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队活动九九重阳节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队活动九九重阳节优秀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班队活动九九重阳节第1页,本讲稿共23页第2页,本讲稿共23页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原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原来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来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代表光明和活力。奇数为暗,阳代表光明和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阳相重,故称“重阳重阳”。第3页,本讲稿共23页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年九月九日,都要佩
2、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第4页,本讲稿共23页第5页,本讲稿共23页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月初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曾写过节。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集重阳入帝宫兮兮”的诗句,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诗句,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第6页,本讲稿共23页重重阳阳节节的
3、的传传说说第7页,本讲稿共23页重阳节的名称得重阳节的名称得来是因为,古人以九来是因为,古人以九为为“阳数阳数”,九月九,九月九日则是双九,也就是日则是双九,也就是重阳日。关于重阳节重阳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具有的来历,有一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第8页,本讲稿共23页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瘟的蹂躏(ln)。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
4、子和乡亲,决心访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第9页,本讲稿共23页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
5、学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景骑着仙鹤赶回家。第10页,本讲稿共23页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
6、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下来。第11页,本讲稿共23页第12页,本讲稿共23页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茱萸等等。第13页,本讲稿共23页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
7、就已经很普遍。古人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除了佩戴茱可以避难消灾。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习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习俗。俗。来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第14页,本讲稿共23页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
8、,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点灯”、“吃糕吃糕”代代替替“登高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第15页,本讲稿共23页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节”。相传此风俗。相传此
9、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重阳糕”的的习俗。习俗。第16页,本讲稿共23页第17页,本讲稿共23页无限青山行已尽,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山菊今朝未有花。第18页,本讲稿共23页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
10、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第19页,本讲稿共23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插茱萸少一人。第20页,本讲稿共23页九日九日(明)文森(明)文森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第21页,本讲稿共23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第22页,本讲稿共23页第23页,本讲稿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