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自测练习题含超详细解析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自测练习题含超详细解析答案.pdf(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22 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自测练习题 第一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卿()为博士邪()【答案】q ng y 二、文学文化常识。孙权劝学选自 ,这本书是 (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历史【答案】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 第二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军帖()可汗()鞍鞯()()辔()头 鸣溅()溅 燕()山 胡骑()鸣啾()啾 朔()气 金柝()红妆()霍()霍 云鬓()【答案】ti hn n ji n pi ji n y n j ji shu tu zhu ng hu b n 二、文学文化常识。木
2、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 歌,叙述了 的故事。【答案】乐府诗集 南北朝 民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第三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自矜()家圃()睨()之 忿()然 酌()油 答案:j n p n fn zhu 二、文学文化常识。卖油翁的作者 ,字 ,号 ,北宋著名 家、家。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 、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答案】欧阳修 永叔 醉翁、六一居士 政治 文学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第 2 页 共 22 页 第四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德馨()案牍()蕃()淤()泥 濯()清涟()亵()玩 噫()鲜()有闻 答案:x
3、n d fn y zhu lin xi y xi n 二、文学文化常识。(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朝人。(2)爱莲说 的作者是 ,北宋 家。本文运用了 的写法,作者所托之“物”是 ,所言之“志”是 。【答案】刘禹锡 梦得 唐(2)周敦颐 哲学 托物言志 莲 既不消极避世,又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第五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怆()然 涕()青未了()决眦()答案:chung t li o z 二、文学文化常识。1.登幽州台歌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2.望岳的作者杜甫,字 ,被称为“”,与李白合称为 。3.登飞来峰作者 ,字 ,号半山,北宋 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4.游山西村作者 ,(朝代)人,字 ,号 ,爱国诗人。5.己亥杂诗作者 ,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清代 家、家。【答案】1.陈子昂 唐代 2.子美 诗圣 李杜 3.王安石 介甫 政治 文学 思想 4.陆游 南宋 务观 放翁 5.龚自珍 思想 文学 第六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纪昀()河干()棹()数小舟 圮()于河 曳()铁钯()木杮()湮()于沙上 啮()溯()流 答案:y n g n zho p y p fi y n ni s 二、文学文化常识。第 3 页 共 22 页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清代学者、家,他主持编纂的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答案】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文学
5、 四库全书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名句梳理 识记默写 1.万里赴戎机,_。2.朔气传金柝,_。3._,弹琴复长啸。4.此夜曲中闻折柳,_。5.马上相逢无纸笔,_。6._,惟解漫天作雪飞。7.斯是陋室,_。8.出淤泥而不染,_。9.念天地之悠悠,_。10.造化钟神秀,_。11.望岳表达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_,一览众山小。12.飞来山上千寻塔,_。13._,衣冠简朴古风存 14._,吟鞭东指即天涯。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16._,夜泊秦淮近酒家。17.可怜夜半虚前席,_。18._ _,一山放出一山拦。19.黄梅时节家家雨,_。【答案】1.关山度
6、若飞 2.寒光照铁衣 3.独坐幽篁里 4.何人不起故园情 5.凭君传语报平安 6.杨花榆荚无才思 7.惟吾德馨 8.濯清涟而不妖 9.独怆然而涕下 10.阴阳割昏晓 11.会当凌绝顶 12.闻说鸡鸣见日升 13.箫鼓追随春社近 14.浩荡离愁白日斜 15.可据理臆断欤 16.烟笼寒水夜笼沙 17.不问苍生问鬼神 18.政入万山围子里 19.青草池塘处处蛙 理解默写 第 4 页 共 22 页 1.木兰诗描写征战激烈的句子是:_,_。2.木兰诗说明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_,_。3.木兰诗中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_,_。4.竹里馆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_,_。5 竹里馆抒写
7、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_,_。6.春夜洛城闻笛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_,_。7 春夜洛城闻笛诗中集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_,_。8.逢入京使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_,_。9 逢入京使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_,_。10.晚春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_,_。11.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12.陋室铭中描写了陋室幽静淡雅的景色,居室环境的句子的句子是:_,_。13.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14.爱莲说
8、中描写莲花正直,不旁逸斜出的句子是:_,_。15.爱莲说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语句是:_,_。16.登幽州台歌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17.登幽州台歌 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_,_。18.望岳表达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_,_。19.望岳中突出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诗句是:_,_。20.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_,_。21.登飞来峰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_,_。22.游山西村诗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第 5 页 共
9、22 页 23.游山西村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_,_。2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2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26.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27.贾生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_,_。28.贾生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_,_。29.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_,_。30.约客诗
10、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_,_。【答案】1.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2.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3.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4.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5.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6.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7.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8.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9.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10.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字斗芳菲 11.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1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1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4.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15.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6.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1
11、7.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8.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9.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20.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21.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2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3.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24.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5.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26.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7.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28.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29.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30.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梳理 孙权劝学 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古义)(1)蒙辞以军中多务:第 6 页 共 2
12、2 页(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5)蒙乃始就学:(6)及鲁肃过寻阳:(7)即更刮目相待:2.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 (1)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涂掌事 (2)当 但当涉猎 蒙辞以军中多务 (3)以 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 3.重点词语(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及鲁肃过寻阳:(4)卿今者才略:(5)非复吴下阿蒙:(6)即更刮目相待:翻译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第 7 页 共 22 页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课文理解(
13、1)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学习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2)文末鲁肃为什么主动与吕蒙“结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其中的一点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文言实词 1.(1)推托(2)古时王侯的自称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3)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4)历史(5)从事(6)到,等到(7)重新 2.(1)了解知道,知晓(2)掌管、担当应当(3)介词,拿、用动词,认为(4)动词,担任、充当动词,认为 3.(1)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2)事务(3)经过(4)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5)不再是(6)擦拭 翻译句子(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
14、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3)志士离别三日,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这件事这么晚啊!课文理解(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接着指出“学”的可能性:一方面孙权告诉吕蒙学习并不难,让他学习不是让他“治经为博士”,而只是让他多“涉猎”,了解历史;另一方面孙权现身说法,以自己事务更多还能“常读书”并“大有所益”的亲身经历,驳斥吕蒙“军中多务”的托词,勉励吕蒙要多抽时间学习。孙 第 8 页 共 22 页 权的劝说,最终使吕蒙无法推托,“乃始
15、就学”。(2)因为鲁肃在与吕蒙的“论议”中,被吕蒙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所折服,愿意与他深交,而且二人的“论议”风趣诙谐,显见二人颇为情投意合,因而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作者这样写不仅可以表现鲁肃敬才爱才、豪爽大度的品质,更能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3)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木兰诗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同 意思为:2.词类活用(1)愿为市鞍马:(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3)策勋十二转:(4)当窗理云鬓:3.古今异义(古义)(1)问女何所忆:(2)卷卷有爷名:(3)出郭相扶将:(4)著我旧时裳
16、:(5)同行十二年:(6)雌兔眼迷离:(7)双兔傍地走:4.一词多义 愿为市鞍马 (1)市 东市买骏马 将军百战死 (2)将 出郭相扶将 不闻机杼声 第 9 页 共 22 页(3)机 万里赴戎机 昨夜见军帖 (4)帖 对镜帖花黄 愿为市鞍马 (5)愿 愿驰千里足 昨夜见军帖 (6)见 归来见天子 惟闻女叹息 (7)闻 小弟闻姊来 木兰不用尚书郎 (8)郎 不知木兰是女郎 5.重点词语(1)木兰当户织:(2)唯闻女叹息:(3)问女何所思:(4)旦辞爷娘去:(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6)万里赴戎机:(7)关山度若飞:(8)朔气传金柝:(9)策勋十二转:(10)赏赐百千强:(11)木兰不用尚书郎:
17、(12)愿驰千里足:第 10 页 共 22 页(13)著我旧时裳:(14)雄兔脚扑朔:(15)双兔傍地走:(16)安能辨我是雄雌:翻译句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课文理解(1)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2)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3)结尾一段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4)谈谈木兰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18、。第 11 页 共 22 页 答案:文言实词 1.“帖”同“贴”粘贴 2.(1)名词作动词,买(2)名词作动词,发声、发出声音(3)名词作动词,写在策上、记载(4)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 3.(1)回想,记得(2)父亲(3)外城(4)古人穿的下衣(5)表示多数,不是确指(6)眯着眼(7)跑 4.(1)动词,买名词,市场、集市(2)名词,将领动词,扶持、扶助(3)名词,织布机名词,事物的关键、枢要(4)名词,文书、文告动词,同“贴”,粘贴(5)动词,愿意、情愿动词,希望(6)动词,看见动词,进见、拜见(7)动词,听到、听见动词,听说、知道(8)名词,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名词,对青少年的美称 5.(1
19、)门(2)只(3)想什么(4)早晨(5)水流声(6)战事(7)越过(8)北方(9)记功(10)有余(11)任用,举用(12)赶马快跑(13)穿(14)动弹(15)靠近、临近(16)怎么 翻译句子(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2)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3)当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出门去看同伍的士兵,同伴都很惊异,(都说我们)同行作战十几年,不知木兰是姑娘。(4)(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
20、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课文理解(1)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话则写得比较简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话的精神。(2)通过“开、坐、脱、暑、理、帖”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女孩生话的喜悦心情。(3)赞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4)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卖油翁 文言实词 1.通假字(1)但手熟尔 同 意思为:(2)徐以杓酌油沥之 同 意思为:第 12 页 共 22 页 2.词类活用
21、(1)但微颔之:(2)吾射不亦精乎:(3)尔安敢轻吾射:3.古今异义(古义)(1)尝射于家圃:(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3)久而不去:(4)但手熟尔:(5)尔安敢轻吾射:4.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1)射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2)尔 惟手熟尔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而 而钱不湿 康肃笑而遣之 以我酌油知之 (4)酌 徐以杓酌油沥之 5.重点词语(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2)公亦以此自矜:(3)尝射于家圃:(4)睨之:(5)但微颔之:(6)康肃忿然曰:第 13 页 共 22 页(7)以我酌油知之:(8)以钱覆其口:(9)徐以杓酌油沥之:(10)康肃笑而遣之:翻译句子(1)陈康肃
22、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4)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5)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6)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课文理解(1)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什么?(2)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3)“睨之,久而不去”一句中,若将“睨”字换成“看”“望”“观”等字可以吗?为什么?(4)文中的陈尧咨具有哪些性格特点?(5)本文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1)“尔”同
23、“耳”,罢了(2)“杓”同“勺”,勺子 第 14 页 共 22 页 2.(1)名词作动词,点头(2)动词作名词,射术、射箭的本领(3)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1)曾经(2)放下(3)离开(4)只是(5)怎么 4.(1)动词,用弓放箭、射箭名词,射术、射箭的本领(2)代词,你同“耳”,罢了(3)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4)动词,倒入动词,舀取 5.(1)擅长(2)自夸(3)园子(4)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5)点头(6)气愤的样子(7)凭、靠(8)盖(9)慢慢地(10)打发 翻译句子(1)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2)有个卖油的老翁
24、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不离开。(3)(卖油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4)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也很精湛吗?(5)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6)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把他打发走了。课文理解(1)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的对话。(2)卖油翁是主要人物。因为故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3)不可以。“睨”是斜着眼看,表示不以为然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术并
25、不在意十分恰当,而其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4)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5)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启示: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学习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去钻研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短文两篇 1.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2)苔痕上阶绿:(3)不蔓不枝:2.古今异义(古义)(1)惟吾德馨:第 15 页 共 22 页(2)谈笑有鸿儒:(3)可以调素琴:(4)无丝竹之乱耳:(5)无案牍之劳形:(6)亭亭净植:(7)陶后鲜有闻:3.一词多义 可爱者甚蕃 (1)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濯清涟而不妖 (2)清 香远益清 无丝竹之乱
26、耳 (3)之 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香远益清 (4)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重点词语(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可以调素琴:(7)阅金经:(8)无案牍之劳形:(9)可爱者甚蕃:(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第 16 页 共 22 页(11)濯清涟而不妖:(12)香远益清:(13)亭亭净植:(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6)陶后鲜有闻:(17)宜乎众矣: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27、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课文理解(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第 17 页 共 22 页(4)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请葛庐,西蜀子云亭”?(5)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6)请概括作者所赞扬的“莲”的高贵品质,并说一说像“莲”一样的“
28、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7)作者写“莲”,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作者把“莲”与“牡丹”对比,其用意何在?(8)作者以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1.(1)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名词作动词,长到(3)名词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2.(1)德行美好(2)大(3)调弄(4)弦乐器 管乐器(5)形体、躯体(6)竖立(7)少 3.(1)动词,堪、值得动词,可以、能(2)形容词,清澈形容词,清幽(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4)动词,传得远、远播形容词,遥远 4.(1)灵验(2)这(3)只(4)博学的人(5
29、)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6)不加装饰的琴(7)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8)指官府文书(9)多(10)沾染(污秽)(11)洗 水波 过分艳丽(12)更加(13)耸立的样子(14)靠近玩弄(15)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16)传闻,见闻(17)应当 翻译句子(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3)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4)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
30、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5)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6)(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第 18 页 共 22 页 课文理解(1)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2)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3)前两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两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用它们作类比,表明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31、5)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是不足取的。(6)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不贪图富贵,不追名逐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7)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以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8)“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河中石兽 文言实词 1.词类活用(1)以为顺流下
32、矣:(2)棹数小舟:(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遂反溯流逆上矣:2.古今异义(古义)(1)二石兽并沉焉:(2)阅十余岁:(3)求二石兽于水中:(4)尔辈不能究物理:(5)是非木杮:(6)渐沉渐深耳:(7)盖石性坚重:(8)求之下流:(9)固颠:(10)但知其一:3.一词多义 第 19 页 共 22 页 如是再啮 (1)如 如其言 僧募金重修 (2)重 乃石性坚重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3)临 东临碣石 其反激之力 (4)反 遂反溯流逆上矣 以为顺流下矣 (5)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啮沙为坎穴 4.重点词语(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山门圮于河:(3)竟不可得:(4)曳铁钯:(5)
3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尔辈不能究物理:(7)是非木杮:(8)湮于沙上:(9)不亦颠乎:(10)凡河中失石:(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2)转转不已:(13)遂反溯流逆上矣:第 20 页 共 22 页(14)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34、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理解(1)文章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出现了几位人物?他们各自对这件事的看法如何?(2)文章总共讲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结果如何?(3)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荒唐而“老河兵”的结论正确?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 21 页 共 22 页 (4)石兽为什么会在河流的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5)文章末尾为什么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6)这则故事说明了哪些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名词作动词,去、到(2)名词作动词,划(船)(3)动词作名词,暴涨的河水(4)名词作动词,向上、
35、上前 2.(1)一起(2)经过,经历(3)寻找(4)事物的道理、规律(5)这不是(6)罢了(7)大概因为(8)河流的下游(9)固然(10)只,只是 3.(1)介词,像、如同介词,遵从、依照(2)副词,重新形容词,分量大(3)动词,接近、靠近动词,到达、登上(4)形容词,相反、颠倒副词,反而、反倒(5)动词,认为介词,被动词,是动词,成为、变作 4.(1)河岸(2)倒塌(3)终了,最后(4)拖(5)设馆教书(6)研究、探求(7)削下来的木片(8)埋没(9)颠倒,错乱(10)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11)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坑洞(12)停止(13)于是 逆流(14)主观地判断 翻
36、译句子(1)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准备重修(寺门),于是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也没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实在是石头的性质坚硬分量重,沙的性质松软不固定,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下沉逐渐变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3)大概因为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分量重,沙的性质松软不固定,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河水)逐渐冲击,(坑洞)逐渐变深,当坑洞扩展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颠倒着投入坑洞里。(4)像这样第二次冲刷,石头又会第二
37、次转动,石头不停地向前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迎水向上了。(5)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 第 22 页 共 22 页 理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课文理解(1)主要说了一座寺庙门口的两个石兽掉进了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事。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寺僧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讲学家认为石兽没入了原地沙中,老河兵认为石兽逆流而上了。(2)四种:第一种在石兽落水处寻找,没考虑到石兽与流水、泥沙的关系,没有找到;第二种在石兽落水处的下游寻找,只考虑了石兽与流水的关系,没考虑到石兽与泥沙的关系,没有找到;第三种在石兽落水处的泥沙中寻找,考虑到了石兽与泥沙的关系,忽
38、略了石兽与流水的关系,没有找到;第四种在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住了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与相互关系,最终找到了。(3)“讲学家”凭借书本知识,拘泥于一般道理,缺乏实际经验,所以他认为石兽会沉入原地的泥沙中;“老河兵”常年与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的规律,所以他能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判断出石兽会“溯流逆上”;这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老河兵认为:大概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意对即可)。(5)作者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情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6)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启示: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遇事不能据常情主观臆断,而应该多动脑筋,细致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