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必修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9094406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必修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必修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必修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必修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2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4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 1 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2 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

2、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二 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1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

3、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2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三 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1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2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2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

4、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 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第二节 区域的发展阶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

5、民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一 我国东、

6、中、西部差异 1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 12 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 9 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 10 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2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

7、征。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图示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 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产 业 结构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其中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工业化 与 城 市化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60;企业形式多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 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4;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10;以传统工业为主

8、体;城镇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 对 外 开放 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 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 科技教育水平 较高 较低 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的有别于外部邻区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发 展 机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 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 198

9、0 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 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二 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 然 条 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0、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红壤、砖红壤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农业产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产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高 北 方 南 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

11、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三 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 10 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 3 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

12、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的有别于外部邻区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

13、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

14、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3、产业转移 原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开拓市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

15、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区域比较的方法 大项 小项 内容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 纬度位置;2 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 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土壤 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2、资源优势及其问题;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6、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语言及文化 1 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的有别于外部邻区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生产活动 1、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2、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的有别于外部邻区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