出年薪百万的橄榄 枝,可都被他婉言拒绝,刘秀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师初心”, 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上。刘秀祥说:“只想在教师这个岗位 上,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学上、上好学, 用知识帮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远方。”“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 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 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 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 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
24、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 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感动中国人物最新事迹材料篇3【颁奖词】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 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 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人物事迹】王海(1926年1月一20年8月2日),原名王永昌,汉族, 山东威海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6年6月参军,大专学历。空军原司令员,空军上将军 衔。20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 94岁。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 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4航
25、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 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在解放一江山岛 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 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一时,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 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 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 海大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 9颗红星的米格一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感动中国人物最新事迹材料篇4段爱
26、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 书记、村委会主任。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 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 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 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 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 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 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去年,段爱平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
27、整的 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 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 为村民做更多的事。感动中国人物最新事迹材料篇5步履艰难的家访路头几年,张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访,曾因过度劳累昏睡在路旁。 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 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 路。“过去张老师能风风火火地走路,后来病越来越重,有些难 走的路段需要搀扶。今年需要搀扶的时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随 张桂梅家访的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说。今年10月2日至7日,张桂梅在6天里走遍华坪县荣将镇、 石龙坝镇、兴泉镇、船房乡的37
28、个村小组,走访了 39个农村学 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访六七个学生家庭。最远的家访路是去高三 学生罗青青(化名)的家。乘车40多公里到达船房乡华荣村后,张 桂梅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上山小路到罗青青家。在同事和罗青青的搀扶下,张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几分钟就停下来大口大 口地喘气。路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时,她已无法抬腿跨过,只能拖 曳着双脚划过水面。自20年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12年来,每届高三、 每个农村学生,张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尽量家访一遍。她不是丽江 人,却已走遍丽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迹覆盖约1552名学生的 家庭,行程11万余公里。张桂梅把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她创办
29、的女子高中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今年高考又创最好成绩, 159个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张桂梅仍不甘心,还没有学生 考上清华北大。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她要去了解每个学生家 庭的情况,去解除每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再加把劲,明年 高考打个漂亮仗。感动中国人物最新事迹材料篇6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 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 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 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 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
30、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 利落平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 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 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平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 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 的螺丝钉,平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 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 生。”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 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 人的外形,与之相生
31、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 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 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 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平台上,静静地呼、吸。病 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 为珍宝。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 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 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 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 ”他放不下8
32、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 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为了 “活命”,从20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 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 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 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 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 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 ”时,他连 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 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 的血气分析数据被 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 38mmHg,
33、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niHg,已经意味着呼 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 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 2年的回复一一“可以入院,越快越 好! ”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 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 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 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 病友一一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肖强。肖强的脊柱曾有三个 严重畸形:
34、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 曲畸形。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 190度,被媒体称为 世界罕见。肖强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 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 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从20_年起,肖强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 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 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 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肖强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肖强曾 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 经过努力寻找,20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肖强找到了梁益 建。20_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_年7月进行胸廓成 形手术,20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_年9月出院如 今,肖强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