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曲靖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提升提分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云南省曲靖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提升提分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掠过(l)油漆(x)苟安(gu)B躲避(b)拘泥(n)怅然(chng)C鉴赏(jin)驱遣(qin)桥堍(t)D一缕(l)即使(j) 契合(qi)2、下列句子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取义成人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B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绕、你的荣光、你的自由。C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需向国门悬。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B听到老师不点名的批评,小明如坐针毡,感到十分难过。C春游的路上,同学们叽叽
3、喳喳,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D华山以险闻名天下,走在山梁上,就是再大胆的人也难免战战兢兢,产生恐惧感。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B“最美中国人”,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成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C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D为了避免学校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校园安全制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默写。(1)黄鹤一去不复返,_。(崔颢黄鹤楼
4、)(2)海内存知己,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_,_”是西汉兴隆的原因。(5)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是:_,_!(6)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_,_”这两句运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来表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甲文】【乙文】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5、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6、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告子上)1解释下列加点词。(1)蹴尔而与之(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是亦不可以已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人性本是善良的主张。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等,作者认为只有贤能的人才有这样的善心。C本文以比喻论证开篇,分别用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面对选择时应以“义”为重,必要时应该“舍生而取义”。D本文语言精辟入
7、理,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乙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4对文中划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B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C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D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
8、而/敢独止?5【甲文】和【乙文】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菊事丁立梅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芥菜。我挑过一回芥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芥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芥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
9、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
10、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种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未来回回。一旁,他的
11、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选自扬子晚报)1本文围绕菊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文章第段中作者说菊花的“心竟是活的”,这句话有哪两层含义?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2、(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妙处。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小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4叙事性散文中常常借助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启示。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丁立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做题。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本词中刻画的孙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六、语言表达(共10分)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创作一首小诗向祖国献礼。请仿照上下节把下面这首小诗补写完整。寄祖国你是一条大河,奔流不息,在你的岸边,我美好地生长。我就是那羞涩的小花,为你绽放是我的心愿。你是一棵大树,郁郁葱葱,_你是我的祖国,美丽富饶,在你的怀抱,我美好地生长。我就是那意气风发的少年,为你奋斗是我的心愿。七、作文(共40分)作文钥匙,可以是开锁或上锁的工具;钥匙,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门径;钥匙,还可以是看似平常的钥匙,有时却意义重大。请以钥匙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