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高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92789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4.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新高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高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新高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新高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新高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阅卷人-A单选题(共2 0题;共4 0分)得分1.(2 分)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保证严谨性,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重复实验B.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D.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弱,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答案】A【解析】【解答】A、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平行重复原则,为保证严谨性,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重复实验,A正确;B、标志重捕法中,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x

2、 第一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志个体数,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C错误;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错误。故答案为:A o【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T(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一(3)观察并计数一重 复(2)、(3)步 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一绘

3、图分析。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一选取样方一计数一计算种群密度。(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一捕获并标志个体一重捕并计数一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 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3、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2.(2分)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二-种 群密度 -A V-A.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和迁入率B.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

4、要建立数学模型C.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和D.分别指的是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答案】D【解析】【解答】AD、使种群密度降低,应该表示死亡率和迁出率;使种群密度上升,应该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此是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因此是年龄组成,则是死亡率,是出生率,是迁出率,是迁入率,A正确、D错误;B、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数学方程式或曲线来表示,B正确;C、春节前后,人员流动较大,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出率和迁入率,C正确。故答案为:D。【

5、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3.(2分)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下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图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某地人口数量的增长曲线,D点附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

6、个体数,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C.E点对应的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可知,在D点,该地人口数量并未达到K值,人口数量会继续增加,因此D点附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由图可知,从A点开始,随时间变化,乙与甲的差值逐渐增大,说明环境阻力起来越大,A环境阻力最小,B错误;C、E点对应的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数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0,C错误;D、K值是环境条件决定的,同种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其K值

7、是不同的,D错误。故答案为:A o【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J”型曲线:N t=N(r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2、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 时,K值会上升。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4.(2分)古籍

8、中有许多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 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蟆蟆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 蒲圻县乡土志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B.稻田中引入蟋螟虫的其他天敌,均可 能啖焉 且 不为害农稻”C.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D.自古以来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答案】D【解析】【解答】A、“烈日乾暴、则虫不生”,

9、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光照的制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稻田中引入螃螟虫的其他天敌,能“能啖焉”,但不一定“不为害农稻”,B错误;C、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避免虫害的爆发,应在K/2之前防止蝗虫,C错误;D、自古以来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种群数量增长快,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人为因素等。2、K/2值的应用: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K/2值为黄金开发点,

10、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数量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若达K/2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5.(2分)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鲸落中的群

11、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C.厌氧细菌和硫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分解者D.自然鲸落数量稀少,可通过人工制造鲸落观察群落的演替【答案】D【解析】【解答】A、结合题意“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组成的群里中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B、寄生是指不同物种间的关系,而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同一物种雌雄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寄生,B错误;C、据题干信息“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可知,该生物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故也属于生产者,C错误;D、由于自然

12、鲸落数量稀少,模拟其环境相对简单,故可通过人工制造鲸落观察群落的演替,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2、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

13、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3、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产者: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6.(2分)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

14、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一些原来在群落中罕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B.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C.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D.禁止放牧一定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答案】D【解析】【解答】A、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说明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A正确;B、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使群落向不同

15、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C、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中重要因素,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C正确;D、合理放牧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是禁止放牧,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渍。2、群落演替

16、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7.(2分)研究人员在调查华北地区人工林中的鼠害情况时发现,随着人工林的成长老鼠种群的数量会迅速增加,数量众多的老鼠会剥食落叶松和樟子松的树皮,啃食幼苗,从而严重危害林木的生长和存活。人工防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鼠害,但一段时间后鼠害还会反复。而在气候条件相似或优势树种相同的天然林中,鼠害的威胁却小得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工林属于群落,具备年龄结构、出

17、生率、死亡率等基本特征B.人工林的物种组成由人为决定,不存在演替现象C.人工林易受鼠害威胁的原因是营养结构单一,缺少鼠的捕食者和生态位重叠的竞争者D.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将会变得更有优势【答案】C【解析】【解答】A、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特征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是群落的特征,A错误;B、人工林的物种组成会受到人为影响,但仍然存在演替现象,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B错误;C、人工林易受鼠害威胁的原因是组分较少,营养结构单一,缺少鼠的捕食者和生态位重叠的竞争者,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容易爆发鼠害,C正确;D、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天然林中的优

18、势树种不一定变得更有优势,也可能出现优势被取代的情况,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优势种:(1)标志:数量很多,对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影响大。(2)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间和环境改变。8.(2 分)我国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球表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

19、。搭载嫦娥四号上月球的“罐子”中有土壤、空气、水和透明设备等,搭载着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果蝇和酵母菌六种生物。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这个“罐子”能形成一个简单、微型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罐子”中的的六种生物分属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罐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C.“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罐子”登月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答案】B【解析】【解答】A、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属于生产者,果蝇属于消费者,酵母菌属于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B符合

20、题意;C、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不 符 合 题 意;D、月球生物科普实验,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自养型生物”=生产者”,即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蓝藻等)和化能自养生物(包括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捕食异养或寄生异养型生物”=“消费者”,其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是以捕食或寄生方式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腐生异养型生物”=“分解者”,其是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的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

21、如蚯蚓等)。9.(2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 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dB.甲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乙的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 中D.甲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乙营养级捕食【答案】C【解析】【解答】A、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乙的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小卜A 错误;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从题干无法确实甲是生产者,因此不能确实甲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错误;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是未被乙同化的能量,包含在c 中,

22、C 正确;D、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一般情况下,甲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乙营养级同化,D 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散失途径: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7)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0.(2 分)下图甲表示能

23、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其中A、B、C 表示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是B,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A、B、C 共同组成一个群落,三者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B.图乙中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种群的数量会无限增加C.B2中动物的食性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若 B2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短时间内A 中生物的数量增加D.若要使B?储存的能量增加x,最多需要A 固定太阳能的量为y,则 x 与y 的关系式应为y=10()x【答案】A【解析】【解答】A.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图甲可知,A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故A为生产者,

24、由“A、B、C表示不同类型的生物”,及A、B i、B2均有一部分能量流向C,可知C代表分解者,B为消费者,进一步可知B i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因此,A、B、C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A正确;B.对图乙分析可知,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增长,随后种群数量继续增加,而种群数量下降,说明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由于受到资源、空间和天敌的限制,因此种群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加,B错误;C.B?是B i的天敌,故B2中动物的食性会影响种群和种

25、群的数量变化,B2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短时间内B i中生物的数量会增加,进而导致A中生物的数量减少,C错误;D.按照最低能量传递效率来计算,消耗的生产者最多。因为B2的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能量x),因此若要使B2储存的能量增加x,最多需要消耗A固定的能量=82的同化量+10%+10%=100 xB2的同化量。因此,x与y的关系式应y100 x,D错误。故答案为:Ao【分析 对图甲分析可知,A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故A代表生产者。由“A、B、C表示不同类型的生物“,及A、B i、B2均有一部分能量流向C,可知C代表分解者,B为消

26、费者,进一步可知&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乙分析可知,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增长,随后种群数量继续增加,而种群数量下降,说明两个种群之间为竞争关系。11.(2分)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的食物链是甲T乙-丙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C.伴随着碳循环的进行,能量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往返D.提高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答案】B【解析】【解答】A、据表可知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故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乙一丙,A 错误;B、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过程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

27、用,过程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B 正确;C、能量不能进行循环,C 错误;D、提高过程,化石燃料的燃烧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D 错误。故答案为:Bo【分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12.(2 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

28、力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重金属元素进入环境,会进行与碳等元素相同的循环过程D.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A【解析】【解答】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A 正确;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B 错误;C、人类活动排放的重金属元素进入环境,会沿着食物链富集,但不会进行与碳等元素相同的循环过程,C 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信

29、息传递通常是双向的,D 错误。故答案为:Ao【分析】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3、污染物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13.(2 分)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方框内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A、B、C 表示其中三种生物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物质、能血输入/(产品输出

30、A-A.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B.A、B、C 三种成分构成了食物网C.该生态系统需与系统外发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D.B 成分中各种生物同化量均能流向下一营养级【答案】C【解析】【解答】A、与森林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 错误;B、据分析可知,A 表示生产者,B 表示消费者,C 表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能构成食物网,B 错误;C、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开放的生态系统,C 正确;D、B 为消费者,其中各种消费者同化能量的共同去向有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

31、者利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同化量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D 错误。故答案为:Co【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

32、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3、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 4.(2 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B.人类活动导致动物整片生境破碎化后,生物多样性会增加C.目前被认为毫无用处的物种,将来可能成为极有利用价值的生物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答案】C【解析】【解答

33、】A、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A错误;B、人类活动导致动物整片生境破碎化后,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会减少,B错误;C、目前被认为毫无用处的物种,将来可能成为极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正确;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使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还有掠夺式利用如过度采伐、滥捕乱猎。(2)环境污染。(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4)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农业生产原料、文学艺术创

34、作等。(2)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氮、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1 5.(2 分)为提高农田的使用率和单位面积效益,发挥生态优势,浙江金华浦江花桥乡探索出“莲藕种植+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荷塘中消费者的粪便是荷花的天然肥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增大了流入其中的总能量,增大了生态足迹B.水产养殖需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粪便资源化为生产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其

35、遗体残骸和粪便中的能量【答案】B【解析】【解答】A、该立体农业的建立采取“莲藕种植+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调高了生产效益,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错误;B、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故水产养殖需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C错误;D、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 错误。故答案为:B o【分析】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自生: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2)循环:通过系统

36、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3)协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4)整体: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用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2、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 6.(2 分)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发酵食品,如果酒、果醋、泡菜等,下列关于传统发酵食品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酿制果醋和制作果酒所利用的主要微生物的代谢

37、类蛰不相同B.制作果醋时发酵液中的醋酸菌通过无丝分裂增殖,繁殖速度快C.泡菜坛内的白色菌膜、变酸的果酒表面的菌膜所含菌种完全相同D.制成的果醋和泡菜都需要经高压蒸汽灭菌,目的是延长产品保质期【答案】A【解析】【解答】A、酿制果醋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制作果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也是异养兼性厌氧型,两者的代谢类型不相同,A 正确;B、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通过无性繁殖的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特有的增殖方式,B 错误;C、尽管制作泡菜的主要菌种为乳酸菌,但由于材料本身带有一些酵母菌等其他菌,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有酵母菌等菌的生长,尤其是泡菜坛密封不严

38、,致使泡菜坛内出现白色菌膜(酵母菌密度增大以后可能会出现灰色菌膜),而变酸的果酒表面菌膜的主体为醋酸菌,故所含菌种不同,C 错误;D、制成的果醋和泡菜不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会杀死菌种,从而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和品质,D 错误。故答案为:Ao【分析】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2、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3、醋酸菌是好氧菌,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4、原核生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分裂方式为二分

39、裂,无核膜和核仁。17.(2 分)双酚A(BPA)是一种含碳有机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环境中不易降解,科研人员对土壤中细菌等微生物进行筛选,得到了具有降解BPA能力的菌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了有效防止杂菌的污染,可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后再接种到培养基上B.分 离 BPA降解菌的培养基需要以BPA为唯一碳源C.可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该菌进行计数D.培养基要维持正常的p H和渗透压,调pH 一般应在灭菌后【答案】B【解析】【解答】A、灭菌会杀死稀释液中所有微生物,得不到能降解B PA的菌株,A错误;B、BPA降解菌能够分解BPA(一种含碳有机物),故分离B PA降解菌的培养

40、基需要以BPA为唯一碳源,B正确;C、平板划线法不能用来计数,C错误;D、调pH 一般应在灭菌前,D错误。故答案为:Bo【分析】1、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2、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而平板划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18.(2分)C D 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 D 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为证明抗C D 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 D 47对

41、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C D 4 7 咨B A L B/c 小谭甲、融气骨 髓 瘤 细 胞 与乙把二 丙 抗 C D 4 7 单克隆抗体实验组:I加入到巨噬细胞+肿瘤向胞共培养体系 检则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中可用的诱导因素有灭活的病毒、聚乙二醇(PEG)、紫外线照射B.在乙、丙及骨髓瘤细胞中,乙、丙经培养后均可获得大量的抗C D 47的单克隆抗体C.对照组应在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单克隆抗体D.过程中给实验小鼠注射的C D 47是能与抗C D 47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答案】D【解析】【解答】A、过程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4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 E 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A错误;B、在乙、丙及骨髓瘤细胞中,只有丙经培养后可获得大量的抗C D 47的单克隆抗体,B错误;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故设置的对照组为: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不加入单克隆抗体,C 错误;D、过程中给实验小鼠注射的CD47是抗原,能诱导小鼠产生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 淋巴细胞,能与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D 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 淋巴细胞。(2)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

43、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3)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过多次筛选,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4)将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19.(2 分)2017年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分别叫“中中”和“华华”,这一成功轰动了全世界,相比较克隆羊和克隆鼠,克隆猴对于研究人类疾病意义更大。下图是克隆“中中”的相关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卵广供体 SHU h、*廿 u u n 重组细施代孕期A.去

44、核卵子b 可以为重组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提供物质基础B.重组细胞需要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过程C.克隆猴的培育过程中没有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D.与鼠相比,克隆猴更适合作为人类疾病和进行药物实验的模型动物【答案】C【解析】【解答】A、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促进核基因表达的物质,能调控细胞核基因的表达,即去核卵子b 可以为重组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提供物质基础,A 正确;B、去核的卵母细胞与供体细胞融合成重组细胞,需要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才能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过程,B正确;C、克隆猴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将获得的卵子在体外培养成熟、胎儿成纤维细胞也需要在体外培养等,因此应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

45、术,C错误;D、猴与人在进化上亲缘关系很近,因此,与鼠相比,克隆猴更适合作为人类疾病和进行药物实验的模型动物,D正确。故答案为:C o【分析】有关体细胞核移植过程应注意:(1)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的不是供体细胞核,而是整个细胞,伴随着两细胞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受体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此时在透明带内包含着第一极体,在去核的同时连同第一极体一并去掉。(3)该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4)用卵母细胞做受体细胞原因:卵母细胞体积大,便于操作;含有促使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营养物质丰富

46、。(5)克隆属于无性繁殖,产生新个体的性别、绝大多数性状与供核亲本一致。2 0.(2 分)杜泊羊以其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优点,被称为“钻石级”肉用绵羊。科研工作者通过胚胎工程快速繁殖杜泊羊的流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需用雌激素对雌性杜泊羊进行处理B.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C.为避免代孕绵羊对植入胚胎产生排斥反应,应注射免疫抑制剂D.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规模,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同卵双胎【答案】D【解析】【解答】A、超数排卵用促性腺激素而不是雌激素,故 A选项错误;B、根据采集部位而定,如果是从输卵管采集的卵细胞,已发育成熟,可

47、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如果是从卵巢是采集的卵细胞,未发育成熟,都要经过体外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故B选项错误;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故 C 选项错误;D、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规模,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故 D 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1、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主要方法: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然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第二种方法:从刚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第三种方法是借助超声波探测仪、腹腔镜等直接从活体动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采集的卵母细胞,都要在

48、体外经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2、.胚胎移植生理学基础: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具有相同的生理环境,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早期胚胎在不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受体不会改变外来胚胎的遗传性状;3、胚胎分割概念: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2 等份、4 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2)意义: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属于无性繁殖。阅卷入得分二、综合题(共3题;共18分)21.(6 分)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

49、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具有重要的价值,某研究小组对湿地中的各种生物做了调查研究,有如下发现:(1)(1分)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从上而下分别有芦苇等挺水植物,绿藻等浮游植物,黑藻等沉水植物,形成了该群落的 结构。(2)(1分)下表是调查湿地水域中层的几种鱼(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单位:ng.gr)。请据表推测,草 食 性 的 鱼 是。鱼的种类ABCDEHg17.861.970.4117.0112.0Pb27.334.952.584.375.8Cd8.814.110.321.941.6(3)(2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重金属元素的现象,称作,该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系

50、统的物质循环。(4)(2分)为了调查该湿地水域中E鱼的数量,最好采用的方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影响E鱼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回答两点即可)【答案】(1)垂直(2)A(3)生物富集;属于(4)标记重捕法;其他鱼类的竞争,天敌的捕食,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等等【解析】【解答(1)群落在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2)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多,可推测A是最低营养级,BC是第二营养级,DE是第三营养级,故 A是草食性的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