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深度自测预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深度自测预测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阴晦(hu)嗤(c)笑惘(wng)然B潮汛(xn)恣睢(su)愕()然C拟(n)定栈(zhn)桥别墅(sh)D嬉闹(x)凹地(o)褴褛(l)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疏懒勾当末胄如雷灌耳B虞候检讨瞋怪诺诺连声C倾颓喧哗漫不经心不知所措D浮燥存恤啰唣剜口割舌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
3、于一幅画。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ABCD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换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B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C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D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名句填写(1)汉文有道恩犹薄,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_,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3)李白行路难中用比喻手法写诗人政治上遇到艰难而进退两难的诗句是:_,_。(4)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与“
4、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写出古诗词中的写愁的两句诗句:_,_。(5)刘禹锡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酬答之意,又相互劝勉、相互鼓励,让人精神振奋的诗句是:_,_。(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十分含蓄地表现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而其实更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词句是:_,_,_。(7)“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生难免遇到挫折与灾难,但只要保持正直、清廉与善良的本心,一切都将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正如“留得五湖明月在,_”。(8)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曾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
5、千载谁堪伯仲间!”而杜甫在蜀相中却写道“_,_”,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成者的共鸣。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充分地了解艾青其人其情,在金秋诗会准备过程中,老师建议小甘和小泉比对范仲淹与艾青,了解中国文人身上的特质,进一步读懂艾青,读懂诗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乙】瀑布范仲淹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
6、,声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背景:范仲淹在第三次贬谪期间在庐州欣赏庐山深布时所作。【丙】宋史范仲淹传(节选)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辄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
7、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伸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注释】知应天府:掌管应天府。召寘府学:召请他到府学任职。矫厉尚风节:振奋地崇尚风度节操。枢密直学士:官名。诏不听:仁宗
8、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贵:做了大官。1在阅读这三篇古诗文时,小甘发现一些难解的字,在小泉的方法提点下,他顺利破解了以下字义,形成文言字词整理单,请你补全:(1)关键字词整理单文言词汇方法解释冬月惫甚组词法()辄以水沃面查找字典:(1)总是(2)立即,就(3)独断专行()既卒,嗟悼久之联系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斋三日而去迁移课内:去国怀乡()(2)一词多义整理单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辄以水沃面B.或异二者之为为政尚忠厚C.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2小甘和小泉在读瀑布时,发现范仲淹的美好情操是借瀑布“下山犹直
9、在,到海得清无”的特点体现出来的,请你结合【丙】文中的具体事例对“直”与“清”的含义加以解说。3小甘和小泉在读宋史范仲淹传时,发现现代文中的朗读技巧也可以运用到古文中,比如:(1)停顿(给下面句子划两处停顿)士 多 出 其 门 下 虽 里 巷 之 人 皆 能 道 其 名 字(2)语气小甘小泉读到“也”“其”“乎”这些虚词时,发现缺了它们,句子表达效果就不一样,也请你试着读一读,写下你的朗读感受。例句朗读感受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A._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B。_虚词在文
10、言中的作用:_4读完范仲淹的相关资料,小甘对范仲淹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特别有感触,他觉得艾青就是那个“与其归”的“斯人”,你赞成吗?请结合【赏读诗歌的魅力】资料一和三,【传承诗歌的文脉】丙文,说说你的理解。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晒旧衣摩罗要出远门,自然要先去看看母亲。自从十七岁那年,我远离家乡去念书,便一直生活在异乡,很少有时间与母亲相伴。每次回家见到她那日渐衰老的容颜,都会生起些陌生感,常常不知该说些什么,似乎我离母亲已越来越远。正是盛夏天气。母亲泡了一杯糖水,送到我面前。又拿起一把扇,扇那热气腾腾的杯子,一边说:“累了吧?这么热的天!”待我喝完糖水,母
11、亲便去太阳底下收东西,原来母亲今天在晒旧衣。家里有两只旧木箱,全塞满旧衣裳。每年夏天,母亲都要翻晒一次。我总要批评母亲太爱破烂,那些东西,何不早日毁弃。然而直到现在,母亲这个习惯还是没改。母亲一抱一抱地将旧衣收进屋来,衣服堆里散出热气。我说:“怎么不当垃圾烧掉,晒了几十年了,有什么用?”母亲望望我,那眼神似很委屈,我默然。母亲搬过一把木椅,认认真真坐下,像是做着十分重要的事,一件一件整理旧衣。每拿过一件,都要抚弄再三,还常常凝神默想,似乎对这旧衣着迷了。“这是你父亲的短裤,”母亲抬起头,这样告诉我,“是他年轻时做的,只穿过两三回。”那件短裤我早已熟悉,以前每年翻晒,母亲都要跟我讲一遍。每次听到
12、,我都犹如看见,一个年轻人,穿着黑色短裤,在田间耕作。“这是你外公送你的小袜子。那年你三岁,我带你去浮梁看外公,回来时,你外公抱着你送我们上车站。到了车站,你赖着不从他怀里下来,我抱了你上车,你就乱哭乱蹦要外公。这时候,你外公一边哭,一边塞给你这双袜子。”外公中年迁居浮梁,相隔几百里,我一生只见过他这一回。“他已经死了十五年了!”母亲将那双破烂的小袜子攥在手里,眼睛望着门外,似乎期待着外公的影子突然在门口出现。“那一年,我拿着电报赶到浮梁时,他已经躺在地下,只见一个圆土堆。那边的坟跟我们这边的不同,是圆的。”母亲流了几滴泪,叹着气,又去收拾别的旧衣,一件一件折好,几乎每一件旧物,都有一段故事在
13、里边。母亲一件一件地把它们收进箱子,神情很是专注,几乎带着一种虔敬,同时还有一丝欣慰。我忽然想到,母亲每年翻晒旧衣,都是过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她既有失落的痛苦,又有怀旧的慰藉。母亲以这一丝慰藉,装点孤寂的老年。母亲收拾好了,我走上前,将那只箱子搬进房去。吃晚饭时,母亲看了我很久,试探着问我:“你到城里上学那年,穿的那件蓝咔叽褂,还在不?”我说还在。“怎么不拿回家来?”我不再说这有什么用,而是说:“下回带来吧。还有别的几件旧衣,我也一起带回家来。”母亲听了“下回”,别过脸去,似乎黯然神伤,过了一小阵,才喃喃地说:“这回走了,哪知道何时回来。”我这回出远门,不是一般的出门,的确不知道何时才能回
14、家。临走的时候,我给朋友写了一封信,请她把我的那些旧衣服,全都寄给我母亲。母亲一定会每年都翻晒一次,一定会抚着我的旧衣,追思我的音容。可是,当她含着老泪,讲完一段故事,猛抬头,却见旁边没有人在听。1988年,写于广州1母亲对旧衣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联系全文来看,母亲为什么对旧衣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3文章选择了父亲的短裤、外公送给“我”的小袜子和母亲跟“我”要的蓝咔叽褂这三件“旧衣”来叙写,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选材。4“我”对待母亲翻晒旧衣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_忽然明白母亲翻晒旧衣时的心情,答应下次带回旧衣_5文章结尾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
15、的思想感情?五、诗歌鉴赏(共5分)诗歌赏析(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世事一场大梦:此处用典,“大梦”化用庄子齐物论中“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及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中“处世若大梦
16、,胡为劳其生”。贱:质量低劣。妨:遮蔽。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背景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在宋词精品中被关立勋认为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1080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1)水调歌头一词的上阕用“我欲”、“又恐”、“何似”来体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情感的起伏,从对月宫的_,到犹豫不决,再到对人间生活的_。(2)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两首词的下阕中,月都成了苏轼笔下的抒情载体,请试分析两首
17、词借“月”所抒发的不同情感。六、语言表达(共10分)沁园春雪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并融情于景,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请你任选一处景物进行描写,融入自己的心情,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传说西方有一种鸟叫荆棘鸟,这种鸟在出生后无法发出声音,它必须远赴他乡,找到生长在那里的荆棘树,用树上的荆棘刺破自己的喉咙,才能发出嘹亮的声音,但那声音却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的声音。然而,为了这瞬间的歌唱,它付出了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一次次地振翅,跌落;一次次地起飞,滑翔羽翼一点点丰满了,经验一点点丰富了,勇气一点点增加了终于有一天,它从容地翱翔天宇,飞向远方,完成了生命的绝唱。这个传说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毅力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实现理想,就要勇于付出代价;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积累。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不得套写、抄袭。(2)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主题要正确鲜明。(3)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