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精品教案第二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精品教案第二次.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山东省 20XX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第二次)作者姓名刘永祥学校莱阳市大夼中心初级中学学科物理年级/班级八年级一班教材版本鲁教版课时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上课时间2013.11.15 学生人数45 单元背景这一章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前面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打下了基础。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
2、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 的理念。“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是历年来中考中的考试热点,几乎每年在中考中都会有所考查。本单元是初中物理有关光学知识方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包括“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生活中的透镜”“眼睛和眼镜”四方面。在本主题单元中,把内容设计成三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专题一:透镜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实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结构、作用上不同;专题二: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仪器的选择、放置、步骤的正确操作等,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并总结出规律;专题三: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重点是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规律,理解照相机、幻
3、灯机、放大镜等常用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这三个专题的确定是源于教材,且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进行拓展和补充,以期学生对光学能有全局上的把握和认识。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完成探究过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理解和应用得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课时的划分:透镜 1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时生活中的透镜 1课时眼睛和眼镜 1课时本单元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学习方法。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预期学习成果: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学生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2)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
4、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课时设计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我认为本节课重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全班分成8个大组,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分组分享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又能够很好分享别人的探究成果。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
5、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但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动手心情很迫切,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渴望掌握知识。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1、知识储备
6、光的传播中的“观察与实验”,要求学生制作小孔成像装置,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正等。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学习心理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
7、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1)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2)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解决措施:1、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及评价表”(见相关资料)的措施
8、,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引导。2、本节课要让学生顺利的提出探究的问题,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在学生复习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激发兴趣,引起注意,发现探究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表述探究问题。本节课在得出实验数据之后,要让学生顺利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通常学生不易掌握。需要课件演示和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应引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
9、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引入新课透过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再看远处的物体,看到什么样的像,有什么问题?平面镜能成像,凸透镜能成像吗?如果能,所成 的 像 有 什 么 特 点呢?引入新课。用你桌子上的凸透镜观察你的手指和远处的物体。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观察与实验观察蜡烛在凸透镜中引导学生找出像距、物学生自己找到像距、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成像距,找到实像和虚像。物距,找到实像和虚像,让学生有成就感。实像和虚像物距和像距思考得出实像和
10、虚像的区别,学生讨论总结出凸透镜像距、物距、虚像点等概念。指导学生讨论得出实像和虚像,及像距、物距、虚像点等概念。演示动画,出示文字:能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虚像。提出问题根据成像差异,学生讨论同样是凸透镜,成的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猜看学生经历思考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猜想和假设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1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2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小有关等等(预设)根据成像差异的表格,帮助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合理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同时观察实验数据
11、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观察屏幕,了解实验注意事项引导要验证猜想最好实验。介绍仪器:凸透镜f=10cm,光具座、蜡烛、火柴(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回指导。让各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说出仪器所起作用。教师确定一个合理方案,指导观用多媒体出示合理的实验方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补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点蜡烛、移光屏,观察,读出物距和像距,将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结合猜想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12、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和实验器材的安全。分析和结论根据数据,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选出学生较标准的数据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是否证实了猜想,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估举手发言,做出评估指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评估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交流与合作与同学交流,实验过程中如何快捷的观察到蜡烛的像。请同学们交流实验过程中所遇到一切问题。课堂小结学生交流,简单汇报。完成实验报告及评价表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课里有什么新的收获?课后反思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光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还较弱,进行这样重要和相对复
13、杂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很有可能有些学生不会探究。具体表现为不知如何猜想或猜想的内容与探究课题相去甚远、实验中顾此失彼操作失当、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不知道如何将实验数据分析转化为实验结论等等,这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进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探究情景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降低实验难度,节约实验时间。帮学生细化实验步骤,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探究全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点评1、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少了一些,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探究中来。2、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3、需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