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圮”、“棹”、“颠”、”求二石兽于水中”等文言词语、句子,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积累文言词汇、句式,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句式,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疏通文意。 课时课型:两课时 课内讲读课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执教教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
2、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教学新课(一)目标导学: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词句。 2.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1.纪(j )昀(yn ),(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3、侍读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他所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至今仍是重要的目录学著作。纪昀82岁卒于嘉庆十年,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2.阅微草堂笔记它是纪昀晚年所做的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主要搜集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三)初读课文,正字音,读准节奏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河干(n) 圮(p) 募(m) 棹(zho) 曳(y)杮(fi) 湮(
4、yn) 啮(ni) 掷(zh) 坎穴(kn xu)溯(s) 臆断(y) 欤(y)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停顿,注意字音。出示划分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3.朗读,学生结合教师范读、文言文朗读节奏方法及正字音环节出示的重点字音跟读,自由朗读。(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出示翻译一般方法:留国号、年号、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1.1疏通
5、文意(第一段:释字义)出示PPT第11页临:靠近 干:河岸 圮 :倒塌 并:一起 焉:于此,在这里阅:经过,过了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竟:终于,到底 棹:船桨。这里翻译为划船 曳:拖着 迹: 踪迹1.2疏通文意(第一段:释文义)出示PPT第12页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棹(
6、zho)数小舟,曳(y)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2.1疏通文意(第二段:释字义)出示PPT第13页设帐:讲学教书 闻:听说 之:代指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尔辈:你们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 木杮:木片岂:怎么 为:被 携:带 乃:是 坚重:坚硬沉重 松浮:松散轻浮 湮:埋没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颠:通“癫”,疯狂,荒唐2.2疏通文意(第二段:释字义)出示PPT第14页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帐教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7、。)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这)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大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点是(松散轻浮) 。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却的言论。3.1疏通文意(第三段:释字义)之:讲学家的话 凡:凡是 盖:因为 其:代词,指“水” 之:的啮:侵蚀,冲刷 为:形成 坎穴:坑洞 至:等到倒掷:摔倒 如是:像这样 已:停止遂:于是 溯流:逆流 如:依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臆断:
8、主观的判断 欤:吗3.2疏通文意(第三段:释文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位老河兵听到了(这件事),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寻找它们。”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kn xu)。(因为)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散轻浮,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反冲(的)量,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越冲越深,(等到,延伸)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
9、前翻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五)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合作完成)记叙了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寺僧、讲学者、老河兵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
10、讶的结局,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总结1.古今异义干 古:岸 今:不潮湿 阅 古:经历 今:看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门学科 是 古:这 今:表判断的动词已 古:停止 今:已经耳 古:语气词,罢了 今:耳朵但 古:只 今:表转折的连词2.词类活用棹:原指船桨,这里指划船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暴涨:这里指暴涨的河水。(动词活用作名词)3.特殊句式省略句 (僧)棹数小舟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求之(于)地中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中求二石兽”)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七)课堂检测重点句子翻译:1.沧州南/一寺/
11、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但、是、物理、已、耳一词多义:为、之、如词类活用:棹、暴涨四、课后反思这是一节网课,虽然缺乏师互动,但在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仍将朗读技巧、课文翻译的方法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带着方法去把握河中石兽文言文的“文”及“言”。进而达成第一课时设计的两个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网课教学,需要下次本课节乃至文言文教学中引以为重的是:1.重视阅读,通过个体读、集体读、示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义。2.文言教学时,有时课堂过于包办,没敢给学生留太多时间总结,怕上不完,这样会影响课堂质量。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扣住文义,引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