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命题思路与发展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命题思路与发展趋势》.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命题思路与开展趋势摘要:情境化试题的设置是为了开展学生在具体而又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将知识、技能的静态掌握转化为动态运用。文章分析了情境化试题的研究现状和命题实践, 从“观点一现象”互证、“静态一动态”语言转换的命题思路和情境化试题的“背景、任务、 问题、目的”四个要素这两个维度,对近年来的高考卷和模拟卷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情境化 试题在促进学生思维开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化试题新的命题思路作出了展望。关键词: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命题思路;思维品质在新课标中,“情境” 一词出现了 34次。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 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
2、境为载体”,并用一定的篇幅作了说明,指出“语文实 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对三种情境作了详细 的解释。为什么测评也重视“情境”?因为课程改革深化阶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而核 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应对21世纪各种动态的、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环境时所需的关 键品质。为此,学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境,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 各种挑战性的真实任务。这意味着,要合理测评核心素养,也必须依赖于创设合理的、真实 的情境。1一、情境化试题研究现状简析情境化试题的突出特点是要求考生在试题虚拟的情境里完成指定任务,借此检测考生运 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
3、力。由于情境化试题在试卷里的出现尚不是很多,所以高校研究者 多从理论层面切入,如叶丽新老师聚焦情境化试题的设计框架2;葛威老师等对情境化试 题进行内容类型与形式层级量化的统计分析,对情境化试题的研制特点进行评议3;林江 泽老师从三种情境类型出发,强调情境类型的综合设计,表达情境材料与任务的交互属性, 充分发挥情境材料的实践功能4。而教研员那么多关注一些富有前瞻性的命题实践,根据情 境类型,对这些探索性试题作出评析,旨在让情境化试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教学方向。5 一线教师更多关注已有的情境试题,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应对,如卢莉芹老师关注情境化试题 的要素类型与设计实施6;王木森老师讨论情境化试题对现代
4、文教学的启示7;叶海燕 老师那么从矫正中学生盲目答题、套路答题的不良现象出发,指导学生在情境化试题的解答过程中真正盘活所积累的知识,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参与到与题目的“对话”中8。本文以局部省市区的模拟题为例,探析情境化试题的现状和下一步的开展趋势。二、2021年局部高考题在情境化命题上的探索新课标对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种情境作了详细的解释。如果 仅从字面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欣赏肯定需要调动个人体验,那是不是审美欣赏活动就都属于 个人体验情境呢?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任何一道语文试题都会或隐或显地指向社会 生活,那是不是一份语文试卷全都与社会生活情境相关?任何语
5、文知识能力的检测都涉及认 知情境,那是不是概括、分析试题的解答就都属于学科认知情境了?这样广义地理解“情境”,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就没有必要研 究情境化试题了,因为以上说的三类试题,一直以来任何一份高考语文试卷都是这样呈现的。我们不在概念上争论,只要比拟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一些新的命题趋势。只有 针对新的命题趋势,讨论才有意义。1 .在多文本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构拟学科认知情境。2021年的全国甲、乙两卷,以及2020年的全国新高考I卷和H卷,论述类和实用类文 本阅读试题,主要采取客观题形式,局部主观题也仅限于原文本思路的梳理和内容的概括。 与此不同的是,2021年的全
6、国新高考I卷社科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在题干中加入了新的 信息、,要求考生运用试卷文本提供的原理,解释题干中呈现的现象。试题如下: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过去的试题,能力点集中于对文本信息进行解释、概括、分析、鉴赏、评价,试卷提供 的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一切解题过程都发生在试题提供的文本之内。上面这道题那么设置了一种新的认知情境。试题打破了封闭的文本结构,引入了新的信息, 要求考生运用文本的原理(观点)解释新的现象。它检测的是考生理解两个文本(包括片段 乃至一句话)的内涵,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运用合适的语言解
7、释、论证观点与现象之间的 关系这一系列能力。试卷提供了朱光潜、钱钟书两位作者关于诗画关系的文本(片段),考生首先要能理解 并概述作者的观点(这一点在过去的试卷中以“概述题”的形式呈现),然后再援引他们的 观点去解释为什么“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这一点检测的是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以往试卷没有),揭示出诗画之间的微妙关系。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古诗文阅读题,也表达了这个特点。阅读材料是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试题如下: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过去的试题一般是要求考生对画线句进行赏析,并无明确的指向。这道题在题干里临时 提供新资源
8、,即前人论此诗的观点,构拟了一种新的学科认知情境,要求考生首先理解这个 观点,然后再用这个观点赏析本诗。这样命题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欣赏时聚焦诗歌最突出 的特色,防止了随意性。二是遏制了按套路答题的坏习惯(如“手法+效果”之类的所谓的 答题模板)。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首诗,才能看出第二句就有劝告的意思,也就是能正确 理解“惠远”“东林”两个意象的内涵,懂得“住得无”中的委婉劝告;同时还要明白尾联 中的“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所表达的直接劝告,是与“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相呼 应的。在2021年全国新高考n卷里也有类似的试题,如下: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
9、一是如何实践“能 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试卷给出了两个文本放猖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篇是文学类文本,第二篇 是讲作文方法的论述类文本。试题要求在两个文本之间建立起联系,用第二篇文本的观点一 一教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分析第一篇文本如何表达这种主张,即用文学理论解 释文学现象,用某一写作主张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以上试题,都属于在多个文本(包括片段乃至一句话)之间建立“观点一材料”的对应 关系,以检测考生运用观点去解释、分析、鉴赏文学现象,或者用文学现象印证文学主张的 能力。这种学科认知情境,加入了多文本背景,检测了考生搜索、整合信息,运用信息去解 释、证明新的现象的能力。2.设
10、置交际场景,构拟社会生活情境。以上分析的是静态的语言转换,还有一种试题,通过设置交际场景来实现有目的、有对 象的言语交际活动。这种社会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求考生实现语言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即 在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将静态的语言转换为交际语境中的书信、建议书、推荐语等。如 2021年上海卷中的试题: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 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过去的命题要求考生赏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是静态的分析和陈述。此题 那么设置了交际语境,要求考生向别人推介这篇小说,设置了明确的背景和任务,提出了具体 的问题。答案不是静态
11、的赏析,而是动态的交流,要求考生跟潜在的读者对话。撰写推荐语, 需要高度的概括、分析、鉴赏和有目的地表达等能力。这类试题的设计很有前瞻性,也很有 现实意义,因为它指向的是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2021年全国新高考H卷也有类似的试题,如下: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 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如前所述,过去试题只要求考生概述文章内容;而回答这道题,除了概述要点,还要在 新的语境中对要点进行转换,要针对不良现象(概述),说明自己的观点(转换成对现象的 看法:评判现象,分析错误原因,说明自己的态度)。这类试题不仅检测概述能力,还要求 考生将静态的文章要
12、点转换为交流中的观点、主张,虽然交流对象潜隐,但交流目的明确, 需要考生实现语言由静到动的转换,这类试题还能促进考生关注现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也有助益。三、局部省市模拟卷在情境化试题命制上的继续推进1 .情境化试题的基本样态和构成要素。局部教师认为情境设置是叠床架屋,是对测试的无意义的附加和干扰。产生这种看法有 两个原因:一是对情境设置的意义不了解;二是局部情境试题的情境确实属于穿靴戴帽,答 题与是否有情境无关。测试中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如何把握?试题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比利时教育学家罗日叶认为,能力表达于在具体而又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而不是抽象地 掌握知识和技能。
13、罗日叶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情境与真实生活的关系:任务需求是现实存在的 还是模仿现实虚构的;问题解决是真正的解决还是模拟解决。由这两个维度,可以细分出四 种情形:真实需求,任务结果和成品会真正使用;真实需求,模拟解决,方案或成品不 反应至真实的需求提出者,不实际使用;根据教学或评估需要,模仿现实生活建构情境, 任务结果和成品能让相关主体受益;根据教学或评估需要,模仿现实生活建构情境,学生 模拟解决任务,任务结果和成品不真正使用。9很明显,纸质试卷上的情境主要是上述第三种,特别是第四种情形。叶丽新老师在此基 础上提出,情境化试题应包含以下要素:背景要素,主要表现为人物、场景、事件或引导 性材料等;任务
14、要素,即试题明确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或完成的成品,通常试题会规定成品 形式和其他限定性要求;问题要素,在语文学习领域,“问题”可能是或明示或需要再提 炼的需求、需要回答的疑问,以及需要解决的麻烦等;目的要素,即让学生展现在解决问题、形成成品的过程中的能力、素养。测试目的的达成,可能需要学生经历解读背景材料、提炼问题及完成任务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10情境设置的目的,是促进考生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和能 力。下面结合福建省和上海市的模拟题,分析情境化试题的开展趋势。2 .情境化试题的深化与成型。按照“虚拟背景一布置任务一提出问题(任务的具体化)一完成任务、解答问题(目的 指向语
15、文素养)”这一路径,分析局部情境化试题的特点。(1)虚拟阅读语境,在阅读场域中实现“观点一现象”的互证。例1:请依据材料内容,对下面案例的意义进行简要点评。(福建省四校高三上学期2021 年10月第一次联考)案例:某报纸将采访力量全部迁入新闻网站与客户端。原先的新闻专业采编部门,全部 改为政情、财经、天下、区情等8个频道体制整体转换后,记者稿量增加,新闻时效更 快,报道内容更全。报纸因稿量增多,可以优中选优,质量也有明显提升。这道题设置的是阅读语境,要求考生借助试卷材料提供的观点(融媒体时代纸媒的开展 方向),对给出的案例(某报的改革实践)进行点评。这道题,背景是融媒体时代,任务是 概述纸媒生
16、存的路径,问题是以材料包含的主张点评具体案例,目的是检测考生运用观点去 解释现象的能力。例2: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具有由几何意象构成的“几何现象”之美, 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福建省三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试卷阅读材料提出了某种观点(文学批评原理),命题者要求考生运用该文学批评原理, 去分析、解释新的文学现象,借助多文本之间的勾连,完成“观点一现象”的互证。这道题,背景是文学批评,任务是以理论解释现象,问题是按要求点评诗句,目的是检 测文学分析和鉴赏能力。这类试题设置的是个人审美体验情境,指定了方向一一分析本诗如 何表达“几何现象”之美,防止了考生选
17、择角度的随意性,表达了多文本阅读的勾连关系。(2)虚拟交际场景,实现“静态一动态”语言的转换。例3:我国某地即将建设一个新的核电工程,为防止“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的出 现,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做好公众沟通工作。(福建省厦门市高三2021年5月模拟卷)命题者虚拟了社会生活情境一一某地建核电站,提出了任务一一如何与民众做好沟通, 问题是列出沟通要点,目的是实现信息的提取、转换和生成。试卷材料呈现的是很难沟通的 现象,答案要将其转换为顺利沟通。试题并不要求考生呈现具体的沟通文稿,只要求提供如 何实现沟通的要点。所以,答案就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问题,一一对应,提出解决方法,即 如何防止“污名化”,如何
18、解决“邻避”问题。过去的试题停留在“概括”文章内容要点上,这当然是高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但更 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尝试用概括出来的信息去解决现实问题。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也是现实生活对考生一一未来社会公民在语文素养和公共事务参与方面的要求。例4:去年9月,由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良宵在河北唐山开机,预计明年在全国 公映。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请你作为电影文案筹划者,写100字左右的推介语。(上 海市金山区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卷)这是有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语境,任务是写推介语,问题是将电影重要信息提取出来 并转换为吸引观众关注的文本,目的是检测考生将静态语言转换为交际语言的能力。还
19、有一类试题,既有多文本阅读的勾连,要求考生实现“观点一现象”的互证;又要体 现语言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由此可见,有些命题者在情境化试题的命制上已越来越娴熟。例5:班级公众号阅读名家栏目的定位是“阅读经典,积累学法”。在编辑鲁迅 小说这一期时,小徐建议选编药,小汇建议加上药评点。请你代小徐或小汇写 一那么发言稿阐述选编理由(150字左右)。(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卷)这道题,背景是班级公众号阅读名家栏目推出经典文本,任务是为选定某篇文章阐 释理由,问题是写一那么发言稿。设计此题的目的,从“观点一现象”互证的角度看,检测的 是考生以栏目定位“阅读经典,积累学法”这一观点,去解释公众号
20、选编药的理由,即 检测考生能否发现并揭示药独特的双线结构、隐喻特点,获得和积累“学法”;从言语 交际的角度看,是检测考生将静态的表达语言转换为动态的交际语言。完成这道题,能让考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评价药这篇小说的独特意义,这比泛化的 赏析更能激发考生思考的兴趣。如果我们阅读一篇文学作品,都带着寻找其独特艺术手法的 眼光去审视,去发现每一篇的“独特性”“不可取代性”,文学鉴赏水平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 提升。另外,写发言稿、推介语,也训练了考生与他人交流、理性表达观点的能力和习惯。3 .情境化试题命制的新方向。上文结合案例分析了情境化试题构成的四个要素一一背景、任务、问题、目的,并从“静 态一动态”语
21、言的转换、“观点一现象”的互证两类命题方式出发对情境化试题作了剖析。情境化试题能实现静态表达语言向动态交际语言的转换,促进考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 能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问题;情境化试题在多个文本中实现阅读场域中“观点 一现象”的互证,能提升考生理性说理、辩证思考的能力。以上两类试题,集中于对文本的理解、比拟分析、观点互证、语言转换。还有一种阅读 场域,设置了可能存在论证瑕疵的文本,要求考生辩驳解析,对文本的逻辑性进行评判。这 类试题对考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先看福建省的一道模拟题:例6:甲乙两名同学研习材料三,对文章第段的论证思路有不同看法。甲认为第段 的论点阐述存在问题
22、;乙认为第段论证思路正确,不存在问题。对此,你有何看法?(福 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卷。为讨论方便,作者对此题作了细微改动,在此 谨向原命题者致谢。)附第段文字:体育产业数字人才短缺,制约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体育企业 数字化人才标准不明晰、不利于培养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当前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处于探 索起步阶段,体育企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标准、培养方向、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体育产业数字 化转型加快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晰,不利于培养体育企业 数字化人才。有些存在表达瑕疵的文本,会引起阅读者的不同理解。针对这类文本命制的试题,主要 检测的是对文章内部逻辑
23、性进行省察、评判的能力,要求考生以更严谨的思维去发现、辨识 错误,并提出修改意见。这道题,背景是不同的阅读者对同一文本产生了矛盾意见,任务是释疑、评判这些意见, 问题是在争议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看法,目的是检测考生对文本逻辑思路的省察、评判能力。第段首句为“体育产业数字人才短缺,制约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这句话是一个简 单判断,“人才短缺”必然“制约转型”,无须论证。作者要讨论的是为何人才会短缺,所以 下文分析了两点原因:人才标准不清晰、转型战略不清晰。这样看来,论点阐述似乎并无不 妥。但是由于第一句话是“A制约了 B”,常规思维下,读者的阅读期待应该是“A怎样制约 了 B”,而文本呈现的却是“
24、造成A的原因分析”,这就让读者的期待落空了。但要特别注意 的是:读者的期待未必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而是作者表达的随意性造成了读者的误解;读 者不能根据这种误解去更改作者的原意,而是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修改作者的表达瑕疵。 如果将第一句A制约了 B”改成“制约B的是A”,那么下面接着对A进行分析就顺理成章 了。即:提出“制约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是体育产业数字人才短缺”的观点,然后解释人 才短缺的原因。类似的试题在上海市高考卷中频频出现:例7:第段用小王子中的话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2019 年上海市春考卷)例8: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
25、按照本文 作者提供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请结合下面龙文 鞭影的节选局部,向小洁谈谈你的看法。(2020年上海市秋考卷)例9:第二段对第一段的观点作了反驳,反驳是否充分有力?(2021年上海市春考卷)以上试题,有的给出了明确的“观点一现象”互证的语境,有的那么暗含了言语交际语境, 都属于学科认知类情境化试题,检测的是考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讨论。 我们认为,这类试题要求考生不仅能对“观点一现象”进行互证,还要能深入文本内部,理 清逻辑思路,辨析偏移论题“溢出”的语句,揭示那些论证、反驳不充分的地方。这对培养 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对提倡理性都大有裨益。
26、全国新高考卷和局部省市高考卷在情境化试题的创设方面作出了良好的示范,情境化试 题的命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及时梳理总结这些成果,有利于情境化试题被更广大的教 师群体所接受,有利于通过一线教师将其积极转换为课堂教学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语 文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 2 10叶丽新.“情境”的理解维度与“情境化试题”的设计框架一一以语文 学科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2019 (5).3葛威,等.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情境化试题的内容与形式评析口.考试研究, 2021 (3).4林江泽.2019年7套高考语文卷情境化试题设计的特点及启示J .教育测量与 评价,2020 (2).5冯渊.情境化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命题研究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 (7).6卢莉芹.关于情境化试题的认识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0 (4上).7王木森.新高考语文试题“情境化”对现代文教学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19 (12).8叶海燕,陈琳.情境视域下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一一以2020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 阅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 (10).9易克萨维耶罗日叶.为了整合学业获得一一情景的设计和开发M.汪凌,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