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5.古诗二首(第 1 课时)时间:2013、9、17 教学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难点: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
2、书诗题)(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解诗题、知诗人。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4、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
3、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五、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1、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1)看图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
4、简单地说一说。2、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3、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六、感悟写法 1、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
5、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教学反思:5.古诗二首(第 2 课时)时间:2013、9、18 教学序号:2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3、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难点: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1)自由读诗,并画
6、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2)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3)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4)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5)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
7、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
8、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板书设计: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陷入困境,忽而绝处逢生)教学反思:6、爬山虎的脚(第 3 课时)时间:2013、9、18 教学序号:3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三、教具、学
9、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三
10、、初读感知,理清脉胳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看看,刚才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生自由读课文)课堂是最动听的声音,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所得?2、会读书,爱思考,你们可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开动脑筋,看能不能自己把课文中的生字学会?3、检查读书情况:老师考考大家,怎么样?指名读生字,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记。4、拦路虎被你们制服了,再读书就更容易了。怎么样?谁愿意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5、指名接读课文。正音,评价 6
11、、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从一些关健词中你提取到什么信息?、交流:抓住“满是”也有“一大片”等词,体会爬山虎的常见。3、齐读这一自然段,注意关健词。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自然段、自读自悟:如此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爬山虎,却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什么的感受?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现在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
12、它美在哪里?()学生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抓住“嫩红”“嫩绿”来体会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长大了的叶子的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时落实“漾”字。“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运用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3、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1)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作用:很自然地连接了“刚长出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动态、静
13、态)4、齐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5、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为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的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教学反思:6、爬山虎的脚(第 4 课时)时间:2013、9、23 教学序号:4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
14、察事物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三、教具、学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为题,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吸引人的地方呢?二、研读第 3 至 5 自然段,交流体会 自由读三至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什么地方吸引了你?交流:1、吸引点之一: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我们。(1)出示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
15、说爬山虎脚的样子。(2)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位置、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并体会比喻句的妙处。(3)指导朗读,加深体会。2、吸引点之二: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吸引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关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2)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3)出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这样”就是怎样?复述有关句子。“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努力向上,脚
16、踏实地,扎扎实实的精神。(4)引导学生体会:“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蛟龙的爪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有什么相似之处?(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3、吸引点之三: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吸引人。(1)出示:“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要是你的脚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2)哪些词可以让你感受到脚的牢固?抓住“相当”“要是休想”“一根茎”来理解体会。(3)指导朗读。(4)小结:爬山虎的脚这么吸引我们,怪不得作者要以爬山虎的脚为题目。(5)齐读三至五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脚的无穷魅力。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7、1、课题是写“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也作了十分详细的描写,但是为什么前面要写它叶子的特点呢?(讨论第一、二自然段是否可省去)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2、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四、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五、课外拓展: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教学反思:7.蟋蟀的住宅(第 5 课时)时间:2013、9、24 教学序号:5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
18、、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难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三、教具、学具的使用: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课文吧。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2、讨论
19、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 100 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
20、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板书设计: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教学反思:7.蟋蟀的住宅(第 6 课时)时间:2013、9、25 教学序号:6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
21、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2、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难点: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三、教具、学具的使用: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
22、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
23、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三、换角色,指导说话。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学生准备后,发言。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五、课堂检测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2、按要求写句子:(1)用关联词语写句子:不光还 如果就 (2)比喻句 拟人句 板书设计:7、蟋蟀的住宅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第 7 课时)时间:2013、9、25 教学序号:7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
24、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三、教具、学具的使用: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
25、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问题:(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2反复读第 5 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3默读第 7 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五、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
26、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七、布置作业: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二(第 8 课
27、时)时间:2013、9、26 教学序号:8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难点: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三、教具、学具的使用: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
28、片酒杯与人像,同桌互助,探索观察方法、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七小组同学闭眼,(师用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片)其余同学用两秒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学生观察图片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同桌。同桌可以就不清楚的问题发问。、师:刚才没有观察的同学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1)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2)你们确信自己的眼力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再出示图片)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才观察过一遍的同学先告诉同桌刚才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是
29、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感受或启示。(将划线部分的要求展示在大屏上)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将新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说给同桌听。同桌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同桌互相交换意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仔细看,反复看,从多个角度看。)师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二、观察图片少女和老妇,小组合作,运用观察方法、(师将准备好的少女与老妇图分发给每个小组)师:每个小组都有一幅奇妙的图画,大家能用所学的
30、观察方法仔细寻找到图画的奥妙之处吗?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思维最敏捷,表达的意思最清楚,最有条理,小组成员合作得最好。、提示学生寻找与自己的小组不同图片的另一个小组,互相交流观察所得。、推荐一名组员在全班汇报观察的结果。、其他小组同学补充纠正,也可质疑。、师生对发言同学及所代表的小组成员的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星级评价。(最高五星级)、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给它取个题目吗?三、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考眼力,比口才、师:通过刚才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现在到了“考眼力,比口才”的时间了,请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
31、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单设:眼力奖,口才奖、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再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竞赛。、师颁发奖项。四、布置作业:将今天有趣的图片讲给家人听。板书设计: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二(第 9、10 课时)习作 时间:2013、9、2728 教学序号:9、10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4练习修改习作。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难点: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三、教具、学具的使用: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