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文化 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助文化 演讲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时期救助文化建设初探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展性。良好的企业 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 发展的必然要求,业已成为企业社会性的行为之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无疑是当前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成果。救助文化是一个新的文化种别,专指海上人命救助文化。救助文化是在原有的救捞文化的基 础上,伴随着救捞事业发展和救捞体制改革的曲折进程而逐步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建设新时期的 救助文化是一个新课题,也是海上人命救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那么
2、,什么是救助文化?救助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在哪里?我们建设什么样的救 助文化?如何发挥救助文化在救助实践中的精神激励和导向作用?是每一个救助文化建设实践 者所要面对的问题。一、救助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救助文化是新兴的文化。“救助”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一切社会福利范围内,对社会特殊群体 乃至全民进行的一种公益性支持和服务。海上人命救助事业具有公益性,因而以人命救助为实践 基础的救助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鲜明的公益色彩。在此,我们只从狭义角度来谈救助文化。狭义的 “救助文化”专指海上人命救助文化。作为一个公益性的事业,海上人命救助事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创建伊始,就形成了具有行业 特色的核心价值理
3、念和根本宗旨“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笔宝贵的 精神财富,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救捞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这个根本宗旨是救助文化的雏 形,也是救助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2003年,交通部党组对救捞系统提出了“三精两关键”的工 作目标和要求,为救助事业在未来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在“三精两关键”的指引下, 救捞系统顺应救捞发展形势,提出了“五个并重”的发展思路,并认真践行交通部“三个服务”的工 作要求。这些都为救助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救助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尽管在救捞系统内部,救助文化建设没有专题开展,但救助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尝试却一直没 有停止过。200
4、3年救捞体制改革,确立了以人命救助工作为中心工作的方针。东海救助局坚持“救 助、安全、健康、环保”的工作方针和宗旨,坚持履行海上人命救助和应急抢险职责,坚持维护 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创建出了具有特色的救助文化。“以船为家,奉献救助”的信 念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事业”是新时期对救捞精神的新的阐释。”责 任制、责任心、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也在逐步深入并得到认可。这些新的文化元素正在铸造起 救助文化的大厦。救捞体制改革的四年多以来,东海救助局共执行海上人命救助和应急抢险一千余起,救助遇 险人员四千多人,救助遇险船舶20。多艘,挽回国家和人民财产损失70多亿元,成绩
5、骄人。随着 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们正不断致力于与国外搜救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借鉴西方先进 的救助管理理念和模式,创新管理思路,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资,不断扩大中国专业海上 搜救工作的对外宣传。四年来的救助工作为救助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积累了丰富的 实践经验。救助文化建设依托于救助工作这个中心,从救助实践中发掘素材,汲取养料,不断地 提炼、升华为颇具特色的海上人命救助文化。二、对新时期和谐救助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文化,从来都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和素养。笔者认为,单纯意义上的“救助文化”并不是孤立地 存在。“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或部门的软件基础,是企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必须根植
6、于雄 厚的物质基础和企业发展实力之上。救助事业是一个新兴的事业,自身发展还面临相当薄弱的“物 质基础”,故而,救助文化建设的道路仍然漫长,任务依然艰巨。笔者还认为,尽管救助文化建设道路漫长、任务艰巨,却不能操之过急,纵然“一万年太久”, 我们仍然要保有“只争朝夕”的气概和胆识。每一个救助人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努力提升救助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这是救助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必由之路。和谐救助文化建设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救助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谐”之“和”首先表 现为“人和”。我们知道,在一切社会活动中,人是第一要素。“人和”的根本含义,即是倡导“以 人为本”的救助理念
7、,提倡人文管理和人文救助。其次,“和谐”还体现为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 把“安全”作为和谐的另一种解读,肯定了安全在整个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安全贯穿了整 个救助工作和救助文化建设的始终。此外,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救助 的一道坚固防线。建设新时期的和谐救助文化,对救助文化建设实践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新时期的救助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观,充分吸收和利用 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成果,紧扣时代脉搏,高唱和谐旋律。紧紧围绕人命救助这 个中心,围绕和谐救助这个主题,更加求真、务实、创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 念,更加致力于为构建
8、和谐社会营造安全、洁净的海上环境。建设新时期的救助文化,要认清和把握救助事业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沿革,从中国救捞深厚的 历史渊源中寻找新颖的文化要素,在救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掘救助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救助 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使之更加适应并服务于救助发展的全局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方 向。比如,近年我们在镇江救生会文化、妈祖文化等的追溯研究上有所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建设新时期地救助文化,要正确认识、客观把握海上人命救助事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当 前,救助事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为救助事业
9、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价值实现的舞台。一方面, 50多年来的丰硕成果为救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一代代救捞人的丰 功伟绩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是新时期救助事业发展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一 代又一代救助人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源泉。更重要的,新一代救助人踏着前人的足迹, 以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胆识和勇气,以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努力 开创救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他们是救助事业的明天和希望。建设新口寸期的救助文化,必须注重突出救助文化的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紧紧抓住海上人命 救助工作的特殊性,专业性。大力在海洋工程、海上渔业开发、海上交
10、通运输、海洋环境保护等 涉水领域进行宣传,突显海上人命救助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努力使涉海、涉水行业成为我们宣传 的重点、服务的重点、舆论导向的重点和突破口。要在渔民、船员密集型行业中强化我们的服务 意识和专业特色,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因为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在本行业的受众群中获得认可, 其社会效应的推广才会成为可能。建设新时期的救助文化,必须紧贴人命救助这个中心和重心,坚定不移地走救助立局之路。 要把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职工的责任制、责任心和责任感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 环节;把救助文化建设与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紧密结合起来, 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高度统一
11、起来,唯此,救助文化才能有坚实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建设新时期的救助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根植于中华民族源远 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救助文化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它的发展,需要传统的经验, 也需耍新的探索和创造。要勇敢走出去,也要大胆引进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海上人命救 助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人命救助理念和文化,开创自己的救助文化品牌。建设新时期的救助文化,必须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利用报刊报章、新闻媒介和宣传主题 片等形式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在海上人命救助宣传上的巨大作用,不断提 高人命救助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扩大救助队伍在整个国
12、家应急反应机制中的影响。海上人命 救助作为国家应急反应机制的一部分,有着显著的特点。首先,与其它社会应急反应机构相比较 而言,海上专业人命救助队伍的结构相对集中,这种相对集中性,一方面能够使系统内部的救助 文化理念得到统一,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其次,它又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正伴随着 救助事业向海空立体救助发展和向内陆的延伸进程的加快而不断突显。50多年来,老一辈救捞人在救捞实践中形成了以“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的救捞精神为核心的救捞文化。近来这个提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救助人自己所质疑。质 疑者们普遍认为,倡导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是否必须以牺牲自身为代价来换取别
13、人的生命?这 是否有悖于党中央、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也舍弃了一个以“救人, 为使命的工作的基本前提,救助者只有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对他人的有效救助。 忽视了这个前提,人命救助工作就会陷入被动,救助事业就将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此,我们姑且不论这句话有几分不合理,也姑且不论质疑者怀疑的目光。可以肯定的是,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思想内涵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关心 救助文化的建设。为此我们感到无尽的希望和欣慰。三、当前和未来时期救助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突破口应该说,救助文化不是一两句口号,救助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行为。故而
14、,我们谈 当前和未来时期的救助文化建设,重要的不是救助文化究竟是什么,而是救助文化如何建设的问 题和建设什么样的救助文化的问题。毋庸置疑,救助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与救助事业的发展保持高度一致性。这一方面是因为, 救助工作是中心工作,是立局之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救助,救助文化建 设就是妄谈。另一方面,救助文化建设只有根植于救助工作这样的实践基础之上,才能建设成为 具有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救助文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救助文化的建设,很大程度 上是救助实践的反复验证、提炼和升华。反过来说,救助文化又在同等程度上为救助事业提供智 力支持和精神激励,二者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救助
15、文化建设要大打朝阳事业的牌。大力提倡朝阳事业教育,是培养救助人事业自豪感、激 励工作热情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中西,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部门和企业,凡属“朝阳企业” 的都将面临着无尽的可能和机遇,“朝阳”二字总会让人看到无尽的希望和可能,也为许多有志有 为的青年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朝阳事业”的观念教育是救助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和有益尝 试。但“朝阳事业”教育面临的窘境同样明显,突出的一点就是员工对企业发展缺乏估计、信心不 足,这就牵扯到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问题,在此不作赘述。积极借鉴成功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尽管抽象,但文化的内涵却蕴含在企业 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也体现在每一个环节
16、当中。比较成熟和饱满的企业文化,应该体现在以 下方面:1 .企业的运行管理上要遵循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备良好的企业运行机制;2.在企业 的制度建设上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是救助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救助事业 的发展完全纳入到规章制度的运行体系当中,才能形成整体的合力。3.在企业发展的环境上要具 备健康、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氛围。4.在内部的管理机制上要始终以职工利益为根本出 发点,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企业效益和人性管理;5,职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事业 归属感上。职工是否具有事业归属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尽管和谐救助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救助文化建设的主题
17、,但救捞事业发展和救助文化 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突破口,仍然在不断探索之中。这种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我们建 设救助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全局救助人保有这样的一种探索和创新精神,保有对救助事业发展的 清醒、客观、理智的认识,保有对救助事业明天的信心和希望。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在此我们 耕种希望。救助文化建设之我见艾玉昆$救助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在救助管理工作不断深入的 实践中形成的。救助文化的内涵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建设救助 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的救助立法。救助管理工作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另外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也都结合本地的实际制
18、定颁布各地的实施办法。这些充满人性关怀救助 管理法规的实施,为依法开展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丰富的救助实践。救助管理工作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在深度上,要挖 掘主动救助的深层内涵;在广度上,要不断拓展主动救助的形式,积极探索主动救助 的有效途径;在力度上,要不断加大对主动救助的推进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确保主动救助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热情的救助服务。热情的救助服务是救助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救助 管理工作名为“管理”,实为“服务”。这就要求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自觉树立法 制观念、人权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从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民 生的高度出发,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宗旨,以
19、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确保救助管理工作 的人性化实施。真诚的爱心奉献。救助文化的内涵实质就是爱的奉献。由于救助对象 大多是老幼病残者,他们有的在流浪乞讨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救助管理工 作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通过我们来实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爱心奉献的过程。要视救助 对象为父母、兄弟姐妹,视流浪儿童为自己的孩子,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接触他们,关怀他们,寻求适合个人需要的救助方案,及时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广泛的社会参与。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性工作,涉及社会诸多方面和领域,救助管理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救助文化 的建设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样的文化建设才有意义,才
20、有生命的活力。(作者单位:普兰店市救助管理站)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扎实推进基地文化建设高成福 2008-03-2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 大报告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做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部署,标志着我们党 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系统。目前,文化热方兴未艾,各地、各行业、 各单位都在积极致力于提高文化竞争力。我认为,在新形势下扎实推进基地文化建设,要正 确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文化与发展的关系。众多组织长盛不衰的实践证明
21、,文化力是一个单位快速健康发 展的倍增器,而发展的丰富实践是则文化建设最深厚的源泉,推进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握好文 化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单位已经形成的文化基础深刻地影响着其发展目标、发展战 略的制定和实施,确定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应自觉地以本单位的文化模式和核心价 值观为指导。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也应自觉地服务于本单位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紧 紧围绕本单位的发展目标确定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具体方式。一个单位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文化建设只能是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离开发展讲文化建设没有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精干实用即是新形 势下党中央对包括海
22、上人命救助在内的国家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的总体发展定位。就基地的发 展而言,更要充分考虑区位环境、现有装备和人员编制等条件,瞄准精干、专业、实用,走 内涵式发展之路,在提高内在素质上下功夫。秦皇岛基地领导班子对今后几年的发展提出了 “三五一O”工程,使基地职工深受振奋和鼓舞。我们推进基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就是使“三五一O”工程更加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全体职工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自觉行动。二、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文化的涵义非常宽泛。目前社会上非常时兴的企业文化理论常 常被称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甚至直接称为文化管理。因而,文化与管理我中有你,你中 有我,二者水乳相融,密不可分。一个单位的文化特征
23、是与这个单位各方面的管理政策与实 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不可能脱离单位的正式制度而自发地形成。文化建设只有与管理 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文化特征只有与管理模式相匹配,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综合效应。离开 管理搞文化建设没有力度。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就是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过程。在文化建设中,尤其要把握好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二者均以“以人为本”为核 心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方面,一个单位的文化在其人力资源开 发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牵引作用,人员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奖惩等各方面无不 刻有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支持并有助于形成和强化优秀的文化,人
24、力 资源管理政策决定着一个单位招什么人,提供什么培训,什么样的职工可以得到提升和奖励, 什么样的职工是单位重点挽留的对象等等,而这些都向全体职工发出了强烈的信号,深刻地 影响着本单位文化的形成,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提高 职工素质作为切入点,从人力资源管理入手,推进文化建设,应是一条有效途径。三、上下互动的关系。文化即“人化”,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理论、学习型 组织理论等新理论的提出和兴盛,其本质在于对人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的尊重和高扬。这 里的主体既包括单位的领导者,也包括普通的广大职工。只有上下良性互动,文化建设才能 取得预期效果,发挥应有作用。领导者
25、在本单位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是多方面的,从核心价值的提炼、倡导到识别系统的 宣贯实施每一个重要环节都离不开领导者的积极推动。至为重要的是,领导者对本单位的核 心价值要身体力行,不能文化手册上写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领导者的价值观、工作作 风、精神风貌、文化素质、个性等等都对职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形成本单位的“小 气候”,从而对文化建设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因此,说到底,好的文化不是专家学者在象牙 塔里“憋”出来的,也不是专门机构“创”出来的,而是领导者带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 领导者的个性和风格就是一个单位文化的个性和风格。正向张瑞敏之于海尔,柳传志之于联 想。忽视领导者的独特作用,文化建设
26、就缺少灵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 成果”。积极支持广大职工参与文化的共建和共享,是新时期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着力把握的 重要原则。企业文化带有鲜明的企业创业者和卓越领导者的个人印记,从一定意义上讲,企 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与此不同,救捞文化可以称为职工主导型文化。在救捞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虽然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作为救捞文化核心的救捞精 神,是中国几代救捞人用热血和奉献铸造出来的,是完全内生的,而不是外部移入的;是源 于一线的群体创造,而不是个别人的“独创”。这是救捞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感染力和凝 聚力的广泛基础和深
27、厚根基所在,是救捞文化最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作为救捞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我们在推进基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从职工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积 极引导和支持广大职工参与文化建设,使文化建设成为提升职工素质、激发职工创造活力的 过程,为文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四、统一与个性的关系。救捞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的特点。各单 位、各基地,在文化建设上应按照全局的统一部署进行,在共同愿景、救助精神、核心价值 等理念识别系统以及视觉识别系统等大的方面必须遵循全局的统一规定,不能自行其是,另 搞一套。如此,才能充分地展示救助文化的整体实力,形成整齐划一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在 全局文化体系的大
28、框架下,各单位在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实施步骤和具体方式容等方面, 可以有所区别,形成各自的特色,基地文化建设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不同、人员组成不同,各 基地在文化上已经形成不同的基础和特色,这是不容否认的。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基地文化 建设,必须正视已有基础,充分彰显各自的特色,使救助文化的大花园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比如,秦皇岛基地地处冀东北,处于华北与东北的接壤之地,具有明显的燕赵文化“慷慨 悲歌、好气任侠”的特点。宋史地理志说“河北其人质厚少文,大摔尚义,为强枝,土平而近边,习于战斗。”杜牧说“河北者俗俭风浑,淫习不生,朴实坚强,勇于
29、耕战。” 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改革大潮的洗礼和各种文化的融合,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在增 加,差异在缩小,但不同的文化性格还是依稀可辩的。粗放、朴实、重义、勇武等特征,是 地域文化赋予秦皇岛基地的鲜明印记。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本着去粗取精的 原则,对其中的积极因素结合救捞文化的总体要求和时代特点认真加以提炼、继承和发扬, 使之成为秦皇岛基地文化中的一大亮色。五、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没有传承就没 有根基。50多年充满艰辛而又绵延不绝的救捞历程,为救捞文化建设提供了奔流不息的活 头源水,也使得救捞文化在竞争、整合中愈发厚重、张扬,色彩鲜明,生机
30、勃勃。虽然,我 们都是踏着救捞发展的共同节拍发展的,都经历了相识的历程,救捞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给 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各单位的文化建设都需要从整个救助事业的发展中汲取营养。 但各基地各有不同的历史,或长或短,或荣耀或酸涩,都已深深融入职工的记忆里。我们推 进新形势下的基地文化建设,必须有历史的视角,要在认真发掘和反思自身历史的基础上, 找准继续前行的坐标。一个单位如同一个人一样,只有能理性地看待自身历史的时候,才能 展现出文化上的成熟和自信。当然,尊重历史不等于固步自封。我们必须树立开放的理念、创新的精神,以更加开阔 的视野、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从时代大潮中汲取各种养分,为救助文化、为基地文化强筋 壮骨。没有开放和创新,文化建设就没有生机。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救助文化属于航海文化、 海洋文化。我们要利用航海日等载体加强与涉海单位的文化交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在 洋洋大观的海洋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要积极学习借鉴企业文化的有益经验。虽然, 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功能、运行机制等差异很大,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企业文化模式。但 也应看到,企业文化是社会上各种文化中最成熟、最有活力的文化类型之一,一些先进的文 化理念、管理理念往往首先发端于企业。向优秀的企业学习优秀的文化,并结合自身的实际 加以改进和创新,是我们加快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