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精品文稿.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9107346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6.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精品文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精品文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精品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精品文稿.ppt(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1页,本讲稿共52页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研究的原因 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两种观点:个体的心理学解释,个体的结构化解释。个体的心理学解释涉及到个体的知觉、态度、个性等心理与行为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它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因此,研究组织行为,必须先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研究开始。第2页,本讲稿共52页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J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SRJ 新华生主义 SO RJ 勒温的观点 B(P E)第3页,本讲稿共52页需要与行动J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映

2、。J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J 指向性J 多样性J 层次性J 潜在性J 可变性J 社会制约性人的积极性与需要相联系,由动机推动。第4页,本讲稿共52页需要与行动J 动机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动机。J 行为行为是指人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第5页,本讲稿共52页需要和动机有密切的联系n 需要和动机都是人们行为的原因和动力。q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行为的原动力q 动机是推动人活动的直接原因。n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n 需要转变为动机的

3、条件:q 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的愿望。q 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n 因此,某种需要不一定产生某种动机,同样,某种动机不一定引发某种行为。第6页,本讲稿共52页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n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q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q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n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n 行为分为三类:q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q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q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第7页,本讲稿共52页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n 目标导向和目标行为阶

4、段,动机强度的变化是不同的:q 目标导向行为会随着行动的进行而增强,直到目标达成或者遭到挫折而停止。q 目标行为随着行动的进行而强度减弱。n 综上:优势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引起目标的实现,消除紧张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新的需要。这就是需要、目标、动机和行为的一般规律。第8页,本讲稿共52页行动与动机的关系n 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性,相应具有三种机能:q 始发机能:是行为发动的直接原因。q 导向、选择机能:指导人作出响应的选择,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前进。q 强化机能:行为结果反作用于动机。n 行动与动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J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行为。J 同一行为可以

5、由不同的动机引起。J 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J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J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动所掩盖。第9页,本讲稿共52页激励机制概念 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J思考:什么东西会让在座的同学产生积极性?需要:生理的或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鉴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激励的模式见书上第三种模式(略)。第10页,本讲稿共52页激励机制J 激励机制的含义:见书上P34。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激励变量、机体变量以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J 公式表示:Mn(Bn

6、-1,GO)Bn(P,Mn)M刺激变量,B反映变量,GO 组织目标;行为函数;m激励机制思考(重点问题):从激励机制的公式来看,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什么?第11页,本讲稿共52页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J 知觉的概念:什么是知觉?它与感觉有什么联系与区别?J 对人认知:什么是社会知觉?J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重点)J 知觉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错误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重点)J 归因理论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重点)第12页,本讲稿共52页环境刺激感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外部因素大小强度对比活动程度重复程度新颖性熟悉性连续性封闭性接近性相似性对象背景对人或事物的假

7、定行为知觉效应内部因素学习刺激个性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知过程第13页,本讲稿共52页感觉与知觉J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的反应。J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的反映。外 部刺激物内、外感觉器官刺激神 经冲 动大 脑感 觉饿、渴、倦、反胃、心跳触、痒、冷、热、香、臭外部刺激物感觉通过人的内、外感觉器官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映认知对感觉的信息进行翻译、判断、抽象的过程第14页,本讲稿共52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两者的区别是:(1)概念

8、不同: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3)由于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而知觉带有主观意识性并受其影响。知觉和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第15页,本讲稿共52页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9、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知觉的基本特征第16页,本讲稿共52页你看见是什么?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第17页,本讲稿共52页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第18页,本讲稿共52页这个三角形在现实中存在吗?为什么?第19页,本讲稿共52页有关知觉的有趣图片第20页,本讲稿共52页社会知觉的内容 从知觉对象看,知觉可以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两

10、者根本区别在于人除了外表之外,知觉人时,还有内部心理状态。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可以分为:q 对人知觉:是指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q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q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q 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它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第21页,本讲稿共52页J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J 知觉对象的特征J 知觉的情境因素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第22页,本讲稿共52页(1)兴趣 和爱

11、好 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2)需要与动机 能满足人需要,符合人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当作知觉对象。(3)个性特征 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对事物感知速度多血质的人群往往比抑郁质的人群快,而且细致入微。(4)知识和经验 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此外,个人的价值观、自身条件等也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知觉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第23页,本讲稿共52页L 对象的组合方式:L 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如下图。L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L 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

12、人清晰的知觉。L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L 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知觉对象特征的影响第24页,本讲稿共52页人的感觉灵敏度,即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知觉情境因素的影响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L 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L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L 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L 比如:穿泳衣在沙滩上和在大街上给人的感受L 敏感化:在某种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L 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L 感受性降低:由知觉的相互作用、人的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良嗜好

13、的作用以及药物的刺激等引起。L 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第25页,本讲稿共52页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社会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效应:L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L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L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L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L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第26页,本讲稿共52页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L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14、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L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L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L 在管理中的运用:L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象。L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L 企业形象塑造第27页,本讲稿共52页归因理论问题引出:晚自习睡觉 好学的学生 连睡觉都在看书 调皮的学生 一看书就睡觉第28页,本讲稿共52页归因理论的涵义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它是一种行为改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内因与外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关系。二、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第29页,本讲稿共5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