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讲义!.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9113747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5.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5.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5.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5.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讲义!.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讲解 编 稿:董海娜 责 编:王娜 课前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的人,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了解烛之武这个人。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和先秦散文。2.积累常用文言实虚词,概括全文内容。3.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通假字、句式等知识。4.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知识汇总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成的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

2、整的编年体史书。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备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的十倍)。国别体: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时间先后编写的史书。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所编写的史书。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情况。2.历史背景知识 西周(前 11 世纪前 771 年)时代是以封建的政治制度而著名

3、。所谓封建就是国家政权封而建之,通过封王、封地来治理一个国家。封建制度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各个权利阶层嫡长子式的世袭制度。东周(前 770 年前 221 年)历史学家又将东周分为春秋(前 770 年前 476 年)和战国(前 475 年前 221 年)。3.春秋五霸 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4.春秋、春秋三传与“春秋笔法”春秋 是鲁国的国史,也是中国现存典籍中年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是由史官实录,后经孔子修订,以鲁国十二公为序,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开创了史传散文的新体裁。春秋记事比较简略,于是就有了

4、解说春秋的三传,即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相传孔子所著春秋,常寓褒贬于一字一语之中,后称文笔隐晦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5.左传 左传 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它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左氏春秋,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

5、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6.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

6、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7.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8.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既东封郑 封,使为边界。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境。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9.重点虚词“以”、“焉”、“夫”、“其”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敢以烦执事 用 越国以鄙远 相当于“而”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 以乱易整 用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怎么 朝济而夕设版焉 于此,在那里 将焉取之:“于何”,到哪里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 夫 夫晋,何厌之有 语气词,放在句

7、首表示将发表议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指示代词,那 其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代郑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这样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使者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代晋国的 失其所与,不知 代自己的 吾其还也 表商量语气,还是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理解主旨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2.概括每段内容。第 1 段,秦、晋围郑。第 2 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第 3 段,烛之武说退秦师。第 4 段,晋师撤离郑国。课文分析 1.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课本选文的第三段,叙述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共有十句

8、话,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句话为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表明郑国对于形势有清醒的认识,知道郑国将要灭亡,但仍要发表自己对于形势的看法,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使秦伯易于接受他的观点。第二、三、四、五句为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无益于秦。原因之一是秦国跨越晋国把郑国当作远方的边邑是艰难的事,原因之二是灭掉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就削弱了秦国自己的力量。第六句话为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指出存郑有利于秦。第七句话为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回顾历史

9、指出晋君言而无信。第八、九句第五层“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展望未来,预测晋国贪得无厌。第十句为第六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奉劝秦君好好考虑攻打郑国之事。烛之武的分析中言辞恳切,处处为秦国着想,充分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使秦国不仅答应退兵,还助郑防晋。2.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是由主客观多种原因决定的,主观原因是烛之武不仅有报国之才,还具有报国之愿。第二段中他的抱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有建功立业的愿望,所以在危难时刻才能挺身而出。客观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贤臣佚之狐的举荐,其次是明君郑伯的纳谏,

10、再次是秦晋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还有当时秦军与晋军分营驻扎,都是使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条件。问题思考 1.佚之狐为什么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必能退秦师?烛之武才智过人,能言善辩。国危之时,他可能流露出其能退秦师救郑之意。2.烛之武为什么说了推辞的话?怎么看这推辞的话?对郑文公未能及时重用自己不满,仅是发发牢骚而已,并非不想救国,且有试探郑伯是否诚恳之意。3.郑伯的话可看出是怎样一个人?敢于认错,能自责,坦诚,是开明之君主。4.烛之武怎样说服秦穆公撤军?一番话中心是:灭亡郑国对秦不利,存郑有利于秦。其依据有三点:A越国以鄙远,是难事。B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是傻事。C晋国不讲信用之往事:无厌,将阙

11、秦而利晋。5.晋文公为什么不同意袭击秦军?A秦穆公对他有恩,不能“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进攻秦军会失去虞国,不明智;C混乱相攻,不威武不光彩。6.晋文公是怎样一个人?A雄才大略。B沉稳多谋。7.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你认为精彩的地方?A精彩的叙事,简洁的文字 全文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结论,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详写政治外交,略写军事)。B精彩的行人辞令。行人本讲究辞令,但也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力,将行人言辞描述得言简意赅,文采富赡,足以打动人心从而衬托出行人机智多才的形象。问题探究 1.课文写作特点 (1)前后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第一段的“以

12、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还有“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第二段的“夜缒而出”呼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第三段“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情节波澜起伏,跌宕起伏。联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危难,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

13、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形成了波澜起伏的情节。(3)内容安排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重点放在烛之武退秦师。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集中笔墨写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一步步的深入,从而做到繁简得当,重点突出。(4)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烛之武抓住秦、晋围郑与秦无关这一点,尽管他的出发点全是为了郑国,但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这就更容

14、易使秦伯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 125 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一层意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现实,恭维对方。第二层意思“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点明亡郑无利于秦国,只是增加邻国的利益。第三层意思“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放弃郑国对秦有利。第四层意思“且君尝

15、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点明晋国的贪婪,借此破坏秦晋联盟。2.人物分析 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但是烛之武能够深明大义并且具有很强的使命感,他暂时舍弃了个人的不满,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表现出

16、高超的外交才能。郑伯面对国亡现实,采纳臣属意见请求烛之武,面对他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情真意切。但是,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接着指明,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郑伯可谓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面对“国危矣”,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可以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

17、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考点解析(2011 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9 分)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

18、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

19、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 分)()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或著崖石皆没镞 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 B.C D.3.下列对原文

20、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 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

21、死。4.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译文:(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译文:参考答案:1.C 解析:敛,退缩,收缩。2.D 解析: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是有时;是奏章的内容。3.D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4.(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从

22、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

23、推荐,徽宗召见了他问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障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

24、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把所有的禁兵都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

25、攻打京城。何灌来到东京,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成果检测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氾(f n)南 B.夜缒(zhu)而出 C.逢(f ng)孙、杨孙戍之 D.肆(s)其西封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

26、不武。(被动句)4.对下列加红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5.下列各句中加红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公从之。B.烛之武退秦师。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阅读理解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27、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28、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对下列加红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矣 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

29、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4.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_ 5.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答:_ 6.用自己的话评价下列人物。(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1)烛之武:_ (2)佚之狐: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30、。(2011 江苏)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

31、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32、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7.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县大耸 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C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公戒而舍之 公禁之,民不敢犯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 B.C.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33、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10.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译文:(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译文:(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译文: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C(“逢”应读p ng)2.A(B项的“说”,通“悦”;C 项的“

34、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3.D(否定判断句)4.D(应为“如果没有,如果不是”。)5.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6.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阅读理解 1.C(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2.D(做 给予)3.A(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4.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三是赞颂烛之

35、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5.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6.示例:(1)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只身赴敌营,说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2)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可谓慧眼识英雄。7.B 解析:易,轻视,看不起。8.D 解析:说明禁止巫祭,没有“不残”;说明治理得好,既没有表现其“严”,也没有表现其“不残”。9.C 解析: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10.(1)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2)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3)陈公宽恕了他,

36、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参考译文:(2011 江苏)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

37、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一样笔挺站立

38、,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一个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

39、示众,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岁。他为人仁慈,所以称其严厉但不残酷。在线阅读 左传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等,其倍受关注、盛传不衰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史学地位和对传统史学的深远影响。相传孔子修订过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但由于记载简略,用语隐晦,而有“使圣人闭户十年思之,不能得”的感叹(桓谭新语)。事实上左传才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独立的叙事详赡、编写有体的编年体史著。二者均记春秋一代史事,以鲁国史事为主,兼记诸侯各国。起始一样,但左传比春秋多记 17 年,且最后又有鲁悼公 4 年事一条。春秋1.8 万字,左传18 万字,相比之下,左传记事有首尾、用语有文

40、彩,且立“君子曰”以抒作者之见。二书之编写,从字数、记事、编排、用语等方面看,实属两种路数。但经学家以左传为解春秋经之作,故西晋杜予作注时重加编排,首列春秋经文,然后分条记事,从此左传原貌不可得见。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人,与孔子同期。但从左传所记内容看,断非一人一世所能成,多有后人的加工增益。所以用“左氏”命名者,古人讲师传,最初传授者,便是作书人。如公羊传、谷梁传写定于汉初,但仍以战国人公羊高、谷梁赤名书。左传得名,似亦此理。史学界多认定 左传 最后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这是一个激烈动荡又精彩纷呈的时代。左丘明构思在前,继作者加工润色在后,把这纷呈的时代精采全部融注入左传中,从编写体例、史事记

41、载到文字表述,将史学推入了它的学术成型期。史的本质在求真求实。左传崇奉秉笔直书。故文心雕龙史传篇有“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的名句,将首倡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归功于左传。由于强调直笔,史料自然讲究信实,左传引用的大量史料,与现今传世的春秋、国语、竹书纪年等记载多有吻合,可互为印证。司马迁撰史记,便较多地采用了左传。左传是我们研究春秋社会最丰富而可信的史料依据。当然,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亦有迷信夸饰的成分。春秋礼崩乐坏,旧秩序大乱,孟子说“孔子惧,作 春秋”,以使“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显然是说孔子在惊恐之余,犹欲力挽狂澜。左传则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如同“高岸为谷,深

42、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无庶”一样,合乎天理,顺乎人情,对历史转型表示了深刻的理解与认同,体现了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历史观。左传大量描述战争,这是时代赋予的内容。但要精确地捕捉每次战争的性质、简练地揭示双方的特点,生动地写出战争的全貌并揭示出胜败的原因,作者如果没有成熟的军事思想和外交斗争的经验,是不易达此境地的。故史学界有以左传为三晋人最后成书的推想,一则书中记晋事最多,再则记晋国战事又多,三则战国法家、纵横家多出自三晋,这方人士在军事外交上有深厚的积淀,故在讲习传阅中予以加工润色的可能性不无存在。其实由谁写成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左传提供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外交斗争艺术,已成为我国军事学与外交学上的宝贵财富。左传在编纂学上首创“君子曰”一栏,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的意义,为史家主体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后世史家效仿成传统,是我国史著中进行理论阐述的重要部分,也可视作是史书与子书结合的体现。从历史文学角度看,其叙事井井有条,以插叙、倒叙补编年之不足,使史事因果分明。构思情节,又往往放飞想象,踵事生华,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因此许多片段写得脍炙人口,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至于其语言的运用,可谓雄健流畅,准确凝练,想来已是几代人共同锤炼的结晶了。刘勰所说“辞宗丘明”,我们可以再宽泛些理解,即实际上定位了左传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