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解除密码_《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ppt

上传人:阿*** 文档编号:9100362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4.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DF解除密码_《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PDF解除密码_《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DF解除密码_《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DF解除密码_《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ppt(8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JTG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 TG 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of Low Volume Rural Highway Engineering2019-02-19 发布2019-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of Low Volume Rural Highway EngineeringJTG 2111-2019主编单位: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实施日期:2019 年 06 月 01 日前言前

2、言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下达 2018 年度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交公路函2018244 号)的 要 求,由 北 京 交 科 公 路 勘 察 设 计 研 究 院 有限公司承担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以下简称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借鉴国外小交通量公路建设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环境、交通特性、气象气候等条件,对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进行补充完善。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 规定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等级选用、设计车辆、交通量和设计速度等。2 规定了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路线圆曲线最小半径

3、、最大纵坡和横断面尺寸等技术指标。3 规定了路基和涵洞设计洪水频率、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推荐了路面典型结构,强调了设置排水设施的重要性。4 明确了桥涵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级。5 制定了单车道隧道技术指标。6 提出了平交口视距要求。7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安全设施设置要求。标准由 12 章、2 个附录组成,分别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沿线设施及其他,附录A 路面典型结构,附录 B 单车道隧道标准内轮廓。本标准由孟书涛负责起草第 1 章,葛书芳负责起草第 2 章,赵源负责起草第3 章,刘正祥负责起草第 4 章,宋琦负责起草第 5

4、 章,苗英豪负责起草第 6 章及附录 A,徐全亮负责起草第 7 章,张青、张浦负责起草第 8 章,朱文喜、郭旭明负责起草第 9 章、第 10 章及附录 B,郑昊负责起草第 11 章,宁选杰负责起草第12 章。-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本标准日常管理组,联系人:宋琦(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东路 15 号旷怡大厦 12 层,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编:100191;电话:010-82010859,传真:010-62370155;电子邮箱:),以便修订时参考。主 编 单 位: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5、有限公司参 编 单 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主编:宋 琦主要参编人员:孟书涛 刘正祥 朱文喜 葛书芳 徐全亮苗英豪 赵 源 郑 昊 张 青 宁选杰张 浦 郭旭明主审:李春风参与审查人员:周 伟 李彦武 霍 明 周荣贵 王增贤吴华金 杨惠林 李志农 卞钧霈 王松根张 胤 王 庆 符冠荣 全应红 胡 宾参 加 单 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福建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公路局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甘肃省公路局重庆市公路局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参 加 人 员:李 冰 范文涛 艾四芽 詹大德 赵卫国杨晓林 韩东山 陆水军 任启东 贾 强-2-目次目 次1 总则.12 术语.33 基本规定.53.1

6、 公路等级选用.53.2 设计车辆.53.3 交通量.63.4 设计速度.63.5 建筑限界.73.6 防灾减灾.83.7 公路用地范围.84 路线.95 路基.136 路面.177 排水.218 桥涵.239 隧道.2710 路线交叉.3111 交通安全设施.3511.1 一般规定.3511.2 交通标志.3511.3 交通标线.3611.4 护栏.3711.5 视线诱导设施.3811.6 其他交通安全设施.3812 沿线设施及其他.3912.1 一般规定.3512.2 服务设施.3512.3 管理设施.4012.4 其他.40 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附

7、录A 路面典型结构.41附录 B 单车道隧道标准内轮廓.45本标准用词说明.47附件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条文说明.491 总则.513 基本规定.534 路线.575 路基.656 路面.677 排水.698 桥涵.719 隧道.7310 路线交叉.7511 交通安全设施.7712 沿线设施及其他.81 2 总则1 总则1.0.1 为规范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补充完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保证工程质量,提升工程耐久性,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小交通量农村公路的新建工程和改扩建工程。1.0.3 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安全耐久、经济适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

8、则。1.0.4 农村公路建设应与乡村规划相结合。1.0.5 村 镇 路 段 应 注 重 安 全 便 民,并 设 置 必 要 的 速度 控 制 设 施。1.0.6 应注重利用既有道路,鼓励资源循环利用。1.0.7 交通安全设施、防护工程设施、排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1.0.8 改扩建应考虑人员出行需求。1.0.9 应因地制宜,充分吸收地方成功经验,鼓励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1.0.10 农村公路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 术语2 术语2.0.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 low volume rural highway

9、纳入农村公路规划,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小于或等于 1000 辆小客车的公路。2.0.2 错车道 passing bay单车道公路上供车辆交错避让的加宽车道。2.0.3 块体路面 block pavement采用块石、预制水泥混凝土块、砖块等块体材料铺砌的路面。2.0.4 速度控制设施 speed limited facility提示驾驶员控制速度或限制行驶速度的设施,包括限速标志、建议速度标志、块体路面、减速标线、路面限速标记或减速垄(丘)等。2.0.5 村镇路段 village section农村公路中穿过村镇的路段。3 基 本 规 定3 基本规定3.1 公路等级选用3.1.1 公路技术等级选

10、用应遵循下列原则:1 应根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环保要求、交通特性等特点综合分析,并结合交通量论证确定。2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交通组成中有大型、重载型车辆时,应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执行。3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交通组成中无大型、重载型车辆时,可按本标准执行。3.1.2 交 通 组 成 中 无 大 型、重 载 型 车 辆 的 小 交 通 量 农 村 公 路分 为 四 级 公 路(类)、四级公路(类)两个类型。1 四级公路(类)为适合中小型客车、中型载重汽车、轻型载重汽车、四轮低速货车(原四轮农用车)、三轮汽车、摩托车、非机动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 1000

11、辆小客车及以下。2 四级公路(类)为适合中小型客车、中型载重汽车、轻型载重汽车、四轮低速货车(原四轮农用车)、三轮汽车、摩托车、非机动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单车道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 400 辆小客车及以下。3.2 设计车辆3.2.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应符合表 3.2.1 的规定。5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表 3.2.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车辆类型小客车总长(m)总宽(m)总高(m)前悬(m)轴距(m)后悬(m)6.07.06.08.01.82.32.02.52.03.02.54.00.81.01.11.53.84.03.44.51.42.01.52.0中型客

12、车轻型载重汽车中型载重汽车四轮低速货车6.02.02.51.23.31.5(原四轮农用车)三轮汽车摩托车4.62.51.61.02.0-2.253.2.2 有特殊车辆通行需求时,应验算确定。3.3 交通量3.3.1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的设计交通量宜按 10 年预测。3.3.2 交 通 量 换 算 采 用 小 客 车 为 标 准 车 型。各 汽 车 代 表 车 型及 车 辆 折 算 系 数应符合表 3.3.2 的规定。表 3.3.2 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汽车代表车型小客车车辆折算系数说明1.01.01.01.5座位9 座的客车中型客车9 座座位19 座的客车载质量2t 的货车

13、2t载质量7t 的货车轻型载重汽车中型载重汽车四轮低速货车(原四轮农用车)1.0-三轮汽车摩托车1.00.5-3.3.3 非 机 动 车 和 拖 拉 机 交 通 量 换 算 应 符 合 下 列 规定:1 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按路侧干扰因素计。2 拖拉机按外廓尺寸对应车型选择折算系数。3.4 设计速度3.4.1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的设计速度应为 15km/h。6 基 本 规 定3.5 建筑限界3.5.1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的建筑限界应符合图 3.5.1 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b)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隧道图 3.5

14、.1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建筑限界(尺寸单位:m)W行车道宽度;L侧向宽度,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设置护栏时,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L左隧道内左侧侧向宽度;L右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C余宽;J检修道宽度;R人行道宽度;d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E 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 L 1m 时,E=L;当L 1m 时,E=1m;左左左左左左E 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 L 1m 时,E=L;当L 1m 时,E=1m;右右右右右右H净空高度。7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1 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行车道宽度应包括车道及错车道部分的

15、宽度。2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净高应为 4.5m。3 检修道或人行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 2.5m。3.6 防灾减灾3.6.1 四 级 公 路(类)、四 级 公 路(类)灾 害 防 治 应 遵 循预 防 为 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公路线位不宜在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陷、地震断裂活动带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当不能避开时,应采取综合处置措施。3.6.2 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或等于 0.05 地区的公路工程,除有特殊要求外,可简易设防。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大于 0.05、小于 0.4 地区的公路工程,应进行抗震设计。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16、大于或等于 0.4 地区的公路工程,应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4 做过地震小区划的地区,公路工程建设应按主管部门审批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进行抗震设计。3.7 公路用地范围3.7.1 公路用地范围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以外,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以外,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均不小于 1m 范围内的土地。2 在风沙、雪害、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设置防护、整治设施时,以及在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土地带采取处治措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3 桥梁、隧道、路线交叉、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绿

17、化以及其他线外工程等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8 路线4 路线4.0.1 路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选线应结合区域环境、地质、水文条件,合理利用地形,满足使用功能,保证安全。2 应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整体均衡,并注重与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协调。3 大桥及中长隧道应为路线走向控制点,中小桥、短隧道及一般构造物的设置应服从路线走向。4 圆曲线半径较小或纵坡较大的路段,应设置速度控制设施。4.0.2 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应符合表 4.0.2 的规定。对需要设置安全设施的路段,路肩宽度尚应满足安全设施设置所需的宽度。表 4.0.2 车道宽度及路肩宽度公路等级车道数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2

18、1车道宽度(m)路肩宽度(m)3.00.253.50.504.0.3 单 车 道 公 路 应 设 置 错 车 道。错 车 道 宜 保 持 通 视,每 公里 设 置 不 宜 少 于3 处;对于不通视路段,间距不宜大于 200m。错车道路段尺寸宜符合表 4.0.3 的规定,平面布置如图 4.0.3 所示。表 4.0.3 错车道路段尺寸公路等级四级公路(类)错车道行车道宽度(m)错车道的路肩宽度(m)错车道有效长度(m)每端错车道渐变段长度(m)60.25109 9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图 4.0.3 错车道平面布置图4.0.4 路基宽度为行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

19、,典型横断面如图 4.0.4-1 和图 4.0.4-2。图 4.0.4-1 四级公路(类)典型横断面图 4.0.4-2 四级公路(类)典型横断面4.0.5 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 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不应小于表 4.0.5 的规定。表 4.0.5 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设计速度(km/h)停车视距(m)会车视距(m)超车视距(m)15153075 10 路线2 四级公路(类)应间隔设置满足超车视距的路段。3 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4.0.6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 4.0.6 的规定。表 4.0.6 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1515双车道极限最小半径(m)单

20、车道12(10)20一般最小半径(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路拱2%90路拱2%120(m)注:1.当交通组成中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时,单车道极限最小半径可采用括号内数值。2.一般最小半径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极限最小半径为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的值。4.0.7 圆曲线半径小于表 4.0.6“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圆曲线超高。圆曲线最大超高应采用 4%。4.0.8 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 250m 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加宽值应符合表 4.0.8 的规定。表 4.0.8 平曲线加宽值(m)250 200 150 100 70 50 30 25 20 15曲线半径2001500.500.251000

21、.700.35700.900.45501.200.60301.800.90252.001.00202.601.30153.201.6010四级公路(类)0.4 0四级公路(类)0.20-2.304.0.9 最大纵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路段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12%。对交通组成中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的四级公路(类),经论证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纵坡可增加 2 个百分点。2 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8%。3 回头曲线纵坡不应大于 6%。4 村镇路段纵坡不宜大于 5%。1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5 应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大纵坡相重合的线形。4.0.1

22、0 纵坡的最小坡长不应小于 45m。4.0.11 在海拔 3000m 以上的高原地区,最大纵坡值应按表 4.0.11 的规定折减。表 4.0.11 高原纵坡折减值海拔高度(m)折减值(%)30004000400050005000 以上1234.0.12 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 4.0.12 的规定。表 4.0.12 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坡度(%)坡长(m)56789101112131411009007005004003002502001501004.0.13 连续上下坡路段,在不大于表 4.0.12 规定的纵坡长度之间应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长度不应小于 45m。缓和坡段纵坡不宜大于 3%,

23、特殊困难路段经论证后不应大于 4%。4.0.14 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一般情况下,相对高差为 200500m 时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5.5%;相对高差大于 500m 时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5%,且任意连续 3km 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5.5%。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进行安全分析论证,并采取增设安全设施等措施。4.0.15 公 路 纵 坡 变 化 处 应 设 竖 曲 线,竖 曲 线 最 小 半 径 和 最小 长 度 应 符 合 表4.0.15 规定。表 4.0.15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设计速度(km/h)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m)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m)竖曲线最小长度(m)1575

24、7515 12 路基5 路基5.0.1 路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 基 应 具 有 足 够 的 强 度、稳 定性 和 耐 久 性。2 路基应设置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3 路 基 应 根 据 当 地 自 然 条 件 和 工 程 地 质 条 件,因 地制 宜、统 筹 考 虑 安 全、环境、土地、经济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4 路基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应结合当地实践经验,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5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参考当地水文要素,结合村镇发展规划、排洪、泄洪等情况综合确定,不宜低于1/15。过水路面设计洪水频率应根据容许阻断交通的时间长短和对上下游农田

25、、乡镇、村庄的影响确定。5.0.2 路肩宜采用当地材料硬化,土质路肩压实度不应小于90%。5.0.3 路基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 基 设 计 高 度 应 使 路 肩 边 缘 高 出 路 基 两 侧 地 面 积水 高 度,同 时 考 虑 地 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2 当 填 土 高 度 受 限 时,应 做 好 排 水 设 计,并 采 取 换填、设 置 隔 离 层 等 处 治措施。3 沿 河 及 受 水 浸 淹 的 路 基 边 缘 高 程,应 满 足 设 计 洪水 频 率 的 计 算 水 位 加 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 的安全高度。5.0.4 原地面处理

26、要求和路基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 堤 基 底 应 清 理 和 压 实。在 一 般 土 质 地 段,基 底压 实 度 不 应 小 于 85%(重型击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后 13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沉降。2 路 基 填 料 最 小 承 载 比 应 符 合 表 5.0.4-1 的规定。表 5.0.4-1 路基填料最小承载比要求路基部位路床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00.30填料最小承载比(CBR)(%)50.300.800.801.501.50332路堤3 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5.0.4-2 的规定。表 5.0.4-

27、2 路基压实度要求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00.30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9494939000.800.801.501.50注: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可适当降低。4 填 石 路 基 应 通 过 试 验 路 段,确 定 合 适 的 填 筑 层 厚、压 实 工 艺 以 及 质 量 控制标准,宜采用孔隙率法。5 路 床 顶 面 回 弹 模 量 值 不 应 低 于 30MPa,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不应低于40MPa。5.0.5 路基边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 根 据 当 地 自 然 条 件 和 工 程 地 质 条 件,选 择 适 当的 边 坡 坡 率。2 利 用

28、既 有 公 路 路 基 边 坡 时,边 坡 的 形 式、坡 率 及防 护 可 综 合 工 程 实 际 情况合理确定。3 有条件时宜采用缓边坡,与原地形相协调。5.0.6 路基防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 基 防 护 类 型 应 根 据 当 地 气 候 环 境、工 程 地 质 和材 料 等 情 况 确 定,宜 采用植物防护,并与适当的工程防护相结合。14 路基2 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边坡、易受冲刷的沿河路段等,采用设置挡土墙、护坡、护岸、石笼、抛石等工程措施进行防护。5.0.7 路基拓宽改建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 根 据 沿 线 的 地 形 地 貌 和 地 质 特 点、既 有 路 基 现状 及 拓

29、 宽 后 的 交 通 组 成,综合比较确定既有路基的利用与拓宽拼接方案,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控制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保证拓宽改建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2 拓 宽 路 基 的 基 底 处 理、填 料 最 小 强 度 和 压 实 度 等应 满 足 改 建 后 相 应 等 级公路的要求。15 路面6 路面6.0.1 路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面层应满足平整度要求。2 应综合考虑材料、经济、养护、环境等因素合理选用路面结构形式。6.0.2 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表 6.0.2 的规定。表 6.0.2 路面设计使用年限路面类型砂石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年)-8块体

30、路面沥青路面8水泥混凝土路面106.0.3 路面结构与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面结构应由面层、基层组成,根据需要可选择设置底基层或功能层。对于石质路基路段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可由调平层和面层组成。2 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可参照表 6.0.3-1 选用。表 6.0.3-1 基层和底基层材料类型材料石灰稳定细粒土水泥稳定细粒土无机结合料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细粒土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砾石级配碎石或砂砾粒料类填隙碎石泥结或泥灰结碎石再生沥青混合料废旧路面再生类 17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再生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固化剂稳定细粒土其他类3 不同材料基层和底基

31、层厚度宜符合表 6.0.3-2 的规定。表 6.0.3-2 基层和底基层厚度结构层类型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砾石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泥结碎石、泥灰结碎石填隙碎石结构层适宜厚度(cm)16201620152010151012616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乳化沥青、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无机结合料稳定就地冷再生固化剂稳定细粒土816152216204 面层材料类型可参照表 6.0.3-3 选用。表 6.0.3-3 面层材料类型材料沥青表处沥青碎石封层贯入式沥青碎石上拌下贯式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沥青类水泥混凝土块体类水泥混凝土块石砖块预制混凝土块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就地热再

32、生沥青混合料就地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泥结碎石废旧沥青路面再生类泥灰结碎石砂石类级配砂砾级配碎石 18 路面5 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宜符合表 6.0.3-4 的规定,其他类型路面面层厚度宜符合表 6.0.3-5 的规定。表 6.0.3-4 沥青混凝土面层适宜厚度沥青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适宜厚度(cm)581619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109.534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砂粒式沥青混凝土13.24.75461.53表 6.0.3-5 其他类型路面面层适宜厚度面层类型适宜厚度(cm)沥青表面处治贯入式沥青碎石层铺13,人工拌和2441051012上拌下贯式沥青碎石沥青碎石封层水泥混凝土路面182515块石

33、路面砖块路面12水泥预制块路面10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乳化沥青、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泥结碎石、泥灰结碎石级配碎石、级配砂砾61625816101515206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设计强度应采用 28d 龄期的弯拉强度,设计强度不应低于 4.0MPa。7 预期工后沉降较大的路基,宜采用砂石路面或块体路面。8 急弯、陡坡及易积雪结冰路段,应采取措施提高路面抗滑性能。9 急弯、长大下坡、村镇路段及视距不佳的交叉口等位置前,应设置块体路面等速度控制设施。10 过水路面应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6.0.4 路面结构应优先选用当地路面典型结构,当缺乏相应资料时,可根据条件选择附录 A 推荐的典

34、型结构。19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6.0.5路拱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面应设置路拱,四级公路(类)宜采用双向路拱横坡,四级公路(类)宜采用单向路拱横坡。2 路拱坡度宜按表 6.0.5 确定。表 6.0.5 路拱坡度建议值路面类型路拱坡度1.5%4%2%4%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块体路面、砂石路面注:干旱或冰冻积雪地区取低值,多雨地区取高值。3 土质路肩横坡度宜较行车道横坡度增大 1 个百分点。6.0.6 改 扩 建 工 程 路 面 设 计 应 符 合 下 列 规 定:1 应对现有路面状况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2 应充分利用既有路面结构。20

35、 排水7 排水7.0.1 排水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综合设计、合理布局,与沿线构造物通畅衔接,注重与自然水系和农田水利设施相结合,注重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2 应注重与村镇排水设施衔接。3 应根据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宜结合当地材料及经济情况选择合理形式。4 排水设施尺寸应考虑降水量、汇水面积、地形特点等计算确定,村镇路段排水设施尺寸确定时应充分考虑清淤和通畅的需求。5 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路段应加强排水设计。6 有条件时在满足排水功能前提下,宜采用宽、浅的排水设施形式。7.0.2 边沟、排水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山岭重丘区、年降水量大于或等于 250mm 的挖方

36、路基和低路堤应设置边沟,冲刷严重路段应设置硬化边沟;年降水量小于 250mm 或无集中排水要求的平原区路段可不设置边沟。2 边沟、排水沟可采用图 7.0.2 所示的浅碟形、三角形、矩形等横断面形式;地形平缓的低填浅挖路段宜采用浅碟形、三角形等形式;土质边沟可采用天然弧线形横断面。a)浅碟形b)三角形c)矩形图 7.0.2 典型边沟或排水沟形式 2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3 村镇路段宜选择盖板边沟、暗埋式边沟等形式。4 边沟砌筑宜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可采用浆砌卵石、浆砌片石、现浇混凝土或混凝土预制块等方式。浅碟形土质边沟可选用砂砾、石渣、卵石等当地材料加固。5

37、边沟纵坡应结合路线纵坡、地形、土质、出水口位置等情况选定,宜与路线纵坡一致且不宜小于 0.3%。6 汇水面积较大、纵向边沟连续长度超过 500m 的路段,应设置排水设施将水引流到路基之外。7.0.3 截水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结合地形条件及汇水面积等设置。2 截水沟断面形式及尺寸应结合设置位置、排水量、地形及边坡情况确定。3 冲刷严重段落应进行加固。7.0.4 受 地 下 水 影 响 的 路 堑 路 段 可 设 置 盲 沟、渗 沟 等 地 下排 水 设 施。7.0.5 设置过水路面时,路面下宜设置涵洞,两侧应设置防排水设施。7.0.6 桥面排水应符合本标准第 8.0.1 条的规定,涵洞排水应

38、符合本标准第8.0.12 条的规定,隧道排水应符合本标准第 9.0.5 条的规定,并做好结构物和路基的排水衔接。22 桥涵8 桥涵8.0.1 桥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桥位宜选择河道顺直、水流稳定、河床地质良好的河段。2 桥涵结构形式应根据公路功能、通行能力和防灾减灾等需要,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原则,合理选用。3 桥梁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的桥型。4 桥面应有完善的防排水系统。5 桥涵设置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通航等条件,合理确定桥梁规模、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加强桥涵结构及桥头引道路基的防护,提高抗冲刷、抗水毁能力。6 改扩建工程应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合理利用既有桥梁。

39、8.0.2 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不应低于公路级。8.0.3 设 置 人 行 道 的 桥 梁 应 计 入 人 群 荷 载,并 应 符 合 下 列 规定:1 桥梁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0m 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0kN/m2;桥梁计算跨径大于或等于150m 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2.5kN/m2;桥梁计算跨径大于50m、小于150m 时,可由线性内插得到人群荷载标准值。2 非机动车、行人密集的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应为上述标准值的1.15 倍。8.0.4 桥 涵 标 准 化 跨 径 规 定 如 下:0.5 m、0.7 5 m、1.0 m、1.2 5 m、1.5 0 m、2.0 m、2.5m、3.0m

40、、4.0m、5.0m、6.0m、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50m。8.0.5 桥面人行道和护栏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23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1 村镇路段桥梁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宽度宜为 1m,大于 1m 时,按 0.5m 的级差增加。2 设置人行道的桥梁,可通过路缘石等分隔设施将人行道与行车道进行分离,路侧应设置护栏。3 路缘石高度可取用 0.250.35m。8.0.6 桥涵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按 1/50。2 小桥设计洪水频率按 1/25。3 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设计洪

41、水频率应参考当地水文要素,结合村镇发展规划、排洪、泄洪等情况综合确定,不宜低于1/15。4 漫水桥的设计洪水频率,应根据容许阻断交通的程度和时间长短,桥梁结构形式,水文情况,引道条件和对上、下游农田、村镇的影响等因素确定。8.0.7 桥 面 净 空 应 符 合 本 标 准 关 于 公 路 建 筑 限 界 的 规 定,并 应符 合 下 列 规 定:1 不 设 置 人 行 道 的 四 级 公 路(类)桥 面 净 宽 不 应小 于 4.5m。2 路、桥不同宽度间应顺适过渡。3 桥上设置的各种管线、安全设施等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8.0.8 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

42、符合通航标准或流放木筏的要求。2 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的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3 桥下净空应考虑排洪、流水、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8.0.9 桥 梁 及 其 引 道 的 平、纵、横 技 术 指 标 应 与 路 线 总 体 布设 相 协 调,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 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 6%;小桥处纵坡应随路线纵坡设计,且不得大于 9%。2 对于易结冰、积雪的桥梁,桥上纵坡宜适当减小。3 位于村镇混合交通繁忙处的桥梁,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 24 桥涵3%。4 桥头两端引道的线形应与桥梁的线形相匹配。8.0.10 容许有限度的

43、中断交通时,可设置漫水桥或过水路面。8.0.11 桥涵改扩建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桥涵拼接新建部分应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2 对直接利用或拼接加宽利用的原有桥涵,应进行检测评估并满足原设计荷载标准要求,其极限承载力应满足或采取加固措施后应满足现行标准要求。对于不满足荷载标准要求,但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技术和其他因素暂不加固时,应限载通行。3 桥梁加宽宜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形式和跨径。8.0.12 涵 洞 设 置 应 满 足 路 基 排 水 及 泄 洪 要 求,充 分 考 虑 农 田水 利 及 自 然 水 系排灌与周围灌溉系统衔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涵洞宜根据当地材料采用经济适用、方

44、便施工与养护的圆管涵、盖板涵、波纹管涵、拱涵等结构型式,跨径不宜小于 0.75m。2 涵洞进出口工程应完善,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3 排水不畅路段,应通过增设涵洞等排水设施进行疏导。8.0.13 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部件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 8.0.13 规定。表 8.0.13 桥涵设计使用年限(年)主体结构中桥可更换部件栏杆、伸缩装置、支座等15大桥小桥、涵洞1005030 25 隧道9 隧道9.0.1 隧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隧道应综合考虑其所处的地形、地质、施工等条件进行设计。2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隧道宜采用中、短隧道。3 隧道选址应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场地与生态

45、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等进行勘察,取得必要的勘察基础资料,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4 当路基中心开挖深度大于 30m 时,宜进行明挖与隧道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保论证,择优选定。5 四级公路(类)隧道宜采用双车道。条件受限时,可采用单车道,长度不应大于 500m。6 四级公路(类)隧道应采用双车道。双车道隧道设计应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四级公路隧道的规定。7 单车道隧道洞口两端应设置错车道,其路基宽度不应小于 6.5m,有效长度不宜小于 15m。长度大于 250m 的单车道隧道,宜在隧道中部设置错车道 1 处。8 单车道隧道可根据需要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宜设置在排水沟上

46、。9 隧道洞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时,表面应刻槽、压槽、拉毛或凿毛。10 有条件时隧道可设置照明,并选择经济、合理的照明及供电方式。未设置照明的隧道应设置视线诱导设施。9.0.2 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本标准第 3.5.1 条的规定,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隧道建筑限界基本宽度应符合表 9.0.2 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27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表 9.0.2 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最小宽度(单位:m)行车道宽度 W3.50余宽侧向宽断面净宽设计速度人行道宽公路等级(km/h)左侧L 右侧L度 R不设人行道4.50设人行道C四级公路(类)150.250.2

47、50.250.755.501 建筑限界高度 H 应为 4.5m。2 路面横坡宜采用 1.5%。3 单车道隧道路面横坡应为单向坡,建筑限界底边线应与路面重合。9.0.3 单 车 道 隧 道 路 线 平、纵 面 技 术 指 标 应 符 合 下 列 规 定:1 两隧道口之间应保证通视,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2 纵坡不应小于 0.3%,不宜大于 3%,困难路段不宜大于 4%,但短于 100m的隧道可不受此限制。3 隧道内的纵坡宜设置为单向坡。9.0.4 洞门及衬砌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隧道进出口地形及地质条件,结合环境保护,合理选择洞门结构形式。2 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埋深

48、、断面形状、施工条件等因素,洞口段可采用整体式或复合式衬砌,洞身段可采用喷锚衬砌或复合式衬砌。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使用。3、级围岩的单车道隧道,洞身段可不进行衬砌,但应喷射水泥砂浆作为保护层,必要时辅以局部锚杆支护。洞口段 10m 应进行衬砌,并应设置洞门。4 单车道隧道衬砌可采用直墙式或曲墙式,设置人行道时宜采用直墙式。不设置人行道的单车道隧道衬砌内轮廓可参考附录 B。9.0.5 隧 道 防 排 水 应 遵 循“防、排、截、堵 相 结 合,因 地 制 宜,综 合 治 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运营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

49、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9.0.6 隧道改扩建应结合地形、地质、路线总体、既有隧道现状等,进行增 28 隧道建与改扩建方案的比选。9.0.7 单车道隧道口应设置停车让行、禁止洞内错车的警告标志。9.0.8 隧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 50 年,隧道内水沟、电缆沟槽、盖板等可更换部件设计使用年限应为 30 年。29 路 线 交 叉10 路线交叉10.0.1 路线交叉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与公路相交时,应根据地形条件、被交公路的技术等级、交叉设计原则,选择合理的交叉方式。2 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与铁路、管线交叉时,应执行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50、JTG B01)关于四级公路与铁路、管线交叉的规定。3 有条件时四级公路(类)、四级公路(类)及机耕路等宜适当归并后再与公路交叉。被交道上交叉口设置间距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10.0.2 与 高 速 公 路 相 交 叉 应 采 用 分 离 式 立体 交 叉。10.0.3 与一级公路相交叉宜采用立体交叉。10.0.4 与二、三、四级公路相交时,宜采用平面交叉。地形条件有利时,可采用立体交叉。10.0.5 无铺装路面公路与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公路交叉时,距被交路边线10m20m 范围内应铺装相应路面。10.0.6 平面交叉宜正交,当需要斜交时,交叉角宜大于 45。10.0.7 平 面 交 叉 范 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建筑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