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第10讲 辽宋夏金元的演变和政治的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第10讲 辽宋夏金元的演变和政治的发展.ppt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0讲PART 10辽宋夏金元的演变和政治的发展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目标解读 1.列举辽宋夏金元王朝的演变情况,了解古代中国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2.掌握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化,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重大史实 二府三司制、知州、通判、转运使、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主干知识梳理1.从五代十国到元的统一(1)五代十国:907年,朱温废唐建立梁(史称后梁),此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一时期,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2)北宋与辽、西夏的对
2、峙: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来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史称西夏。【易错点拨】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不是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燕云十六州、甘肃、吐番、云南等地还没有收回。主干知识梳理(3)南宋与金的对峙: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元的统一: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后,先后灭掉西夏和金朝。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后,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1276年占领南宋
3、都城临安,1279年完成对全国的统一。主干知识梳理2.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设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朝设为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增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中书门下三司使中书省主干知识梳理3.中央集权的加强(1)宋朝通判地方开支措施影响军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后来国家的局面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监督经济地方赋税一
4、小部分作为,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藩镇割据积贫积弱主干知识梳理【问题思索】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元朝行省制度内容: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问题思索】13世纪以来,中国形成了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下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行省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它在明清时期有较大发展,并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宣慰司主干知识梳理影响:加强了
5、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宣政院: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相关官员僧俗并用,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同为元朝四个独立的任官系统。主干知识梳理【知识拓展】宣政院1264年成立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机关,又是直接统领吐蕃政务和军事的机构,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并为元朝四个独立的任官系统。所辖吐蕃之地,分设三道宣慰司: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
6、朵甘思宣慰司)、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乌思藏宣慰司)。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唐朝和宋朝加强皇权的比较(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考点深化探究(2)不同点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考点深化探究【史论结合】史料1(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
7、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史史料2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明宋濂元史解读(1)史料1反映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的方式,削弱了相权。(2)史料2说明在元代的中央官制中,中书省总揽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与官吏的升降,此外还有寺、监、卫、府等中央机构,反映了元代也采取限制相权的举措。问题(1)根据史料1及所学
8、知识,分析说明“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这句话的正确性。(2)根据上述史料,说明宋元时期君主削弱相权的方式。考点深化探究考点深化探究【答案】(1)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2)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加强监督,设置御史台等机构,加强对宰相等官吏的监督与约束。考点二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
9、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管理机构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考点深化探究【史论结合】史料1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史、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考点深化探究史料2行中书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宋濂元史
10、百官志解读(1)史料1说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二者相互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由知州与通判联署才能生效。(2)史料2说明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考点深化探究问题(1)根据以上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元在管理地方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方面的差异。(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考点深化探究【答案】(1)宋代采用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方式,加强监察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元代创新地方行政制度,适当划分行政区域,设置行中书省,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
11、机构,绝对服从中央。(2)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认识: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高考链接突破明考情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18全国卷25 宋代宰相的来源从历史图表切入,综合考查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2016全国卷26 宋太祖与史官记事创新历史情境,考查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考题12018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该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12、.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B【解析】本题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宰相出身的比较及差异,材料中的最大变化是宰相出身变化很大,祖辈是高级官员、中低级官员的宰相数量都在减少,祖辈无官职的宰相数量增加,体现出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强,这是宋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宋朝彻底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文官政治的转变,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化。A项与材料高级官员一栏宰相人数减少直接矛盾,故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了科举制
13、选官作用的加强,而非弱化,故排除D项。考题22016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在于做事要十分谨慎,若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这表明宋太祖的行为受重史传统影响,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C项有一定的
14、迷惑性,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宋太祖只是不想有失误言行被记录下来,并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表述范围扩大了。考题3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A【解析】本题以元朝的行省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材料中反映了元代行省掌握了地方的经济、军事大权,但是“地方官吏的选
15、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并且调动行省军队须皇帝批准,从而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协调,故A项正确、B项错误;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虽然有权,但是在具体行使一些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考题42017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D【解析】本题以北宋不同官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宰相是中国古代
16、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转运使掌一路财赋,排除A项;主管兵部的员外郎称之为兵部员外郎,排除B项;知府是古代的地方官职名称,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C项;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其副职称枢密副使,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由同平章事兼任,故D项符合题意。考题52016江苏卷“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科举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
17、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代采用糊名制的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取士科目数量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宋代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反映进士及第的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考题62015海南卷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
18、接突破【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谣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的事件与材料中的谣谶说法一致,这只是一种巧合,故D项正确。谣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不能预示历史的走向,也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故A、B两项错误;谣谶与史实符合完全是一种巧合,不是必然的,故C项错误。考向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8安徽芜湖一模“政事堂”是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议事的办公场所,开始时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19、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高考链接突破练经典高考链接突破【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隋唐实行三省体制的目的是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迎合强化皇权的需要是三省体制的本意而非“政事堂”设置的本意,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政事堂设立之后,三省决策程序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三省体制下官员各司其职,按章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意在强调相权扩大威胁皇权,故D项正确。2.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兼家族
20、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圣旨,臣等实知荣幸。”这说明()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D【解析】据题干材料“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圣旨”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选D。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可知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C项错误。考向2宋元中央集权的强化3.2018安徽宣城期末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
21、由多人共同负责。这一变化促使()A.中央集权加强B.君权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提高D.地方势力膨胀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A【解析】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导致个人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4.2018山东师大附中二模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
22、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但无法推知元朝时期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元代时由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在这些地
23、区采取的管理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考向3宋元时期的选官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5.2018重庆四模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至宋代,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世袭政治的瓦解B.理学思想的传播C.选官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C【解析】战国至秦汉时期,世袭政治已经瓦解,故A项错误;理学出现于宋代,故B项错误;隋唐以前,选官制度推行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因而官府定有谱局以考定门第,隋唐至宋推行按才学选官的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因而没必要再设谱官,故C项正确;材料中
24、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体现家谱的重要性降低,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6.2018安徽宣城调研宋朝台谏官“事关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B【解析】材料“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对谏诤官谏诤行为较为宽容,说明统治者有自律反省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谏诤官与君主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