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教版九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苏教版九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第一单元 古诗三首教案 主备:刘晓琴 初三语文组 饮 酒 【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不久前学习了东晋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指名背 我们了解了一些诗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
2、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方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补充材料:陶渊明生平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 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
3、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 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乱,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1生自由读课文 2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4、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可灵活变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 在 人境,而无 车马 喧。问君 何 能尔,心远 地 自偏。采菊 东篱 下,悠然 见 南山。山气 日夕 佳,飞鸟 相与 还。此中 有 真意,欲辨 已 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表达出得意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
5、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表达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
6、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3生再读课文 4师范读 5学生跟读,试背。6指名再读课文,会背的背诵。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思考:3 1.一二两句诗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叙事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明确: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议论怎么理解这两句话?明确: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7、,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把这两句诗描绘出来。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5.“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补充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
8、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补充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假设有假设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
9、好似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到达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什么欲辨已忘言?4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
10、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小结: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
11、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急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5 行路难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
12、累名句。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回忆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心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二、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
13、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能就是离京时所作。三、解题: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 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四、指导朗读:比较诵读效果,确定诵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二二三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
14、/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四三节奏 二二三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迫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五、研读赏析 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6 明确: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 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 2 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不知所措?明确: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4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
15、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接着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主题讲解: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如:“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师生再次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
16、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突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学生齐读)明确:从外表上看,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时机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补充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7 (学生齐声朗读)思考:1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这就是话不直说。2警句是哪两句?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7、。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5姜尚、伊尹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但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 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不知出路在何方。“行路安在”这几句在句式和修辞上有怎样的特点,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明确: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 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诗人的心。6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
18、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他暗用典故,表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此岸。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六、归纳总结: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苦闷中不乏追求,失意中仍怀 希望。2本诗是如何表达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明确: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 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表达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8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
19、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由背诵卜算子咏梅导入 二、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三、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节奏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
20、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四、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和文后评论,自由阅读,自主思考。2集体交流: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方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9 难道单
21、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个人读齐读。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交流。2受到乡亲
22、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似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五、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这首 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