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地理_第三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地理_第三节.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教学难点】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学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
2、1: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导入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
3、差异。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教师引领 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 P102103 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活动内容及形式 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填写下面表格内容: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注意阅读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教师小结: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承转: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2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
4、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教师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上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过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承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教师引领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5、活动内容及形式 1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 1、2、3 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多媒体展示:图片 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 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
6、与环境的关系。活动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引领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完成课本 105 页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片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3温带草原地区:4黄土高原地区:5寒带地区: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
7、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活动四:走进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引领 1引导学生思考:随着聚落的发展,建设了许多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昔日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呢?结合教材内容回答。2展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3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
8、态度。让学生明白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世界民居掠影:威尼斯水城 西递和宏村 丽江古城 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上最奇特城市之一,是一座很浪漫水城、河多、桥多,市内交通工具只有船艇、没有汽车,400 多座桥,100 多条运河。而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威尼斯人是否也会有忧虑呢?黟县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誉为徽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千百年来的自然损坏,木雕等传统修缮工艺面临失传,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古民居的挑战,超负荷的游客接待量等因素,是否成为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
9、挑战 云南丽江古城: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目前中外游客众多,随着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呢?课堂小结: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统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课堂总结: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只是要点:世界文化遗产对比聚落保护乡村聚落城市聚落探究环境差异课堂小结 聚落人类聚居地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一
10、个学期的学习,初步了解世界的居民和不同的自然环境,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聚落不尽相同,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可以知道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不同。但是学生的知识系统性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的能力不强,需要教师不断引导。聚落人类聚居地效果分析 通过图片和探究,学生较为感性的理解了聚落的类型和差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家乡的热爱,探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不同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分析传统聚落 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较系统地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培养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进一步认识。让学生首先探究和懂得“世界文化的价值”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再次进一步内化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11、,很好的完成了课标要求和预设目标。通过测试,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较好。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于这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励学生敢
12、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节 聚落-人类居住地的教学反思 回首本节课,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
1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结合今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把一组真实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一种使命感: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建设有利于人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也正因如此,整节课的气氛比较压抑,不过效果还算可以。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
14、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
15、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当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精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与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更加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课堂上积极发言的问题那么几个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基本上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偶尔会参与。今
16、后,在课堂上如何关注这一部分学生?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课标分析:1.找到几组图片,让学生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2.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聚落的形成,不同的聚落又是怎样反应不同的自然环境。3.让学生了解聚落的价值,进一步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人类聚居地观察记录 本节课教师讲的用时为 25 分钟,学生探究的效果较好,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合作的实效性强,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语言还需浓缩,“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探究的还需更加深入,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教材中 108 页活动二利用效果待改进。评测训练 一、选择题 1、一般来说,
17、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A、规模小 B、建筑物大 C、道路稀少 D、建筑物密集 2、在我国,下列聚落规模比较大的是:()A、平原上的村落 B、山区里的村落 C、草原上的村落 D、林区里的林场 3、一般来说,在人口稀小的地区,村落:()A、分布密集 B、分布稀疏 C、规模较大 D 建筑物高大 4、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 B、交通不便的地方 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 5、在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许多村落都沿河分布,主要原因是:()A、沿河地带土壤肥沃 B、沿河地带地形平坦 C、沿河地带渔业资源丰富 D、沿河地带交通便利 6、一般来说
18、,经济发达地区:()A、聚落密集 B、聚落稀疏 C、建筑物矮小 D、聚落规模小 7、竹楼适合什么地区的人们居住:A、热带雨林地区 B、热带沙漠地区 C、沿海地区 D、内陆地区 8、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A、能反映当地降水多 B、能反映当地冬暖夏凉 C、能反映当地气候干旱 D、能反映当地经济发达 9、北京的古老民居四合院,记录的政治文化信息是:()A、当地的气候特点 B、当地当时的经济水平 C、当地的地形特点 D、封建时代多代同居的家庭关系 10、城市环境问题有()A大学学校规模越来越大 B、汽车越来越多 C大气污染严重 D、绿化面积逐年提高 11、屋顶比较平,是因为:A.气温较低 B气温较高 C降水丰富 D降水贫乏 12、下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长江三峡水电站 B重庆永川大佛寺 C重庆大足石刻 D重庆永川茶山竹海 二、读图综合题 13、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的常见形式有_和_两种,图中 A、B、C 三处聚落属于_聚落。(2)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一个共同点,都是_而建。(3)三处聚落都有可能发展成为_聚落,而最优先发起来的是_地,理由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