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面汇总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面汇总归纳.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第四单元 纪念白求恩 一、生字注音 冀 j 派遣 p i qi n 殉职 x n zh 狭隘 xi i 纯粹 ch n cu 鄙薄 b b 见异思迁 ji n y s qi n 热忱 r ch n 拈轻怕重 ni n q ng p zh ng 二、词语解释 派遣:1.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 委派 2.派往某特定目的地 3.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狭隘:基本含义是指不宽阔,现在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热忱:热心;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漠不关心:漠:冷淡。态度
2、冷淡,毫不关心。(贬义)麻木不仁: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贬义)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贬义)三、重点内容解析 1.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2.论证方法: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引证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法:拿正反
3、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论证方法的作用: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能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引证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正反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可以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还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突出论点。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常见的论证结构:3.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
4、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4.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哪几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2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 1 段):简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第 2 段):赞扬白求恩同志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第 3 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第 4 段):表达对白求恩的 悼念之情,再次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
5、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五、课文主题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植树的牧羊人 一、生字注音 拣 ji n 戳 chu 慷慨 k ng k i 坍塌 t n t 呼啸 h xi o 滚烫 g n t ng 张扬 zh ng y ng 水渠 shu q 流淌 li t ng 沉默寡言 ch n m gu y n 二、词语解释 栋:1.房屋的脊檩,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梁。宇。画雕梁。2.量词,指房屋:一房子。慷慨:大方;不吝啬。废墟:城镇
6、、市街或房舍遭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芜地方。张扬:声张宣扬。溜达:也作蹓跶。闲逛;漫步。琢磨:1.琢和打磨 玉石 2.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3.思考;研究 酬劳:1.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2.酬谢的钱物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三、重点内容解析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7、”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明确:文中“1913 年”,“1920 年”,“1945 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 35 年。从 1910 年到 1945 年。3、“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4、课文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
8、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5.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6.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 1 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 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第二部分(第 2 一 20 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第三部分(第
9、21 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生字注音 灼 zhu 趴 p 附和 f h 突兀 t w 晕眩 y n xu n 恍惚 hu ng h 惊慌失措 j ng hu ng sh cu 凌乱 l ng lu n 参差不齐 c n c b q 畏惧 w i 二、词语解释 灼:1.烧,炙:热。伤(烧伤)。焦。心急如。2.明白透彻:真知见。3.鲜明:。亮。然
10、。挖:坑。堤。酷热:极热。多指天气。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附和:随着别人说或做。突兀:专有名词,指的是猝然;突然。怦怦:拟声词,形容心跳的声音。多描写人干了错事后紧张不安的情绪。晕眩:眩晕。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眼睛昏花。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暮色:黄昏时的天色。凌乱:杂乱而无条理。参差不齐: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贬义)三、重点内容解析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交代“
11、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3.“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 到 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 步,就容易战胜了。4.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4 步,困难就小了,就 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 1 一 17
12、 段):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而“我”却因体力不支被困在悬崖中途的经过。第二部分(第 18 一 20 段):详细叙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离危险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第三部分(第 21-29 段):写“我”由小时候的爬悬 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的人生经历。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它的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成功战胜它。诫子书 一、字词解释 夫:助词,用于句首
13、,表示发端。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二、重点内容解析 1
14、.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5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四、课文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15、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五、课文主题 这篇作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54 岁临终前写给 8 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