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教师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噤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2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 C2.欧诗托物
2、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 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 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 象。【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
3、的,对此有所涉及。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噤,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 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 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 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 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 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 幽寂
4、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 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2022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4.本诗与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 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3. A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 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 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 观豁达的特点。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 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 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 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解析】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6、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 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 需要在乎认识时间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 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 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 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 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 感是乐观豁
7、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 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 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 达的特点。这是属于直接抒情;白下驿饯唐少府中颈联“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的大意是落日 余晖笼罩着水边酒楼,乡村的道路上风吹烟飘。此句实写了诗人与友人 的饯别场景,借凄清之景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尾联“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 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路程就像到天边那么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担忧之情。2022 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
8、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 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9、。词 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5. A6. (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 “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 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 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解析】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 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 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 情此境所引发的
10、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 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 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 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 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 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 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 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
11、祈 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 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 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 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 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 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 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 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
12、之序极为重视。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 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 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7 .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寄寓鉴戒之舟.AlS o8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7.勤政楼千秋节8.情感不同: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
13、乐, 言外自见;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 营造荒凉氛围。【解析】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 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 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 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一一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 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
14、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 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 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 戒之意。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 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 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 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 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 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
15、王建追忆飞 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 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 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 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 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 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 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
16、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 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 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 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2021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侧径:狭窄 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17、,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 分析。【答案】14 . C 15.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 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 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
18、 “住在山中的 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 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 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 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 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 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 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
19、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 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 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 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2021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赠鹭鸳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 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鳏: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 缕。”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 望。B.因“溪
20、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鹭去虾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 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 现。15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15.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 “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 “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鹭饱食后 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 句“来吾
21、告汝”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 泥别渚” “虾跳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 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 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 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鹭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 号为“汝” “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 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 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 “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 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2、2021 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溢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 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 0、O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 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
23、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 大。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 . B 16.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 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 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 避、厌弃官场的情绪。尾联中“莫谩” “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 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解析】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 人曾经听说温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
24、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 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 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 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 ”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 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2021 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意难忘山家清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 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
25、,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瘦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慢生涯。【注】瘦尊,即瘦樽 用瘦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19 .词中“衰翁”的身份是。下片中“” 一词 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20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答案】19 . (1).隐土(农夫)(2).烂漫20 .写景艺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 换。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 幽之境。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铺陈写实。如“高 话”以下,一一叙
26、写山家生活。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 浇瓜”。【解析】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 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 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 解是为农夫。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 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生活 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
27、遮”写由 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 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 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 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 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 了隐土山家的幽静环境;“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 几,小窗纱” “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 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土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
28、外地饮 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 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 “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瘦尊茗碗, 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 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 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 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2020新课标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
29、蒙虽失春城醉上期,因吟郢岸百亩蕙,栖野鹤笼宽使织,但医沈约重瞳健,下帷裁遍未裁诗。欲采商崖三秀芝。施山僧饭别教炊。不怕江花不满枝。【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嘛兮,又树 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 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
30、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4. A 15.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析】14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 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 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 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 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 的意思。唐朝的时候
31、,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 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 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 “与 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故选A。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 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 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 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虽失春城醉上期” 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 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 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 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
32、 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 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 医沈约重瞳健” 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 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 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 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2020 新课标n】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嶷IS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噩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 庄子天
33、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己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土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4 . B 15.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 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 忌盲从。【解析】15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
34、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 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 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 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 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 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
35、没无闻的可 能”的意思。故选B。16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 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 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 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噩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 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 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 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 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
36、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 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 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 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 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 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 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 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 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
37、予我们的哲理 性的启示。2020 新课标m】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苦笋陆游藜蕾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藜皆: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 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
38、要经受风雨磨炼。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 C 15.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 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 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15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 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 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
39、诗 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 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 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16 .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 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 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 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 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 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 而三、四两句直
40、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 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 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 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 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 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 “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 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 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 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
41、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 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9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而送柴侍 御突出,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0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 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答案】19. (1).感伤(2).达观21 .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 个意象前置,
42、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 友情),意境开阔。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 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胱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 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抒情方式上,王勃诗 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解析】19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歌的情 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 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 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 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
43、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 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 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 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 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 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送柴侍御的意 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 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 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 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
44、通常 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俳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达观。20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 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 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 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 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 “山”“水”,但却将“一水” “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 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 句肯定,
45、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 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 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 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 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 “已觉 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 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 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
46、,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 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 耐人寻味。2020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藤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土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 三年诏沈康知常州。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 简要分析。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7、答案】9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 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10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 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 喜爱之情。【解析】9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 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 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 滕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 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 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 穷”,白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